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擔心的那種潛在的反抗和抵制並沒有出現。李流照搬過來的這套內閣+六部+御史臺+攝政王的制度,雖然說是全新的內容,但考慮到遵循了最基本的利益均沾的原則,所以,制度體系本身沒有引起什麼質疑和逆反心理——最主要的,反對沒有用啊。
至於地方上的變革,雖然有機會染指但元氣大傷的幾位世家,沒有看出太多的陰謀,但也做好了大不了陽奉陰違的打算,反正大家都是很容易“滿足”的人,魯淑盯着吳郡,虞昺盯着丹陽、諸葛靚盯着陽都郡,其他的,任君採摘吧。
至於什麼底特律,至少現在隱藏的很好。
現階段關注的焦點其實是在具體的六部長官人選上。
內閣只有七個人:李流、諸葛靚、劉篡、虞昺、魯淑、葛悌、丁彌。
李流經過再三考慮,最終還是接受了王迪的參考意見,即,爲了標榜自己的公允,聲稱只出任內閣總理一職,不兼任六部部長,內閣其餘六位大臣,正好可以瓜分六個部長了。
這個姿態做出來,衆人還真的不好說什麼了,除了力挺和吹捧還能怎樣呢?
只是,誰都不是傻子,別看六個部長平起平坐,但五根手指伸出來還有長有短呢,這六個部門分量能一樣嗎?王迪叮囑李流看好吏部、戶部和兵部三個部門,這幾位也看着眼饞啊,人事、錢糧和兵事,佔據這樣的位置,纔可以讓自己在內閣中的順位靠前一些,說不好等李流退休了或者調走了,“出意外了”,自己就有機會當這個內閣總理了。
想到這裡,大家都有些興奮,內心深處很無恥的覺得……孫皓死的不錯啊,這個改革看上去也沒那麼討厭呢。
本來以爲李流會一手遮天,結果人家“高風亮節”了,本以爲鄧朗會插一腳,結果人家很識趣,以自己不是江東人士爲理由退出內閣,“主動”去了什麼御史臺當個“閒差”,資歷最老的孫苗更是被架空成了鬼一樣的攝政王,兼任的什麼國安門下臺,負責領導人的安保工作,哈哈,真是笑死人了(以後有哭的時候)。
幾個有威脅的人退出,讓競爭沒有想象的那麼激烈了,而且,丁彌、劉篡和葛悌三人很是識趣,知道這三個部門和自己是沒什麼關係的,於是,主動提出“讓賢”,經過私下溝通之後,丁彌操控了禮部,劉篡去了刑部,葛悌掛在了工部。
但是,接下來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場面,諸葛靚、虞昺和魯淑都瞄上了兵部部長的位置,最後還是李流出來拉架,才避免了更尷尬的局面出現,以虞昺年紀最小要尊老愛幼,去了戶部(哥們,那裡有錢哦),諸葛靚年齡最長,要關愛晚輩,去了吏部(老哥,那裡可是把大小官員的選拔任命以及績效考覈攥在手裡的啊),魯淑,憑藉着魯肅的餘威,手中掌握最大的地方兵團(按照之前的重組,虞昺手中只有3000人,諸葛靚是6000人,而魯家有8000人),諸葛靚的出身不好(降將),虞昺太嫩(和自己兒子一個輩)而最終勝出。
這世上從來是利益大於友誼的,雖然說鬧得不太愉快,但塵埃落定之後,三人發現,三個如此重要的部門不還掌握在了三人小同盟手裡了?李流不還是個被架空的光桿司令?甚至,還暗生不太好意思的心思出來:這難不成是個爛好人或者是個傻子,政治白癡?要不就讓着他點吧,畢竟腦殘也是傷殘人士不是,何況李流外表看也是傷殘啊。
笑呵呵的看着三條惡狗搶食完畢之後,李流按照王迪的部署,開始了下一個步驟:六部只有部長,副部長暫時空缺,每個部設兩司,分攤本部門的工作,其中,吏部設任免司和考選司,前者負責官員選拔任命,後者負責上崗官員的績效考覈;
戶部設稅務司和財政司,前者負責預算、收入支出考覈,稅收上繳統計利用,後者負責戶籍管理、農工商政策規劃;
禮部設禮樂司和教化司,前者負責天下禮儀、祭享、貢舉,後者負責教育、民族事務;
兵部設考覈司和軍械司,前者負責武官的選拔任命和績效考覈,後者負責後勤補給發放,但是具體的軍事行動和軍隊調動權力要由內閣七人+御史臺大夫+攝政王九個人至少五票通過纔可執行(說到這裡,虞昺和諸葛靚有些幸災樂禍的看着臉色不太好看的魯淑,心說李流還真是陰險啊,先分完再介紹,鬧了半天,這個兵部沒什麼太大用啊);
刑部設律令司和刑法司,前者負責制定律法,後者負責司法審判;
工部設民用司和軍用司,前者負責民用工程的建設,後者負責軍用工程的建設(看看沒有反應的衆人,李流心裡樂開了花:看來沒發現這裡的陷阱啊,把兵部的軍械司給架空了)。
“諸位,如上所述,共計十二司,各部的副部長以後呢,就從這些司長裡的政績突出者選拔任命,不知有什麼異議?”簡單介紹完各司職能後,李流很是謙虛的諮詢衆人意見。
當然沒問題了,我們關心的是……具體的司長人選啊。衆人有口無心的應付,同時,也暗生警惕:這個李流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放過了部長人選,是不是一開始就奔着司長去了呢?只要司長是他的人,最後,部長不還是被架空的命?
果然,見衆人沒有什麼反對意見,李流伸出了四根手指:“這十二司的司長人選,不才這裡要預留四個名額,其餘的諸位就選自己中意的,不知如何?”
咦?之要四個名額?衆人,尤其是那三位,鬆了口氣:畢竟是總理,只佔據三分之一的崗位,也不是很過分嘛,換做自己的話,說不定吃相更難看。
慢着!吏部、戶部和兵部,總共也才六個司,這四個人要站位好的話,不等於把這三個部門給把控了?
老謀深算的諸葛靚最先反應過來,調整了一下思緒說道:“不知玄通準備了哪四位才俊,又準備……讓這四位出任哪幾個崗位呢?”
聽了這話,衆人先是一愣,隨即反應過來,也是附和問道,尤其是對第二個問題更關注。
“這四人也算是諸位相識的了,”李流內心深深的鄙視了一下,淡淡的說道:“交州牧陶濬之侄陶威,故將軍陸抗之子陸玄,現荊州科學院院長王蕃的兩個弟弟王著與王延。不知這四個人出任司長一職有什麼問題沒有?”
明擺着這四個人都是你背後那王迪的棋子啊,陸玄是你們養大的,二王的哥哥現在還在給荊州打工,這一路橫推過來,擺明了荊州和交州有不可告人的PY交易,但偏偏還真是挑不出什麼理來,陸抗,吳郡人,世家,還是烈士;陶濬,丹陽人,世家;王蕃,廬江人,世家,純技術型人才,完全符合了“揚州人治理揚州”的人事方針,怎麼去辯駁呢?再者,人家堂堂內閣總理把六個部長名額都讓出來,就安排“區區”幾個司長怎麼了?
所以,大家退而求其次,準備在崗位問題上抱團奮力一搏:你要是把那三個部門全給佔據了,那我們只好據理力爭了,索性直接部長還給你就是了,老子寧肯去個冷門衙門當一把手而不是一個傀儡。
“陶威,考選司司長;陸玄,教化司司長;王著,稅務司司長;王延,民用司司長。”看着緊張兮兮的三人(還有三個是醬油男,無所謂),李流公佈了終極答案。
咦,這個安插算怎麼回事?只有考選司和稅務司是焦點,但總得先有選拔任命不是?王著作爲精通算學,又被系統培訓過的技術人才,當這個稅務司司長也說得過去,居然沒搞出個大新聞來?居然沒吃的一點不剩,還剩了不少肉出來?
這不科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