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面對鄭勳卓質問的全智賢,剛剛離開酒店不久的盧德雙,也遇到了麻煩。
發生了車禍!
不過放心,不是盧德雙所坐的汽車發生了車禍,而是前面道路上有兩輛汽車撞在一起,其中一輛甚至被撞翻在地上,也許是夜裡,高速公路上沒有什麼車輛經過,自然就更沒有什麼人煙,生長在祖國的四好青年,盧德雙自然不可能見死不救,馬上帶着高傑幾人下車。
盧德雙先是經過撞在道路護欄的汽車,發現裡面一個披頭長髮的女人,正倒在方向盤上,便命令兩人砸窗救人,他帶着高傑幾人跑到翻倒的車旁,趴下身子,觀察車內的情況。
也幸虧玻璃神馬的已經全部撞碎,盧德雙清晰的看到車內的情況,只有一個男人,額頭上全是鮮血,歪着頭,倒在那裡,幸虧是綁了安全帶啊,要不然就這衝擊力,肯定會飛出去。
“先生,先生,你還好嗎?”
似乎看到盧德雙的到來,明顯還有點意識的男人,勉強的想要伸手,可惜最終纔剛剛擡起,就被隨之而來的疼痛刺激的落下來,不過勉強的衝着盧德雙求救道:“救我!”
“會長,我已經報警跟撥打急救電話了,咱們還是等專業的人過來吧。”
姜俊賢派來爲盧德雙開車的司機,剛剛撥打完電話過來,看到盧德雙想要拉車門,準備救出車內的人時,連忙上前制止,因爲他害怕因爲救人不當,導致盧德雙背上責任。
對於司機的想法,盧德雙自然明白,可是時間不等人,加上車內的人情況不怎麼好,鮮血直流,顧不得那些產外因素,命令高傑幾人開始救人,也算車內男人運氣好,腿並沒有被壓住,在砸開車門之後,很輕鬆的把人給拖了出來。
“謝謝!”
男子的情況還不錯,除了身上肋骨斷了幾根之外,也就一些皮外傷,至於有沒有內傷,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在高傑的一陣緊急處理之後,男子的狀態還不錯,臉上的傷口也止住了。
“你是姜帝圭!”
驚喜,真的是驚喜。
你知道嗎?
當高傑清洗男子臉上的傷口,臨時包紮之後,出現在盧德雙眼前的這張臉孔,非常的熟悉,甚至還沒等盧德雙確定,是不是自己看錯的時候,司機目瞪口呆的看着倒在地上的姜帝圭,忍不住的驚呼了出來。
姜帝圭是誰,估計沒人不知道,這位可是改寫韓國電影史的牛人。
在1999年以前,韓國人不上電影院看電影,也不看本國電影。
但自從一部叫《生死諜變》的影片上映後,一切都改變了,改變歷史者,就是那個叫姜帝圭的人---一位韓國電影界的大人物,任何書寫韓國電影發展史的人,都無法繞開他。
姜帝圭出生於1962年,高中畢業之後進入韓國中央大學電影專業學習。畢業後,順理成章地成了助理導演,在進入電影圈後寫過5部電影劇本,處女作《銀杏牀》在韓國的走勢凌厲,爲進一步商業探索積蓄了經驗。
姜帝圭雖然只執導過三部影片,但是每一部都樹立了韓國電影歷史的里程碑。
處女作1996年《銀杏牀》韓國首部銀行貸款影片,以160萬美元創下韓國當年最高票房紀錄,是當年韓國電影的票房冠軍。
代表作1999年《生死諜變》開創韓國大片新紀元,創造了3500萬美元的票房,更是被譽爲韓國大片的開山鼻祖。
代表作2004年《太極旗飄揚》在韓國創下了5600萬美元的票房奇蹟,並進軍全球市場。
姜帝圭的商業影片明顯從好萊塢類型片中汲取了充沛的養分,其敘事之流暢、細節之考究,都足以令人欽佩其學技之精。但是影片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他對韓國社會熱點和民衆心理的敏銳把握,這是區別於好萊塢空中樓閣式視聽享受的文化特質。
他的影片能拋開政治外殼,關注個體情感命運折射下的朝韓分治創痛,使人們對朝鮮戰爭歷史意義和南北冷戰的弊端進行反思,是姜帝圭影片商業化包裝後呈現的溫暖人性內核。
姜帝圭在韓國電影界有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素有韓國張一謀之稱,是1999年韓國電影人“光頭運動”的發起人,也是當中第一個剃光頭的人。
光頭運動起源於1998年4月7日,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地區副會長訪問韓國文化觀光部和產業資源部時提議:“如果韓國政府緩減目前的銀幕配額制度,美方將投資約5億美元在韓國20個城市建立各有10個銀幕的multiplex電影院。”
11月26日,姜帝圭等人被文化觀光部邀請參加“非公開懇談會”,文化觀光部承認,已向美方提出銀幕配額制度縮小方案,並稱美方要求以後完全廢止銀幕配額制度。
這一制度如被取消,無疑對韓國電影人的生存提出了最後挑戰。從70年代就開始實行的“銀幕配額制度”是韓國本土電影生存的警戒線,而且90年代以來,好萊塢電影已經佔據了韓國電影市場的70%,本土電影的份額只有20%。
姜帝圭有切身的憂慮,此時他正在籌拍《生死諜變》,“銀幕配額制度”如果取消,對他電影的影響也是無法估量的。
得到政府決定不再保護國內電影市場的消息後,一怒之下,姜帝圭剃了個光頭、金基德也剃了光頭,老一輩導演林漢澤也剃了,甚至還有女導演林順禮……150多個導演、演員、劇作家剃了光頭,聚集在市政廳,還有人當場剃髮。
政府被迫妥協,決定繼續維持配額制度,而韓國電影人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凝聚力,姜帝圭說這是隨後韓國電影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他認爲《太極旗飄揚》這樣的大製作,可能不受影響,但是小電影,如果沒有配額制度,就沒有在電影院上映的機會。但那些藝術的、精緻的小電影,是電影產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抗爭勝利之後,姜帝圭的“大片”《生死諜變》於1999年末上映,最終改變了韓國觀衆的觀影習慣,先前韓國觀衆一直心儀好萊塢大片,對本國電影少有問津。這部影片創造了韓國商業片的神話,僅有4800萬人口的韓國有超過600萬人次走進電影院,本土票房高達360億韓元(約3000萬美元),遠遠超過在韓國的票房,打開了韓國電影的新局面。
可以說,他點燃了韓國人對於本土電影的熱情,1999年之後,韓國電影的發展可以用一句俗話“突飛猛進”來形容:李昌東、林漢澤、金基德等多名導演在國際電影節上相繼獲獎;好萊塢大片的市場佔有率下跌到三分之一,而本土電影上升至二分之一;觀衆的觀影習慣有了根本轉變。
ps:謝謝╰☆╮~漫埗的支持!謝謝1007書友的兩張支持!謝謝前河波大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