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官職 三

文官從九品開始,州、縣分上、中、下縣,下縣主簿從九品,中上縣主簿正九品,下縣丞正九品,中上縣丞從八品,下縣知縣從八品,中上縣知縣正八品。京兆、順天、承天、應天、奉天四府下轄的縣爲直隸縣,縣主簿爲從八品,縣丞爲正八品,知縣爲從七品。

下州知州正七品,州別駕從七品,州通判從八品,中知州從六品,州別駕從七品,州通判正八品。上州知州正六品,州別駕正七品,州通判從七品。要州(即位置要害、人口衆多、十分富庶的州,如徐州、蘇州、揚州、杭州、益州、汴州、洛州、楚州、青州、晉州、荊州、廣州、福州等二十五州),知州正五品,一般加銜。州別駕正六品,州通判正七品。

京兆、順天、承天、應天、奉天五府尹,皆爲正三品,皆由內閣閣老或親王、郡王遙領,無實權。一般遙領京兆府尹的親王,就可默認爲太子。實際管事的爲五府知府,正四品,同知、通判正五品和正六品。一般稱爲京府、遼陽府、開封府、金陵府、西安府。

行省有布政司主理民政,稱巡撫,正四品,有按察司主理司法審判,稱巡按,從四品,有指揮司主理地方兵馬,稱總兵,從四品。還有負責提學的學政,正五品到正四品不等,還有負責錢糧稅賦的轉運司,人稱藩臺或糧臺,轉運司主官參議,正五品或從四品。

還有屬於都察院,分駐和分巡地方的巡道御史,負責肅政糾劾,一般都是八品到七品。

中央分三省六部九署。中書省負責決策,中央政令,包括皇帝詔書,都以中書省名義,或者中書省擬定恩准後發佈。主官中書令,正二品,因本朝太祖未登基前以中書令執政,故避諱不設,以中書侍郎爲中書省主官,從二品。

副職中書省左右丞,正三品,分領二十四廳,對應各部和各行省,廳主官主事,也稱中書主事或中書郎中,正五品,副職僉事,也叫中書僉事,從五品。還有中書舍人兩到三人,直屬中書侍郎,正六品,負責擬定中書省的制令。因爲大秦朝中央政令都由中書省出,中書舍人即負責大秦朝的中央政令的擬定,稱爲外製事。

尚書省負責執行,由尚書僕射爲主官,從二品,下分六部,部下再分各司。各部尚書,正三品,左右侍郎,正四品,各司主官郎中,正五品,副職員外郎,從五品,各司以下有科,主官主事,正六品,副職僉事,從六品。因爲五軍都督府,兵部職權嚴重削弱,只負責地方警戒、治安等其它事務。

門下省負責監督,所有中書省頌布的中央政令,包括皇帝詔書,必須有門下省副署,主官門下侍郎,從二品,副職左右丞,也叫左右散騎常侍,正三品,分領都察院,也叫御史臺。門下左右丞兼領左右都御史,一負責監察殿中、尚書各部等中央機構和京兆府,另一負責地方監察彈劾。門下省還有門下給事中兩到三人,直屬門下侍郎,正六品,負責監督中書舍人的擬製,副署。再下是左右副都御史,正四品。

九署:大理寺,負責對刑部審判案件的審理複覈,尤其是死刑,擁有最高複覈權,主官大理寺正卿,副職左右少卿。

度支司,負責對天下錢糧和賦稅(戶部),各行省、各機構支出進行復覈審計,正卿,左右少卿;

鴻臚寺,負責招待來朝的各外國使團,以及出使各國。正卿、左右少卿;

通政司,主官通政使,左右副使;

國子監,主官國子監祭酒,副職左右司業;

都察院,主官爲左右都御史,分殿中御史,負責朝堂風紀糾察;監察御史,分二十五道,分別監察各行省和各部各署。

樞密院,負責情報和軍事協調。主官樞密使,副職,樞密同知。

市舶司,負責海外船舶出入以及賦稅徵收。

翰林院,比較特殊和重要的部門,職能有三,一是給皇帝、內閣提供諮詢,二是給皇帝、宗室、各文武大臣講課;三是管理下屬的國史館(修史)、弘文館(也叫庶吉館,庶吉士們學習實習的地方)、詹事府(負責王子公主們的教育)、殿中司(知制誥-負責幫皇帝擬定詔書,承旨,負責傳旨;起居舍人,負責記錄皇帝起居)、成均館(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包括律令、算學,負責講課的部門),以及集賢館、文淵閣等館閣。

各主官或正四品,或從四品,官職與尚書省各部侍郎並行。其中市舶司、鴻臚寺、通政司、國子監、大理寺、翰林院、度支司名義上屬中書省,但實際管轄權歸政事堂,樞密院直屬軍機班,都察院直屬門下省。

翰林院和樞密院都比較特殊。

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尚書僕射分領保和殿、中和殿、文淵閣大學士,中書侍郎加平章政事銜,爲宰事,門下侍郎、尚書僕射加參知政事銜,爲執事,組成政事堂。中書左右丞、門下左右丞、吏部尚書、禮部尚書、戶部尚書七人領昭文閣學士,加兼知政事銜,爲參事,與宰事、執事組成內閣。中書舍人、門下給事中則以參掌機密的名義,均可參與到政事堂和內閣的所有決議中,但沒有表決權。

所有政事以宰事、執事決議於政事堂,或宰事、執事、參事決議於內閣,呈交皇帝批覆,然後中書舍人擬定、門下給事中副署,以“三省同奉聖旨”名義頌布,決議的具體細則有規定。也有皇帝直接下的詔書,叫中旨,但必須由知制詔擬定、知承旨遞到三省備案,否則也是不合法的。

真正負責翰林院事務的是掛着掌院學士頭銜的都知院事。

翰林院下屬殿中司、詹事府,國史館、成均館、集賢館、文淵閣。

保和殿、中和殿、文淵閣、昭文閣大學士、學士是專給內閣要員們掛職用的。大學士,學士,只是一種稱呼頭銜,無品級。

殿中司,翰林院最核心的兩個部門之一。裡面的知制誥負責皇帝詔書赦令的擬定,知承旨負責把詔書傳遞到中書省,由其會同門下省公佈,知制誥和知承旨爲從五品。一般知制誥和承旨的職位也會同時授予某人身上,也稱都知制誥承旨,正五品。皆稱爲內製事。

成均館是另一個核心部門,它主要皇帝和內閣做諮詢,也負責給皇帝、宗室、大臣們講課,所以成均館學士一般也叫侍講/侍讀學士。

大秦朝沿襲前周習慣,非侍講/侍讀學士不得擬定製令。即中書舍人、知制誥承旨必須是成均館學士。而要想進成均館,必須是庶吉士出身。而爲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或尚書僕射等宰輔閣相者,必須有當過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承旨的經歷。所以纔有非庶吉士不得爲相的說法。

國史館,顧名思義,就是修前朝國史,而加國史館學士,只是一種榮職,並不真正來修史。集賢館,則是給一些學術拔尖、或精通雜學的文官特殊的榮譽職位。

武官系統,大秦朝沿前周制,有文武科舉。武科舉分州試、省試和會試。由州守備、行省總兵府和都督府主持。

武官之首爲上將軍,正二品,一般都是虛職,由王子遙領(一旦遙領即默認爲太子)。

以下爲五軍大都督府,上將軍即兼兵馬大都督,再分中前後左右五軍都督。中軍都督爲大都督府實際主持者,負責大秦朝的軍備防務,以大都督府的名義任命各級軍官武將。只有皇帝授權,方有調兵權。中軍都督也稱爲爲大司馬,從二品。

前後左右四軍都督爲中軍都督的副職,正三品,負責管理參軍、輜重、情報、武備等大都督府下屬各司。各司主官爲都司,從三品,副職爲都監,正四品。

各行省指揮使,邊疆軍鎮的軍兵馬統制一般爲從四品,鎮兵馬統制一般爲正四品,全稱爲提督某某行省等處兵馬指揮使,或統制某某軍鎮兵馬指揮使。兩者的區別是統制有部分便宜行事的權力,對屬下將領軍官的支配權更大些。兵馬提督和兵馬統制加普通將軍號(包括鎮守京師的鎮朔、金吾、龍虎)一般爲從三品。加鎮東西南北將軍號的,爲正三品,加徵東西南北將軍號的爲從二品。

五府守備爲從正四品,要州守備爲正五品,上州守備爲正六品,中州守備從六品,下州守備正七品。總兵官和守備之間還有某州防禦使,即巡視以某州爲核心的某幾州地區的防務兵備,爲總兵官的佐官,從五品或正五品。

中下縣尉從八品,上縣尉正八品,下面還有巡檢,即駐守要害關隘的軍官,從九品到正九品,爲縣尉佐官。

軍隊中分小旗、旗把總,都是未入流,類似士官、士官長,總旗從九品(連級,小旗十人,把總領三十人,總旗領百人)、幢武侯(副職),正九品,幢都武侯(正職)從八品(幢領五百人);隊虞候(副職)正八品、都虞候(正職)從七品,營提轄(副職)正七品,都提轄(正職)從六品。小旗爲基本作戰單位,營是最高常規單位,以上就是軍、鎮,如泰寧軍先鋒營,或東寧鎮前鋒營。都提轄以上有管領,正六品,都管領,從五品,都是兵馬統制下屬,負責領兵,兵額不定,可能一營,也可能兩營。還有負責輜重糧草的提調、負責軍紀的提監,分別爲正五品,爲兵馬統制官的副職助手。

中軍都督可加柱國銜,爲領班軍機,協辦軍務的左右軍都督可加上護軍銜,加護軍的節度使(以上皆爲武將,需邊鎮軍帥出身,爲邊鎮地方軍代表),樞密使(皇帝代表)、同知樞密使(文官代表)組成軍機班,直接負責處理軍務,一般七到九人。

五軍都督、節度使、樞密使、同知樞密使以上皆稱之爲太尉。其中節度使可爲軍鎮主將,稱之爲節帥或軍前太尉,也可出巡邊關或地方,巡視防務軍備,此時被稱爲檢校太尉。只有加了護理軍務的護軍頭銜,不再兼任軍鎮主將的節度使,被稱之爲上護軍(上三節度使)或左右護軍(十二節度使),纔可入班軍機,協理軍務(作爲軍隊的代表)。

武官也分十八級,從從九品的旗把總到正四品的總兵和兵馬統制,再到正一品的上節度使。(地方爲總兵,邊關軍鎮爲兵馬統制)

如關東一般加鎮夷將軍號,西北一般加平戎、徵戎、鎮戎將軍,漠北一般加平虜、徵虜、鎮虜將軍,西南和南邊一般加平蠻、鎮蠻、安蠻將軍。負責北直隸安全、京師外面總預備隊的北外大營統制加奮武將軍,負責南直隸外圍安全的加奮威將軍。京營都指揮使加鎮朔將軍號,侍衛司都指揮使加金吾將軍號,殿前司都指揮使加龍虎將軍號。

如果遇到大的外敵入侵的戰事,一般加鎮東西南北將軍號,負責東西南北方向的防務。如果要出征外敵,一般加徵東西南北將軍號。只有加了這些將軍號,纔有調兵權,地方必須配合糧草。如果武將不僅加將軍號,還加了節度使號,就稱爲節帥,等於前漢晉的持節,戰時可斬殺麾下違反軍令的文武官將。

樞密院名義上屬於兵馬大都督府的常設辦事機構,但實際上樞密使是皇帝的代表,同知樞密使是文官的代表。它只是負責代表皇帝和文官體系溝通和監察武官體系。

文武官員,從正九品官稱爲末流官,從八品官到正六品官,都叫外官,就是還有沒有資格上朝的官員。從正五品官,叫殿下朝官,就是有資格到殿外排着上朝了,從四品以上,叫殿上朝官,屬於有資格上朝的高官了。正職,可以坐在大堂上執掌權柄的叫堂上官,其餘叫堂下官。

第九十七章 成均館裡風波惡(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橫戈盤馬太原路第二百六十六章 甄玉賈玉異際遇(一)第十六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旁論治亂有靜氣(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才定東來又向西(三)第七十二章 東寧軍帥京述職(一)第一百七十五章 妖僧異心行詭事(四)第二百一十二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一)第一百五十八章 聚勇練兵有新法(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破樓蘭終不還(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老少狐狸志同道(一)第三百四十章 鴛鴦瓦冷霜華重(三)第七十六章 元夕聞名青玉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水月消障添新債第四百五十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天地佐官事無常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朝京華看瓊花(三)第七十四章 東寧軍帥京述職(三)第三十三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翁婿閒話無東西(一)第二百零二章 暨陽鎖關定會稽(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三吳鼙鼓連聲來(一)第三百零九章 列聖憂勤德澤深(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府邸私話言要事(一)第一百一十章 水月庵裡腌臢多第三百四十二章 萬里關河驚契闊第十五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一)第三十四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三)第三百五十五章 旌蔽日兮敵若雲第三百零一章 三軍南顧氣如虎(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老少狐狸志同道(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天地固將容小丑(一)第七十六章 元夕聞名青玉案第二百六十八章 甄玉賈玉異際遇(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中堂閣部半山堂(一)第三百四十六章 春衫已換麴塵羅(一)第四十一章 榮寧國府暗波瀾(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夢醒最怯聞夜鍾第四十五章 春露樓裡救薛呆(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觀江樓上玉壁連(三)第二十五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繁花暗影半山堂(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薛府私會話機密(四)第一百零二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橫戈盤馬太原路第二百零四章 三軍列陣杭城外第二百一十五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萬里賓客自西來(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甌江啼曉解奇案(二)第二百零七章 錢塘城裡雲雨會第三百零八章 漢江城闕又秋砧(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一)第三百四十九章 元知造物舊時別大秦官職 三第一百零九章 彈劾如雲暗殺機(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明悟深藏要若無(四)第四百零八章 讀書習氣掃未盡(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三)第二百七十九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鄞江南岸旌旗展第二百五十章 灼灼其華之子歸(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才定東來又向西(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湖雲一片閒舒捲(一)第四百一十二章 家住蒼煙不惹塵(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地人心自省在(二)第十三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天地固將容小丑(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誰知重見楚江濱(二)第三章 初到太學來報到(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北新關裡揚威武(二)第九十四章 榮府雙喜皆臨門(一)第六十二章 撲朔迷離勘奇案第五十九章 寧國府裡起變故第三百九十四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四)第九十章 漠北列陣受點檢(二)第八十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天地佐官事無常第二百七十八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忘卻新傳子夜歌(一)第四百一十四章 黃昏獨愁著風雨(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公私兩宜順人情第一百六十一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二)第四百一十八章 熟聽陽關不慘顏(一)第十六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木石前盟已成事第六十三章 二進貢院赴秋闈第一百四十九章 再斷奇案撥迷霧(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深宮一夜飛秋磷(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三吳鼙鼓連復來(五)第二百八十六章 風捲清江暗雨來(一)第二百四十六章 在泮獻功求伊祜第三百六十一章 熟聽風雨傾國顏(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猶嫌五更雞鳴早第一百零一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