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車人》是一個發生在高速公路上的恐怖故事,準確點叫奪命公路也很形象。
此議過後。
萊曼又道:“《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會由凱瑟琳-哈德威克導演,布萊克、伊娃擔任製片,幕後人員方面的話......”
萊曼看向凱瑟琳,“凱瑟琳女士,你可以自己拉人。另外,去找個叫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的女演員,她演過《小鬼神偷》的女主,我感覺形象很不錯。再找個叫羅伯特-帕丁森的英國演員,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演過塞德里克-迪戈裡。”
“好的。”
布萊克點頭,算是知道自己擔任這個項目的製片重點是什麼。
當然是照顧好伊娃,幫助她更好的熟悉製片工作。
聰明人都該知道。
至於演員,萊曼親自點的人選就沒拉跨過,直接去談就是了。
一場小會開下來,效率高的嚇人,電影還沒開拍,劇組都搭建一半了,只等外景、道具和服裝就位。
坐在一邊旁聽的凱瑟琳導演人都傻了,很想知道螢火蟲製作電影,流程都這麼快?這也太牛逼了。
要知道,她跟其他製片廠合作的時候,光是挑演員不試鏡花個半個月時間稀疏平常,都忘了自己的男女主演角色已定,還沒參考她的意見。
當然,剩下的角色凱瑟琳還是有選擇權的。
雖然有些不爽,但誰讓人家資歷比你高,還是投資人,該點頭還是得點頭。
最後,一份名單出爐——
“《搭車人》,導演戴夫-邁爾斯,製作預算350萬,其餘待定。
《暮色》,導演凱瑟琳-哈德威克,製作預算4000萬。
女主伊莎貝拉——暫定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男主吸血鬼愛德華——暫定羅伯特-帕丁森。
其餘待定,但集中選角多是新人。”
標準定下,劇組人員迅速行動。
羅伯特-帕丁森此時還沒進入好萊塢發展,哪怕在《火焰杯》演了個小配角,但主要還是在英國本土混,在新人男演員之中,有了一點名氣。
原時空,凱瑟琳會先確定克里斯汀出演伊莎貝拉,再帶着她一個個面試愛德華,找一個最有銀幕情侶緣的,然後才挑中羅伯特,這一世,就別那麼麻煩了。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還沒羅伯特-帕丁森有資歷,類似的新人,好萊塢每年都會冒出來一茬,但很少有女演員真的闖出來,她還是算幸運的,童星出道,機會比別人多些,這才被《暮色》劇組挑中。
顏值嗎,克里斯汀不缺,但這人本身有些麻煩——指的是私生活。
如果她走清純人設,估計是混不下去的,不過只要她自己注意一些,美國民衆對這方面看得很開,綜合考慮之下,還是選了她。
一部“瑪麗蘇”魔幻劇,演員的顏值是非常重要的,給人以代入感。
......
本-伯南克已是過了50歲的人了。
從學者到政界,他經歷的太多——
1975年獲得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7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7年,曾擔任經濟學系主任。從1987年起成爲美聯儲訪問學者,期間1987年至1989年在費城聯邦儲備銀行、1989年至1990年在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1990年至1991 年與1994年至1996年兩次就職於紐約聯邦儲備銀行;2002年被布什任命爲美聯儲理事。
2005年6月,伯南克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2006年2月1日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
一路走來,位置是越站越高,做事是越發謹慎。
他是個理論與經驗同樣豐富的金融學家,哪怕鮑爾森點出次貸問題,他也真心覺得可以控制,而且通脹穩定,一部分不良業務被疏通減除即可。
連續好幾周的會議、討論,與各大投行商量、提高放貸門檻、利息,降低市場熱情,緩步執行下去,很快就能減壓。
3月28日,伯南克發表聲明,認爲次貸對於市場的影響已經被控制住了。
消息放出,美國股市在4月繼續上漲,創了歷史新高。
可在這樣歌舞昇平的日子裡,很少有人注意到了另一個隱患,房地產市場問題。
再就是金融市場通常來講主要由兩種情緒所主導的——貪婪或者恐懼。
在房價蹭蹭上漲的情況下,前者無疑纔是市場的主旋律。
因此各大信貸機構哪怕得到美聯儲的提醒,其他業務縮緊了,但有關房地產方面的次級貸款,依舊在對原本資質不夠的借款人提供貸款——反正房價一直在漲,沒法還款的話就把房子沒收抵債唄……
更別提資本主義社會騷操作就是多。
光是借貸也就算了,一小部分人還不起,大不了壞賬,只要整體經濟形勢一直上升,也不算什麼問題。
但各大信貸機構和投行還把次級貸款玩成了金融產品。
具體來說的話就是那些次級貸款早就被金融機構打包出售了,這個過程合法合理,童叟無欺。
其原理大概如下:假如我有一筆100萬的貸款,其違約率爲0.1%,十年收益的利息爲20萬,那麼我現在將這筆貸款打包賣出去,只要105萬的現金。
那麼機構B琢磨了一下,經過計算後認爲這筆交易有利可圖,就會把這筆貸款買下來——在A看來,他100萬的貸款立刻獲得了105萬的現金,在B看來,他獲得了一筆風險較低、長期來看回報不錯的資產,大家都很滿意。
然而機構B的計劃不止於此,他將這筆貸款“證券化”了——也就是說,將這筆貸款分成了1萬份,任何人都可以購買一份這筆貸款的證券化產品,然後等着回報。
於是證券化之後的次級貸款又進入了市場,被更多的人所持有——而銀行家們的創意還不止如此,他們爲了避免這些次級貸款集中爆發違約,還將不同地區、不同信用等級的貸款同時“證券化”,然後混合到一起,以分散風險——從某種角度來看,這麼做是很科學的。
因爲所有地區、所有人同時爆發違約的可能性非常小。
於是這些資產被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跟個人投資者們買了回去,這就是爲什麼爆發在美國的次貸危機會引起全世界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美聯儲提醒的次貸隱患,被大家人爲忽略了房地產這一塊,因爲房地產一直在漲,只要它不跌,圍繞房地產的資產貸款業務永遠都是能盈利的。
有利可圖的事,不需要別人提醒,每個人都在最大化的追求這個過程。
美國新建住房數在2006年1月攀升至約230萬套,2007年就到了265萬套。
住房多了,沒人住怎麼辦?
信貸機構針對此事再度降低住房貸款門檻,讓更多的窮人加入這場遊戲。
所謂的調控,資本家和華爾街精英都有各自的想法,美聯儲又能怎麼辦呢?
伯南克估計也沒想到這些人這麼會玩。
金融市場進一步繁榮的情況下,螢火蟲大樓,萊曼正在跟約瑟夫商量事情。
“我讓你調查的怎麼樣了?”
“它的經營狀況一直不好,事實上,要不是阿維-阿拉德接手後重組了董事會,九十年代它就結束了。”
約瑟夫簡單回答了幾句。
而他倆討論的,自然是萊曼時刻關注的漫威。
這家公司幾度破產,白菜價賣給DC,只要華納能夠承擔債務兩次都被拒絕。
1991年,又一個不重視發展,只想撈金的吸血鬼佩雷爾曼接手漫威,並運作漫威上市。
上市後的漫威爲了拉高股價,不斷的收購,一路買買買放出利好消息,最後佩雷爾曼套現離場,漫威再度破產,直至阿維-阿拉德接任,這才穩定了局勢。
但因爲瘋狂收購的那幾年,使得漫威攤上了許多不良資產,還有債務,哪怕超級英雄是改編大勢,他們依舊舉步維艱。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銀行更難貸款了,哦,除了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