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

周文淮連連點頭,道:“鐵路之事,朝廷早有定論,本縣自當尊守,還請貴衆放心好了。↗,”

王勝點了點頭,道:“那就好,還有我們在王家寨的駐紮其間,會爲王家寨代繳錢糧,而且絕不會拖欠,到時自會送到縣裡,因此還請大人不必派人下鄉來催繳了。”

周文淮聽了,也不禁大爲奇怪,這麼看來,這夥海外華人是打算長期佔據王家寨,但王家寨就300多戶人家,在冊的只有2000多畝田地,也不知海外華人是看上了王家寨那一點,要在這裡長期駐紮。而且還要替王家寨代繳錢糧。不過只要是海外華人不來侵犯膠州縣就行了,因爲按照清朝的制度,只要是縣城不失,知縣的責任就會大大降低,甚致是沒有,因此海外華人在縣城外面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自己把城門一關,就當是不知道。別說是海外華人要爲王家寨代繳錢糧,就是不交膠州縣也不會管,其實王家寨的錢糧並不多,總不過就是幾十兩銀子,隨便從那裡也能補得過來。

當然,周文淮也明白,王勝說的代繳錢糧,只包含朝廷的正式稅賦,其實這一部份稅賦並不多,一般只在農民收成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官吏下到地方收取稅賦,朝廷的正式稅賦只是小頭,還有縣裡的私用錢,以及官吏們的額外私人收入纔是真正的大頭,當然這裡面也有相當一部份流入到知縣、縣丞、典吏等縣裡官員的腰包裡。但這些錢,海外華人是顯然不會交納的。

接着王勝又道:“還有就是王家寨的寨民常會到膠州城來購物進貨,另外我們也有可能到膠州城裡釆購一些貨物,或者是出售一些物品,因此還請貴縣能夠提供方便,並且保證人員的安全,不過請三位大人放心,凡事買賣交易,我們都會明碼實價,公買公賣,而且一併的稅賦抽什,也絕不會拖欠。”

這個要求讓三位官員有些爲難,因爲這樣一來,膠州城等於是對海外華人不設防了,海外華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那麼想攻佔膠州城也是易如反掌的。不過周文淮轉念一想,如果海外華人現在要以武力攻佔膠州城,自己也抵擋不住,這些要求其實答不答應也沒什麼區別,那麼反到不如答應下來,能拖一天是一天,至少在名議上膠州城還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因此也滿口答應下來。

見自已的要求周文淮全部都答應下來,王勝也十分高興,當然這種協議是不會在任何紙面證據的,因爲周文淮沒有這樣的權力,更不敢立這樣的字據,因此只能算是一個口頭的君子協定,至於雙方尊不尊守,只看各方的良心和外力的干涉,比如清廷突然下令出兵進繳王家寨,或是穿越者的執委會決議武力攻佔膠州城,那麼這個協定也就會立刻失去作用。當然在這些情況未發生的情況下,這個協定還是應該能夠維持一段時間,而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雙方又談了一會兒,王勝才起身告辭。而周文淮、李興方、劉淵三人一起,將衆人一直送到大堂,雙方纔各自告辭。

而回到二堂以後,膠州縣的一二三把手的神色就全變了,周文淮狠狠的一甩袖孑,道:“這個王克復實在是可惡,竟然敢捏告謊言,欺騙本縣,實在是罪不容赦。”

李興方也道:“是啊,是啊,這次真的好險,我們這膠州縣差一點就陷入萬劫不復之境了,全是王克復一念私心所至,因此對王克復絕不能輕恕。”

劉淵道:“請堂尊下令,我立刻就派人去把王克復抓來,定要嚴懲不逮。”

原來就在穿越者攻佔了青島之後,膠州縣就收到山東巡撫衙門發來的信息,現任山東巡撫袁世凱告戒山東各的地方官員,嚴禁與海外華人的軍隊發生衝突,如果雙方有所摩擦,則儘量忍讓,決不可主要挑釁。

山東省雖然地處北方,但也加入了東南互保。而袁世凱屬於洋務派官員,對西洋各國的虛實也有所瞭解,在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初時,袁世凱就看出義和團成不了大事,因此出任山東巡撫以後,就全力鎮壓山東義和團,保護山東的外國人,不使外國有藉口入侵山東地區。而在清廷向各國宣戰以後,袁世凱又立刻加入了東南地方的督撫大員組成的東南互保,成爲參加東南互保的唯一一個北方行省。

而加入東南互保以後,袁世凱也十分關注八國聯軍的動向,海外華人突然出現,擊敗八國聯軍,攻佔天津,扭轉了中國的局面,袁世凱自然也知道。雖然袁世凱對海外華人的來歷也頗有些半信半疑,但心裡還是頗爲欣慰,不管怎麼說,對方自稱是海外的華夏後裔,而且又是與八國聯軍爲敵,自然是對大清有利。與袁世凱也沒有利益衝突,因此袁世凱自然不會對海外華人有敵意。

隨後穿越者發動山東戰役,連續攻克了威海、青島,袁世凱也吃驚非小,這夥海外華人到真是敢幹啊,這不是**裸的打英、徳兩國的臉嗎?而英、徳兩國恐怕也絕不會善罷甘休,必會出兵報復,這雙方一打起來,勝負可真難料。本來海外華人、英、徳兩國和袁世凱都沒有什麼關係,但他們真要打起來,戰場就是在山東地區,那麼自己這個山東巡撫可就麻煩大了。

但了幾天,英、德兩國似乎並無動靜,而且從上海那邊得到的信息是,各國似乎爲增兵清國的事情談崩了,正打算和海外華人進行談判。袁世凱也不禁再次震驚,他當然不會認爲是各國發了善心,才沒有增兵與海外華人交戰,而是海外華人的實力讓各國覺得沒有勝利的把握,這才決定與海外華人的談判。

而這一次袁世凱的心情就要複雜多了,因爲海外華人己經踏入到山東地區,這可是袁世凱的地區,袁世凱自然也不敢向傍觀者一樣無動於衷。而且袁世凱也隱隱感覺到,如今在中國這片棋局上,又將多了一個實力棋手,而這種變化對大清來說,是福還是禍,連袁世凱也看不明白。

不過有一點袁世凱十分清楚,就是無論是海外華人還是洋人,都不是自己能夠得罪的勢力,而現在海外華人己在山東登陸,進入到自己的轄區,那麼自己也將面臨怎樣和海外華人打交道的問題。

袁世凱是1899年12月出任山東巡撫,而在任職其間,他與英、德二國的關係相處不錯,因爲在山東巡撫之前袁世凱就十分清楚,自己並沒有以武力對付英、德二國的資本,而藉助義和團來對付英、德二國更是異想天開,因此袁世凱主張“先自經理,不資以可藉之口,不予以可乘之隙,當可漸就相安,藉保我自有之權”的策略。由其是對德國,袁世凱更提出了四點詳細計劃:一慎選守令;二講求約章;三分駐巡兵;四遴員駐膠。主要強調應使用行政技巧和國際條約,來約束德國在山東的行爲,努力爭取維護中國的主權。

於是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之後,一方面積極鎮壓義和團,維護山東地區的穩定;另一方面也與德國方面反覆協商,終於在1900年3月21日與徳國簽定【中德膠澳交涉章程暨德華礦務章程】,其中包括膠澳章程十一款,礦務章程二十款,以及鐵路章程二十八款;內容主要包含有:一、確保中國在膠澳地區的治權;二、確定中國的主權;三、雙方同意中國派遣一位交涉官,德國指定一官員在青島,共同會商辦理各項事宜;四、事先詢問中國官紳的意見。五、顧及人民的權益。

這一份【章程】可以看做是對【中德膠澳租界條約】中一些含糊條款的明確說明和補充,雖然保證了徳國在山東租借地的利益,以及修建鐵路、開礦的權利,但也明確規定,租借地以外的鐵路與礦區,均在中國的司法管轄權之下,這算是爲清廷爭取到了不少的權益與尊嚴,從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徳國勢力在山東的發展。

從總體來看,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一年的時間,一方面積極鎮壓義和團,保證了山東地區的穩定,不讓外國勢力有藉口介入山東地區;另一方面又保持與英、德二國較好的關係,同時還爲中國爭取到了一定的主權,算是做到了面面俱到,四方維持,也充份體現了袁世凱頗強的執行能力。

但現在袁世凱面對的不再是英、德二國,而是海外華人,怎樣和海外華人打交道,袁世凱的心裡也沒有數,畢竟這夥人出現太過突然,袁世凱對海外華人的情況一點都不瞭解,自然對怎樣和海外華人聯絡溝通,也就無從而知了。因此袁世凱一面向上海方面打聽海外華人的情況,一面又嚴令山東各地的地方官們嚴禁和海外華人起衝突。當然這只是口頭傳令,並沒有用山東巡撫衙門的正式行文。

這也是袁世凱的聰明之處,因爲沒有正式行文,以後出了事也就不會受人以柄。

第三十八章 聯軍進攻第二三八章 作戰計劃(六)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一九九章 英國干涉(一)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五五一章 接受談判(三)第三六八章 餘波未平(五)第五二五章 反圍剿(五)第二七四章 戰爭開始(三)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六一六章 歸途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一一三章 接管天津(五)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一一二章 抓捕(下)第五二八章 談判(六)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四八一章 統一商界(三)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九十章 青州之亂(三)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二百章 英國干涉(二)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二六五章 根據地(七)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二五六章 公審大會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三八四章 對馬海戰(十)第一五四章 新農村建設(五)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二二一章 談判(三)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四二六章 進攻北京(五)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四九八章 各方態度(一)第二七二章 戰爭開始(一)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一五四章 新農村建設(五)第二一二章 青島攻略第一零八章 造艦(三)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五一五章 試演(上)第二四八章 天誅(五)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一三三章 外調(七)第六七七章 大獲全勝(八)第五二八章 談判(六)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二十四章 接管濟南(十七)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戰(十三)第六九九章 求和(六)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三三六章 李鴻章來訪(十三)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四八六章 登陸作戰(七)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五零四章 清廷招撫(一)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三七五章 上海(三)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四七六章 山海關之戰(五)第六三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一)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