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冬天(資料可跳過)
當核爆炸時,巨大的能量將大量的煙塵注入大氣,有的還高達12公里以上進入平流層。由於核爆炸所產生的煙塵微粒有相當大部分直徑小於1微米,它們能在高空停留數天乃至一年以上,因爲它們的平均直徑小於紅外波長(約10微米),它們對從太陽來的可見光輻射有較強吸收力,而對地面向外的紅外光輻射的吸收力較弱,導致高層大氣升溫,地表溫度下降,產生了與溫室效應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現出如嚴寒冬天般的景觀,稱爲核冬天。過去人們以爲核大戰僅僅使核爆炸地區造成大量傷亡和破壞,1988年5月23日聯合國警告世界,核大戰不僅可以直接殺傷數億人的生命,而且嚴重地破壞地球氣候和生態環境,有的地質學家認爲恐龍就是由於宇宙物體撞擊地球造成森林大火,碳灰瀰漫空中,猶如核爆炸,使地表氣溫下降,氣候惡化,導致恐龍無法適應而滅絕。
核冬天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大規模核爆炸掀起的微塵和因大火產生的滾滾濃煙,會長時間遮擋住陽光,造成全球性氣候變化,使地球處於黑暗和嚴寒之中,動植物瀕臨滅絕,人類生存面臨嚴重威脅。
科學家解釋說,當核武器在空中爆炸後,火球一觸及地面,就會將地面的上岩石、土塊汽化,它們將由隨之出現的蘑菇雲帶上天空。在火球和煙上升的過程中,又會引起周圍的空氣向爆心的抽吸,進一步將塵埃捲入煙雲之中。煙雲在被風吹走的過程中,一些較大的塵埃逐漸降至地面,以放射性物質的形式對人和物體造成傷害,而那些微細的塵埃,則將長久地漂浮於空氣之中。而光輻射又會在城市和森林中引起大火,大火所產生的滾滾濃煙在上升的過程中,必然與那些漂浮着的塵埃相遇,從而一起隨着西風帶環繞地球作周而復始的旋轉,並不斷地向南方方向擴散,最後即形成一個瀰漫於整個空間的遮擋層。
科學家計算,如果在一場核戰爭中使用50億噸以上當量的核武器,不僅將有20多億人成爲直接受害者,而且會使世界上的氣候發生重大變化,地面溫度平均下降低至10℃以下,並持續數週以上。最後,地球上的相當一部分生命,包括人類在內,將在一場核大戰中消失。
據歷史記載,1815年4月,印尼的一座火山爆發,噴出數以萬噸計的火山灰,升入高空,懸浮於空氣之中彌月不散,結果使世界上許多地方出現異常的冬天,美國的紐約州竟下了一場六月雪。據科學家考證,大約在六七十萬年以前,一顆小行星突然撞擊地球爆炸,頓時地球上山崩地裂,火焰沖天,煙塵升向高空,遮天蔽日,久而不散,地球處於一片昏暗之中。由於大量煙塵持久地遮擋陽光,使地球氣溫陡然下降,進入了一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天,茂密的植被大部枯死,恐龍等生物和動物遭到滅頂之災。
目前,世界上有5萬多個核彈頭,約達200億噸梯恩梯當量的核武器,一旦發生核戰爭,地球上會不會出現類似的核冬天呢?這個問題引起五位美國科學家的注意。他們經過一年半的研究,於1983年10月正式提出“核冬天效應”的理論,從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日本還專門拍攝了《地球凍結》的科幻影片。研究者以美蘇使用核武庫中40%核武器(50億噸)在北半球進行核戰爭爲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公開發表的核武器性能數據建立數學模型,終於得出這樣的推論:在一場50億噸當量的核大戰中,可將9.6億噸微塵和2.25億噸黑煙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陽光被這些黑煙的微粒吸收而變熱,變熱後的黑煙又產生一股上升氣流,將黑色微粒子推向30公里高的同溫層,使臭氧層遭到破壞。這樣,整個地球就會變成暗無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煙雲遮蓋着天空,終日不散,陸地再也見不到陽光,白天和夜晚難以區分,氣溫急劇下降,綠色植被枯死,海洋河流凍結,地球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條件被毀於一旦。這就是核冬天和核冬天效應所帶來的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