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

劉乘與劉沐叔侄倆入宮覲見時,皇帝劉徹已是用過午膳,正在宣室殿批閱奏章,見得兩人呈上的那架小車,比他們預料中的要平靜的多,沒露出太過興奮的神情。

劉徹只是稍微捏了捏那輪胎,確認過其較爲結實和具有較好彈性,性能雖比不得後世最常見的硫化橡膠,卻也足以在現今的大漢付諸實用了。

他遣符節令李福前往尚書檯傳諭,擬旨褒獎清河王夫婦及參與研發的相關人員,又讓劉乘回帝國科學院儘速將人員名冊整理出來,呈至尚書檯,以便擬定賜爵和封賞。

太子劉沐卻是被留了下來,滿頭霧水的偷偷打量着自家父皇,心道父皇平日不是極爲重視這些新技藝麼,怎的今日卻顯得興致缺缺?

皇帝劉徹卻未多言,只是隨手將一片尺許長的木札遞給他,讓他自行閱看。

劉沐對此類木札並不陌生,自大漢立朝以降,大漢與諸多外邦往來的正式國書,多是在木札上寫就的。

即便現今漢廷公府和地方官府的往來公文皆已廣爲採用紙質,然天家的旨、詔、敕、制、諭,若須付諸書面,仍多謄寫爲帛書,與外邦的往來國書更仍是謄寫乃至鐫刻在特定形制的木札之上。

大漢天子親下的國書,長一尺一寸,大行府諸官發往外邦的尋常國書,則是長不盈尺。

昔年匈奴強而漢室弱,匈奴單于往往會故意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寫信送給漢朝皇帝,並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長加寬加大,把開頭語說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恭敬地問候漢朝皇帝平安。”,其後再寫上所送東西和要說的話語。

這無疑是刻意的羞辱,歷代漢帝雖引以爲恥,奈何形勢比人強,也只能忍辱負重,韜光養晦,以謀長遠。

現今大漢強盛如斯,四夷莫不能御,自然沒有外邦藩國再敢如此無禮,即便是國力不弱的安息帝國,其使臣乃至遠在萬里之外的君主,給漢廷呈來的國書,也都是依着漢人的規矩,謄寫在長不盈尺的木札上,而非安息等國常用的羊皮卷。

大漢藩屬國呈來的國書,皆是以漢隸書寫的,而安息等與大漢無臣屬關係的外邦,發的國書多是一式兩份,分爲本國文字和漢隸,既是顯出對漢廷的尊重,亦是避免大行府的譯官在轉譯時出現歧義,曲解了國書中的原意。

這倒不是杞人憂天,確實有其必要,雖說隨着大漢對外邦交愈發頻繁,大行府已培養出諸多精通他國語言的譯官和譯者,奈何化外蠻夷太多,各有各的語言乃至文字,即便是安息帝國都沒能在其全境統一語言和文字。

不得不說,秦始皇帝六合諸侯後,頒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令,實在是功在千秋的英明舉措。

在此等情形下,就算大行令諸官有能力翻譯外邦國書,外邦使臣們也多是不願“煩勞”他們的,寧可自己辛苦些,自行譯好再呈給漢廷。

實在是國書太重要,尤是要呈交給大漢皇帝的重要國書,一字一句出了差錯,指不定整個語境和語意就大爲不同,惹惱了大漢皇帝,怕不得鬧出兩國紛爭?

外邦使臣皆是深知,在強盛無匹的大漢朝,皇權之重,帝皇之強勢,遠超他們自身的國度。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沒有絲毫誇張,烏孫,匈奴……不知多少外族已用他們的性命向世人證明,大漢天子招惹不得的。

這在神權和王權相爭不下,乃至神權至上的西方國度,實在是難以想象的權利架構,要曉得,現今便連羅馬還是所謂的共和制,尚未衍化成帝制。

在後世史籍中,要到百餘年後,奧古斯都(屋大維)纔會在羅馬創建起元首制,即共和名義的帝制。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且不斷對外擴張,代表着羅馬真正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共和時代,進入了極爲強盛的帝國時代。

然在今世,或許羅馬再無法成爲真正的帝國了,倒不是因着大漢要出兵進犯,而是匈奴人竟比後世提早了兩百餘年出現在歐洲大陸,揮舞着“上帝之鞭”,狠狠抽在歐陸諸國身上了!

太子劉沐閱看着那札國書,漸漸瞪大雙眼,滿臉的不可置信。

這國書是以安息帝國君王米特里達梯的語氣撰寫的,開篇的虛應問候略去不提,真正要傳達的意思,便是想與漢廷締結盟約。

不是簡簡單單的邦約,而是實實在在的盟約,兩國皆爲同盟,且類似後世的軍事同盟,若時機合宜,安息帝國想向大漢借兵,征伐歐陸諸國,使東擴受阻的安息帝國得以迅速西擴。

原因無他,安息君王很是坦率的告知大漢皇帝,被大月氏從烏孫故地打跑的匈奴殘部已漸漸恢復元氣,且已然在歐洲大陸掀起了驚濤駭浪。

四年前,軍臣單于自知不敵大月氏,率其麾下不足兩萬騎兵倉惶西逃,橫穿大宛和康居,先是停駐在四千餘里外的裡海沿岸休整,本是想繼續奉行以戰養戰的“發家”策略,奈何裡海和黑海之間的橫桓着三個國度,本都王國,伊比利亞和阿爾巴尼亞(此國非後世彼國)。

三國雖是小國寡民,然皆是希臘化的國度,昔年雄踞歐亞的馬其頓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瞬間分崩離析,這三個小國及他們南方的強國亞美尼亞,皆是昔年馬其頓帝國在高加索以北的轄地。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亞歷山大大帝已然逝去近兩百年,然分崩離析的馬其頓帝國直到三十餘年前,才因在皮德納戰役被羅馬軍隊完敗,才真正步入滅亡。

高加索以北的地域早已分裂成亞美尼亞等四國,多年來締結同盟,彼此守望,硬是抵禦住了南面的塞琉古帝國和安息帝國,西南的羅馬共和國亦多所忌憚。

這四個國度,堵住了匈奴殘部南下的道路,且遠非那區區兩萬匈奴騎兵可肆意侵擾的,破船還有三根釘,況乎是與三大帝國周旋多年,時時不忘整軍備戰的四個國度?

軍臣單于不傻,且匈奴作爲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此時又無老幼婦孺的拖累,端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繼續往西面遷徙就是,總能尋到不扎手的肥肉。

於是乎,匈奴殘部再度西遷兩千餘里,到得黑海北部沿岸,還真是遇着肥羊了。

馬其頓帝國最爲強盛時,曾在黑海沿岸建立了不少大城,待其分裂後,黑海東部沿岸地域基本都成本都王國轄地,然本都王國的領土多在黑海東南,與黑海東北的領土中隔着大片無法有效佔領的空白地帶,意即本都王國的領土實質上是南北分割開的,兩地間多通過黑海上的船隻往來,這倒是符合希臘化國度的老習慣。

塔佩斯和帕提卡佩昂是本都王國在北部領土最重要的兩座大城,因遠離高加索地區,故享受了多年的安定和平,也沒駐紮有甚麼軍隊,遇着突然出現的匈奴大軍,簡直就是手無寸鐵的待宰羔羊。

說實話,軍臣單于率軍攻下這兩座大城後,他自個都覺得不可思議,非但是因輕而易舉,更因兩城極爲富庶,前所未見的富庶。

昔年匈奴強盛時,他也不是沒率軍攻入漢境,雖說大漢更爲富饒,然北方邊塞多處苦寒偏荒之地,漢廷除卻募民屯邊,是不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邊陲發展民生的。

況且漢人向來講求實用性,不似希臘人那“浪漫”,兩種獨特的民族特性從衣食住行乃至處世態度都能顯現出來。

馬其頓帝國乃至從中分裂出的本都王國,都深受希臘化影響,在加上波斯文化的殘留,塔佩斯和帕提卡佩昂這兩座大城真是蓋得金碧輝煌,閃瞎了軍臣單于和匈奴將士們的眼。

不止是亮晶晶的金銀珠玉,還有那些蜂腰肥臀的女子,吃喝不盡的酒肉,無一不讓這羣歷經艱險的逃亡者爲之瘋狂。

沒甚麼說的,燒殺擄掠,能帶走的就帶走,不能帶着的就燒光,殺光,總之不能留着,以免本都王國發兵來援。

這無疑是匈奴人的老本行,幹起來順手極了,數以萬計的戰俘被押走,男的作爲奴隸,平時養養牲畜,戰時還能押着去攻城,至於女的麼,自然用了繁衍匈奴後裔,否則談甚麼東山再起?

遭殃的不止是本都王國的北部領土,押着奴隸繼續往西征伐的匈奴大軍,順手又將黑海西北沿岸的小國奧爾比亞給滅了,並暫時停駐下來休養生息。

若僅止如此,安息帝國也不會在意,然去歲夏秋之際,休整年餘的匈奴人突是做出了真正震驚歐陸和中西亞的瘋狂舉動。

兩萬鐵騎押着三萬餘戰奴,從黑海西部沿岸悄然南下,偷渡多瑙水,硬是將猝不及防的色雷斯生生打殘了!

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三百七十九章 兩軍伐謀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