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0 佛言

佛教自兩漢流入中土,幾百年間其實始終未有起色,哪怕在三國戰亂頻頻的時期,雖然佛教徒的活動痕跡增加,但因其佛理經義本就悖於人們慣常意識,沒有出色的人物出現,也沒有政治層面的推動,因此仍然只是疏於正途的異說番教。

佛教學說真正爲上層社會接納,還要到西晉時,這個時期玄學空前繁榮,佛教中的般若學推崇性空論,作爲一個玄學的補充而存在。

等到五胡亂華,在北地佛教便有了獨立於玄學之外的契機。那些起於邊蠻的胡族首領們對於同爲番教的佛教自有一種特殊情愫在裡面,加之佛教的一些主張也頗利於其統治,因而得以被大規模推廣。此時北地最爲出名的高僧佛圖澄,便是後趙石勒的座上賓客。

而在江東,佛教仍然沒有擺脫玄學附庸的尷尬處境,並不具備獨立成教的影響力和實力。最起碼沈哲子在吳中鄉間,並不怎麼見到有多少佛教徒,此時大約還僅僅只是上層社會一股風潮。

坐在露臺上的那位高僧竺法深,面貌清癯,衣着並不是沈哲子所熟悉後世那種僧衣袈裟,而僅僅只是時服素衣,只是頭頂受戒而已。時下僧人之姓隨師而行,若承天竺者則以“竺”爲姓,若承月支者,則以“支”爲姓。至於佛教徒以“釋”爲姓,則要到稍晚一些的高僧道安纔有此議。

此時竺法深在樓上所講的內容,也並不是沈哲子有了解的經文,而是時下影響力頗大的《放光般若經》。至於佛教比較重要、倡導人人皆有佛性、皆可爲佛的《法華經》,現在壓根還沒有翻譯過來。

雖然不曾接觸過這經文,但聽那竺法深講起其中的經義,又不怎麼覺得艱深難懂。甚至其中的一些觀點,與時下玄學中的一些理論頗多吻合之處,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於講到玄虛幻滅的感覺,較之玄學理論還要更進一步,有種讓人諸事放低、此心死寂的感想。

這倒也並不出奇,時下般若學本就與玄學頗多類似。而這竺法深用玄學的理論去詮釋佛教的觀點,本就是佛教本土化的重要手段,名爲格義,掛羊頭賣狗肉而已。

如今上流社會對於佛教學說的追捧,除了其較之玄學更爲務虛、教人逃避現實之外,學術上比較明顯的追求便是藉助佛教般若說,對於玄學發展加以推動。

玄學發展到西晉時期,已經達到一個頂點,時下清談名士們終日侃侃而談,所言者其實不過僅僅只是前人牙慧而已。以至於渡江之後,王導清談只言“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全都是西晉舊題。

可是高僧支道林卻能對《莊子》中的“逍遙遊”引用佛理,闡發出新意來,一時爲時人所重,推爲大賢。

玄學引用佛學煥發出新的生機,有了這樣的一個背景前提,時下士族人家對於佛學加以推崇追捧,便不難理解。

聽了片刻竺法深的講義,沈哲子便乏甚意趣。後世那種已經完全本土化,打磨圓潤成熟的佛教理論,他都感覺味同嚼蠟,並不認同。至於竺法深所講的玄、佛摻雜的夾生佛法,本身便流於玄虛幻滅,破除一切實體的荒誕狹隘,他自然更加聽不下去。

庾條本身並不信佛,反而是天師道的積籙道官,初時不甚在意,可是細聽了片刻後,竟然漸漸入迷,似乎極有感觸。

沈哲子見狀便起身,才發現那個侍女雲脂不知何時已經離開。他也並不在意,舉步離開這座小樓,於園中信步而行,以打發有些無聊的時間。

此時小樓內外坐滿了聆聽竺法深講經的聽衆,一個個全神貫注似有所感,場面一時間都有些沉凝。

沈哲子這一起身離開,旁人還未感覺到,樓上那坐覽全場的竺法深倒是微微錯愕,他講經時聽者雲集,少見這種聽到一半便揚長而去的人,尤其他眼下所講這一節乃是自己深覺極得佛法精妙之處。

這一楞,講經聲便不免頓了一頓。樓下那些聽衆正聽到妙處,不少人便很敏銳的捕捉到這一點異常,繼而轉頭四顧,便看到沈哲子正離去未遠的背影,便忍不住搖頭嘆息一聲,暗道朽木難雕。

庾條也發現了沈哲子離開,連忙起身迎上去,有些詫異的問道:“早先不聞佛法之妙,只道是番人妄誕之語。今日聽深公講經,始覺佛法之真意妙趣。如此精深之理,哲子郎君怎麼不聞而去?”

聽庾條這麼說,沈哲子還沒看出來這傢伙居然有佛性。只是宗教這個東西他向來都不感冒,無論學說再怎麼精妙,不過是對人思想的引導催眠,讓人藉以慰藉、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但若說到宗教會對人有什麼脫胎換骨的教化之功,那也有點言過其實。

北地羯胡信佛的不少,該做的惡一樁都不落。說到底,宗教對人的意義主要還是內心的感受,至於人心裡滋生惡念要作惡,卻是宗教約束不到的。

南朝宋文帝有言:若是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

然而這個世道,佞佛者有之,作惡者更是不知凡幾。將人的教化寄託於這種虛妄之說,本身就是一種愚不可及的想法。人若天性良善,不信神佛亦能睦於鄉里,不害於人。至於本身便有諸多虛妄歹念,終生禮佛亦是惡行累累,或還能在佛法中找到爲惡之後逃避內心譴責的理由。

沈哲子剛要開口回答庾條,迎面卻走來幾人,其中一個老者便是戴邈,沈哲子曾在紀氏府上見過一面。至於另幾個年輕人,若沒猜錯的話應是王氏子弟,其中一個帶着頗具胡風的風帽,便應是素有風疾的王胡之。

雖然彼此並無多深厚的交情,但既然道左相遇,總要上前去打個招呼,於是沈哲子便站在道旁對戴邈行一禮。

戴邈雖然與僑門過往甚密,但對沈哲子這個吳中俊彥也不能視而不見,於是便微笑着迴應,同時介紹了一下身邊那幾名王氏子弟。帶風帽的確爲王胡之,至於另外兩個則爲王彭之、王彪之。這三人同一祖父王正,出入同行倒也正常。

三人之中,王彭之年紀最大,視線在沈哲子身上掃一眼便轉向旁處,招呼都懶得打一聲,頗有簡傲之風,對於庾條同樣視而不見。王胡之年紀最小,倒是打量了沈哲子幾眼,神色間卻流露出不加掩飾的不悅及厭色。

至於那個略有少白頭的王彪之,則略顯誇張的冷笑兩聲:“聞香而避,趨臭而行,深公精妙佛法不聞,可見是一個怎樣愚鈍之才。”

沈哲子從無想法要與王氏子弟和睦相處,聞言後亦冷笑道:“或是戴公之馨芬芳,掩住了此處俗臭,否則應不至行此途中。”

戴邈往旁邊行幾步,示意自己不干涉年輕人之間的鬥嘴爭執。

王彭之聽到這話則反應有些激烈,直接一口啐在了地上,冷漠道:“狂悖門戶,武夫之才,真是有辱視聽!”

聽到這老生常談的鄙薄之語,沈哲子眼皮一翻,嘆息道:“確不及尊府彪炳域內,時時以族人之血洗刷門庭,如此自惜羽毛,焉得不清?”

既然彼此都是滿頭癩痢,何苦一定要在這裡互相揭短。哪怕年齡遠遜於對方,又是敵衆我寡,但嘴炮揭短終究是沈哲子拿手本領,又怎麼會有怯弱。

彼此相看兩厭,大概王家幾人也覺得策略出錯,那王彪之轉而又繼續此前話題:“深公佛理精湛,出入玄儒,聞者無不欣欣而往,你卻聞雅言而自黜引退,究竟是明見了自己的卑微醜陋,還是根本不明所以?”

這話聲音說得有點大,以至於傳到小樓那一邊。樓上那位深公倒也湊趣,索性閉嘴不再講經,於是那些聽經者便紛紛轉行來此處。此前便有人因沈哲子離場而不悅者,聽到王彪之這麼說,便忍不住開口附和道:“貉子只聞鄉土俗言,又怎麼能體會到佛言雅趣?”

此地多爲北人,於沈哲子而言乃是真真正正的客場。即便有幾個南人,如那戴邈、張沐之流,本身與沈家便無甚交情,怕是巴不得眼見沈哲子被衆人言語鄙夷。

“初聞深公之言,確有幾分清趣。只是不耐煩與一衆形若木雞、神若木雞之輩同流罷了。”

沈哲子向來不怯與人鬥嘴,此時被堵在這裡受衆人譏諷,索性擺起姿態與身外一切人爲敵,不待那些怒形於色之人有所反擊迴應,他又朗聲道:“言而及心,便有所感,自生一偈。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諸位聞佛言久矣,不知可有以教我?”

衆人聽到這一偈言,原本脫口將出的話打個轉又咽回去。他們倒沒料到沈哲子張口便說出一道佛偈,因而有些錯愕。這些人聆聽竺法深之佛言,或因際遇、或因休養閱歷,確是各有感受,但多凌亂,一時間若要如沈哲子一般張口作出如此工整佛偈,卻是力有未逮。

於是場面一時間便有些冷落,因沈哲子道出他們未有之體悟,攻訐對方的理由便不存在。但若要就此承認他們這些只是呆若木雞之輩,則又有些無法接受,於是便有好事者將此佛偈傳到小樓裡。

過了片刻,那竺法深便在衆人簇擁下行來,慈眉善目狀看了沈哲子一眼,神態和藹道:“我還因自己佛法淺薄,不能網絡所信而若有所失。原來這位沈郎君亦是心向佛言而有所覺者,只是言既稱要時時勤拂拭,怎麼卻吝於聆聽佛門之言?”

聽到竺法深這麼說,旁邊人神色一亮,復又找到攻訐沈哲子的藉口:“這貉子倒是有捷才,被人留難便作一偈。只是他終究是個表裡不一的僞信之人,被深公稍一垂詢便露了怯。什麼時時勤拂拭,只怕其心中所積之塵早有數尺之厚!”

聽到旁人非議,沈哲子倒也並不惱怒,他之所以先吟這段佛門公案中前一首佛偈,便是留了後手。若彼此罷休,後一首更驚人的便可不提,但若仍糾纏不休,那就誰出頭打誰臉!

0549 婦人怨念0042 冰釋前嫌1189 羯軍奮力0572 潁川陳氏1108 德不配位0551 一拍即合0775 季龍雜種0650 無地自容0977 持刀以迫0144 遊子吟0966 鶴兒苦衷0806 世道務實0293 奪爵禁錮1297 平陽賊蹤0558 士居奸詐1302 狼子爭功0592 趁火打劫0596 冷落師君0933 入彀0293 奪爵禁錮0776 敗亡未遠0470 元子途窮1356 彀中禽獸0817 三吳第一門戶0281 關心則亂0904 血戰酸棗1095 難入石頭0428 門高難入0145 何陋之有0442 血濺殿堂0928 奔襲滑臺0886 多線開戰0371 爭執0422 治郡之選0105 捨我其誰1488 少輩入臺0459 山河舊人0630 整軍待發0242 摯友相陷1333 王師破城1031 郊野獵胡0572 潁川陳氏1396 怙惡不悛0758 水戰利器1083 失怙餘孽1117 抱薪燃膏0596 冷落師君1052 徵北大將軍0717 夜拔敵寨1109 家門醜類0481 苦命娘子0744 汝南危矣0191 苑中覲見1221 衣帶血詔0505 天下精旅0242 摯友相陷0569 一面難求1166 鄉情網羅0662 命懸一線0055 地主無餘糧0599 除其爪牙1247 非禮勿論0701 難輔小兒0045 童子難誅1096 大患在北0788 爲天下先1335 財帛殺陣1255 興治之趣0944 主少國疑0351 開府1439 羯主遇刺0026 臺城奏對0330 昭武將軍0895 河南殷實0086 燒窯制器0143 前朝帝宗1228 生死寸利1226 老羌東進1404 英主賢臣1440 無人能免0361 委曲求全0571 佳婿難得0389 冒認祖宗0437 臺中紛爭0938 桑梓歸否0233 人幸有情0775 季龍雜種0676 大功殊榮0349 太保之思0574 徐州亂局0514 冰火兩重0941 司空垂危0930 魏王末路0400 沈郎威武1353 國爭兒戲0484 似我者死0296 兵臨城下0308 誰的大局1461 茶藝玄技0093 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