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侄兒曾和花水森同住一間宿舍,就是之前容月幫人家打掃的那位。
嚴格說來,那位不是先生的侄兒,不過,人家叫叫是這樣叫的。
先生年幼的時候也很家貧,兄長娶了媳婦之後,夫妻倆倒是很齊心協力的,主要是先生也挺會讀書的,人家也打算好好培養先生。
可惜好景不長,人家的兄長也像花水木那樣是個老好人,因此,在一次幫助別人的時候,由於沒有看顧好自己,犧牲了。
對家確實也是賠償了一定的銀子,可人家兄長是家裡的頂樑柱,辦了後事之後,銀子剩的也不多。
就這樣,他靠嫂子的縫補賺來的銀子,然後過了三年。
到了大比之年,先生壓根沒銀子進京趕考。
人家嫂子想起亡夫的遺願,便把自己給賣了,然後籌了些銀子給先生,讓他進京趕考。
這些事,自然是瞞着先生的,等先生從京城回來的時候,才得知真相。
可嫂子已經是人家的媳婦了,他能怎麼辦?
他覺得很對不起兄長和嫂子,然後便頂着舉人的功名,就這麼在縣城當起了先生。
雖然也有再去考過幾次,不過,也沒有中就是了。
不過,雖然他自己沒中,不過,倒是教出了好些當官的先生,因此,在縣裡,也是挺有名氣的。
很多大戶人家想請花高價把他請去當西席。
不過,他也是牢記嫂子的話,在有生之年,幫助貧困的家庭家的孩子,多讀些書,指不定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來,說不定能少些他這樣的遺憾。
因此,他的先生一向是有銀子的一批,窮人家的孩子一批。
雖然有些有錢人覺得,這會拉低他們孩子的質素,不過,先生也說了,窮人家的孩子更加有上進心,相對的,富人家的孩子就比較懶散些。
而有窮人家的孩子做對比,能給富人家的孩子起到督促的心裡。
當然了,倘若你們真不願意,反正城裡先生這麼多,你們也未必一定要來咱這兒的。
而大家也知道,縣城裡吧,就屬於先生的教育質量是最高的,畢竟教出的童生也好,秀才,舉人或
者是進士,人家都是第一好麼。
因此,人家富人也沒辦法,有了銀子,就想要有名了,對於先生的這點,人家也只能容忍。
而若干年後,當嫂子和後面的男人生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嫂子便想讓他幫忙指點一二了。
那個孩子和嫂子一樣,爲人都很低調,先生呢又不想讓這個侄兒有啥特權,畢竟,太過照顧反而會害了人家,因些,先生也沒和妻子說他的特殊性,對他,和對別的學生一個樣。
不過,暗中還是很關心這個侄兒的。
而花家的一切,還有容月的一切,還是來源於這個侄兒的口訴。
對於媳婦說容月怎麼怎麼好,先生表示,他還是要打點折扣的。
媳婦的性子他還是知道的,挺喜歡貪小便宜的。
不過,從這點,也能側面看出,容月這個孩子挺捨得,也挺會討人喜歡的。
這些年來,先生大概是知道一些媳婦私下在做的一些事情。
畢竟富家子弟,不都是媳婦介紹的?
容月從先生哪兒得到,縣衙哪兒,包括他在內,大概要八條,那麼,估計自己還能有三四條的,倘若人家衙差還一直在送毛過來的話,那麼還能繼續有的。
至於鴨毛鵝毛製成,已經有好幾十條,陳三六現在也不去收了,幫着媳婦在製作那鴨毛被鵝毛被。
錢氏前幾天有和容月來說過,說會幫着容月盯着人家陳三六家的。
畢竟這東西現在可是貴价東西,雖然村裡的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過,皇帝明年會南巡的事,大家都有些知道了。
皇帝南巡可是大事,從現在開始,進城就很嚴格了,不是隨便一般二般的人都能進城了。
而且進城現在要繳納一定的人頭稅了,進一回一文錢,出來則不收錢。
本來年底的時候,大家都要進城去買年貨,因此,大家對這個也挺着急的。
因此,對於這個,容月也幫村裡人想了一個主意。
你們要啥東西,讓咱二叔幫你們買回來啊,反正運費啥的,咱來想辦法,當然,辛苦費大家還是要給點的,當然了,倘若你不願意,那也可以自己進城,反正
咱純粹是義務幫忙。
容月只是幫花水木和花二叔拿了張進城出入證明,這樣一來是省銀子,二來也方便些。
不得不說,現在容月幫縣衙辦事,很多事情方便很多。
和某些來送鵝毛鴨毛的捕快,關係也搞得不錯。
每次他們來,容月肯定不會讓人家落空,不是包子,就是送些許氏自己釀製的米酒的。
還別說,包子有的時候剛出籠,那熱呼勁,那口感,還真的是挺不錯的,至於米酒,哪個男人不好這口啊!!
特別是花水木有的時候,還能和人家咪一口,男人的友情麼,不就是這樣建立的?
而村裡的人覺得年貨這東西雖然是必須的,可倘若進城一次也得費不少銀子。
首先來回就要兩文錢,進城再一文錢,有的時候你還得進城花點零嘴吧?
還得帶上饞嘴的媳婦孩子吧,來回一趟,沒個十文錢,你有可能壓根拿不下來。
現在,人家幫着運回來,雖然也是要點手續費,可本來咱倘若把年貨搬回來,倘若東西多了,也是要另加錢的不是?
而且別的吃的費用總是省了。
因此,好些人一合計,便列了單子,把家裡需要的年貨,和錢氏還有花二叔了。
容月給錢氏出的主意是大批量採購。
比方說和大家說好,今天,我們全部採購布料,那麼上等的,中等的,一般平民的,顏色大家也挑好,咱大批量買,這樣,價格可是能便宜不少。
本來容月就和人家綢緞莊關係不錯,再加上大批量的,那價格還真能壓低不少。
像上等綢緞要的人不多,基本上,人家買得起的,也不會差那麼幾文錢了。
因此,一般都是中等和平民些的。
村民們算了一筆賬,把運費和人家的跑腿費算上,也比他們自己進城買布料,要便宜好些。
雖然不像現代的時候,能打個五折三折的,可嚴格算起來,八五折還是有的。
因此,有了這麼一個先例,後面幾年雖然皇帝不來南巡了,不過,大家還是習慣讓容月幫着去還價,然後大批量採購,這當然是後話,暫且不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