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從情從禮

榆中王曹昂將至洛陽,朝廷難免爲此又起波瀾——關鍵在於禮儀問題,曹髦應該用什麼禮節來對待曹昂呢?一方面,曹髦爲君,曹昂爲臣,當行君臣之禮;另方面,曹昂爲父,曹髦爲子,當行父子之禮。兩者本想齟齬,你若從了君臣之禮,哪有親父拜子的道理呢?若從父子之禮,君臣分際便要混亂……

這類事情,在歷史上從來也沒有出現過,傳位孫輩之事確有,但一般情況下都得孩子老爹已經死啦。後世倒是也有父在以子爲繼的事例,但前提是以小宗入繼大宗——如今曹髦是直接繼了祖父之位,大宗在曹操和曹髦之間那一輩兒算是斷的,曹髦上無所承,你就不好把曹昂給徹底撇開啊。

比如說後來的宋英宗趙曙,本名趙宗實,爲濮王趙允讓第三子,後爲仁宗趙禎收爲養子,傳於帝位,他登基的時候,親爹趙宗實還沒有死

。羣臣奏議,英宗是以小宗入繼大宗,所以他名義上的老爹該是從叔父仁宗,而不該再爲濮王。

王珪等且奏:“先王制禮,尊無二上,若恭愛之心分於彼,則不得專於此故也。是以秦、漢以來,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統者,或推尊其父母以爲帝后,皆見非當時,取議後世,臣等不敢引以爲聖朝法。”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沒有說出口,那就是濮王還活着呀,若從舊例尊爲天子,那天下就有兩個皇帝啦——“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這老話就要破產。

現在的情況比那還要糟,曹昂不但還活着,而且曹髦沒有一個名義上的皇帝父親可以尊奉,那麼他應該怎樣對待曹昂呢?詔下羣臣商議,是勳乃奏:“郗鴻豫國之大儒。當垂問之。”

郗慮這會兒掛着鄉侯的爵位,正在都中吃閒飯呢,年近古稀。已經遠離了朝廷中樞。因爲崔琰見用,所以是勳又把這位大師兄給想起來了。打算請他燃燒最後的光熱,爲自己掌控鄭門再出一把力——我讓你多風光一把,你還不投桃報李,到時候把鄭學掌門的位子傳給我嗎?

而且象這種和稀泥的事情,郗鴻豫從來最拿手啦。果然曹髦召之顧問,郗慮就說了:“陛下既承大統,與榆中君臣分際明矣。然而何謂君臣?昔文王訪太公,待如尊長;漢高得留侯。目之師友;至於周公攝政,成王安敢而臣之?君臣之義,以昭示天下,明秩序也;君臣之禮,以統合國家,明尊卑也……”

臣子不一定見了皇帝就要磕頭,某些特殊情況下,皇帝先向臣子行禮,那也並不爲過。關鍵是父子之親,人之大倫。沒有讓老爹朝兒子磕頭的道理啊——“可目榆中爲元老之最尊者,行主客之禮,宜矣。”

所以最終決定。詔命榆中王曹昂贊拜不名、入殿不趨,等真見面的時候,曹髦先避席長揖,口稱:“阿父。”曹昂再還禮——也止長揖而已——口稱:“陛下。”

其實郗慮這種和稀泥的意見,事先也徵求過是勳的同意。他問是勳:“今天子問榆中王事,當從禮耶,從情耶?”是勳回答他說:“先有人倫,而後有禮,禮爲人設。非天造也。人先孝親,然後忠君。若天子不孝,何期臣子之忠耶?”其實心裡想的是:我寧可哄擡父子之孝愛。也不去繼續塗抹君臣之忠敬——雖說在封建時代,這兩者幾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

郗慮得到了是勳的支持以後,就在朝廷禮制方面上竄下跳,又提了不少修改意見出來。比方說按照古禮,逢喪則廢樂三年,以表哀悼,但是郗慮說了:“禮樂爲行政之基,豈可久廢?七月可也。”

其實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以正月喪,曹丕七月即復禮樂,也是有時代基礎在的——逮至晉朝,世家用事,儒禮逐漸僵化,才恢復了傳說中的三年之期。

郗慮的意思:你們都說我沒本事,可我終究是鄭門大師兄,本代掌門人,要沒有兩把刷子,那師兄弟們能服嗎(崔琰之流少數派可以忽略)?如今我就偏要搞出點兒新花樣來,只要天子恩准,便傳爲百世之法,後人行此禮儀,都會想到我的名字——叫你們還敢瞧不起我!

崔琰得着機會就勸說曹髦,說郗鴻豫搞那一套不對,“實媚俗亂禮也”,曹髦總是拍拍他的肩膀:“暫用之可也。”因爲鄭門尤其是郗慮一派在儒學中佔有主導地位啊,郗鴻豫一開口,是宏輔再附和,遂至士林紛紛響應,那我也不敢貿然跟他們對着幹哪。咱就先這樣吧,以後再想辦法,等我地位穩固了,自可撥亂反正。

曹髦本年虛歲十五,擱後世就是所謂的“中二年齡”,這歲數的孩子正當反傳統、求創新、喜熱鬧、厭冷清之時,所以他在理智上認同崔琰所說,其實在感情方面,還是比較傾向於郗慮的建議的。若廢樂整整三年,那還不得把自己給悶死?再說了,就與曹昂相見之禮,郗鴻豫貌似深刻地體會到了自己的孝親之心,而又能使羣臣認同,果當代之大家也。

要不是郗慮反覆謙辭,不願再爲官做宰,曹髦幾乎想命之爲宰執了。

曹操的葬儀簡樸但是風光地完成了。對於陵寢、墓道乃至棺槨的形質和大小,事關國禮,不可輕忽,但陪葬品的數量則比歷代帝王都要少,以遵從曹操儉葬的遺訓,而且所封者都是舊時的服裝、器皿,未制新物

。是勳、郗慮等上奏,請以此爲子孫葬禮之法,使節儉之風蔚爲時流,並流傳萬世,曹髦准奏。

等到葬禮順利完成,轉過頭來,曹髦召見是勳,說:“朕欲細其勳以加賞羣臣,是公以爲若何?”

新帝登基,一般情況下都要厚賞羣臣,以安人心,以定朝廷,後世最常見的就是“加官三級”。然而魏承漢制。職祿與品祿基本上合一,也就是說,你當什麼差、辦什麼事兒。就領某官職的俸祿,只有崗位工資。沒有級別工資,那就不可能隨便“加官”了,所以常見的酬賞之法,就是賜金和拜爵。然而爵位不可濫封,賜金固得實惠,卻不顯尊榮,曹髦覺得不大滿意,就跟是勳商量。要不然重新制定並且細密化勳職之法,給大家夥兒都多加個榮譽頭銜吧。

祿因職定,這是漢制的一大特色,其根源在於周制,貴族層層封建,爲王官者都只是臨時差遣,拿臨時工的工資——基本工資則算你封地上的產出。這對於官僚體系的完善是非常不利的,即便貴爲宰相、三公,一朝去職,除了少數特例外。那都再拿不到一分錢了,官員們老無所依,自然橫起聚斂之心。所以自魏晉以後。逐漸把官員品級和實際差遣區分開來,新創並且提高等級工資的比例——這種品級即名爲散官,後來又加勳官等。

是勳本人是贊成這一轉變的,那有助於官僚隊伍的穩定化,然而後世疊牀架屋,等級工資加各種補貼越搞越多,既造成認知上的混亂——他前世爲了搞明白歷朝官制,就費了老鼻子牛勁兒了——又不方便管理,還增加財政負擔。所以早就向曹操提起過相關想法。曹操拿出的對應策略,是創建了“勳職”又名“散官”制度。

不過曹操時代的勳職制度還只是一個雛形。只設十二階,分文武。用以酬答功臣——其實就是讓功臣們掛個空頭銜靠邊兒站去,尊榮不失,但權柄交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爵位的一種變體而已。曹髦說我打算把這種制度更加完善化、複雜化,用來廣賜臣僚,以定人心。搞這種花樣是公你最拿手了,你來謀劃一下吧。

是勳領命而行,心說這事兒簡單啊。散官肇始於魏、晉,而完善於隋、唐,到了明、清兩代乃成爲官員的實際品級——我在舊有的架構上增補,基本上照抄隋唐制度不就成了嘛。

於是設文武散官各十八階。文散官首爲太宰、次太傅、三太尉,等於上公;再下少師、少傅、司寇,等於公;光祿大夫、資政大夫、太中大夫,比公;正議大夫、通議大夫、朝議大夫,中二千石——這些是曹操時代就舊有的。其下增設朝議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朝請郎、儒林郎六級,以應二千石和比二千石。而且規定,除最初六等只授一人外,其餘十二等皆可命多人也——也就是說,朝臣比二千石以上,可以人手一份兒,不用搶啦。

至於武官,在舊有的柱國、輔國、護國、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羽林將軍、冠軍將軍外,增設忠武、壯武、雲麾、翊軍、宣威、定遠六級,略同文職。

是勳奏上,曹髦准奏,於是便即大賞羣臣。因爲原太宰荀公達已歿,乃進曹德爲太宰,以是勳爲太傅——只是是勳堅不肯受,最終還是推辭掉了。一則他覺得加授散官對自己的好處並不大,反易樹大招風;二則你前幾個月纔剛抹了我太尉銜,如今又加太傅,以爲這麼一來,事兒就算徹底揭過去了嗎?哪有如此便宜;三則,他如今的爵位已經出於異姓羣臣之上啦,實不便再受勳職。

是勳現在是揭陽郡公,這個爵位例封同姓——按照他爲曹魏制定的爵位制度,異姓最高才是縣公。當初攻下漢中後,曹操即破格以郡公相酬,當時對羣臣的解釋是:“宏輔我家姻戚,有若同姓,今又立此大功,乃不可不超拔也——諸夏侯亦可同此例。”其實曹操是想先給顆大紅棗,然後再抽嘴巴……

是勳心說爵已超拔,當時我正風光得意,忘記了辭讓,野下已有異言,如今若再加個太傅頭銜,那就真的人臣之極啦,就怕忌妒的眼光伴隨着明槍暗箭,將會層出不窮啊。反正我已經是“前太尉”了,又爲中書令,是實際上的首相,爵爲郡公,再加個太傅銜還能有多大意義?莫若辭去,反示人以謙遜也。(未完待續。)

第30章 攻心爲上第22章 飛將奄至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0章 天象示警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2章 甥其無恙第7章 寄身豪門第5章 壽春城下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章 如有勳在第11章 幽州水師第21章 家國國家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5章 亂世能臣第5章 雛鳳引弓第10章 離間江陵第35章 命盡園桑第1章 夾袋中人第5章 府中密議第13章 十命可受第5章 刺奸密奏第10章 海隅神威第3章 破此五賊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9章 人亡政息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3章 舍卿其誰第32章 殿上失儀第2章 被翻紅浪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5章 英雄時勢第2章 疏於職貢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7章 遂鄉認親第8章 欲捧殺也第30章 南風驟起第26章 我天子使第5章 漢家道微第9章 驚雷投箸第14章 再會梟雄第3章 嫌疑之地第24章 城上易幟第22章 吾亦慮及第21章 慮勝慮敗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4章 帳下壯士第11章 幽州水師第12章 懸危之勢第11章 首鼠兩端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章 是儀北上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3章 天雷殛我第10章 月黑殺人第9章 亂軍之計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0章 通權達變第13章 十命可受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1章 史上有名第30章 師恩如海第4章 不利曹氏第6章 王異國生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7章 狐假虎威第8章 政治革命第6章 自編自導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1章 先見神亭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5章 野有遺賢第11章 霸王之死第6章 雙親罹難第7章 取撞木來第17章 州郡罷兵第19章 黃巾渠帥第31章 逃出生天第1章 繼嗣之爭第6章 自編自導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1章 空手奪刃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7章 盡屠公孫第9章 天子所賜第21章 一字長蛇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章 是儀北上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6章 爲政之權第22章 國中無將第9章 見性成佛第4章 漁陽豪強第29章 不智不信第3章 吳中之禍第26章 同滅吳寇第24章 兗州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