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五國家機構的調整

(三百九十五)國家機構的“調整”

馬文龍還告訴孫綱,新的國家成立後,大清朝的“捐納”制度,一定得想辦法廢掉。

щшш ⊙ттkan ⊙¢O

這個“捐納”對孫綱來說倒是不陌生,所謂“捐納”,其實就是花錢買官,即使在後世,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花錢買官的“捐納”制度,在明朝就有,滿清王朝入關後沿襲晚明體制,准許漢人捐銀谷換取貢監功名或親屬封典。但向政府捐錢輸谷,便可買到中央政府郎官(正副司長)以下,地方政府道員(地級專員)以下的中低級文官實缺,當始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定三藩之亂”開始之際。當時稱作“暫行事例”。但因爲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軍費猛增,黃河淮河決口導致南糧北運中斷,而旱澇地震造成的哀鴻遍野如果不採取措施及時救濟的話,災民一旦暴動,將無法收施,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於是清廷開始“廣開捐納”。後來只要每當政府需要“額外收入”時,就臨時求助於賣官鬻爵的辦法,而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這個臨時性的制度就演變成了一項長期措施。

這種“權錢交易”的“捐納”制度,歷來爲有識之士所痛恨,但因爲“現象”過於普遍,有清一代,根本沒有人能拿出解決辦法來。

從馬文龍說的,孫綱這才知道,“捐納”制度可以說是滿清帝國官僚體制的一大資源,到了晚清時期可說是主要資源了。

至遲從康熙中葉起。因爲滿洲八旗子弟已經成爲了地地道道地“寄生族羣”,所謂的“科舉取士”也難以製造維繫滿清帝國體制所需的“能員幹吏”,因而清廷不得不從世職、科甲以外地“異途”汲取人才。而囿於傳統和“祖制”。清廷尋求異途人才,只能乞靈於中世紀的“市場機制”,即“權錢交易”。而清朝的各位皇帝實行“捐納”,出發點和歸宿大都是爲了緩解天災人禍導致的突發性財政困難,並非是真的爲了尋覓異途人才(或許雍正皇帝是個例外)。而直到晚清。民間學識兼備地人才士子,仍然多半鄙視捐班。不惜耗費生命追求正途出身。

清代的捐納,包括常捐即捐貢監、虛銜、加級、記錄和封典等,大捐即藉口賑災、河工、軍需等開例地實官捐(據說珍妃也參與過這種事),出資捐輸者主要是土豪富商或在職乃至已革官員,無不把捐資作爲交換權力的條件。清代的捐班於是成爲腐敗官僚的同義語。即使正途出身而被迫輸銀補缺的官員,也無不痛詆捐納體制。

甚至於可以這麼說。貫穿全清一代而漸成主流地捐納制度,到了乾隆晚期其實就已經成爲滿清王朝的自殺機制。

孫綱明白馬文龍地意思,別人不說,他一開始能進入北洋水師供職,不僅僅是因爲自己的才幹被李鴻章和丁汝昌所賞識,而是馬家幫他花了銀子的緣故,再加上李鴻章和丁汝昌的保舉,他這才一路“官運亨通扶搖直上”的。

在當時,即使是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上任後也要“輸銀補捐”。孫綱上任後的“捐”大都是馬家幫着補的。所以馬老爺子對此事是知道得非常清楚的。

當年爲了扶保女婿,纔不得已出此下策。而對這個“捐納”制度馬文龍在心裡其實是非常痛恨的,現在清朝滅亡,新地國家剛剛建立,他希望,自己地女婿能把這個和“腐敗”劃等號的“捐納”制度埋葬掉。

孫綱明白了老人地心意,表示一定不辜負老人的期望,堅決想辦法把這些“積弊”想方設法革除掉。

春節剛過,孫綱就發現,自己以後恐怕得在北京上班了。

爲了讓國家能夠儘快的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李鴻章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前清的體制基礎上建立了新的行政系統。上任伊始,孫綱就向政務院提出過中國官僚行政系統存在的問題,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對此也是所知甚深,認爲是當務之急,需要馬上解決,於是在政務院進行了集體討論,又徵求了一下各省代表的意見,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華夏共和國”的新行政系統。

根據擬定的新制度,“華夏共和國”的最高行政機構爲“政務院”,“政務院”下設的國家行政機構則是在清朝原先的行政機構基礎上加以變動形成的,爲了讓各個官署以及主管官員職責明確,改變原先封建行政系統職權不清,相互掣肘的狀態,“使事有專責”,把原來的“吏”、“禮”、“兵”、“刑”、“戶”、“工”六部增加到了十六個,並改變了名稱,主管國家財政的“戶部”變爲“度支部”,主管軍事的“兵部”變爲“軍務部”,“工部”變爲“工業部”、“農業部”、“商業部”,“刑部”變爲“司法部”,“吏部”和“禮部”保留原來的名稱不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爲“外務部”,新增“鐵路部”、“礦務部”、“郵傳部”、“交通部”、“民政部”、“監察部”和“警務部”。

在各部成立的同時,合併取消了一些清代重複設置的官署,象取消內閣和軍機處,收權力歸政務院;太常寺、光祿寺和鴻臚寺等官署都被併入了禮部;原先的兵部、練兵處、太僕寺、全國督辦軍務處、海軍衙門都統統歸入了軍務部,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措施。

各省地方的行政機構,也都按照中樞行政機關的設置統一進行了改組,同時又產生了一個劃時代的機構,即“議政院”。

爲了使國家能夠儘快的恢復秩序,李鴻章等“政務院”大佬每有所舉措,都事先和各省派來“共商國事”的代表進行廣泛磋商,徵得大多數人同意之後再施行,“以求穩妥”,也就是各省代表經常列席政務院的會議,爲了方便政務院的首腦們更廣泛的向各省代表徵求意見,有的外省代表乾脆提出來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由各省代表組成,“凡有事則公決之,交由政務院準行”,這其實已經有些西方國家議會的意思在裡面了。

李鴻章出訪過英國,曾對英國的議會制度有一定的瞭解,也十分讚賞,現在既然有人提出來,他立刻就表示了同意。

但張之洞卻有些擔心,畢竟,曾經是他的“學生”的梁啓超以前不止一次的向他提出來過,中國“民智”未開,過早的設立“議會”一樣的機構,是“取亂之道”,所以他在政務院會議上就提出來了自己的擔憂,“任無識之民不明所以,對國之大政橫加幹議,恐於國有大害”,表示了反對。

張之洞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另一位參政陳寶箴則指出,將要成立的“議政院”將由“各省公推之有識之士”組成,這些人大多是各省的地方紳士或民間極有威望的人士,他們的見識及學問是和普通老百姓不同的,他們這些人是聯結“上下之情”的紐帶,由這些人組成的“議政院”參與到國家政治當中,是不會出現象張之洞所擔心的那樣的情況的。

陳寶箴的觀點得到了劉坤一、譚鍾麟和林紹年等人的支持,因爲這幫人原先都是總督巡撫一類的封疆大吏,他們多年的從政經驗就已經告訴他們,地方督撫的權力再大,也不敢完全忽視地方紳士的意見,他們在行使自己的權力的時候,必須審慎行事,而不能隨意冒犯地方紳士,否則就會給自己招來相當大的麻煩(比如說雲貴總督林紹年就不敢忽視“滇南王四”的意見),所以如果成立以地方紳士爲主要代表的“議政院”的話,對國家來說,應該是有很大好處的。

張之洞原先是湖廣總督,也知道這些,陳寶箴一說他立刻就明白了陳寶箴的意思,因此也表示了同意,於是,帶有中國早期議會性質的“議政院”,也就這麼成立了。

陳寶箴還提議各省同時成立“諮議局”,做爲地方政府的議政機構,由各省地方紳士公選代表參加,然後由“諮議局”公選代表進入國家中樞的“議政院”,參與國家政治討論,“使上下情相通,不至雍塞”。

對於這個建議,政務院的所有人都表示了同意,帶有中國早期地方立法機關性質的“諮議局”,也就此成立。

沒有了落後腐朽的滿清封建王朝的阻礙,中國現在呈現出的,已經是一番新的氣象了。

可進入了國家權力中樞的孫綱,看着新生的中國發生的可喜變化,現在卻並沒有輕鬆的感覺。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現在的孫綱可以說位高權重,但權力大了的同時,也意味着自己身上的責任更大了。

因爲,自己現在,是站在國家全局的高度來看問題了。

二百四十六地方協議一千四百二十一澳洲狩獵七百九十七傾覆九百九十八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困局三百一十三從瓦爾帕萊索到福克蘭四百二十五恐怖活動升級七炮彈換血和海權一千三百三十七坦克墳場二百一十六這就是第一天中國的日本六百三十五新艦預算申請八百九十三高野所見二百八十二黃遵憲抓的大獎三百八十一再戰海參崴七百五十二死亡衝鋒五百一十八神秘來客五百三十六國內國外齊關注女間五百六十九可怕的中國人一百五十九當了回蘭博一千三百五十四被消滅的神秘隊伍七百三十五內外之勢七百六十六用兵之道五十二大功告成三百零六鉗形之勢一百七十七狙擊手火車大炮和超視距攻擊五百一十八神秘來客第五 卷鐵血拒俄復故疆一千一百七十八希特勒的算盤裕仁的命令六百六十四江面大戰八百零二落幕一千三百九十一漢堡的劫難九百零八黃錦尚的往事回憶一百四十九隨機登陸五百四十三奇怪的隱喻八百一十五突破性進展傳統文化的21117四百零四阿根廷人的反潛作戰二百三十七袁大頭原來是維新派一千四百徵兆五百零七海軍大閱的影響一千三百五十三戰爭與回憶五百一十五關鍵人物改變歷史七十當了回君子二百六十三三聯裝主炮的中國無畏艦九百二十八空軍之論一千零四十八血火日德蘭那些該死的破船五百三十一從鎮南關戰役到保定軍校二百零二裁軍之議五百九十五老子又回來了關東地獄五水下助力車三百零七海軍出動二百四十九多造炮艇和潛艇一千三百一十七血腥屠殺一千三百五十九羅斯福的信心來源八十三還成了英雄八百三十六尼米茲回憶錄一千一百五十八離間計九百三十九維護愛琴海的和平二百三十血債五百九十一不光是合作五十四關於錢的問題四百六十九日本人想翻身三十一痛定思痛一千一百六十二新的發端一千三百九十五幻覺和秘密四百八十不懂地理六百二十八騎驢找驢五百三十四生還八百九十二意外會面五百五十德川秋山問對一百九十二困住北極熊之議一百三十五左右爲難八百四十四千秋功過後人評七百四十二節 外生枝三百四十六外省客軍造成的麻煩九百八十一樣的難題六百三十八寂寞的龍昶級戰列艦一千零九十遠征美國一千三百五十當天火遭遇流星七十七終於批准了七百六十五中央火控的嘗試一千三百六十四決定歷史的瞬間五百一十二按下葫蘆起了瓢八百五十八從政理想四百七十九倒立的桌子八百四十九京華所見九百五十七和英國人在天堂島的初次會面一千零五十血火日德蘭高潮三百八十三俄國內亂八百八十七隻是自尋死路一百五十九當了回蘭博一千四百一十二歐洲的新開端二百一十明石來拜七百零六異國來客一千三百九十華爾街的末日五百七十四劉步蟾和驅逐艦三十一痛定思痛一千零五十一血火日德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