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袁珙的投名狀

第184章 袁珙的投名狀

第二天清晨,朱雄英起的稍有些晚,吩咐宮人通知內廷司設監準備車馬。

一開始朱雄英其實以爲車馬這些東西,是歸御馬監的,後來才知道,御馬監其實是內廷的武裝力量.

隨後,朱雄英前往城外的一處道觀,拜訪正在那裡修行的袁珙,四海商會的這條線沒斷,那幾個夥計也是跟着他一路回到南京的,因此通知了袁珙,袁珙一直在等他。

今天天氣沒有過去幾天那麼溼熱,反而有些晴爽車馬出了城,行駛在通往道觀的土路上,道路兩側的樹木被微風吹動着樹葉,發出了沙沙的聲響。

朱雄英掀開馬車的簾子,目之所及都是一片盎然的綠意,青翠的賞心悅目,彷彿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生機,讓他跟着心情也好了起來。

道觀坐落在湯山附近一片幽靜的山谷之中,遠離了京城的喧囂,顯得格外的清幽。

在侍從的簇擁下,朱雄英來到道觀門前,只見門前懸掛着一塊古樸的匾額,上面書寫着“清風觀”三個大字。

他輕輕叩響門環,不一會兒,一個小道童前來開門。

袁珙正在後院的一間靜室內打坐,聽到朱雄英到訪的消息,睜開雙眼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道袍,迎了出去。

“殿下光臨本觀,真是蓬蓽生輝啊。”袁珙拱手施禮道,其雙手舉至胸前,立而不俯,隱約間就是抱元守一的渾圓樁架子。

“袁先生客氣了,早就聽聞先生在此修行,今日特地前來拜訪。”朱雄英還禮道。

袁珙伸手將他引入靜室之中,道觀的道童和朱雄英帶來的人,都等候在外面。

門被重重地關上了,兩人在蒲團上對坐。

“此處隱秘,旁人窺聽不得,殿下若是有什麼想問的,不妨直言。”

見袁珙如此開門見山,朱雄英也沒有藏着掖着,直接表明了來意。

“袁先生我此次前來,主要是想向先生請教一些關於陰陽炁海的事情,不知先生能否爲我解答一二?”

別古崖對應的時空蟲洞,在大明世界這一頭,也就是秦嶺的那個時空蟲洞,最早就是由袁珙發現的,袁珙因此憑藉着這個獨一無二的優勢,與沐勝做交易繼而建立起了分號廣泛分佈於大明各主要城池的四海商會。

而沐勝雖然告訴朱雄英,袁珙並不知曉陰陽炁海對面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更沒有給過袁珙現代世界的科技物品,從來都是用黃金結算古董,朱雄英也相信沐勝不會坑他.可袁珙是多聰明的人?當官做到侍郎,從商做到四海商會規模在大明位居前列,他難道真的不會對陰陽炁海對面的世界產生好奇?或者說,在交談中,誰能保證袁珙不會從沐勝的話語裡猜到些什麼?

這些事情,都是隻能由朱雄英親自來獲知真相,畢竟在沒有出現第三個可用的時空蟲洞之前,秦嶺的這個時空蟲洞是傳輸物品最爲便捷的,除了給藍玉輸送軍援,以後大明進行工業建設,也需要用到大批的工業設備。

“陰陽炁海之事,我前些年確實親身接觸過.”

袁珙的言語間,並沒有露出什麼破綻,跟沐勝說的基本沒有出入。

“袁先生當年就聽到過我的名字,但並沒有與沐勝說明身份。”

朱雄英單刀直入,緊緊地盯着袁珙的眼睛。

袁珙苦笑一聲道:“其實當年我聽到沐勝向我打聽‘朱雄英’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就知道殿下應該是自有一番機緣巧合,只不過事關天家,委實是不敢摻和進去.這種事情,有幾個腦袋夠掉呢?”

“那爲何我自秦嶺回到大明,袁先生又這般急切派人尋我呢?”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也是朱雄英沒有對袁珙起殺心的原因。

如果是別人接觸過陰陽炁海,甚至認識沐勝,那麼其人顯然對於朱雄英來說,是一個威脅,這涉及到了資源的獨佔性.雖然朱雄英對於沐勝有着特殊的意義,但人情和利益,畢竟是不能上秤的。 那麼換到袁珙的角度,是不是也是同理呢?

——對於威脅,最好的辦法,就是除掉。

而袁珙在朱雄英剛剛來到大明時的表現,卻讓朱雄英的殺心極大減弱了,因爲在朱雄英沒有確認身份的時候,袁珙的四海商會就給予了他相當重要的幫助,始終表現出了極大地善意。

現在朱雄英依舊有兩個選擇。

第一,他可以選擇除掉袁珙用以安心;第二,他也可以選擇與袁珙繼續談下去,看對方的意圖到底如何,能出得起多少價碼。

到底選擇哪個,取決於袁珙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

袁珙長嘆一聲,說道。

“人常言‘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袁某老了,總該爲兒孫後代鋪條路出來,這商會的財富在皇權面前不過是浮雲罷了,而在未來,又有什麼能比得過殿下呢?”

袁珙的回答讓朱雄英很滿意,結合他所瞭解到的情況,袁珙確實是相對謹慎且重視家族的一個人,畢竟在他了解到的《明史》上就有明確記載“珙相人即知其心術善惡,人不畏義,而畏禍患,往往因其不善導之於善,從而改行者甚多。爲人孝友端厚待族黨有恩”,而兩個袁珙或許際遇不同,但人生的前半段都是一樣的,所以這種特質應該不會改變。

正因如此,袁珙沒有向沐勝告知朱雄英的身份,也正因如此,袁珙纔會在朱雄英迴歸大明的第一時間就讓人去幫助他。

見朱雄英放下了戒備,袁珙也是暗自鬆了口氣,對於朱雄英的品行他也一直在暗中觀察,其人並不是那種狠毒無情之人,做事也頗有章法,袁珙認爲家族的未來可以寄託在他的身上,畢竟這是一條通天的路子,用當年呂不韋的話來說就是“奇貨可居”。

袁珙並不指望自己能操縱朱雄英,但是對方並非薄情寡義之輩,又有極大概率能夠繼承大明江山,因此這時候在羽翼尚未豐滿之際就傾家投效,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始股”了,日後朱雄英繼承帝位,那麼對於袁氏一族,自然能夠施以恩惠,這樣一來或許與國同休不能奢求,但世代簪纓卻絕非奢望。

想明白這些,袁珙也不猶豫,自己現在能做的事情其實不多,但用四海商會來出錢出力卻絕對沒有問題,畢竟按照四海商會的體量,也算是能排得上前列的商業巨擘,於是袁珙試探着問道:“我觀殿下似乎有意建立一個大的莫愁湖市場。”

“不錯,確實正有此意。”

這件事情,也是朱雄英來拜訪袁珙的順道目的之一。

在朱雄英的計劃裡,建立一個能作爲試點貿易區的市場,最重要的當然是朝廷的政策支持,但除此之外,在商界也需要有勢力來帶頭出錢,並且給予其他大商人足夠的信心,這樣才能把“勢”造起來,只要起勢了,那麼各地商人自然不再觀望,這個市場才能做到足夠大。

而除了袁珙的四海商會,朱雄英還打算跟那些外地遷徙來的富戶們,以及京城本地的富商巨賈們都談一談,先把事情談好再去大刀闊斧地改革。

袁珙微微一笑:“我如今雖爲商人,但也希望能夠爲朝廷和百姓做一些貢獻,若是殿下不棄,四海商會願傾力協助殿下做成此事。”

如此一來,也算是納了一個投名狀,從今往後就算是“自己人”了。

朱雄英聽後,看起來是深受感動,他緊緊握住袁珙的手:“袁先生高瞻遠矚,實乃大明之福!”

兩人相視而笑,盡在不言中。

接下來,他們又談了許多關於商業、時局以及未來發展的看法,直到日暮時分朱雄英才依依不捨地告別離開。

第86章 您說我應該回到大明嗎?第103章 考成法!文官噩夢降臨!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277章 大型露天煤礦第27章 王公們的質疑第54章 清朝滅亡明朝?朱元璋的驚駭!第218章 嶽山投誠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34章 神器試驗成功,國公們的震驚!第187章 老朱力排衆議第86章 您說我應該回到大明嗎?第47章 畝產三千斤!朱元璋的震撼第32章 爺爺你真是魂穿啊?!第170章 真是個烏鴉嘴第18章 簽訂合同,拿下土地!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第83章 別古崖的秘密第186章 第二個預言,恐怖的天災!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228章 外交方面的連鎖反應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66章 朱元璋的期許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245章 兩線戰略第34章 神器試驗成功,國公們的震驚!第12章 大孫不會害你第215章 焦煤鍊鋼法,工匠們的震驚!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147章 等等,我啥時候去地府了!第137章 解縉的介紹信第219章 哈密城破,威震西域!第182章 火車實驗,深深震撼的衆人!第200章 藍玉的小圈子第187章 老朱力排衆議第282章 顧此則失彼第127章 佛朗機炮與紅衣大炮,國公們的震驚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299章 興福寺之戰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205章 秦嶺蟲洞再次開啓第256章 聖賢 盜賊 豪傑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142章 還請王妃告訴我答案第174章 應天府第45章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第269章 舊港夜亂第61章 黑麥與木薯,神種降臨!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263章 淡馬錫第275章 觀音奴:酸了第76章 跨海徵日,可行否?第109章 千里鏡作用完美髮揮第25章 咱大孫果然是有辦法的!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256章 聖賢 盜賊 豪傑第251章 兵臨富良江第302章 高取城第72章 天花與琴納牛痘接種法第31章 神器降臨!第32章 爺爺你真是魂穿啊?!第54章 清朝滅亡明朝?朱元璋的驚駭!第222章 《西涼伎》第178章 爆火的湖景別墅,藩王們的震驚!第89章 朱元璋:老四,你真行啊!第315章 戰後佈局第284章 戰機第36章 告白第275章 觀音奴:酸了第243章 朱元璋的決定第225章 幼軍初立(八千字大章)第159章 東宮屬官們的勸諫第61章 黑麥與木薯,神種降臨!第288章 釜山第54章 清朝滅亡明朝?朱元璋的驚駭!第273章 巡撫鳳陽第126章 陰陽炁海最後一次開啓第304章 吉野第206章 壓縮餅乾帶來的震撼第247章 局勢突變,大潰敗第198章 傅友文的加入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7章 來自太子的質疑第9章 馬皇后病危!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48章 來自姜老師的解答第108章 北元朝廷的困境第275章 觀音奴:酸了第124章 出現在別古崖的古代獵戶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277章 大型露天煤礦第275章 觀音奴:酸了第202章 朱雄英的反行業壟斷調查第244章 馬上啓航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115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歎第71章 徐達病重,千鈞一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