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殿試

此次恩科,由姬長安親自監察,主考官爲應國公武信,也就是武則天的父親擔任。

此次,姬長安還開了殿試之風,並且規定,諸子百家學子,皆可在學院的舉薦下參加科舉考試,因此,這次的考試規模比上一次起碼要大三四倍。

姬長安對於科舉制度,做了一些改變。

在姬長安看來,一個帝國,如果武風不盛,那麼軍隊定然羸弱,所以,一個帝國的高層,必須有武夫的存在,不然的話,軍隊招人,就沒那麼容易了。

所以姬長安必須要削弱科舉制度,讓更多的人去參軍,去戰場上博取功名利祿,建功立業,而不是死讀書,然後參加科舉,入朝爲官。

文武雙全,這將成爲三品以上大員的標準,不是硬性要求,但是起碼得有一大半人,武能上馬拉弓領兵,文能下馬提筆理政。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姬長安決定了一件事情……科舉擴招。

在姬長安看來,科舉大概就和大學差不多,前世大學生多值錢啊!但是擴招以後,呵呵。

同理,科舉擴招,考上的人越多,科舉就越不值錢了,想出頭,要不去地方,做出成績,要不就去參軍,如果兩個都不想選擇,那就只能在家裡混吃等死了。

帝國不可能無意義的擴大官員階級,畢竟要是冗官,問題就大了。

當然,姬長安此舉也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帝國確實是需要更多的官員。

帝國未來的擴張,是需要大量的官員去穩定地方的,明國那些被大唐打下來的土地,現在可是還是在軍管中,將來必定是要大量的官員去管理的。

想獲得更多的官員,擴招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這次的科舉,會讓很多人驚喜不已,那些本來可能考不上,無法金榜題名的,將成爲帝國的一份子,爲帝國的戰爭機器,免去後顧之憂。

科舉一連考了五天,一個月的時間纔出成績。

十一月一日,晴,天剛矇矇亮,姬長安就召開了朝會。

這是姬長安罕見的上早朝,因爲今天,要舉行殿試。

歷史上的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親自在大殿上開科取士,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是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此次殿試規模不大。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即將稱帝,她親自主持考試,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這次殿試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資治通鑑》乾脆抹殺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試,稱殿試是武則天開創的。

但成書更早的《舊唐書》記錄了唐高宗的這次殿試:(顯慶)四年春二月乙亥,上親策試舉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張九齡五人居上第,令待詔弘文館,隨仗供奉。(《舊唐書·高宗本紀》)

也就是說,唐高宗在殿試中只取了五人,讓他們居上第,然後進入弘文館。

很顯然,姬長安不會這麼做,但是他也不知道歷史上的唐代的殿試是一個什麼章程,因爲唐代殿試並不是常例,皇帝可以開,也可以不開,全憑心情,所以姬長安也只能憑心情了。

姬長安把殿試名次分爲三甲。

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秀才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之所以是秀才及第,而不是進士及第,那是因爲,大唐秀才科是高於進士科的,如果是進士及第,別人反而會不習慣。

按道理,一甲三人,殿試後就應該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由於殿試在大唐是第一次,所以姬長安基本上都參照了明清時期的方法。

試前須複試,複試畢,應殿試。

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制策題目,務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此次策問內容由姬長安親自出題,題目爲二。

一題爲:“古人識貴精通,學重兼博。不有激發,何以相求?三禮何篇可刪?三傳何者可廢?墨氏非樂,其禮何以?儒家委命,此言當乎?彼天女、天孫,不知何物?彼日兄、月姊,弟妹是誰?駔儈與傖奴寧分?一純將二精何說?孤竹之君何姓?新城老婦何名?棘竹出自何方?毒銅產於何國?何鄉無水可飲?何地臥冰而溫?何人恩信過於田橫?何人壯勇等於關羽?何人鑿坯而遁?何人終日掃門?無淺近之不爲,悉說。”

另外一題比較簡單,爲:“論天下大勢。”

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

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爲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爲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秀才及第”。

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

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爲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不過姬長安並不準備那麼做,因爲這次恩科,姬長安並不是爲了填補朝堂上的什麼空缺,而是爲了被征服的那些土地,所以,所有人都要外放。

從清晨,到日暮,殿試終於完畢,上千名學子,離開了皇宮,等待發榜日的到來。

次日,閱卷便開始了,姬長安親自坐鎮,也一起閱卷,等他看到一個名叫方清的人所寫之策問時,他輕輕的“噫!”了一聲。

第六十八章 火樹銀花第二百三十二章 帝路無礙第二百零二章 來自地獄的惡鬼第二百一十四章 帝王家宴第二百四十四章 改元第三百六十六章 炎熱之月第三百零七章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第二百三十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時代的大幕,終將拉開……第一百一十章 陷坑第三百八十四章 信仰之事第十章 大唐邊軍第三百五十五章 忠心耿耿秦會之第二百九十八章 草原將亂第一百三十一章 效忠第一百一十八章 卜算第二百三十一章 以退爲進第二十六章 大禮包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插曲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皇城司第四百零五章 世界之敵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勢已定第一百九十九章 交手第四百三十七章 太子之位第三百二十六章 岳飛諡忠武第二百八十九章 百家思想(二)第四百二十章 王者末路第一百六十六章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第一百一十一章 地下宮殿第四百二十六章 雲端宮殿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港第二百三十七章 南境異動第三百三十八章 謝南賦死(感謝宋子雅和書友160……打賞)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爭結束第四百一十九章 突圍,方向——亞歷山大!第一百九十二章 甜蜜的溫存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花第一百一十四章 十字坡第三百八十一章 軍功章與四時出郊第四百四十二章 千古第一帝!第三百八十四章 信仰之事第七十四章 “死士”第十五章 大戰將起第二百九十九章 發兵四十萬第一百九十二章 甜蜜的溫存第三百八十一章 軍功章與四時出郊第一百三十八章 竊賊第二百八十二章 寂寞(求訂閱)第一百七十三章 世家時代的落幕第四百章 蒙古滅亡第三百一十九章 長安三年第三十二章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第二百六十六章 向死而生第一百一十六章 龍王廟第二百九十三章 百家思想(六)第二百四十九章 宋遊的決心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仲馬第四百零二章 凱撒瀕死第七十九章 處置第一百六十章 謝冉第七十章 長樂入侯府第八十一章 攻打平壤城第一百九十八章 防禦第三百八十八章 破東京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連城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唐後宮第四十六章 冠軍侯第三百四十四章 自由之學風第二百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唐海軍之精華第四百三十七章 太子之位第二百五十七章 突然的溫暖第三百零八章 屠中都第二百二十六章 出頭死鳥第一百五十九章 血衣皚皚第二百六十七章 驚天陰謀第二百二十二章 染血既血衣第九十二章 稱帝與破城的方法第三十六章 密會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婚第十章 大唐邊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姜洛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炎熱之月第三百七十八章 放風箏和接舷戰第八十九章 支援第三百一十章 獨孤小子第一百三十章 殺戮結束第三百五十六章 臥薪嚐膽第三百八十一章 軍功章與四時出郊第一百九十七章 絕筆第三百七十七章 唐宋海軍決戰在即第四百四十四章 始皇帝的選擇第四百零四章 華妃第一百零一章 議和第二百五十一章 帶武媚出宮第一百五十七章 軍營第四百一十八章 走投無路的凱撒第四百零九章 太極殿燈火永不熄第四十五章 倒拽九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