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整頓十三行

然後是對廣州十三行的重新登記造冊和清理規範整頓。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設立於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

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開放海禁後,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粵海關設立通商的次年四月間,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爲住稅和行稅兩類。住稅徵收對象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由稅課司徵收;行稅徵收對象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征收。爲此,建立相應的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前者稱金絲行,後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從此,洋貨十三行便成爲經營外貿的專業商行。名義上雖稱“十三”,其實並無定數。洋貨十三行在創建時,廣東官府規定它是經營進口洋貨和出口土貨(包括廣貨、瓊貨)的中介貿易商行。最初指定洋貨十三行經營的貿易對象,實際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乾隆帝十八年(1753),業務曾一分爲二,專營外洋各國來廣州貿易的叫外洋行,經營出海貿易的稱爲海南行。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辦本港貿易的事務,另由幾家行商專營暹羅(今泰王國)貢使及其商民貿易稅餉事宜,稱爲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稱福潮行,經營包括廣東潮州及福建商民往來買賣稅務。這時來到廣州海口商船漸多,貿易發展,各行口商人資本稍厚者經辦外洋貨稅,其次者辦本港船隻貨稅,又次者辦福潮船隻貨稅。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個別商人倒賬破產而被官府革除,其業務劃歸外洋行,每年推舉兩家來輪流辦理。嘉慶帝五年(1800)以後,在廣州經營貿易的商行,按業務範圍劃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稱洋貨行或十三行。專設經理廣州外貿稅餉事務的洋貨十三行,是清廷實行嚴格管理外貿政策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於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它由封建官府勢力“招商承充”並加以扶植,成爲對外貿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會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資本集團。洋貨十三行作爲清代官設的對外貿易特許商,要代海關征收進出口洋船各項稅餉,並代官府管理外商和執行外事任務。這是清代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爲了整頓洋行制度,進一步加強對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於乾隆帝十年從廣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選擇殷實者五家爲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責任是承保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和納稅等事,承銷進口洋貨,採辦出口絲茶,爲外商提供倉庫住房,代僱通商工役。保商對於承保的外國商船貨物因享有優先的權利,在其他分銷貨物的行商交不出進口貨稅時,必須先行墊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稟報的事,責令保商通事代爲轉遞,並負責約束外商不法行爲。儘管外商對保商制度表示不滿,但清廷一直加以維護。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時,就互相勾結;利益矛盾時,就互相欺騙敲詐,釀成種種糾紛。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間投機取巧,獲利致富;但大多數行商則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夾擊下,招致破產。鴉片戰爭前的廣州十三行街廣州十三行建立有同業商人行會組織,即所謂“洋行會館”(公行)。康熙帝三十八年及五十九年,廣州行商曾兩次組建公行,但爲期都不長。公行議定行規,表面是爲約束不法行爲,扶持對外貿易,實際上卻增加了不少禁約。它對貨物實施公行壟斷,以便按照行會的利益自行調整價格。英商爲打破公行壟斷,通常用收買個別行商、賄賂官府的手段,使公行難以持久,如乾隆帝二十五年廣州公行正式奉準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此外,公行存在期間,在行商之間及行商和散商之間,又爲爭奪商業利潤互相傾軋,外商得以乘機在進出口貨價和交易量上利用矛盾,遂造成公行的虧損和債務;公行制度下的行商,因對行欠債務負有連帶責任,故不斷出現倒閉。乾隆帝四十七年公行再度恢復,並開始設立利用行佣積累起來的公所基金,用以清償行商的拖欠、罰款等,以維護公行的穩定。重建後的公行,延續了近六十年。

在清代前期,廣州的行商在對外貿易活動中,依靠政府給予的特權,壟斷了廣州整個對外貿易,形成了一個“公行”貿易制度。

據史記載,於1720年11月26日,公行衆商啜血盟誓,並訂下行規十三條:

第一條:華夷商民,同屬食毛踐土,應一體仰戴皇仁,拆圖報稱。

第二條:爲使公私利益界劃清楚起見,爰立行規,共相遵守。

第三條:華夷商民一視同仁,倘夷商得買賤賣貴,則行商必致虧折,且恐發生魚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與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議價貨價,其有單獨行爲者應受處罰。

第四條:他處或他省商人來省與夷商交易時,本行應與之協訂貨價,俾得賣價公道,有自行訂定貨價或暗中購入貨物者罰。

第五條:貨價即經協議議妥貼之後,貨物應力求道地,有以劣貨欺瞞夷商者,應受處罰。

第六條:爲防止私販起見,凡落貨夷船時均須填冊,有故意規避或手續不清者應受懲罰。

第七條:手工業品如扇、漆器、刺繡、國畫之類,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經營販賣之。

第八條:瓷器有待特別鑑定者(指古瓷),任何人不得自行販賣,但賣者無論贏虧,均須以賣價百分之三十納交本行。

第九條:綠茶淨量應從實呈報,違者處罰。

第69章 開採周邊礦藏第15章 清藩屬國中第84章 穿越宮古海峽戰鬥不止第61章 坦克登陸艦第11章 清廷投降第2章 艦隊消失第44章 巴麥尊勳爵下臺第73章 中華帝國互聯網第64章 大和東亞病夫第69章 開採周邊礦藏第41章 孟買七島之戰第69章 開採周邊礦藏第3章 弄清形勢第80章 巴拿馬運河通航第28章 建立根據地第72章 得克薩斯爭奪戰下第27章 劍指臺灣府第34章 紫禁城的改革第26章 激發官兵鬥志第77章 法國國王下臺第4章 目標臺灣第32章 a計劃下第24章 福特號受降第40章 向日不落帝國宣戰第62章 失敗的天保改革第4章 目標臺灣第78章 兩週年閱兵第21章 陰險的日本人第48章 中華大機器時代第3章 弄清形勢第43章 朴茨茅斯皇家海軍基地第42章 英吉利海峽之戰第41章 孟買七島之戰第11章 清廷投降第3章 弄清形勢第72章 得克薩斯爭奪戰下第41章 孟買七島之戰第53章 中華大帝國第76章 法軍服輸第62章 失敗的天保改革第41章 孟買七島之戰第37章 發佈戰鬥檄文第35章 惱羞成怒的英國人第22章 向美日艦艇開戰第58章 明朝寶藏永樂店第76章 法軍服輸第78章 兩週年閱兵第43章 朴茨茅斯皇家海軍基地第53章 中華大帝國第8章 英艦來犯第19章 00第45章 中英朴茨茅斯條約第54章 重工業迎來井噴發展第25章 興華戰略五年規劃第22章 向美日艦艇開戰第12章 人民大會第61章 坦克登陸艦第32章 a計劃下第15章 清藩屬國中第53章 中華大帝國第13章 百廢待興第16章 清藩屬國下第37章 發佈戰鬥檄文第9章 城下之約第15章 清藩屬國中第34章 紫禁城的改革第54章 重工業迎來井噴發展第71章 得克薩斯爭奪戰上第35章 惱羞成怒的英國人第13章 百廢待興第32章 a計劃下第82章 北美洲移民計劃中第57章 反腐和治水第23章 華氏雙雄第42章 英吉利海峽之戰第37章 發佈戰鬥檄文第17章 引禍日本第55章 鴉片提純技術第80章 巴拿馬運河通航第26章 激發官兵鬥志第71章 得克薩斯爭奪戰上第21章 陰險的日本人第67章 一統南洋第3章 弄清形勢第53章 中華大帝國第33章 整頓十三行第33章 整頓十三行第11章 清廷投降第83章 北美洲移民計劃下第32章 a計劃下第78章 兩週年閱兵第16章 清藩屬國下第42章 英吉利海峽之戰第68章 簽訂軍火合同第2章 艦隊消失第11章 清廷投降第8章 英艦來犯第70章 三大證券交易所掛牌第81章 北美洲移民計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