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

夏末的京城,陽光透過稀疏微敞的雲層,灑在這座金粉之城上,微風中夾雜着淡淡的草木香氣,偶爾還傳來遠處有氣無力的蟬鳴。

朱雄英身着錦袍,騎着駿馬,在蔣𤩽等錦衣衛的護衛下,趕往城外不遠處工部軍器局的冶鐵所。

之所以要去冶鐵所,是因爲這次長江入海口的洪水肆虐,讓他意識到大明現有的土石結構已無法滿足抗洪等工程的需要,而且那句話怎麼說來着?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總不能修土路,修石板路吧?

對於現代基礎交通設施來講,鋼筋加上混凝土的結構已經算是標配了,朱雄英深知,要讓大明更加強大就必須搞出自己的鋼筋混凝土,有這個工業能力才能談得上建立交通運輸網,畢竟大明的經濟重心雖然在水網密佈的區域,但是有些地方的交通同樣不夠發達,而且大明的經濟想要發展,也不可能一直侷限於江南,那麼建立自己的陸路交通網絡,也是必備的。

混凝土好說,技術難度不高,只是水泥這項科技點的進階版,最要緊的其實是鋼筋,這東西大明是生產不出來的。

不過大明卻能生產出大量的鐵,所以現在的問題不在於鐵產量而在於鋼產量,實際上大明的鋼鐵市場是嚴重的需求不足繼而形成的產能過剩,全國的鋼鐵產量一年就能滿足三到四年的需求,官營鐵廠經常開爐一年然後歇三年的樣子,而爲了避免這種生產週期的浪費,朝廷甚至關閉了一部分官營鐵廠,然後把鋼鐵行業開放給了民間。

之所以以前漢朝搞鹽鐵專營,現在大明不限制鋼鐵行業,主要原因還是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冶鐵技術長期得不到進步,再加上民營鐵廠不僅要登記備案接受監管,而且也不能獲得品質太好的鐵礦石,所以百姓哪怕去冶鐵,也不能打造兵器.當然,一般沒人幹這事,元朝的時候百姓是真的渴望鐵器,但現在放開了反而沒人太在意了。

然而大明目前還沒有冶煉鋼材的技術,沒有鋼材就不可能有鋼筋,這讓朱雄英倍感焦急,要想讓大明擁有這種技術就必須從源頭上入手,有鐵纔有鋼,他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大明的冶鐵技術是個什麼水平。

而且工業發展方面,重工業也確實比輕工業更難發展,不過好在一開始必須發展的重工業門類也沒那麼多,只要把煤鐵工業發展起來就好。

於是,他決定親自前往冶鐵所考察。

冶鐵所位於京城遠郊的一座山腳下,四周綠樹成蔭,環境清幽,還有河流,跟想象中糟糕的環境不太一樣,朱雄英到達時,工匠們正在忙碌地工作着,鐵錘的敲擊聲和熔爐的呼呼聲交織在一起。

朱雄英和蔣𤩽等人下馬後,把騎乘的馬匹拴在了馬樁上,沒有過多停留,在來迎接的工部官員的引領下,直接走進了冶鐵所。

“院”“所”和“局”這三種子單位,一般都是各部下屬的專營產業,以工部爲例,因爲涉及到的工程和採購的方方面面,所以下面的子單位也很多,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轡局、寶源局、顏料局、軍器局、織染所、雜造局、竹木局、柴炭司、鑄炮所等等以“院、局、所”命名的子單位,主官一般都是大使,副官則是副使。

這些子單位通常由正八品的大使管理,而這裡的“大使”,在明代跟後世的意思完全不一樣,指的是子單位的主管官員,通常有正九品和不入流兩種。

在冶鐵所大使的帶領下,朱雄英邊走邊觀察着四周的一切,心中不禁感嘆這裡的工匠們雖然技藝精湛,但所使用的工具和技術在他看來卻十分落後,車牀什麼肯定是沒有的,先進的高爐也沒有,都是一堆形狀各異的石頭爐子。 在一位老工匠的引領下,朱雄英來到了熔爐旁,只見爐火熊熊燃燒着,鐵水在爐中翻滾着,發出耀眼的光芒,上面還有人從二層一個類似滑梯的東西,用鏟子鏟了鐵砂往熔爐裡面送材料。

“介紹一下吧,這些爐子都叫什麼。”

“這個是大鑒爐,是以耐高溫的牛頭石爲內壁,用簡千石作爲爐門。每一百斤鐵砂配二百斤煤炭,能出四十斤鐵,一爐會下三百斤鐵砂和六百斤煤炭。”

朱雄英看了看,這爐子確實夠大,配套的就得十來個人忙前忙後,有在上面送料的,還有鼓風的,以及收鐵的。

他點點頭,又問道:“那上面這個送的料是什麼?”

“黑沙,就是粗鐵礦砂。”

工匠帶着他們轉向了另一側稍矮的爐子,介紹道:“這個是熔鐵爐,沒用牛頭石,而是雞眼砂石、火磚、紅磚三層隔熱製造的,主要用來生產生鐵。”

“然後這個是白作爐,是用來炒鋼的。”

炒鋼法,字面意思看起來好像炒的是鋼,實際上還是鐵,只不過是把生鐵炒成熟鐵,早在王莽篡漢之前就有這項工藝了,白作爐的作用就是把生鐵加熱成半液態,然後工匠對其進行不斷的攪拌翻炒,跟鍋裡炒菜差不多,這樣的話,半液態的生鐵裡面的碳分和雜質就能不斷接觸空氣氧化,也就能得到質量相對好一點的熟鐵了,而熟鐵一般就用來製作器具從西漢到明初,如今炒鋼法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技術可以說是已經趨近於完美了,沒有什麼太多的改良空間,所以生鐵到熟鐵這一步,其實大明的工業能力是沒問題的。

而跟炒鋼法齊名的,還有灌鋼法,這個都是寫在課本里的,不過朱雄英卻並沒有見到冶鐵所裡有什麼灌鋼法的痕跡,所以忍不住問道:“那現在可還用灌鋼法?”

工匠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老匠人回答道:“若不是有緊急任務,肯定是不用團鋼的。”

冶鐵所的大使咳嗽了一聲:“軍器局對軍械質量有要求,我不讓他們用團鋼糊弄。”

第235章 南方局勢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11章 李奶奶的過期藥第256章 聖賢 盜賊 豪傑第259章 與近代步槍的差距第41章 北失南補第237章 廢除海禁的初步構想第141章 四海商會第92章 郭桓案後續,嚴刑之下爲何無法除貪?第25章 咱大孫果然是有辦法的!第20章 爺爺你逗我呢?第233章 風帆戰列艦下水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260章 太湖蟲洞的開啓第110章 天元帝身死,北元覆滅!第41章 北失南補第253章 胡季犛身死第246章 聯軍內訌第77章 朱棣:永樂帝壞了海禁?我第一個不答第151章 來自朱樉的怨恨第27章 王公們的質疑第178章 爆火的湖景別墅,藩王們的震驚!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149章 五爪龍牀,僭越之罪!第148章 還有人敢欺負咱大孫?第51章 土豆種植神書第117章 抗倭援朝!日本人的狼子野心第61章 黑麥與木薯,神種降臨!第32章 爺爺你真是魂穿啊?!第89章 朱元璋:老四,你真行啊!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第83章 別古崖的秘密第56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20章 爺爺你逗我呢?第100章 遠洋艦隊花費,朱元璋的煩惱第170章 真是個烏鴉嘴第73章 卷什麼卷?出海吧!第192章 父與子第154章 認親只是個開始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246章 聯軍內訌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161章 朱允熥第41章 北失南補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128章 蒸汽機模型帶來的震撼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149章 五爪龍牀,僭越之罪!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122章 秦嶺中發生的咄咄怪事第127章 佛朗機炮與紅衣大炮,國公們的震驚第29章 古董無線電臺到手!第130章 藍玉案第31章 神器降臨!第126章 陰陽炁海最後一次開啓第117章 抗倭援朝!日本人的狼子野心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220章 東察合臺汗國的決定第204章 行會登記的後續影響第3章 爺爺你穿越到大明瞭?第88章 李景隆,咱還是低估你了!第113章 航海展與古董航海儀器第22章 朱元璋:所有人都瞞着咱!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29章 古董無線電臺到手!第121章 馬皇后的擔憂第181章 蒸汽時代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265章 風中殘燭第164章 登錄在野謀士:道衍第257章 “斡脫”第192章 父與子第229章 大明版的外籍軍團第125章 大明版“杯酒釋兵權”第119章 隆慶開關的巨大利益第222章 《西涼伎》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140章 殺身之禍第198章 傅友文的加入第80章 郭桓案爆發!第53章 主僕矛盾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44章 朱元璋的兩個困擾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223章 令人驚訝的鋼筋水泥城牆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122章 秦嶺中發生的咄咄怪事第134章 朱雄英的僞裝身份第28章 小富婆的幫助第147章 等等,我啥時候去地府了!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170章 真是個烏鴉嘴第204章 行會登記的後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