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勁敵

商場勁敵

胡雪巖口中的“他”,是個常州人,名叫盛宣懷,字杏蓀。他的父親單名康,字旭人。盛康是道光二十四年的進士,由州縣做起,做到漢口道告老還鄉,在蘇州當紳士,因爲盛宣懷需要利用老父的這種身份,在江蘇官場上爲他打交道。

盛宣懷是一名秀才,年輕時跟有名的“孟河費家”學過醫,醫家要有割股之心,而盛宣懷只要有機會,就要打人家的主意,自覺不宜入這一行,所以進京捐了個主事,準備入仕。時當同治末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大興洋務,盛宣懷在這方面的腦筋特別快,而且記性好,口才更好,鑽頭覓縫,得以見了李鴻章一面,相談之下,大蒙賞識,便加捐了“花樣”,以候補道的身份,爲李鴻章奏調到北洋當差,不久被派爲招商局的會辦,以直隸的候補道,久駐上海,亦官亦商,花樣百出。

招商局創辦於同治十一年,出於李鴻章的建議,爲了抵制外商輪船,“擬準官造商船,由華商僱領,並準其兼運漕糧,俾有專門生意,而不爲洋商所排擠。”奉旨准予試辦,即由北洋撥借經費,另招商股,派浙江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籌辦,定名輪船招商局,向英國買了一條輪船,開始營業,由於經營不善,不過半年工夫,老本虧得光光。胡雪巖是股東之一,也送了幾萬銀子在裡頭。

同治十二年夏天,天津海關道陳欽建議李鴻章,派候補同知林槎到上海整理。陳、林都是廣東人,林槎在上海自然亦是找廣東同鄉,一個是怡和銀行的買辦唐廷樞,另外一個是富商徐潤,由他們募集商股四十餘萬兩銀子接辦。但本有官本,且又領官款爲運費,所以仍然是官督商辦,由北洋控制,此所以盛宣懷得以由李鴻章派去當會辦。

改組後的招商局,業務日有起色,徐潤又別組保險公司,承保本局船險,假公濟私,大發利市。洋商輪船公司,遇到勁敵,業務大不如前,美商旗昌洋行的股票,本來票面百兩升值已近一倍,結果跌到五十幾兩,且有繼續下跌的趨勢。

於是徐潤起意收買旗昌,但在盛宣懷的策劃之下,變成了一個騙局。騙誰呢?騙曾當過江西巡撫、福建船政大臣的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楨,而實際上是騙公家的錢。

盛宣懷的設計很巧妙。第一步是利用招商局的官款,秘密收買旗昌的股票,到得有相當把握,可以接收旗昌時,盛宣懷偕同唐廷樞、徐潤聯袂到了南京,首先是說動藩司梅啓煦。

江蘇有兩個藩司,一個稱爲江蘇藩司隨江蘇巡撫駐蘇州,一個稱爲江寧藩司,隨兩江總督駐江寧——南京。梅啓煦的關節打通了,方始向總督衙門上了一個呈文,說旗昌洋行甘心歸併,開價二百五十餘萬,倘能收買,獲利之豐,一時難以估計。

沈葆楨亦是勇於任事之人,當時雖在病中,以大利所在,不願延擱,在病榻召見盛宣懷、徐潤等人,聽取說明。這天是光緒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盛宣懷善於玩弄數字,講得頭頭是道,且有佐證,沈葆楨聽得滿心歡喜。但招商局南洋雖亦管得到,而一向以北洋爲主,所以沈葆楨表示,這件事應該會商北洋大臣,共同具奏。

“機不可失!”盛宣懷爲沈葆楨解釋,洋人以冬至後十日爲歲終,在這年便是四天以後的十一月十七。公司主管三年更換一次,現任的主管任期到那一天爲止。過了十一月十七,新任主管一到,重新談判,便撿不到這個便宜。或者新任主管,另集巨資,重整旗鼓,招商局便會遭受威脅,唯有乘機歸併旗昌,招商局始能立於不敗之地。結論是:“事有經權,而況招商局在南洋通商的範圍之內,大人不但當仁不讓,且須當機立斷。”

沈葆楨盤算之下,還有顧慮,美商的旗昌固然歸併了,英商的太古、怡和又將如何?

“太古、怡和船少,不足爲慮,旗昌歸併以後,招商局的船有二十七號之多,助力大增,洋人做生意一向以大吃小,太古、怡和只有跟着招商局走。招商局從前吃虧的是,自己沒有碼頭棧房,有時不能不遷就太古、怡和,現在有了旗昌的碼頭、棧房,不必再遷就他人,主客之勢,自然就不同了。還有,船一多了,自己可以辦保險,利權不外溢,就等於另開了一條財源。”

沈葆楨完全被說服了,命盛宣懷當天就回上海,跟旗昌談判,儘量壓低“受盤”的價格,先把交易敲定下來。至於收買旗昌的資本,原呈中提出官商合辦之議,命盛宣懷盡力先招商股,不足之數以“官本”補足,如何籌劃,另作計議。

獲得這樣的授權,騙局已必可實現。盛宣懷一到上海,復又調動官款,收買旗昌股票,取得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權以後,一面委託一名外國律師擔文,辦理接管的手續,一面趕到南京,向沈葆楨覆命,事情已經定局了。

據盛宣懷的書面報告,說是“議定碼頭、輪船、棧房、船塢、鐵廠,及一切浮存料物、器皿等項一概在內,現銀二百萬兩。其餘漢口、九江、寧波、天津各碼頭、洋樓、棧房,作價二十二萬兩。”總計二百二十二萬兩,較原來的開價,減了三十萬兩之多。

至於付款的辦法,在十一月十九日已先付定銀二十萬兩,約定十二月十八日續付二十萬,明年正月十七再付三十萬,即行交盤。餘數如何分期交付,亦已商定。

至於商股,盛宣懷說已招到一百二十二萬兩,短缺“官本”一百萬兩,盛宣懷亦已藉箸代籌,某處可撥多少,一一指明,當然這也是預先跟梅啓煦商量好的。

談停當了,便須出奏,類此案例,倘爲北洋主稿,便須南洋會銜,南洋主稿,自然亦須北洋會銜。盛宣懷極力申說,時機迫促,往返磋商,誤了二批交款之期,所付二十萬定洋將遭沒收,勸沈葆楨單銜出奏,又說李鴻章與沈葆楨是同年,遇到這樣的好事,只會贊成,不會反對。沈葆楨想想也不錯,同意單銜出奏,在折尾上聲明:“時值凍阻,不及函商北洋大臣。”

運道冰封,陸路仍可通行,顯然的,這是一個很牽強的理由。沈葆楨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是盛宣懷特設的圈套,先則以“十七之期”勸沈葆楨“當仁不讓”,繼而以恐誤二批交銀之期,會遭損失,迫使沈葆楨單銜出奏,這種種設計,都是爲了要出脫李鴻章,以便將來騙局敗露時,李鴻章得以未與聞共事的局外人身份,易於迴護。

果然,四年以後騙局敗露了。發難的是一個湖南籍的名士,國子監祭酒王先謙,上折嚴劾招商局管事道員盛宣懷等矇蔽把持,營私舞弊。當時言路上很有力量,朝廷對一般“清流”的議論與主張,十分重視,當即飭下兩江總督“痛加整頓,逐一嚴查”。

其時的兩江總督名叫劉坤一,湖南新寧人,對於李鴻章久懷不滿。原來李鴻章自從“用滬平吳”後,一直視兩江是他的地盤,官拜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卻能巧妙地運用洋人,以及實際上辦理洋務的關係,在兩江安插私人,直接指揮,最使劉坤一不能忍受的是,李鴻章的妻舅趙繼元在兩江的胡作非爲。

趙繼元是安徽太湖人,他的祖父名叫趙文楷,是嘉慶元年丙辰科的狀元,趙繼元本人亦點了翰林,但肚子裡一團茅草,如何僥倖而得列清班,一直是個謎。不過,他本人倒也有自知之明,知道憑他的那支筆,做京官絕無出頭之日,因而以翰林捐班爲道員,在吏部走了門路,分發江南候補。那時的兩江總督是曾國藩,當洪楊初平時,怕功高震主,決定急流勇退,遣散湘軍,扶植李鴻章的淮軍來替代,所以趙繼元一到江寧“稟到”,便派他一個極重要極肥的差使:兩江軍需總局坐辦。趙繼元凡事自作聰明,自恃有妹夫李鴻章作靠山,在曾國藩以後歷任兩江總督馬新貽、李宗羲、沈葆楨,都不大能指揮得動他,沈葆楨病歿,繼任劉坤一,資格比較淺,就更不在他眼裡了。

除了趙繼元,對身在南洋而唯北洋之命是從的盛宣懷等人,劉坤一亦耿耿於懷,久已想動手了。因此,一奉朝旨,立刻派上海道劉瑞芬及上海製造局總辦李興銳“調看該局賬目,逐款嚴查”。

劉瑞芬是安徽貴池人,出身是個秀才,同治元年從李鴻章援滬,主管軍械的採購與轉運,以軍功保到道員,曾經督辦淞滬厘金,署理過兩淮鹽運使,是淮軍系統中很重要的文官。

劉瑞芬跟李鴻章的關係很密切,但奉命查辦此案,卻很認真,因爲他爲人比較正派,看不起盛宣懷那種奸詐取巧的小人行徑,加以劉坤一爲人精明,在授命之前將他找了去,率直警告,如果查得不確實,他會另外派人再查:“那時老兄面子上不好看,可別怪我。”

其實盛宣懷搞的那套把戲,知道的人很多,劉瑞芬即令想爲他掩飾也辦不到,及至調出賬目來一看,疑問到處都是。劉瑞芬爲了慎重起見,特爲找了幾個內行朋友來研究,其中之一就是古應春。

“賬本說商股只有四萬多銀子,可是盛杏蓀當時具稟兩江,說‘已於十一月十八日公商定議,即於十九日付給定銀二十萬兩’,這二十萬兩銀子是哪裡來的?”

“根本沒有這回事。”古應春說,“只要算一算日子,就知道他是假話。”

光緒二年十一月十七日,照公曆算是公元一八七七年元旦,盛宣懷當初跟沈葆楨說:“若逾十七之期,則受代人來,即無從更議。”即指新的年度開始而言。然則中歷的十一月十八、十九,即是公曆的正月初一、初二,洋人猶在新年假期之中,旗昌公司固然無人辦事,外商銀行亦一律封關,所謂“定議”,所謂“付給定銀二十萬兩”,全屬子虛烏有。

其次是各省所撥的官款,總計一百萬兩,照數轉付旗昌洋行,銀數固然分毫不短,但古應春深知內幕,指出這一筆百萬銀子中,盛宣懷等人中飽了四十四萬兩。

證據呢?“各省官款是實數,都是由阜康匯來,招商局派人來提走了白花花的現銀,轉存外國銀行。可是,付給旗昌的,不是現款,是旗昌的股票。”古應春有《申報》爲憑,載明當時旗昌股票的行情是,票面一百兩,實值五十六兩。

這就是說,盛宣懷只須花五十六萬兩銀子買進旗昌的股票,便可抵一百萬銀子的賬,豈非中飽了四十四萬兩。光是這兩點,舞弊的證據便確實了。

徹查的結果,掀開了整個內幕,盛宣懷與徐潤等人所玩的花樣是:

第一,以定銀二萬五千兩,與旗昌訂定收買的草約。

第二,挪用招商局的官款,收購每一百已貶值至五十六兩的旗昌股票。

第三,以對抗洋商輪船公司,挽回利權的理由,捏詞已集商股一百二十二萬,說動沈葆楨撥給官本。

第四,捏稱已付定銀二十萬兩,造成既成事實,並以運道凍阻,無須諮商北洋爲藉口,迫使沈葆楨單獨負責。

第五,取得旗昌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的股權,委託英籍律師擔文,依法接收旗昌。

第六,官本一百萬兩匯到招商局後,盛宣懷等以旗昌股票,照面額十足抵換現銀。

第七,應付旗昌餘款,先由招商局官款中墊付四十餘萬兩,尚短六十九萬,由“官本緩息”、“商股存息”,以及保險費盈餘等陸續給付。事實上現銀與股票之間,仍有很大的一個差額,飽入私囊。

所謂“官本緩息”是江南各省撥交招商局的官款一百九十餘萬兩,應付利息,暫時停止,“商股存息”是商股利息暫付一半,所餘一半改爲股本。這樣陸陸續續,東挪西湊牽扯不清,根本是一筆糊塗賬。

哪知劉坤一尚未出奏,盛宣懷等人先發制人,列舉了十八條申辯的理由,具稟北洋,由李鴻章搶先出奏,希望造成朝廷的先入之見,發生排拒劉坤一的意見的作用。加以盛宣懷的大肆活動,劉坤一的復奏,果然“留中”了。

李鴻章的復奏,照例要抄送南洋,劉坤一一看,真正是“歪理十八條”。他的筆下很來得,當下親自草擬奏稿,駁斥李鴻章。首先說明:李鴻章認爲劉瑞芬等,查案不無錯誤,爲盛宣懷極力剖辯,奏請免議,此則朝廷自有權衡,非臣下所能置議。不過,劉瑞芬等所稟盛宣懷的貪詐情形,頗爲明確,“有不敢不再陳於聖主之前者。”

首先要駁的是,李鴻章所陳,當初收買旗昌,請撥官本銀一百萬,並飭兩淮鹽運使勸鹽商就“鹽引”派搭股份,預計可得銀八十萬兩,再通飭南洋各省藩司、各海關道,隨時勸諭富商搭股,並無已集商股一百二十二萬兩之說。

劉坤一先引沈葆楨當年所奏,“臣於病榻傳見盛宣懷等,續據稟稱,各商盡力攢湊,只能集成銀一百二十二萬兩,所短之數,擬請南洋各省,盡力籌撥

一百萬兩”的原文,向李鴻章提出質問:“如盛宣懷無此湊集一百二十二萬兩之說,則沈葆楨何所據而云然?如謂此一百二十二萬兩即系原稟請飭藩運海關勸商搭股之項,則事既經官,沈葆偵何以不於折內明晰聲敘,又何以不札飭各司道查照辦理?”

李鴻章又說,藩司、運使、關道並未“幫同勸諭,各商亦未即附本,僅集股銀四萬餘兩”。雖有“官本緩息”等項,可以彌補此一百二十二萬兩的一部分,所短尚多,因而盛宣懷等不得不暫向錢莊借款來付旗昌,這也就是招商局利息負擔甚重的由來。

對這一點,劉坤一分兩方面來駁,一是由沈葆楨方面來看,倘如盛宣懷不是表明已集有商股一百二十二萬兩,而要動用官方力量勸諭商人附本,如此渺茫之事,沈葆楨能“輕擲百萬庫款”嗎?

再是從盛宣懷方面來看,如果商股是照他所說的方法來湊集,那麼“鹽引”上派搭股份之事如何?各藩司關道勸諭富商附股,已有多少?理當具呈催問,而竟無一字之稟,甘願以重息在外稱貸,這是合理的嗎?

由此分析,劉坤一作一論斷:“是盛宣懷先有湊集一百二十二萬兩之言,故不敢復有所請,而沈葆楨信以爲實,無俟他謀也。”又說,“此等重大事件,往往反覆籌商,至於數目,必須斟酌盡善,而後上聞,似不得執盛宣懷等飾詞而抹殺沈葆楨奏案,以劉瑞芬等爲未查原卷也。沈葆楨於光緒三年陳奏餉事,論及提撥招商局之款,自悔孟浪,固有難言之隱矣。”

接下來又說:“臣之所以奏參盛宣懷者,原不獨此兩端,”而是因爲另有更不堪容忍的弊端,旗昌公司當時已瀕臨倒閉邊緣,即欲收買,應照西洋“折舊”之例,爲何照原價承受。劉坤一最有力的指責是:“盛宣懷等收買旗昌輪船,原謂去一勁敵,可以收回利權,乃局面愈寬,而虛糜更巨,去年系第五屆,竟虧銀至二十四萬六千有奇,國帑高貲,勢將付之烏有。隨經候選道員葉廷春入局經理,是爲第六屆,遂餘銀至二十九萬有奇,短長並計,實多出銀五十三萬二千兩,其收效如是之巨而且速,悉由力求節省而來,則盛宣懷等之濫用濫支,一年之內數十萬兩,豈不駭人聽聞,即將盛宣懷查抄,於法亦不爲過,僅請予以革職,已屬格外從寬。”

原來此騙局成功後,局本大增、利息日重,而舊船、碼頭、倉庫的管理,亦須大筆費用,成了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盛宣懷、唐廷樞計議,不如找個人來接辦,以便脫身。

多方物色,找到一個江蘇的候補道葉廷春,同意接手,其時爲光緒四年夏天,依照西洋會計年度跨年的算法,稱之爲“一屆”,這年是第六屆。

葉廷春接辦後,實事求是,力求節流,至年底盈餘二十九萬兩,到第二年會計年度屆滿,實盈五十三萬餘兩,即是劉坤一所說的“短長並計”。

盛宣懷等人的原意是,金蟬脫殼,將葉廷春當作“替死鬼”,不過葉廷春居然能將這個爛攤子經理得有聲有色,貪念一動,便又設計排擠,葉廷春一看不是路,知道盛宣懷心狠手辣,又有北洋的奧援,說不定會惹禍上身,因而急流勇退,招商局便又歸盛宣懷等人把持了。

劉坤一此奏,事實俱在,理由充足,盛宣懷本萬無可免,哪知奏報到京,適逢慈安太后暴崩,這件案子便壓了下來。胡雪巖原以爲慈安的“大事”一過,會有結果,盛宣懷等人撤職,招商局或者會派他接辦。可是他沒有想到,盛宣懷另外走了一條路子,同時李鴻章亦正有用他之處,兩下一湊,竟得化險爲夷。

盛宣懷新走的一條路子,便是慈禧太后的親信、長春宮的總管太監李蓮英。此人本學的皮毛行生意,京師稱之爲“毛毛匠”,又以制皮需用硝,所以李蓮英的外號叫做“皮硝李”。他是二十幾歲時賭輸了爲債主所逼,無可奈何,“淨身入宮”,作爲逃避。原是“半路出家”,早先的許多同行、朋友,仍有往來,所以盛宣懷得以找到關係,大事結納。

至於李鴻章有重用盛宣懷之處是,正在開辦電報。早在同治三年,俄國要求自恰克圖鋪設陸線,直達北京,朝廷斷然拒絕,俄國改變計劃,採取迂迴的辦法,先將西伯利亞陸線延伸至海參崴,然後與丹麥大北公司合作,先在公海上敷設單心水線三條,一條是海參崴至長崎,一條是長崎至吳淞口外的大戢山島,又一條是香港至大戢山島。先後在同治十年完工。大戢山島已在中國領海之內,但朝廷認爲無足輕重,置之不問。

於是大北公司得寸進尺,由大戢山島沿長江伸一條水線進來,直通上海,在黃浦灘登陸,而且公然設局營業。這一來,俄國經海參崴、長崎而達上海,對於中國的政情、商務,瞬息之間便能傳到聖彼得堡。當然歐洲各國,也能經由聖彼得堡的轉運,獲得同樣的便利。

這條名爲北線。大北公司另有一條南線,由大戢山島經廈門鼓浪嶼而達香港,長九百五十海里,再由香港通新加坡、檳榔嶼以達歐洲。南北兩線的電報最初只用洋文,後來發明四個阿拉伯字編組的中文碼,一共七千字,印刷成書,普遍發售,於是,不識洋文的中國人,也能分享電報的便利了。

其次英國亦不甘讓大北公司獨擅利藪,同治九年由英國公使威妥瑪策動英商東方電報公司,自英國設海線經大西洋、紅海及印度洋而達印度,再另組大東電報公司,由印度南境,延伸這條海線經新加坡、越南西貢等處至香港。及至正式向中國申請自香港鋪線經汕頭、廈門、福州、寧波至上海時,卻一直未獲成議。到同治十二年大北公司既在黃埔設局營業,大東公司毫不客氣地自香港經福州,設海線至上海寶山,再轉接至英租界,開張營業。

盛宣懷是早已看出電報這項萬里一瞬、恍同晤對的通信利器,必有前途,但在內地架設陸線,頗爲不易,最大的障礙是,破壞了人家的風水,一定會發生衝突,即令勉強架設好了,亦會遭人拔杆剪線,所以對此事的進行,一直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樣到了光緒五年,機會終於來了。當時因爲伊犁交涉,中俄關系大爲緊張,除西北以外,東北及朝鮮的情勢亦頗爲不穩。李鴻章統籌軍務全局,看人家有電報之利,掌握軍情,佔盡先機,未戰已先輸一着,因而接納盛宣懷的建議,延聘大北公司的技術人員,架設自大沽口北塘海口炮臺起,到天津北洋公所的陸線,試辦軍報,效果良好。這一來,盛宣懷自然要進一步建議,創設由天津至上海的陸線電報。光緒六年七月,李鴻章上奏:“用兵之道,必以神速爲貴,是以泰西各國於講求槍炮之外,水路則有快輪,陸路則有火輪車,飛行絕跡數萬裡。海洋欲通軍信,則又有電報之法,於是和則玉帛相親,戰則兵戎相見,海圍如戶庭焉。近來俄羅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國以至上海,莫不設立電報,瞬息之間,可以互相問答,獨中國文書尚恃驛遞,雖日行六百里加緊,亦以遲速懸殊,望塵莫及。”

最明顯的實例是,曾紀澤從俄國打回來的電報,到上海只須一天,而上海至北京,由輪船傳遞,要六七天,如果海道不通,由陸路驛遞,最快也得十天,“是上海至京僅二千數百里,較之俄國至上海數萬裡反遲十倍。”電報的靈捷,真令人夢想不到。

至於軍務上的用途,李鴻章舉大沽北塘海口炮臺至天津的軍報爲例,說是“號召各營,頃刻響應。”這兩句話對醇親王來說,真有莫大的魅力,全力支持李鴻章的要求,亦即是接納了盛宣懷的策劃,決定建設天津至上海的陸路電線,當然是委任盛宣懷負責籌備。

其時他在招商局舞弊的案子,已將發作,盛宣懷看得很清楚,籌辦內陸電報一事辦成功,可以將功折罪,但必須從速進行,而且要諸端並舉,頭緒搞得非常複雜,非由他一手經理,換個人就無從措手不可,因爲那一來即令有了處分,亦不能馬上執行。只要一拖下來,等大功告成,李鴻章奏請獎敘,自然可以抵銷原有的處分。

因此,盛宣懷首先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奉到總辦的差委外,立刻到上海聘請丹麥教席,在天津開辦電報學堂,同時向外洋採買機器,三天一個稟帖,五天一個條陳,把場面搞得非常熱鬧,至於最要緊的勘察線路,卻不妨慢慢進行,他知道這件事很麻煩,不願一上來便遭遇一片反對的聲浪,且等機器買到了,人也訓練好了,諸事就緒,就差架線,那時用一道上諭,責成沿路各省督撫實力奉行,自然暢通無阻。

胡雪巖料事,一向總有七八分把握,在他以爲盛宣懷這一關就算能過得去,“電報總局總辦“這個差使,一定不保。哪知這一回的預料,完全落空。

依然是徐用儀那裡來的消息,劉坤一的奏摺,讓慈禧太后塞在抽斗裡了。凡是外省的奏摺,由各省駐京的“提塘官”,直接送交內奏事處,用黃匣呈送御前——目前是送到長春宮由慈禧太后先看,在軟而厚的摺子上,用指甲掐出記號,內奏事處的太監看掐痕用硃筆代批,不外乎“知道了”,“該部知道”,“交議”,以及請安摺子上批一個“安”字之類。凡是重要事件,一定“交議”,亦就是交軍機處議奏,在第二天一清早發交值班的軍機章京,名爲“早事”。奏摺留中,“早事”不下,軍機處根本不知有此一折,自然也就無從催問,當然也可以假作不知,故意不問,盛宣懷在軍機處都打點到了,所以絕無人談論劉坤一有這麼一個復奏。

能使得慈禧太后作此釜底抽薪的措施,有人說是李蓮英的功勞,但據徐用儀說,卻得力於醇王的庇護,而醇王的肯出大力,主要還是盛宣懷那三寸不爛之舌厲害。

由於李蓮英的保薦,醇王特地在宣武門內太平湖的府邸接見盛宣懷,原來從光緒皇帝接位以後,醇王是“皇帝本生父”的身份,大家怕他以“太上皇”自居,所以近支親貴及朝中重臣,都認爲他不宜過問政務,投閒置散,只管着神機營,六七年下來,不免靜極思動。如今慈安太后駕崩,慈禧太后大權獨攬,而恭王當政二十年,已有倦勤的模樣,看樣子起而代之的日子已不會遠。一旦接了軍機處,必定同時也接總理衙門,當今政事,最要緊的是洋務,聽說盛宣懷在這方面是個難得的人才,又聽說電報是最得力的“耳目”,究竟如何得力,卻還茫然不解,因而聽得李鴻章談起盛宣懷的能幹,以及籌辦電報總局如何盡心盡力,當即欣然表示:“我很想找他來談一談。”

盛宣懷以前雖沒有見過醇王,但醇王信任的一個門客“張師爺”,卻早爲盛宣懷所結納,逢年過節,必有禮物,不一定貴重,但樣數很多,而且常常有新奇之物,顯得情意殷勤,張師爺對盛宣懷頗有好感,所以在他未見醇王以前,特別關照兩點:第一,醇王跟恭王不同,恭王認爲中國要跟西洋學,醇王不以爲中國人不如洋人;第二,醇王雖然好武,但自己覺得書也讀得很好,詩文都不差,所以說話時要當心,千萬不能讓他覺得人家以爲他但明武略,並無文采。

盛宣懷心領神會,想起素有往來的工部尚書翁同和,身爲帝師,與醇王走得很近,常常吟詩唱和,便去抄了些醇王的詩稿來,念熟了好幾首,以備“不時之需”。

在府中撫松草堂,大禮謁見了醇王,自然是站着回話,略略報了履歷,靜聽醇王發問。

“那電報到底是怎麼回事?”

“回王爺的話,電報本身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王聽他能引用嶽武穆的話,不免另眼相看,便即問說:“你也讀過兵書?”

“在王爺面前,怎麼敢說讀過兵書?不過英法內犯,文宗顯皇帝西狩,憂國憂民,竟至於駕崩。那時如果不是王爺神武,力擒三兇,大局真不堪設想了。”盛宣懷略停一下又說,“那時有血氣的人,誰不想湔雪國恥,宣懷也就是在那時候,自不量力,看過一兩部兵書。”

所謂“力擒三兇”,是指“辛酉政變”時,醇王受密命在熱河迴鑾途中,夜擒肅順,到京以後,又主持逮捕怡親王戴垣、鄭親王端華。那是醇王早年很得意的事,聽盛宣懷提到,不由得就面露笑容了。

“宣懷在想,當年英法內犯時,如果也像去年那樣,由大沽口到天津架設了電線,大局就完全不同了。”

“喔,”醇王很注意地問,“你倒說其中的道理。”

“有了電報,就是敵暗我明瞭。兵貴神速,制勝的要訣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洋人剛剛上岸,兩眼漆黑,全靠他的器械精良,往前硬闖。可是他的耳目不靈,就可以智取,譬如他們有多少人?槍炮有多少?打算往哪一路進

攻?我們打聽好了,發電報過來,就可以在險要之處,部署埋伏,殺他個片甲不留。”

“啊,啊!”醇王不斷握拳,彷彿不勝扼腕似的。

“僧忠親王的神武,天下聞名,八里橋那一仗,非戰之罪,當時如果有電報,洋人絕不能僥倖。”

“我想想。”醇王閉上眼,過了好一會才睜開來,“照你的說法,洋人的兵輪來了,如果炮臺擋不住,一上了岸,行蹤就完全在我掌握之中,簡直是寸步難行了?”

“是!王爺真是明見萬里。有了電報,不但洋人內犯,寸步難行,就是海口的炮臺也擋得住。譬如說,登州到大沽口,沿線如果有電報,就可以把洋人兵輪的方向、大小,還有天氣好壞,逐段報了過來,以逸待勞,有備無患,哪裡會有擋不住的道理?”

“嗯,嗯。這道理也通。”醇王問道,“電報還有什麼用處?”

“用處要自己想,中國人的腦筋比洋人好,所以想得到的用處比洋人多。不過利用電報也可以做壞事,所以請王爺千萬記住,將來管電報的人,一定要是王爺信得過的親信。”

“喔,”醇王問道,“怎麼能用電報做壞事?”

“要防到捏造消息。”盛宣懷說,“打仗的時候,謊報軍情,是件不得了的事。”

“說得不錯,這一層倒真要當心。”醇王又問,“用電報還能做什麼壞事?”

“有。”盛宣懷想了一下,“我說個笑話給王爺聽。”

在他人看是笑話,身歷其境的人卻是欲哭無淚——數年前有個姓胡的候補道,被派到外國去當參贊,無意間得罪了同僚,一個姓呂的庶務,在使館經手採買,營私舞弊,爲胡參贊在不經意中所揭發,於是公使以此人“水土不服”爲理由,奏請調遣回國,仍回原省候補。京中照準的公事一到,呂庶務方知其事,私下打聽,才知道是吃了胡參贊的虧,自然恨之入骨。

這姓呂的城府極深,表面聲色不動,對胡參贊的態度,一如平時,彷彿根本就不知道他之回國,是由於胡參贊多嘴的緣故。臨行之時,問胡參贊是否要帶家信?萬里重洋,難得有便人回國,使館同事都託他帶家信、帶物品,胡參贊如果獨成例外,顯得彼此倒像有什麼芥蒂似的,所以也寫了家信,另外還買了兩個表,託他順便帶回國去轉寄。

姓呂的是捐班知縣,原在江蘇候補,胡參贊家住吳江,密邇蘇州,因此,信上雖寫了吳江的地址,並且關照只須託民信局轉遞即可,而姓呂的情意殷勤,特爲跑了一趟吳江,拜見胡參贊的封翁,大談異國風光。胡封翁心繫遠人,得到這些親切珍貴的信息,自然很高興,也很感激,寫給胡參贊的家信中,對這位“呂公”盛讚不已。姓呂的得暇便去看胡封翁,走動得很勤。胡參贊也常跟姓呂的通信,竟結成了至好。

此人之謀報復,是一開頭就打定了主意的,但採取什麼手段,卻須看情況,視機會而定。不過他也深知情況愈瞭解,機會就愈容易找的道理,認爲只要常去胡家,熟悉了全家上下,就一定會有機會。果然,機會來了。

這機會其實也就是利用他所瞭解的情況,胡封翁在傢俱有絕對的權威地位,全家亦無不重視“老太爺”的一言一動。有一次胡封翁“發痧”,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已鬧得天翻地覆。姓呂的看在眼裡,不由得在肚子裡做功夫。幾經考慮,定下了一計,只是要等,等胡封翁生病。

兩年前的夏天,天時不正,疫癘流行,胡家病倒了好幾個人,胡封翁並未感染時疫,只是年紀大了,看家有病人,且不只一個,內心不免抑鬱,因而眠食不安,精神大不如前。姓呂的便寫了一封極懇切的信給胡參贊,細述胡封翁的頹唐老境,卻又勸慰胡參贊,“爲國宣勞,自有天助”,全家孝順,對老人照顧得極周到,何況還有朋友在,緩急之濟,必當全力相助,胡參贊大可放心。

估量這封信已寄到了胡參贊手裡了,同時判斷胡參贊亦已接到家書,所述胡封翁的情形,跟他的話絕無矛盾時,他發了一個電報,只有八個字:“老伯病故,速定行止。”胡參贊自然深信不疑,所謂“速定行止”,意思是催他回來奔喪。胡參贊便向公使陳明,公使電奏,參贊丁憂,請予開缺,並聲明派何人代理參贊的職務。哪知電奏到達上海之日,姓呂的又發了一個電報,更正前電。

可是已經奏了丁憂開缺,卻無法更正。胡參贊吃了一個啞巴虧,只有請公使備交呈報總理衙門,轉諮吏部備案,否則將來到了胡封翁壽終正寢時,胡參贊連發喪守制都不能,那才真的成了空前絕後的笑話。

醇王由於這個笑話的啓發,想到了許多事該警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報亦是如此,非得託付給很妥當的人不可,否則機密容易外泄。”他說,“疆臣窺探朝廷意旨,尚且不可,何況廷寄未到,已先有所知,得以事先彌縫,那一來朝廷的號令不行,國將不國,太可怕了。”

聽得這話,盛宣懷以言多必失自警,同時覺得有消除醇王的恐懼,只讓他想到電報的好處的必要。

於是他略想一想答說:“王爺想得深、想得透,不是我們知識淺薄的人所能及。不過由王爺的開示,宣懷倒想起西洋的一個法子,不知道有用沒有用?”

“什麼法子?”

“就是密碼。”盛宣懷答說,“現在漢字的電報,每個字四碼,有現成的書,照碼譯字,那是明碼,如果事先約定,碼子怎麼拿它變化一下,譬如加多少碼、或者減多少碼,只有彼此知道,機密就不容易外泄了。”

“原來還有這個法子!”醇王問道,“這個加碼、減碼的法子,是不是跟“套格”差不多?”

“比套格方便得多了。”

所謂“套格”是挖出若干空格的一張厚紙。使用的方法是,通信雙方預先約定,用多大的紙、每頁幾行、每行幾字,其次是看用哪種套格,挖空的位置在何處。然後就要花心思了,猶如科場考試的“關節”那樣,把要說的一兩句話,嵌在一大篇不相干的廢話之中。收信的人,將套格在原信上一覆,空格中露出來的字,連綴成文,就是對方要說的話。

“套格”確有保密的功效,但用起來很不方便,第一,必得肚子裡有墨水,嵌字貴乎嵌得很自然,不用套格絕不知其中的奧妙;第二是,不能暢所欲言,數百言的一封長函中,也許只說得五六句話。

“比較起來,加碼、減碼就方便得太多了。”盛宣懷又說,“還有一層,套格一定要預先做好,送交對方,加碼減碼,只要先有一句話的約定,可以做成好多密碼本,當然頭兩個字要用明碼,不然對方就不知道要用哪一個密碼本了。”

“這話我不大懂。”盛宣懷字杏蓀,醇王很客氣地稱他,“杏翁,請你說清楚一點兒。”

“是。譬如說吧,王爺交代我‘天地玄黃’四個密碼本——實際上是交代一句話,‘天’字減一百二,‘地’字減三百三,‘玄’字加一百二,‘黃’字加三百三。到得王爺給我密碼時,頭兩個明碼是‘地密’,我就知道,下面所有的數碼都要減三百三十,原碼一千五百八十九,其實是一千二百五十九,找到這個碼子的字,纔是王爺要用的字。”

“那麼,旁人只要知道了加減多少,密碼不就不密了嗎?”

“是,是!王爺一語破的。”盛宣懷答說,“所以最保密的辦法,就是自己編一本密碼本,不按部首,隨意亂編。這個密碼本一樣也可以加減數碼,密上加密,就更保險了。”

接着盛宣懷又講了許多使用電報的方法與訣竅,譬如像“洪狀元”——洪鈞發明的韻目代日,配合十二地支,用兩個字來表明月日,如“寅東”就是正月初一,正月建寅,東爲“一東“,當然也可以再加上時辰,“寅東寅”爲正月初一寅時,第二個寅字與第一個寅字的用法不同,一望而知,不會弄錯。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醇王完全爲電報着迷了,“杏翁,”他說,“你能不能把電報怎麼發、怎麼收,演練給我看看?”

“王爺怎麼說‘能不能’?王爺吩咐,宣懷自然遵辦,不過先得預備預備。”

“要預備多少日子?”

看他迫不及待的模樣,盛宣懷計算了一下,允以五日爲期。辭出王府,立即遣派專人到天津,調了兩名電報學堂的教習,帶同得力學生及工匠,運用收發報機、發電機之類,在醇王府中,臨時架線,佈置妥當,恰好是第五天自設的限期。

醇王府的範圍很廣,花園題名“適園”,正廳名爲“頤壽堂”,是恭王所題,內懸同治皇帝御筆“宣德七德”的匾額。

這是極嚴肅的所在,堂前立有“神杵”,不便再設電杆,所以在頤壽堂後拉線,一端通往堂東的風月雙清樓,一端通往撫松草堂。醇王自己在風月雙清樓寫了一通很長的電碼交發,盛宣懷親自在撫松草堂照料,收到電碼,交由兩名學生分譯。

這兩個學生程度很不壞,電碼更是熟得不須翻書,便能識字,一個念,一個寫,盛宣懷站在他們身後細看,只見寫的是:“京華盛冠蓋,車馬紛長衢。十日黃塵中,女足女足意不舒。何期朝事繁,忽見林壑疏。朱邸開名園,別在城西隅。東風二三月,雜花千萬株。俯檐弄嘉禽,出沼窺文魚。追陪竟日夕,暫欲忘簪裾。此少荃相國春日遊適園詩也。即錄送風月雙清樓。九思堂主人。”

“少荃相國”指李鴻章,“九思堂主人”是醇王的別署,都容易明白,然而“女足女足意不舒”這句詩竟不成話說了。盛宣懷便指着字面問:“這是不是錯了?”

“不錯。”

“可是意思不通。”

筆錄的那學生想了一下,將“女足女足”四字塗去,另寫了“娖娖”二字。盛宣懷恍然大悟,六千八百九十九字的《電報新書》中,並無“娖”字,所以醇王用測字法,寫成“女足”。

這是不得已,但也是情理中的一個小小的變通辦法。醇王對於自己初次使用電報,遇到難題,而能應變,且爲人所接受,證明他的變通辦法是行得通的這一點,非常得意。同時電報在他的感覺中,不僅是可靠的,也是可親的了。

這使他記起許多往事,有些得自傳聞,有些則是親身的經歷。清宮中對秘密通訊的方法,一向重視,尤其是在得失榮辱,甚至生死存亡,決於俄頃的緊要關頭,能夠運用獨特的秘密通信方法,或者防患未然,或者求得外援,那出入是太大了。

在他的記憶中,早年聽說過康熙末年奪嫡的許多故事,有的使用“礬書”,有的用羅馬字代替滿州話的“字頭”來拼音。“九阿哥”胤禟的門客中,有一個是“東正教”的教士,因而發明了用俄文拼音來表達滿州話,傳遞反抗雍正的信息,雖爲雍正截獲了,卻不知說些什麼,因而胤禟所部署的“造反”的策略,始終是個謎。

醇王親身所經歷的是“辛酉政變”。那時肅順等人將兩宮太后與諸王隔離開來,尤其是對恭王,監視更嚴,以至於不得已用太監安德海使一條苦肉計,僞裝他犯了嚴重的過失,痛責一頓板子,打發回京,實際上是攜帶兩宮太后的密旨,面交恭王。如果當時有電報,能用密碼通信,調遣神機營到熱河“勤王”,可以堂而皇之地逮捕“三兇”,根本就不必他半夜裡帶人到旅舍,將肅順從他的姨太太身邊拉起來那種有欠光明磊落的手段。

就這樣,由於醇王直接向慈禧太后進言,說盛宣懷目前總辦電報局的差使,極其要緊,且亦無人替代,不宜對他有所處分。而況就算他有過失,能將電報辦好了,亦足以將功折罪。同時李蓮英亦一再說盛宣懷如何有良心,一定會感恩圖報,如何能幹,可資以爲耳目,終於使得慈禧太后決定將劉坤一的奏摺“留中不發”,只是由總理衙門給了北洋一道諮文,飭令盛宣懷不得干預招商局局務。

獲知了這些內幕,胡雪巖在內心中激起了很大的波瀾。數年以來,他雖看出盛宣懷機詐百出,不是個好惹的人,但總覺得此人還不成氣候,無需過慮,而此刻他覺得遇到了一個勁敵了。

“將來上海、天津的電報一通,盛杏蓀在管這件事,消息比我們靈通,已經佔先一着。”胡雪巖對汪惟賢說,“這還在其次,更要防他在電報上動手腳,弄些僞消息、僞行情過來,一相信了它,豈不大上其當。這一點,你要格外當心。”

“我知道。”汪惟賢答說,“電報學堂我也有熟人,到時候我會想辦法,也弄它幾套密碼出來,行情我們自己報。”

“不錯。將來絲的行情,一定要自己報。”

(本章完)

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八章 胡雪巖錢莊開張,向心腹親授“官商之道”_意外之財紅頂商人胡雪巖5:隱患埋於巔峰_第五章 胡雪巖事業的賢內助——螺螄太太_巧牽紅線多情郎中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一章 胡雪巖資助王有齡進京捐官_漕運其事政敵暗算美人圈套胡李會晤名花易主應變之道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四章 難倒百官的棘手事,胡雪巖火速辦妥_妝閣密談商場勁敵杭州之圍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一章 胡雪巖資助王有齡進京捐官_漕運其事擠兌風潮血書求援籌劃談判血書求援危機逼近化敵爲友化敵爲友紅頂商人胡雪巖5:隱患埋於巔峰_前記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四章 難倒百官的棘手事,胡雪巖火速辦妥_妝閣密談漕幫生計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投靠左帥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五章 查封典當,局中設局鬥心鬥智_壯士斷腕用人不利阿七做媒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四章 重返上海,胡雪巖意圖東山再起_帶病啓程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一章 王有齡仕途遭遇生死劫,胡雪巖巧妙化解_新城之亂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章 時局動亂,押上全部身家的一次商業預判_推位讓國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六章 靠山王有齡把官做實,胡雪巖把生意做活_刑錢師爺血書求援平息風潮出將入相皆大歡喜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二章 官場、洋行、江湖聯手,纔是大生意_會見洋商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設置內應以賭會友夜訪藩司請兵護航空門尋蹤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八章 胡雪巖錢莊開張,向心腹親授“官商之道”_春色滿舟惱人情債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七章 人去樓空,一代商聖成舊夢_贈妾酬友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七章 閒談在他聽來是商機,胡雪巖謀劃開絲行_擬開絲行政敵暗算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一章 王有齡仕途遭遇生死劫,胡雪巖巧妙化解_結交鶴翁終身大事巧遇鶴齡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七章 閒談在他聽來是商機,胡雪巖謀劃開絲行_擬開絲行籌劃談判死得其所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六章 靠山王有齡把官做實,胡雪巖把生意做活_委署知府幫夫行運上下打點新式絲廠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二章 王有齡打通層層關節,起步官場_巧遇故知離亂重逢舉借洋債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一章 王有齡仕途遭遇生死劫,胡雪巖巧妙化解_結交鶴翁招安之計同裡之行糧餉大任軍火押運招安之計生死訣別政敵暗算政敵暗算勸離之計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五章 公款過手做本錢,胡雪巖的融資之道_謁見藩司勸離之計小人拆臺江湖禍事終成眷屬舉借洋債用人不利恭迎左帥糧餉大任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二章 官場、洋行、江湖聯手,纔是大生意_一見鍾情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一章 用十萬銀子做五十萬銀子的生意_上海之行驟起變故佳人心曲瞞天過海局勢突變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四章 難倒百官的棘手事,胡雪巖火速辦妥_大功告成商場鬥法紅頂商人胡雪巖5:隱患埋於巔峰_第五章 胡雪巖事業的賢內助——螺螄太太_兩廂情願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三章 王有齡上任即遇大麻煩,胡雪巖謀劃完美解決方案_胡王重逢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八章 胡雪巖錢莊開張,向心腹親授“官商之道”_春色滿舟名花易主危機逼近美人圈套分頭行事排解糾紛轉道寧波強強聯手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二章 王有齡打通層層關節,起步官場_返鄉跑官改弦易轍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七章 閒談在他聽來是商機,胡雪巖謀劃開絲行_多事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