第24章 禪讓風波

所謂“禪讓”,只是儒家把美好理想附會到上古傳說之中,所生造出來的烏托邦而已。中商以前的古史傳說都無確證,連“夏”字都並未發現,遑論虞朝?堯、舜、禹是不是真的存在都必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啊。而即便真有其人,並有其事吧,那大概也是原始的首領推舉制,而不可能是儒家幻想的聖王讓賢制。

然而是勳也不得不承認,這套花樣根子雖然是虛的,後世運用起來,也確實有其合理之處,那就是不管是水到渠成的表面文章,還是胡做妄爲的徹底強迫,起碼披了件溫文爾雅的外衣,使得政權可以比較和平地移交,不必要殺到血流成河了。

無論新朝還是舊朝,終究都是封建社會嘛,同一階級、不同陣營,又有啥深仇大恨了?不必要一定肉體消滅吧。而即便是階級鬥爭,無論查理一世、路易十六上斷頭臺,還是尼古拉二世全家遇難,是勳能夠理解其緩釋仇恨、凝聚人心的必要性,但同時也覺得,“革命以後殺全家”,在道義上確實不是很站得住腳……

還是土共厲害,能留下宣統.大同.康德這類徹徹底底的階敵,還通過改造成爲共和國公民,真是值得膜拜!

所以是勳是真沒有弄死劉協的想法——董卓使李儒鴆殺劉辯就是一昏招,人一退位的小皇帝,還能有多少能量?有啥不放心的?——而且在原本歷史上,曹丕篡漢以後,就把劉協好好地供養起來,一直養到他壽終正寢嘛;曹叡更是義氣,劉協死後,竟以天子之禮隆重安葬。要這樣纔對嘛,顯得我朝得位極正,確實是你主動禪的,而不是我逼的——要不我能對你這麼好?

然而歷史終究已經改變了,是勳也不可能拍胸脯保證。劉協你肯定死不了——終究曹操沒有曹丕那麼文藝範兒,心狠手辣卻遠遠過之。況且真要這麼說了,小皇帝說不準再起什麼妄想。故此他只是賭咒發誓。說我肯定會竭盡全力保全你的性命,要是實在保不住,那也是你福分太淺,並非我不用心。更非我違背了承諾……

話說回來,倘若是勳真的自信滿滿地下保證,彷彿他就是曹操本人似的,劉協夫婦反倒不敢信了,這只是承諾竭力保全,倒顯得可信很多。最終劉協流着眼淚認了命。是勳面有哀慼之色。告辭退出,可是才一出殿,立刻就把腰桿給挺起來啦,仰面向天,神采奕奕——老子終於辦成了,大事定矣!

轉頭就奔了御史臺去,跟郗慮說我已經說服天子啦,你趕緊草擬禪讓的詔書吧。郗慮好奇地問他:“宏輔如何說之?”是勳搖頭擺手:“不可說,不可說。”有本事你去索要起居注來翻閱啊。

郗慮說了。這禪讓詔書麼,還要請宏輔你揮動如椽大筆。是勳繼續搖頭,說我的工作已經完成了,下面該看你的啦——“若勳爲之,豈非奪兄之功耶?”以魏代漢,你勸了好久都不成,完了詔書還是我草擬的,到時候魏王會怎麼看你?你又沒功勞,又失面子,那不都是我的罪過嗎?

其實呢。一則他對於寫這類文字真沒什麼信心,還是不獻醜爲好;二來麼,這玩意兒肯定傳之千古,更容易招來罵名,他雖然不再對維持名聲抱有無益的幻想,但能躲的還是儘量躲了爲好。

把草擬詔書之事拋給郗慮,是勳返回府中,便即寫信向曹操稟報。信中自然不能說大白話,而必須拐着彎子,掩飾真相,只說:我去覲見天子,覺天子有禪位給大王之意,於是便請郗大夫草詔,相信不久後便會有天使前往安邑去啦,大王你要預做準備纔是。相信曹操能夠瞧得懂其中的潛臺詞,從而明白究竟發生了何事。

於是建安十六年四月晦日,天子使太常張音爲高廟使,持節前往安邑,奉璽綬禪位,冊曰:“諮爾魏王: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亂茲昏,羣凶肆逆,宇內顛覆。賴卿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今皇靈降瑞,人神告徵,誕惟亮採,師錫朕命,僉曰爾度克協於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遜爾位。籲戲!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君其祗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

張音還沒抵達安邑,消息已經傳佈於四方,於是“呼啦”一下,各方祥瑞、讖語聞風而起,如雲翻涌。比方說左中郎將李伏上表,說早有武都人李庶、姜合對他說過:“定天下者,魏王也,神之所命,當合符讖,以應天人之位。”姜合還說出處是在“孔子玉版”——“天子歷數,雖百世可知也。”

再比方說,太史丞許芝上奏,說:“《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故白馬令李雲上事曰:‘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今魏基昌於許,漢徵絕於許,乃今效見,如李雲之言,許昌相應也。《佐助期》又曰:‘漢以蒙孫亡。’說者以蒙孫漢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或以雜文爲蒙其孫當失天下,以爲漢帝非正嗣,少時爲董侯,名不正,蒙亂之荒惑,其子孫以弱亡。《孝經》中黃讖曰:‘日載東,絕火光。手品木,聖聰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歸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萬民,嘉樂家和雜。’此魏王之姓諱,著見圖讖。《易運期》讖曰:‘言居東,西有午,兩日並光日居下。其爲主,反爲輔。七八歲,黃氣受,真人出。’言午,許字;兩日,昌字。漢當以許亡,魏當以許昌。今際會之期在許,是其大效也。《易運期》又曰:‘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

總之囉囉嗦嗦、拉拉雜雜的一大套,是勳聽說以後也奇怪啊,老子讀的書不少了,怎麼從來也沒見過你說的那幾本兒?果然僞造古籍不是我一個人的專利……

至於什麼黃龍出、鳳凰現、祥雲卷、霞光繞,種種無稽,一時匯聚,那更不必多言了。

不過按照規矩……其實也沒啥規矩,只能說遵照當時士林的普遍習慣吧,曹操必須要表現出謙遜的態度,故此並沒有立刻接受禪讓,而是派了禮部尚書桓階與白跑一趟的張音一起來到許都,向天子呈遞上推辭的表章。劉協不情不願地大朝,接見桓階,接下了辭表。

退朝之後,桓階特意找到是勳,低聲對他說:“恐令君尚未知也,張掖張進、酒泉黃華等叛,呂布乃止西行也。魏王使某問令君,今當如何處?”

是勳雙眼一瞪,露出驚駭之色:“竟有此事?!”

其實提前好幾天他就已經收到過這個消息了,但還必須表現得纔剛聽說一般。

事情的起源,是呂布曾命張遼率軍北上,鎮定各郡,一直挺進到敦煌,爲他恢復西域都護府做好相應準備。可是真到打算動兵了,諸將皆爭爲先鋒,認爲先鋒就有可能將來出任西域都護一職……起碼也得給個西域長史做吧。魏續是呂布的舅子,根基本就比張遼要深厚,通過枕邊風,很快就得着了這個美差。於是呂布臨時調回張遼,而使魏續代之。

魏續總領敦煌、酒泉、張掖三郡事務,爲了給呂布西征安排好足夠的物資供應,開始大肆搜奪當地豪族,就此引發了大規模變亂。張掖豪強張進是首先動手的,逮捕了太守杜通,酒泉黃華繼踵其後,驅逐太守辛機,受他們的影響,武威豪強顏俊、金城豪強麴演一時並反,武威境內三種胡亦降而復叛。境內到處起火,你說呂布這會兒還怎麼敢拋下涼州,去攻西域呢?

在原本歷史上,這票人在大約八九年以後,確實也曾經掀起過反旗,曹魏方面花了好大力氣纔將之徹底平定——不過因爲史書對於具體時間記載不詳,所以很難判斷是因爲曹操在漢中失敗,才導致的涼州紛亂,還是正因爲涼州紛亂,才使得曹操最終被迫放棄了漢中,劉備從而獨得大利。

不過這回消息傳到許都,是勳跟關靖、周不疑等人商議,也都懷疑其間或者存在着劉備方的煽動——劉備斷不能容許呂布西颺,卻把涼州拱手讓給曹操啊。

只是這麼一來,呂布一時半刻大概是走不了啦,而天子禪位之詔已下,曹操就落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界之中。原本是勳選擇這個節骨眼兒上去遊說劉協,就是因爲聽聞呂布將西,估計三辭三讓,詔書往還,真等行禪讓之禮的時候,他呂奉先早就跑遠啦,則改朝換代的政治動盪或許不會波及到涼州,呂布也來不及轉過頭來跟劉備聯兵,共拒曹操。

所以他說:“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篡僭之勢未成,強欲爲之,必罹大禍;篡僭之勢已成,而拖延之,也可能使得曹魏集團內部人心疑惑,進而分崩離析。所以是勳沒等着呂布確切進入西域的消息傳來,就匆忙去恐嚇漢獻帝了,如今想起來,自己未免太過心急了一些……

本來也不在乎多拖這麼幾個月吧,都怪郗慮見天兒催我,把我逼上了這條歧路……

然而事情已然做下了,後悔藥也沒處掏摸去,事到如今,難道曹操還能真的辭讓受禪,等呂布確實走了,請劉協再禪一次嗎?焉有是理!所以今天曹操派桓階來請問是勳的意見,是勳只好硬着頭皮跟他說:“矢在弦上,不得不發也……”(未 完待續 ~^~)

第4章 海東來去第18章 姻戚之重第9章 煮豆燃萁第25章 異度所遣第23章 幼平奮威第3章 曹洪之怒第22章 客座教授第32章 唯纔是舉第8章 木蘭何人第21章 奉耶挾耶第20章 良馬爲贖第15章 人生易過第12章 坊中石墨第6章 紙上發明第10章 分而制之第1章 先得一驢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章 假途滅虢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8章 無禮冒犯第3章 吳中之禍第9章 家事難斷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3章 必擒是勳第7章 道出無終第9章 隔壁老王第35章 魯難未已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0章 爲彼等耳第10章 平定上郡第8章 破局關鍵第7章 置之美稷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章 河北愚忠第1章 南征袁術第5章 漢語拼音第3章 世家短視第6章 嫌隙已生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8章 馮翊遺珠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0章 併案討夷第30章 乃見君臀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8章 人與禽獸第37章 千年展布第9章 文和詭謀第8章 單家俗吏第29章 何者爲君第18章 說文切韻第5章 神鵰大俠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0章 天象示警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章 遼東軼聞第11章 觀其決斷第7章 道出無終第35章 定遠之功第11章 幽州水師第4章 攻心之計第1章 劫後新生第2章 工商興利第23章 荊州星佔第28章 天命何在第32章 出入此門第24章 壯士斷腕第17章 州郡罷兵第24章 偃師御胡第17章 忠良被難第16章 討袁紹檄第1章 託孤之重第10章 窮途之謀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2章 悲摧人生第17章 千鈞一髮第5章 今古不同第15章 人生易過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4章 蘭臺藏書第12章 江上肅清第33章 賢良孝廉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章 繼嗣之爭第2章 載舟覆舟第12章 城外相見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4章 偃師御胡第15章 黃鬚封侯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1章 三道伐蜀第9章 德不可見第2章 兄弟鬩牆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8章 說文切韻第4章 豆中有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