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漢王勸農

bookmark

曹操與袁紹大戰結束,孫權西進荊州的計劃,也被劉表及時的撤軍阻止,自此大漢天下又陷入了暗流洶涌的僵持之中。

再說回漢中。

劉徵從張魯手裡重新得回了漢中,在重新調整了人員配置之後,漢中也進入了休養生息的狀態。

有荀彧、陳羣、糜竺等人分憂,劉徵也輕鬆了許多,何況漢中不過區區一郡之地。

對於劉徵來說,這個一郡之地,便是起家的資本,他當初能夠憑藉這裡進入長安,現在也有信心憑藉這裡殺回中原!

不過,要想有所成就,漢中治理的如何,將決定劉徵第一步走的多遠。

畢竟已經離開漢中長達八年,雖然說張魯大致上繼承了自己當年留下的政策,劉徵還是覺得有必要親自下去查看一番,一者查漏補缺,二者也是爲了重獲民心。

八年的時間裡,漢中人口倒是增長不少。由於長安動亂,馬騰、韓遂又不善於治政,涼州兵目無法紀,導致很多關中百姓苦不堪言。

張魯秉承了劉徵收納流民的政策,一方面不斷的開荒開田,一方面又將接連不斷涌入的漢中的三輔百姓安置了下來。

劉徵從荀彧處得到了統計上來的民戶信息時,心中甚是欣喜。

“這個張魯,雖然只是一介自守之主,但於漢中,倒也算頗有功績。放眼天下,百姓們如今還能夠安居樂業的地方,已經不多了!漢中算是一方寶地。”劉徵不禁感慨道。

“此正是天授漢王以民,有此根基,可爲漢王立身之本。”荀彧稱讚道。

劉徵滿意的點了點頭。

劉徵有意親自去查看漢中鄉縣情況,於是叫來了周羣,想要周羣陪同他一起前去。

周羣聽了劉徵的話,忽然建言道:“眼下正是秋收之時,漢王何不親下田地,以勸農桑?”

“勸農?”劉徵疑問道。

“正是!昔太宗孝文皇帝與民休息,曾親下田畝,以勸厲農桑,由此大漢國本漸豐。漢王何不借此秋收之季,效行太宗勸農之舉?如此,一者可以得知下民之苦,二者又可得黎庶之心,豈不美哉?”周羣說道。

勸農一事,從漢代開始,後世歷朝歷代也並不鮮見。甚至有的皇帝還在宮苑之中專門弄出一塊小田,每年到了種、收之季,便要帶着百官們前去親自下田,藉此以向天下表明重農之意。

劉徵聽了周羣所言,心中大喜,當即說道:“如此甚好!正可以與巡察鄉縣一道進行。”

褒中縣郊,一望無際的稻田金燦燦的呈現在劉徵面前。

馬雲祿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走進稻田之中。

馬雲祿出生涼州,跟隨劉徵去過豫州、徐州、兗州,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片大片的稻田。

在這個時代,稻穀並不多見,一般只有南方纔有,北方並不多見。不過漢中則不同,由於漢中氣候更像南方,而水稻產量也相對較高,故而漢中糧食以稻穀爲主,其次纔是粟米。

漢中不僅種植水稻,而且耕作方式並非荊南蠻夷那種刀耕火種的粗放方式。劉徵眼前的稻田便已經成行成列,整齊有序。

《四民月令》中記載:“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這與現代水稻種植理念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可見這個時代對水稻的種植已經頗有經驗。

此次出行,劉徵帶着周羣、馬雲祿,由趙雲、羅奎並十八騎精兵隨從。

褒中都尉李樂,接到漢王要來的消息,早早便將一切準備妥當。

稻田之中,四處都是趕着收稻穀的農人,衆人聽聞漢王親臨,紛紛前來拜見。

劉徵自小便是在農村長大,雖然這十年來已經遠離了農事,但是在他的心底裡對這些卻並不陌生。

行完祭祀之禮,周羣代表漢王向農人們說了一大通話,無非漢王如何愛民,如何希望百姓生活的更好等等。收稻的百姓們聽了周羣的話,紛紛稱頌漢王恩德。

劉徵聽了心裡不住的感慨,讀書多還是有好處啊,這說話確實不一樣!

被李樂邀請而來的褒中大族豪紳們,聽見漢王如此注重民生,一個個心裡更加有了底。

其實這都是周羣的安排,畢竟漢王勸農之事,還需要這些大族豪紳們去傳播開來,否則,難不成要漢王一個個縣去幹農活嗎?

劉徵沒有選擇李樂安排的一處下田,反而是來到另外一處。

劉徵看見一對老夫妻正彎着腰收割着稻穀,但他們的行動顯然比其他的人慢了很多。

“老伯!爲何只有你二人在此收稻啊?”劉徵上前問道。

老者聽到有人說話,回頭正看見漢王問自己話,二老趕緊停下手中的活,上前跪拜。

劉徵看着二人,心有不忍,忙上前扶起二人,再一次問道:“老伯今年高壽?”

老者回話道:“老漢今年五十有六了!”

這話可有點把劉徵給驚着了!看着他佝僂的身子,滿是皺紋的臉以及粗糙的不能再粗糙的手,劉徵還以爲他起碼有六七十歲,沒想到竟然不過五十六!這與賈詡差不多年紀,但二人看起來差距確實如此之大。

劉徵不免長嘆一口氣,人命終究還是有不同!

“爲何只有你二人在此收稻,你的兒子呢?”劉徵關切的問道。

聽到漢王如此一問,老漢臉上露出一絲尷尬的神色,竟半天沒有說出話來。

李樂於是催問道:“老伯有什麼難言之隱,儘可與漢王細說!”

劉徵也等待這老者的回答,他想知道這到底是爲什麼。

老者猶猶豫豫,最終說出一句令劉徵慚愧的無地自容的話!

“老漢的兒子八年前跟着您出了漢中便再也沒有回來了!”

這一句話,響如一道晴天霹靂,炸的劉徵腦中嗡嗡直響!

劉徵的臉漲的通紅,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當年自己帶着漢中四萬兵馬出去,如今雖然再次回來,可那四萬漢中子弟呢?

劉徵平生第一次羞愧的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

李樂、周羣、趙雲、馬雲祿一干人等,聽見老者這話,又看到劉徵臉上神色,一個個也都愣在當場!

劉徵心中激盪了半天,兩行熱淚不禁噴涌而出,當即撲通一聲低頭跪在了老者面前。

“老伯!是劉徵之過,劉徵沒能將您的兒子帶回漢中,劉徵這裡給您叩頭謝罪了!”

第六百七十九章 氣氛尷尬第十九章 王允的夢第八百六十九章 最佳獵手第七百章 人和爲重第三十七章 初見劉關張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劉備大怒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終於絕筆第四十四章 劉琦出奔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宜陽桑谷第九百七十九章 戲要唱真第五百三十二章 三軍圍城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冊封魏公第六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馬郭探問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魯肅稱病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不肯罷手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漢使北上第一千零九十章 周瑜起兵第七百四十七章 漢王處罰第三百二十章 宕渠易幟第七百八十五章 兵發南中第六百二十七章 貴人來訪第二百七十三章 二將鬥勇第五百七十九章 甕中之鱉第六百八十一章 陸遜諫言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老臣黃忠第八百三十八章 冬逢憤怒第二百九十五章 許都解危第四百二十五章 手足無措第三百五十二章 馬韓表態第二百零四章 劉徵退敵第四百二十三章 攻心爲上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漢王藥方第五百七十七章 風雨如晦第七百三十八章 兇相畢露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銅山混戰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意外又生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螳螂捕蟬第三百一十三章 法正嗆聲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形勢之論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琢玉成器第八百五十五章 各分陣營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困境解除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拉攏全柔第一百一十一章 騫曼蔡琰第九十七章 夜戰龍山第五百八十三章 兵臨長安第三百二十六章 倒行逆施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刺客史阿第四百二十二章 東門之戰第六百二十八章 隆中再會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漢王問計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駱統闖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宗正劉虞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親而結之第九百零二章 識破虛實第十八章 西城獻策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敲打劉靖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于禁心結第七百四十三章 馬忠故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大雨傾盆第三百零二章 嬀墟二井第八百七十三章 黃忠出馬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誓師伐曹第八百七十一章 二將立功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孫權增兵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呂蒙帶隊第四百一十二章 借道武都第五百一十章 賈詡說韋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圍困呂蒙第一百三十四章 美夢方醒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吳母訓兒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臨別贈金第三百一十二章 南鄭興兵第九百六十三章 再見魯肅第五十六章 違令受罰第二百九十六章 三棄之策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排兵遣將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留守魯陽第五百二十章 馬超借兵第七百四十七章 漢王處罰第五十四章 北進白波谷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魯陽之會第八百零一章 似是故人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少年仗劍第六百六十八章 考問龐統第七百四十五章 金堂夜襲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秘不發喪第一百二十三章 白馬公孫第六百零五章 荊襄風雲第三百五十八章 袁紹吐血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連續設伏第九百二十六章 救兵終至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夜闖寢宮第四百三十九章 劍門投誠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樂進囑託第五百章 厚愛之由第六百三十五章 二路援軍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斬後奏第六百八十四章 倨傲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