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寶元

楊淑妃雖然六月逝去,但朝廷做事慢慢騰騰的,一方面要選擇諡號,另外一方面要修葺安排領悟。直至到了景佑四年,也就是第二年的二月,時隔大半年才下葬。

葬於永安陵劉娥的邊上。

永安陵位於嵩山,趙禳便也跑到嵩山守孝。不過自然不能夠就在墳墓邊上搭個茅屋了事,趙禳在邊上選了一處廢棄的佛寺,據聞乃是唐朝唐武宗滅佛時候毀去的。

趙禳讓人修葺一番,自然不是再作佛寺了,對於佛趙禳既是不感冒,但也不討厭。反而因爲道家是中國本源,再加上宋朝皇室多崇道家、還有公孫玄虛這個道家子弟在身邊,趙禳對於道教要親近一些。

把佛寺修葺成了道觀,公孫玄虛對此大呼痛快。

原來的佛寺也被改爲玄真觀,趙禳丁憂期間便在這裡居住,偶然也有遊人經過拜訪、歇腳,不過剛剛開始他們卻不知道,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的年輕道士,卻是鼎鼎大名的長沙王。

只是有的事情總是紙包不住火的,趙禳也趁勢在玄真觀中設立講學會,講學不僅僅是趙禳一個人講。趙禳雖然有不少觀點新奇,但基礎卻一般般。趙禳做的是一個類似‘沙龍’的聚會,慢慢的在河南一帶也有了偌大的名氣。

雖然一切看似都在守孝和士林當中,但趙禳並沒有忘記了關注朝廷和外界的信息。

西夏定文字和禮樂,這都是立國的準備,宋朝也沒有傻乎乎的忽略了這些。一邊和西夏虛與委蛇。一邊整軍。在慶州、環州一帶派宿將劉平、趙振把手。此二人軍中皆有威望。一到當地,就一面以朝廷給予的錢銀,一面鼓勵當地歸化番人修築山砦,相輔相成,正在慶州、環州一帶修築出一條看似不堅固,卻層層疊疊,叫人真的打起來一肚子惱火的防線。

另外經過兩年的事情,在西夏軍騷擾下。种師道終於修建起清澗城了。

清澗城是在寬州廢墟的基礎上修建的,寬州是唐朝唐高宗時候設立的,用來安置歸附的吐谷渾部族,但因爲種種原因,在二百年後,唐德宗貞元十四年的時候廢棄,

不過種世衡目光非常毒辣,這清澗城位於黃河陝晉峽谷西岸,無定河、黃河交匯處。左可確保河東運往前線糧草的安全,右可鞏固延安的防務。北可謀取被西夏佔領的銀州和夏州。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故而雖然國家處於改革當中(這段時間。李元昊一直在改革西夏體制、兵制,爲日後建國奠基),抽不出大量兵力,也不想因此提前和宋朝宣戰。

李元昊還是咬牙或是利誘、或是請求,讓附近的党項、羌族部落來騷擾,不過這些都一一給種世衡化解了。

不過朝廷的備戰也不容易,景佑四年,河東大地震,就連趙禳在嵩山也感覺到震感。其中以忻州和代州、幷州三州損失最大,被地震毀壞房舍無數,人員傷亡數以萬計。忻州方面統計後,送到朝廷這裡的奏摺稱死者近二萬人,傷五千七百餘人,五萬餘頭牲畜死亡。幷州方面稍微好些,但也好不到那裡去,死者二千餘人,代州死八百餘人。而且代州、幷州都是邊關重地,其中天下聞名的雄關,雁門關就是在代州轄區內。

另忻州知州祖百世、兵馬都監王文恭、兵馬監押高繼芳等受傷。

朝廷連忙派人去賑災,有人舉薦趙禳,說趙禳在京東東路賑災成效顯著,而且又通兵事,如果契丹趁河東路地震,各地城牆損壞期間南下,也有人可以統籌全局,抵禦一二。

宋仁宗感覺也不錯,問三司使程琳,程琳曰:“可!”

不過呂夷簡卻強烈反對,認爲趙禳雖然會賑災,但這次是地震,要通“土木建築”,另外遼國南下云云,純屬謠言,如果派了長沙王去,怕會引起遼國誤會,壞了兄弟感情。(宋遼爲在澶淵之盟中結爲兄弟之國,遼國爲兄,宋爲弟,故這裡纔會說壞了兄弟感情。)

宋仁宗問及:“怕是遼國真的南下啊!”

呂夷簡拍着胸口道:“別怕!派使者去,穩住他們,遼國那幫蠻子,很好忽悠的!”

呂夷簡爲了堅定宋仁宗的信心,還說道:“長沙王現在守孝,官家要起用他,可就是奪情了!旁人奪情也就罷了,長沙王奪情,怕是於官家不好啊?”

宋仁宗認真的想了想,感覺還真是的。奪情自然難免對其父母有一點不怎麼尊敬了,不過以皇帝之尊,這事情就可有可無了。只是如果這個父母換了是小娘娘楊淑妃,宋仁宗也得慎重,楊淑妃雖然不是宋仁宗養母,卻有養母之名。

最後宋仁宗還是按了呂夷簡的意思做,先是派了三司度支員外郎朱允恭出使遼國,又讓侍御史程戡。事情並沒有出現變化,一切都平穩過渡。

程戡這個名字趙禳也是第一次聽到的,不過這個世界上的確不缺乏一鳴驚人的傢伙。就好比程戡,他從來沒有當過一任主官,先是天禧年間中舉,中甲科,到了涇州當推官,後來回到朝裡面當了秘書丞,這是一個閒散官職,可以說是清貴,也可以是養老。過了幾年,下放到許(許昌)州當判官,不久岳父曹利用因爲囂張跋扈,被貶官。程戡雖然不怎麼得到岳父喜愛,但也受到了牽連,被人找了個藉口,先是貶謫到蘄州,後來改到虔州(江西贛州)當判官。

看似官職沒有變,但地位可謂是天差地別,虔州那地方,在當時可是有名的窮山惡水,僅次於嶺南。能臣周湛在得罪人後,也到那裡待過,可見那裡是流放官員的好地方。

過了段時間。曹利用的影響也消除了。加上程戡也出了點政績。便回到朝中當個屯田員外郎。這官職在三國的時候可是了不得了!不過在宋朝卻是清閒,首先屯田的地方不多,而且都是邊軍,邊軍都是刺頭,那裡鳥這個屯田員外郎。這個屯田員外郎說白了,就是閒散官職,要說是寄祿官也不是,不過也比寄祿官強不到那裡去了。

又幹了幾年。這才混上個侍御史。而在這段時間,程戡已經在仕途上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從來沒有獨當一面,有近十年是被貶謫和當閒散官職的人,卻做事果斷,很好的緩解了災情。並且奏請朝廷,以工代賑,組織災民修葺地震中損壞的城牆、房屋。

趙禳雖然出不了嵩山,但他也有所動作,率先站出來,號召:“吾等身居高官顯爵。所得俸祿,民脂民膏也!今民有飢。吾豈能魚肉饕餮!”

趙禳當下表示捐出錢一萬貫不說,還有雜糧二萬石。在災荒中,糧食可是比錢銀更加的重要。

呂夷簡知道這是趙禳對自己的示威,呂夷簡也不得不咬牙捐了五千貫出來。別看呂夷簡是宰相,隱形產業不少,但也家大業大,可沒有趙禳那麼生財有道。更重要的是,捐了這麼多錢出來,得裝一段時間窮苦。要不然你捐了五千貫出來,每天府中還大魚大肉的往裡面運,這不是給那些御史送彈劾的題材嗎?

其他官員也不得不或多或少的捐了一些,一共得了差不多八萬貫現錢,不過糧食方面也就趙禳捐的三萬石。出了這麼多錢,這也讓一些官員對趙禳很是有意見,認爲其沽名釣譽。

官員們怎麼想是官員們的事情,在民間趙禳卻博得了偌大的名聲。宋仁宗也派了內侍到趙禳那裡,傳達口諭嘉獎。

因爲地震的事情,神棍們說要改年號,宋仁宗也深以爲然。景佑這個年號也到此爲止,趙禳守孝第二年,宋仁宗改年號爲寶元,這也年自然是寶元元年了。

不過對於這個年號,趙禳很是不以爲然。別的年號都有些含義,這個年號並非沒有含義,只是說了感覺就彷彿沒有說一般的。

寶嘛!自然就是尊貴。元在道家含義那裡就是萬物的開始,這可不是零的意思,而是一。合起來就可以理解爲皇帝至高無上、天下第一的意思,問題皇帝的代名詞不就是至高無上、天下第一嗎?

無論這個年號怎麼坑爹也好,寶元元年也開始了。

在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不過值得注意的只有兩件大事。

王曾和呂夷簡一起互相彈劾,宋仁宗索性各打五十大板,兩個人都被貶謫了。看到這裡,有人奇怪了,王曾當初起復不正是呂夷簡推薦上來的嗎?

這事情雖然沒有錯,但諸位可別忘記王曾是副相,他的屁股決定了一切。從來都很少有首相能夠和副相和睦的,如果真的和睦,那麼皇帝就要發怵了。特別是宋朝,吸取了五代之亂,首相和副相很多權力都重疊,所以王曾不能夠不爭,他不爭了,他這個副相就是橡皮章了。誰沒有一點野心,沒有權力**啊?

爲此矛盾爆發了!

兩個人被貶謫,誰高興?張士遜。

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呢?沒有錯,就是劉娥去世後,趁勢上來的保皇黨老大,因爲京東東路賑災上處理不力,被宋仁宗一腳踢了的老臣子。不過他是宋仁宗的老師,宋仁宗念舊情,再加上沒有人可以用,便提拔了他上來,又提拔太宗、太祖時候的名相陳恕的兒子陳執中當樞密使,算是頂替了王曾的副相位置。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這個打擊,王曾在當年十一月病逝,也叫呂夷簡重新起復減去了一頭攔路虎。

爲什麼這樣說呢?

因爲呂夷簡和王曾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如果宋仁宗想起復其中一人,必然要顧忌一下另外一人的想法。當過宰相的,別看貶謫了,誰也不是省油燈的。而同時起用,朝廷上的宰相雖然前所未有的九人之多!

但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找一個坑還好一點,但找兩個坑。那裡來啊?

除此之外。就是山遇被誅。山遇何許人啊?山遇是其蕃姓,他還有個名,叫山遇唯亮,不過史多簡稱爲山遇。

他可是了不得了,是李元昊的叔父,擔任左廂監軍。當時西夏屬於李元昊的本軍不多,也就三軍,中軍、左廂、右廂。其他都是部落軍,要出兵的時候派人到各部落那裡通知,限定每個部落出多少人,這個就要靠威望了。

可見山遇的地位多麼高,不過山遇和李元昊不同。李元昊想着的是侵略宋朝,山遇則不然,經常勸諫李元昊,說:“中國地大兵多,關中富饒,環慶。鄜延據諸邊險要,若此數路城池盡修攻守之備。我弓馬之技無所施,牛羊之貨無所售,一二年間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歲享賜遺之厚,國之福也。”

中國地方大軍隊多,關中要錢有錢,要糧有糧。環慶、鄜延這些邊關地方很險要,如果這幾個州縣都修葺城牆、山砦防備,我西夏的擅長的射箭、騎馬可就沒有辦法施展了。牛羊也沒有辦法賣出去,一兩年的時間,就足夠讓我們西夏很困難,無計可施。還不如老老實實做個藩臣,每年還能夠從宋朝那裡弄到豐厚的賞賜,這可是國家的幸福啊!

李元昊開始還聽着,等他羽翼豐厚後,立刻惡向膽邊生。而就在這一年,李元昊以求佛像的理由,獲得了宋朝的許可,使者從河東路經過到五臺山那裡得到一尊開光過的鐵佛。名爲求佛,實際上是李元昊派使者刺探沿路的情況。

刺探回來後,李元昊決定進攻宋朝的鄜延路。前文說了李元昊的本軍並非很多,更多的是部落軍。爲了統一思想,李元昊在賀蘭山上召開宴會,讓各部落來赴宴,在宴會上分析利弊關係,說服了各部落酋長。同時爲了防止有人退縮,李元昊更是強硬的表示,如果有人敢勸諫自己不進攻宋朝,一律斬頭!

山遇聽了這話,沒有敢勸諫,不過他覺得這是滅亡的徵兆。正猶豫着該怎麼做好。

恰好這個時候,山遇的弟弟唯亮過來告密。原來李元昊想趁機殺了這個和自己不同心的叔父,對唯亮威逼道:“你告發你哥哥山遇謀反,就把山遇的一切官爵都給你,否則,你們將有滅族的危險。”

唯亮和哥哥山遇關係很好,不想告密,但不告密又不行,便想了個折中的辦法,來把這話告訴哥哥山遇,讓山遇逃跑。

山遇聽了大驚失色,都顧不上帶上軍隊了,只是帶了老婆、兒女還有幾個心腹侍衛、親近的屬官,一共二十一人。還有一些良馬、珍寶,南投宋朝去了。

寶元元年九月,山遇一行人到達宋朝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當時的保安軍知軍朱吉一方面派人安置山遇一行人,另外一方面則是將山遇叛逃這個消息彙報給延州知州郭勸。

知州郭勸很重視這事情,但又有些舉棋不定,和延州鈐轄李渭連夜討論此事。最後他們一致認爲山遇是李元昊的叔叔,怎麼可能會投降呢?肯定是周瑜打黃蓋,給他們耍詐降的!

於是下令將山遇逮捕起來,然後命令延州監押韓周派兵將山遇一家護送到夏州。山遇等人被押解到宥州的時候,李元昊就得到了這個消息。不過李元昊並沒有高興,他擔心山遇引來宋朝大軍,不是被遣返回來。李元昊他親自率領大軍到達宥州,準備與宋軍開戰,結果到了地方後,有些懵懂了。因爲空蕩蕩的大地上,宋軍除了護送人員外,並無大軍尾隨於後,李元昊在下令誅殺山遇及其投奔宋朝的其他人員後,還有些不敢置信。

直到山遇的人頭送上來,李元昊才哈哈大笑。“此等中國不亡,豈有天理?”

趙禳知道後,氣的一佛出世二佛昇天三尸神暴跳,日後難怪西夏能夠和宋朝打的那麼激烈了!郭勸和李渭這兩個傢伙,不是逼着西夏當中親宋的部落到李元昊身邊嗎?日後誰還敢告密、當內應啊?

趙禳大力彈劾,一日三本奏摺。

宋仁宗覺得趙禳言過其實,都壓下去,沒有理會。

後來山遇被殺後,郭勸、李渭這兩個傢伙,居然還上奏對宋仁宗勸說:“元昊表至猶稱臣,可漸屈以禮。”

李元昊現在還稱臣,我們可以慢慢屈服他。潛意思就是,我們其實送山遇去,是不想刺激李元昊。

知道了這份奏摺後,氣得趙禳連呼:“書生誤國!書生誤國!滅宋者,郭勸、李渭也!”

趙禳這話沒有隱藏,反而讓下人大肆宣揚,使得當時河南、汴梁等地百姓議論紛紛,青州邸報也大肆宣揚西夏危害性。

宋仁宗不知道是迫於言論壓力,還是覺得郭勸、李渭太過軟弱了,派內侍去呵斥一番,罰俸半年,其中李渭還降官階一等。

不過在趙禳看來,宋仁宗這些舉動完全是隔靴撓癢,只要郭勸、李渭這兩個傢伙還在延州那裡,還有什麼用呢?

倒是郭勸感覺羞愧,請求回京,到了京中當了一閒散官員。

只是大錯已經鑄下,無法更改。大宋以養士立國,結束了五代武人亂國的禍亂,促使大宋經濟繁榮。卻也因爲這些士大夫的迂腐,導致宋朝和西夏尚未開戰,已經落入下風當中。更是幫助了西夏內部統一,親宋部落也因爲山遇的死,而仇視、鄙夷大宋。

當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就在趙禳爲扭轉大宋劣勢而懊惱發愁的時候,一張無形的陰謀大網卻籠罩到了他身上。一切都是因爲他彈劾郭勸、李渭而引來的仇恨。

ps:在這裡先道歉,昨天其實已經碼好字了,也上傳了,卻忘記按發佈。

幸虧在凌晨的時候醒悟,這才稍微挽救一下大錯。

今天多更兩千字!加上昨天晚上的一千字,已經償還三千了!明天繼續努力,明天五千以上!不是償還四千,而是補償最少五千字支持木木的書友!

第172章 獄訟第22章 開拓財路第167章 六條詔書第81章 生母(續)第173章 泰山行(中)第248章 銅礦第194章 商號、造船廠第56章 張子始第205章 踏春(4)第312章 武延山(下)第173章 泰山行(中)第98章 囚中對(中)第304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265章第85章 王王聯手(中)第183章 福運來金第247章 安南事(上)第247章 安南事(下)第72章 衆口鑠金第300章 史吉第301章 秦鳳路(下)第204章 少年不勝春風(下)第169章 四大儒第65章 白礬樓第246章 再見縣主第303章 彈劾如雲第7章 宗社黨第192章 海貿、矛盾第124章 東口鎮遭遇戰(3)第227章 定棺第259章 軍情第165章 廢后風波第148章 跳躍的火焰(4)第280章 衛王回京第178章 貪官第241章 稱王第286章 官宦浮沉第312章 武延山(上)第222章 西宮寒(下)第68章 冬梅第202章 葡萄藤架(上)第310章 三川寨(下)第302章 尹洙(上)第265章第165章 廢后風波第233章 毒計第72章 衆口鑠金第40章 蘿蔔加大棒第99章 囚中對(下)第96章 公孫(下)第240章 安化蠻第82章 甥舅相認第7章 宗社黨第134章 想活嗎?殺三人!第116章 母心第310章 三川寨(中)第64章 湖心亭巧遇第215章 君子閣(上)第247章 安南事(下)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下)第290章 再見呂公着第36章 全城熱武第139章 安賑司(1)第226章 文官、武將、外戚第10章 舌戰宰相第186章 勸農(上)第133章 賞與罰第303章 彈劾如雲第68章 冬梅第244章 安化蠻撤兵第284章 殺人立威第281章 皇儀殿第282章 陝西事(中)第160章 各方反應第297章 一唱一和第37章 修球場第126章 彌勒教的摻和第216章 宗舉令第191章 市馬第133章 賞與罰第119章 選兵(中)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中)第114章 外勾心,內猜忌第120章 選兵(下)第143章 未知的敵人第303章 彈劾如雲第221章 四月事第192章 海貿、矛盾第228章 天慶觀第105章 呼延灼闖王府(上)第250章 養廉銀第218章 密會第274章第186章 勸農(上)第260章 鬧劇第215章 君子閣(下)第108章 一個大坑第269章 戰後(上)第159章 勝捷軍的逆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