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

聽完了陳建寧的講說之後,劉瀾濤道:“在上午的談判中,盛宣懷有什麼反應?”

陳建寧搖了搖頭,道:“這隻老狐狸狡猾得很,知道自己在這個時候不能多說,因此一個上午的談判他都很少說話,和我頂着的都是老外,而且盛宣懷在不疼不癢的地方還會幫我們說幾句話,從表面上是看不出什麼毛病來的。”

劉瀾濤點了點頭,道:“那是肯定的,航行可是一塊大肥肉,無論是盛宣懷還是老外,當然都不會輕易的讓出來。”

陳建寧道:“這也難怪,輪船招商局其實可以算是盛宣懷自己的產業,而且當初也確實和老外也經過了激烈的商戰,纔在中國立足,可不像洋務運動中創辦的其他企業,所以盛宣懷纔在航運權上堅持不讓,從盛宣懷的立場來說,這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楊育新對輪船招商局的歷史所知不多,因此問道:“輪船招商局怎麼是盛宣懷的產業?”

陳建寧爲了這次談判,到是做了不少的功課,對輪船招商局的歷史到是瞭解很多,於是解釋道:“輪船招商局是成立於1872年,而且和洋務運動中創辦的其他企業不同,輪船招商局在成立之時就規定官督商辦,招商集股。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並且採取股份制經營模式的第一個企業,盛宣懷就是最大的股東。而招商局的名字也就是這樣來的,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家經營航運業的輪船公司,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招商投資公司,如被我們搶走的開平煤礦就有招商局的投資,還有漢冶萍廠礦公司、上海機器織布局、中國通商銀行、保險招商局,中國第一條電話線,中國第一條鐵路等等,而且舊時空的招商集團、招商銀行其實都是由招商局發展而來的。”

楊育新笑道:“原來是招商銀行的前身啊,我還有兩張招商銀行的卡,能不能去找他們,看取不取得出錢來。”

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陳建寧笑道:“其實不只是招商局,兩家洋人的輪船公司,太古、怡和在舊時空裡都還存在,而且這兩家公司都是靠中國發展壯大的,並且己經發展成了集團公司,就是太古集團、怡和集團,雖然都是在英國注策,但總部卻都設在香港,業務也主要都在亞太地區,由其是怡和集團,還是世界500強之列。”

楊育新又道:“那麼他們之間的商戰又是怎麼回事?”

陳建寧道:“說起來這次商戰也是算是洋務運動中的一個亮點,在輪船招商局成立之前,中國的航運業是由太古、怡和、旗昌這三家公司平分,雖然他們之間也是競爭關係,但都不希望再有人進入到航運的市場,因此輪船招商局介入航運業之後,這三家公司曾經聯手打壓招商局,採用的手段也很簡單,就是壓價,以此來擠垮招商局,不過李鴻章釆取籌借官款、增撥漕糧及承運官物等措施,確保招商局的穩定收入,還得到興建碼頭貨棧所需的土地,而且所承運的貨品還免徵厘金,結果旗昌公司反而由於長期的運費過低而破產,被迫將輪船公司出售給招商局,於是就在1877年,招商局以現銀222萬兩收購旗昌輪船公司的全部資產。3月1日,旗昌產業換旗過戶,轉歸招商局所有,計有海輪7艘、江輪9艘及各種躉船、駁船,從此招商局所擁有的船隊規模也一舉超過了太古、怡和這兩家公司,更是開中國企業收購外國企業之先河。”

“而太古、怡和也只能被迫和招商局妥協,分別在1877年、1883年、1889年三次簽訂齊價合同,在中國的各條航線上共同議定統一的價格,並確定水腳收入和貨源的分配方案,而且招商局所佔的份額最大。從此以後,中國的航運業就甴這三家瓜分。雖然在舊時空裡,學術界有一度認爲齊價合同的簽訂,表示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但從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看,在清廷的主權都不能完全獨立的情況下,想要把太古、怡和徹底擠出中國市場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此妥協也是再所難免的,而且招商局畢意是打破外輪壟斷中國航運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保護了中國的利益,從這個角度講,還是有相當的積極意義。”

“不過雖然招商局在制度上有不少的創新,但畢竟沒有建立起真正的近代企業,雖然從理論上來說,招商局的受任者是與作爲主要股東的商人一起管理公司,但重大的決策權實際都掌握在由清廷委任的官董,也就是盛宣懷的手中,清廷實際仍然控制着招商局的大權,而且做爲股份制公司最大的標誌,由股東選舉產生董事會一直到1909年才成立。盛宣懷雖然出生於官宦世家,又是辦理洋務出身,也在招商局有股份,但歸根到底還是企業的官方代理人,這就註定了盛宣懷的最終目標並不是要建立起近代的企業經營制度,而是借經營企業増加自己的政績,最終走上仕途,現在盛宣懷就有衛四品的太常寺少卿的官銜和專摺奏事權,在舊時空裡盛宣懷最終當上清廷的郵傳部尚書。而且清廷的政局一直動盪不安,因此外資的輪船公司在1900年以後,又逐漸的重新佔據了主導中國航運地位。而我們的加入,或許會是損害招商局的利益,但對整個中國的航運業來說,卻是有益的。”

“但在目前來說,輪船招商局仍然是洋務運動中最賺錢的企業,也是盛宣懷的最大資本,因此他是肯定不希望我們插足航運業的,而在這一點上,盛宣懷和太古、怡和兩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雖然盛宣懷不敢明面上違抗清廷的命令,但肯定在暗地裡唆使太古、怡和來與我們作對。”

楊育新道:“那麼這場談判能夠談下來吧。”

陳建寧胸有成竹道:“當然能夠談得下來,首先清廷己經准許了我們經營航運的權力,也就是從理論上說,我們根本無須和輪船招商局、太古、怡和打招呼,就可以自行經營航運,只不過這三家是目前的中國航運業屆的代表,因此我們才和他們協商;其次是我們己實控了山東到天津的海路,至少在這一段海路是由我們說了算,而且這一段海路是中國海運的主要航線之一,事實上不管談不談得成,我們都己經開始經營了,現在其他的船隻雖然可以進來,但卻一率按外來船隻收關稅,如果談不成,大不了我們不經營其他海路,但這一段海路誰也別想進來,或者是徵高稅,而且想到更向北的地方,如旅順,那就要繞路走;最後就是清廷的漕運還被我們掐在手裡,一天談不好,漕運就一天別想起運,就算起運了,也要老老實實的給我們交關稅,所以我們拖得起,清廷卻拖不起,時間久了,清廷自然會向盛宣懷施壓,只要是把盛宣懷壓下去了,太古、怡和也就翻不起多大浪來了。”

楊育新聽了,也連連點頭,道:“那就好,那就好,這我就放心了,談判的工作就交給你了。”

吃過了午飯之後,楊育新帶着同來的四名戰士乘橡皮艇返回上海新區,而穿越者在上海的各項工作也在緊張的進行着。

當然在各項工作中,最爲艱難的還是航運權的談判,其實正如陳建寧對楊育新所說,現在穿越者完全可以不理、輪船招商局、太古、怡和,自己就開始經營,不過這一來輪船招商局、太古、怡和也肯定會聯手擠壓穿越者,又將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商戰中,雖然穿越者並不怕商戰競爭,但畢竟要消耗大量的資源,現在穿越者的目標並不是把輪船招商局、太古、怡和都擠走,自己獨霸航運市場,而是隻想從目前中國的航運業中分一杯羹,爲華東政府增加一個收入來源,因此和輪船招商局、太古、怡和不僅可以減少互相擠壓的消耗,還可以使用己有的航運設施,如碼頭、港口等等,減少前期的投入。

而輪船招商局、太古、怡和並不想和穿越者談判,因爲一但談成,就等於正式承認了穿越者在航運業中的地位,如果再想打壓穿越者就很難了。如果不是由於穿越者現在控制着山東到天津的海路,他們根本就懶得和穿越者談判,因此在談判之前,輪船招商局、太古、怡和就己經商量好了,這一次談判的目標,就是將穿越者只限制經營山東到天津的海路艦線,而且還是和三家平分,其他的艦線是絕對不會分給穿越者。而且由於盛宣懷的身份所限,只能唱紅臉,而唱白的事情就只能交給太古、怡和了。

不過穿越者顯然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因此雙方一連談了六天,但仍然是各持己見,沒有結果,而盛宣懷建議,各方休息三天,然後再接着談判。

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四十三章 導彈命中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二七四章 戰爭開始(三)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五十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一)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五一九章 突擊行動(下)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二零三章 英國干涉(五)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戰(十四)第一三八章 渤海海戰(七)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五六六章 預備會議(一)第三二三章 騎軍(七)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三三二章 李鴻章來訪(九)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一三八章 上海新區(二)第五八一章 青島密約(上)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七章 誘敵戰術第二五二章 創業(五)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一九三章 訪問英法(四)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一三二章 外調(六)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零六章 艦隊出發第五十五章 上海新區(八)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二二三章 清廷求和(六)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二四六章 天誅(三)第二五三章 工作組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八十章 陸軍編制(四)第四一四章 旅順攻略(十一)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九十四章 安置營(十)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六零九章 滿洲里戰役(二)第一零六章 造艦(一)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四二三章 進攻北京(二)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一三零章 外調(四)第二七七章 五人會議(一)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三五六章 徳國特使(四)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五一九章 穆棱河之戰(十五)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三六九章 餘波未平(六)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一六五章 慶賀大會(三)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三五五章 大戰之前(二)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四五七章 山海關(三)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