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

過得正月十五的上元節,返回長安城的漢帝劉啓重新現身朝堂之上。

羣臣見得闊別經年的皇帝雖略顯清減,眼神卻依舊如鷹隼般銳利,甚至多了些許殘暴的意味。

果不其然,皇帝未等朝臣們奏事,便命掌印太監孫全接連發布三道聖旨。

着中尉郅都前往臨淮,徹查該郡官員養匪爲患之事。

着江都王劉非返回封國,廷尉右監季符及御史中丞石建隨行,領八千虎賁衛,徹查江都國及丹陽郡一衆世家勾結反賊,意圖謀逆之事。

着橫波將軍荀世赴豫章水師,任主掌僕射,羽林校尉公孫賀率兩千羽林衛輔之,徹查戈船將軍瀆職及其麾下將官勾結水匪之事。

漢帝劉啓環視殿內羣臣,絲毫不掩眼中的殺意,沉聲道:“朕雖久未臨朝,卻非耳目昏聵!朕雖修身養性,卻也不至心慈手軟!”

“陛下聖明!”

羣臣紛紛起身避席,躬身齊聲道。

“朕是否聖明,自有後人評說,但若誰再教朕無法安心養病,朕就先送他去見衆位先皇!”

劉啓豁然起身,拂袖離席,下得御階便朝內殿行去。

朝臣們不禁面面相覷,敢情皇帝今日露面就爲放兩句狠話?

倒是太子劉徹不以爲意的聳聳肩,緩步邁上御階,安然危坐於御座之上,擺手示意道:“諸位且落座,依序奏議吧。”

“……”

朝臣們皆是心領神會,皇帝今日這般作態,明擺着就是向朝臣們宣告,即便他回返長安未央宮,太子劉徹依舊如過往般繼續臨朝監國,而他則繼續安心修養。

再想到那即將開始興建的太壽宮,朝臣們已然心裡有數,該是時候抱太子殿下的小細腿了,免得以後變成大粗腿,再難抱上。

大行令竇浚知曉竇太后也已回返長樂宮,本打算今日下朝便入宮求見,如今見得這般情形,不由改了主意,唯恐太子殿下誤以爲他是迫不及待的向太后訴苦告狀。

說句不中聽的,太后阿姊年事已高,還能活幾年?

太子殿下正如朝陽東昇,若是此時將之得罪狠了,日後待阿姊薨殂,竇氏還不得皆陪着殉葬啊?

念及至此,竇浚愈發戰戰兢兢,對太子劉徹頗爲順從。

劉徹倒是頗爲滿意竇浚的識相,如若可能,他也只想逐漸削弱竇氏爲首的外戚勢力,沒想着將之抄家滅族,好歹是皇祖母的孃家啊。

外戚,外戚,畢竟是親戚,雖稱不上打斷骨頭連着筋,但也是有幾分血緣關係的,且讓外戚做大多是皇帝沒本事,並非全是外戚的錯。

人家辛苦養大的女兒嫁到你老劉家做媳婦,到頭來反倒落個抄家夷族,算甚麼事?

田氏如今也算外戚,難不成劉徹還得把自個的外祖母和兩個舅舅也殺了不成?

洪澤水匪已被公孫賀盡數剿滅,吳太子劉駒也已被潛伏在豫章郡的羽林衛生擒,待得皇帝老爹派出的張湯等人將後續之事處置妥當,大漢境內便算大致安穩了。

至於秭歸項氏,玩不出甚麼花樣的,讓齊山慢慢跟他們周旋,但查出項羽昔年藏寶之處,再做計較不遲。

劉徹只覺諸事順遂,自是心情大好,過去的一整年着實費心勞神,該適當緩緩神。

非但是劉徹自身,包括羽林和虎賁,乃至細柳等諸多漢軍,皆該暫且休整些時日。

念及至此,劉徹突是福由心至,想出個對付朝鮮的好法子。

下得早朝,劉徹匆匆行至未央宮椒房殿,尋自個的皇帝老爹。

漢帝劉啓已補好覺,將將一年未曾上朝,又正值初春好眠之時,今日起早簡直要了親命。

光憑需日日起早這點,就足以使他堅定禪位的心思。

“尋朕何事?”

劉啓剛洗漱好,正自做着五禽戲。

他雖不怕死,卻不想早死,能多活一日是一日,故而愈加重視調養身子,事事按着醫官的囑咐,連葷腥都已儘量少食,去年秋冬倒還真未舊疾復發。

眼瞧調養見效,他愈發有了盼頭,想着再多活幾年,好得以享那兒孫承歡膝下之福。

劉徹滿臉喜色道:“兒臣想到個好法子,能輕易將那朝鮮整治服帖了。”

“哦,說來聽聽。”

劉啓眼神微亮,卻爲停下五禽戲的動作,金雞獨立加白鶴亮翅,翁聲道。

“倒也算不得甚麼妙計,就是些小手段。”

劉徹近前幾步,壞笑道:“讓細柳將士在合宜的時節,到朝鮮境內打打草谷即可。”

劉啓饒有興致道:“哦?你是說學那匈奴人?”

“那倒不是,匈奴勢大之時,皆是待我大漢秋收之後,方纔揮師南下,逼迫我大漢向其送去大量糧草以求止息兵戈。”

劉徹搖搖頭,緩緩解釋道:“兒臣想讓細柳將士在春耕之時和秋收之時,進入朝鮮境內,逼得衛右渠那廝強徵朝鮮農人從軍抵禦。”

劉啓恍然,笑道:“你是想讓朝鮮的農田無人耕種,進而發生饑荒?”

劉徹頜首道:“對付匈奴那些四處遊牧的蠻夷,這法子自不好使,然朝鮮爲農耕之國,農田若無人耕作,無人收割,他們吃甚麼?”

劉啓終是停下動作,撫掌讚道:“好法子!”

“父皇謬讚,兒臣來尋父皇,除了是獻上這方小手段,更是想與父皇商議郅都調任遼東之事。”

劉徹頓了頓,稍稍理順思路,繼續道:“朝鮮若發生饑荒,必有大批災民逃入遼東,李廣乃一介武夫,怕會處置失當,唯有郅都能審時度勢,作出最爲妥帖的應對。否則父皇與兒臣遠在長安,難以盡數掌握遼東之事,再多的謀劃亦不過紙上談兵罷了。”

劉啓皺眉道:“你所言確是有理,只是細柳營還是由李廣執掌較爲合宜。”

劉徹滿臉無奈道:“這正是兒臣犯愁之處,要將郅都調任遼東,執掌政務與對朝方略,卻又需李廣統率細柳將士,伺機進入朝鮮。偏生兩人皆是封疆大吏,總不能將李廣免去太守之職,或降爲遼東都尉吧?”

“嗯,無故將李廣除職或貶抑,難免動搖細柳軍心。”

劉啓捻着鬍鬚,沉吟片刻,方纔道:“暫且先郅都繼續鎮守雲中,若入秋後匈奴單于庭不興兵來犯,再將其調任遼東太守,屆時改封李廣做個太尉或大將軍便是了。”

劉徹頜首認同道:“如此也好,即便朝鮮發生饑荒,災民逃亡也必是秋後之事,郅都屆時再調任遼東也不遲。”

劉啓囑咐道:“你先給郅都去信,將這方略和朝鮮的情形盡數交代清楚,讓他早做謀劃。至於李廣麼,多派些羽林衛輔助於他,好對朝鮮伺機侵擾,否則按他那榆木腦袋,怕是要領着朕的細柳精騎去撞朝鮮國都的城牆。”

劉徹啞然,心道皇帝老爹果是目光如炬,看人頗準,曉得李廣即便立下再多的軍功,也掩不住他是個莽夫的事實。

“父皇,兒臣尚有一事,需父皇決斷。”

劉徹頓了頓,復又道:“烏桓如今已有近二十萬騎射,若放任其繼續做大,無疑養虎遺患。”

“你是想出兵剿滅烏桓諸部?”

劉啓不由愣怔,起初以夷制夷之策是劉徹提出和操持的,收效確實不錯,烏桓非但出兵攻陷了匈奴左谷蠹王的王庭,更是將漠南草原東部的匈奴部族盡皆殺戮殆盡。

劉徹陰笑道:“不必如此,驅虎吞狼最是合宜。”

“依你的意思,是打着匈奴左部的主意?”

劉啓劍眉微揚,見得劉徹頜首,便又追問道:“盤算倒是不錯,只是烏桓人肯出兵麼?”

劉徹意有所指道:“由不得他們,匈奴左賢王若是興兵來犯,烏桓人還能束手就擒不成?”

劉啓頓時恍然大悟:“你所謂的驅虎吞狼,匈奴左部是爲虎,烏桓諸部是爲狼?”

劉徹笑道:“不錯!”

劉啓好奇道:“皇兒打算如何驅虎?”

“使臣宋遠已照兒臣的吩咐,暗中結交烏桓赤勃部的族長巴魯,使他可爲我大漢所用。”

劉徹頓了頓,意有所指道:“俚語有言,老虎屁股摸不得,若有隻餓狼偷偷咬了老虎屁股一口,老虎震怒之餘,卻尋不着真兇,定是會轉頭向羣狼復仇的。”

劉啓撫掌大笑:“此計甚好,皇兒儘管放手去做便是!”

劉徹忙是道:“光憑宋遠無法說服巴魯甘冒這般天大的風險,兒臣想請父皇下道密旨,冊封巴魯爲烏桓王,並賜下金印。”

劉啓不以爲意的擺擺手:“準了!玉璽仍由孫全掌着,你只管向他取來擬旨。至於金印,讓匠人隨意雕一方便是,依着你的脾性,這金印在巴魯手中怕是留不了多久的。”

劉徹撇了撇嘴,不屑道:“興許他都未必能拿到手。”

劉啓看着自個兒子,眼中滿是讚賞:“皇兒這忠厚坦率的性子,果是深肖朕!”

劉徹忙是躬身,分外謙遜道:“兒臣不敢與父皇相提並論,父皇的寬厚仁慈乃是衆所皆知,百姓稱頌的。”

劉啓不禁哈哈大笑,老懷大慰。

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