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二年,建文元年,五月初八,夏至,晴。
年僅十二歲的朱允炆,無聊的坐在皇位上,看着諸位帝國大臣爭辯,處理着政務,昏昏欲睡。
一個大臣看着迷迷糊糊的朱允炆,開口諫言道:“陛下,如今您初登大寶,秦漢唐三國,對我大明虎視眈眈,饞涎欲滴,請陛下下旨,遷諸位藩王封地北上東去,以御國門!”
所有人都安靜了,他們看着那大臣,心中思緒萬千,不過卻無人開口。
這個提議,基本上就是另類的削藩了,朱允炆若是同意這個提議,那麼衆多藩王,必然反之。
但是他們於公於私,都沒有開口說什麼。
於公,明帝國確實是需要一個皇帝,一個強硬的,可以帶領帝國在這個大爭之世走得更遠的皇帝,而不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屁孩。
於私,他們都在各個藩王身上下了注的,而且是多頭下注,所以……
於是乎,在沒有人反對的情況下,朱允炆懵懵懂懂的就答應了下來,聖旨立刻就寫好了,然後朱允炆在衆人的勸導下,將大印和自己的私印按了上去,不到十日的時間,整個大明都知道這道聖旨了。
藩王們……簡直樂瘋了!他們終於等到機會起兵了!
聖旨發出不到一個月,大半實權藩王都反了,他們打出“清君側,除小人”的旗號,調集士兵就往新鳳陽殺,幾乎整個明國疆域都亂了!
還有封地在海島之上的藩王,有兩個連自己的封地都不要了,直接劫了大明帝國官方艦隊的船,拖家帶口,帶着所有的屬下家人殺向大明帝國本土。
亂了,亂了,一切都亂了,整個大明都亂了,所有人都沒想到,居然那麼多藩王同時反了,就連那些藩王們都沒想到。
朱元璋二十六子,起碼反了十六個,一些年幼的藩王,如寧王權,不過弱冠之年(十四十五左右),也在身邊人的誘導下反了。
明朝宗室,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
漢晉宗藩“裂土臨民”,儼然獨立國家。
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賢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賴之”,“其後雜進諸科與寒素等,而宦績相業亦相望不絕書”。
有明以漢晉唐宋爲鑑,對前代宗室政策的內容有揚有棄,形成獨自的特色。
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兒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殤,未封王),與侄子朱守謙──系明太祖朱元璋之侄孫,在內的二十五個王,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其中燕王、晉王、寧王尤多,如寧王者,便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而且衆多藩王,已經謀劃多時,兵力愈發龐大,就算是按最保守的方式來算,起碼都有五十萬以上的兵力,直向大明帝國首都新鳳陽或者說中都殺來。
這麼大的事情,自然是不可能瞞住朱允炆的,不過等朱允炆知道這個消息以後,最慢的藩王已經從海上登陸了,最快的晉王,離中都新鳳陽只有兩千裡了。
朱允炆都懵了,雖然他年紀小,但是他不是沒有腦子啊!這些個叔叔想做什麼,朱允炆自己用腳指頭都能想到,他畢竟是皇室子孫,耳濡目染之下,不可能連這種事情都不知道。
但是朱允炆毫無辦法,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向衆多將領下令,將領們全部推辭自己有病,要不就是年事已高,不能出戰。
他命令沿途諸城嚴加防禦,卻沒有一座城池照辦,全部都是望風而降的貨色。
沒辦法,他這個皇帝實在是太小了,諸位藩王,在前線拼殺多年,威望比他高多了,而且他們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雖然根本沒有人相信這個旗號,但是也沒有人會把這層遮羞布扯下來。
這種帝王家事,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摻和進去,那些將軍士卒,自然是抱着打醬油的心態。
如果要是真的帝國所有的軍隊死保朱允炆,那所有造反的藩王肯定都得死,但是軍隊沒有。
因爲朱允炆不是朱元璋,朱標,如果朱允炆是一個朱元璋一樣的人物,軍隊確實是會這樣做,但是他不是,所以,朱允炆已經註定要悲劇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晉王的五萬大軍,就到了中都,然後中都城門大開,所有人都壺漿簞食喜迎王師。
晉王美滋滋的入了中都,至於清君側?抱歉,他是來清君的。
晉恭王朱棡,直接帶着數千個親衛入了皇宮,他絲毫都不擔心自己會受到什麼傷害,畢竟他可是第一個到達中都的。
朱棡一步步的走進了朱允炆的寢宮,他進入寢宮後,所有的太監宮女都退了下去,上百個親衛,圍住了癱軟在地的朱允炆。
朱棡(突然想起豬剛鬣)看着朱允炆哈哈大笑道:“我的好侄兒,你叔叔我,正是來清君側的!你告訴叔叔,這皇宮之中,有哪個人敢欺負你!叔叔這就去殺他全家,哈哈哈哈!”
朱允炆臉色蒼白的說道:“謝過叔叔,只是不必了,侄兒一切都好,只是叔叔能不能把這些士卒撤下去,侄兒體弱,受不得這殺伐之氣。”
朱棡哈哈大笑道:“既然體弱,那就應該好好的休息,侄兒不如下一個傳位詔書,把這累死人的皇帝之位傳給叔叔,叔叔保證,給你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好好的修養身子,然後再找幾個小娘子,生幾個大胖小子,延續大哥的血脈,你覺得如何?”
朱允炆的臉色愈加蒼白了,他看着偌大的寢宮,皆是朱棡親衛,沒有一個自己認識的人,心中不由得泛起一股巨大的恐懼感,他看着哈哈大笑的朱棡,自己名義上的叔叔,突然覺得他笑得實在是滲人,彷彿下一刻就要吞噬自己一般。
朱棡看着朱允炆呆滯的樣子,眉頭一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