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孔明心中的躊躇

其實劉毅此刻很想知道諸葛亮對劉備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如果有可能,劉毅很想把諸葛亮帶到曹操那邊,若是如此,三分天下說不定也就不會出現了,只是崔州平也在桌上,這種事,不好當着別人問,索性放下這些念頭,痛痛快快的跟兩人喝了一頓,來到這個時代快一年了,仔細想想輕鬆地時候似乎沒幾天。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談性也漸漸在酒精的刺激下被激發出來,諸葛亮、崔州平都是高學之士,學富五車那種,而劉毅生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見聞卻是頗廣,看問題的思路也很多,倒是不會把對方投過來的話題給落在地上。

諸葛亮雖說言行舉止都頗爲符合儒家的標準,但若交往的久了,剝開儒家那層外衣之後,會發現諸葛亮實際上更推崇法制。

劉毅偶爾會說些超越這個時代的言論,比如科舉,比如權利的約束,其實這些思想在這個時代已經有了一些萌芽,但也只是萌芽而已,諸葛亮和崔州平會覺得劉毅有見識甚至具備超前的眼光,但卻也不會有太過驚訝,其實拋開科技的因素不談,從政體的職能上來看,現代的任何一個部門,放在古代,都能夠找到對應的職能部門。

而如科舉之類的思想,其實這個時代已經有了萌芽,只是火候沒到,時代沒有推進到那一步,是以仍處於萌芽狀態而已,是以諸葛亮和崔州平聽到類似的言論也只是道劉毅目光深遠,不似個尋常匠人,但相處的久了,也就習以爲常,將劉毅當做能夠與他們縱論天下的人物。

崔州平的酒量不怎麼樣,又喝了幾觴之後,便趴在桌上睡去,只剩下劉毅與諸葛亮兩人相對而坐。

兩人都不是嗜酒之人,見崔州平被書童扶下去,也就不再繼續暢飲,諸葛亮跟劉毅起身去了庭院中的亭子裡,諸葛亮看向劉毅道:“劉兄方纔幾度欲言又止,可是有話與我說?”

“嗯。”劉毅點點頭道:“孔明先生是否早知那劉皇叔會來?”

諸葛亮聞言看了劉毅一眼笑道:“劉兄以爲此人如何?”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有識人之眼光,其他尚未可知。”劉毅思索片刻後道,能夠一眼就看出自己不凡,這劉備有幾分眼光,不是光憑衣着來看人的。

這倒不是劉毅給自己臉上貼金,他既然能夠得到諸葛亮、崔州平這種人物的認可,無論氣質還是談吐,在這個時代來說,都非那種庸庸碌碌之人,他不會高看自己真的拿自己跟諸葛亮相比,但也不會妄自菲薄,尤其是這段時間在諸葛亮這裡學到很多東西,若沒有匠神系統的話,自己若藉着諸葛亮這條路順着上劉備這駕車的話,未來混個差不多的蜀官還是可以的,但要想改變三國的結局,那就不是他能夠做到的了。

“吾心中亦有些彷徨。”諸葛亮點點頭道:“前次水鏡先生與我提及此事,但我於皇叔並無太多瞭解,不好決斷,是以避而不見。”

劉毅聞言點點頭,這才符合人性,以諸葛亮的能力,就算不投曹操,投奔江東,以諸葛瑾在江東的地位,孫權也不會虧待了他,而以劉備如今的處境,將不過關張趙,文也只有簡雍、孫乾,城池只有新野彈丸之地,兵馬也不過一兩千,以如今的天下局勢來看,劉備目前的局面實在算不得好。

就算曹操那邊人才濟濟,而且有宗族勢力與外姓勢力的隱患,不好出頭,江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不應該一眼就認定了劉備纔對,畢竟從劉備的發展史來看,除了百敗百戰的堅韌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

無論從諸侯本身的價值還是未來的發展上,此時的劉備都不具備任何優勢,所以,劉備第一次前來相邀,在劉毅看來,諸葛亮故意避開不是什麼考驗,根本就是不打算跟劉備。

但眼下看其口風,似乎又不是那麼堅定,劉毅皺眉看向諸葛亮:“不知孔明先生有何打算?”

“你我雖相識時日尚短,卻也算是知交,劉兄不必這般拘禮,喚我表字即可。”諸葛亮笑道。

劉毅聞言點點頭,沒有接話,只是想着自己的心思。

“亮本欲隱世,然如今天下,恐怕並不會讓亮如願。”諸葛亮搖了搖頭道:“但若出仕,曹公雖據有大勢,然如今其北征烏桓之際,卻已經派人開始着手南下,太過急功近利,必有一敗。”

劉毅挑了挑眉:“何以見得?”

“曹公麾下,雖兵多將廣,但卻大都是北方諸侯降兵,看曹公之意,並無整合之心,徵烏桓之後,便會南下,一統天下,但其將士多半離心,此其一也。”諸葛亮搖動着手中的羽扇,看着那漫天星空道:“其二,其麾下將士皆爲北方將士,不習水戰者居多,江東且不提,光是這荊襄之地,水道縱橫,若劉荊州有心抵抗,曹公急切間也難將其拿下。”

“但劉表年事已高,荊州內部恐怕也有不和,以曹公之能,恐怕不會放過這機會。”劉毅搖頭道,記憶中,劉表好像用不了多久就死了。

諸葛亮聞言,似笑非笑的看了劉毅一眼。

劉毅見狀有些尷尬道:“胡亂之言,孔明兄不必放在心上,但可曾想過若荊襄能夠不戰而下又如何?”

“那曹公,便是敗局已定。”諸葛亮自信道。

劉毅聞言愕然,自己知道歷史,倒是可以篤定,諸葛亮是從哪看出來的?

“曹公生性多疑。”諸葛亮看着劉毅道:“荊襄若是投降,必不能用,我若是那江東主帥,必施展離間之計,令曹軍內部失和。”

劉毅聞言沉默了,好像還真是這樣的,心中有些苦笑,原本以爲,自己跟諸葛亮這種人就算有差距也不會太遠,如今看來,還是自己把自己太當回事了,事情還沒發生,但諸葛亮的預見可說是極準了。

“我欲向北,孔明兄不怕我告知曹公?”劉毅好奇道。

“你若是郭奉孝在世,曹公或許會聽。”諸葛亮笑道。

道理不難理解,就算劉毅有這個心思,他是什麼身份?能不能見到曹操還是兩說,況且就算見到了並且把話說出來,曹操會聽他的?

此時的曹操,可是空前膨脹的,連身邊謀士的話都未必聽得進去,更別說突然跑來個工匠跟他討論這關乎天下的戰爭。

所以說,每個時代能夠站在頂尖的人物,並非沒有道理,這份前瞻的眼力,就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

“所以,你如今考慮劉皇叔?”劉毅看着諸葛亮。

諸葛亮沒有說話,他不知該如何說,對於劉備,他的瞭解不算太多,但從眼下的情況來看,劉備名聲、人望已經有了,如今只差一個一飛沖天的機會,而諸葛亮就很可能成爲這個機會,如果他投劉備,不用問,劉備肯定會重視他,這份重視,是在曹操、孫權處絕不可能得到的,劉毅也沒有再問,人各有志,像諸葛亮這種人物,一但有了決定,旁人是很難勸服的。

“隨口問問,純屬好奇,其實我更想問……”劉毅看着諸葛亮一直拿在手中搖晃的羽扇,將今晚最想問的問題問出來:“這般冷的天氣,孔明兄一直搖扇,不冷嗎?”

諸葛亮搖扇的動作一滯,默默地將羽扇收在胸前不搖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 暴雨第六百零一章 將欲行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省心第四百零四章 再出發第一百八十六章 夯實根基第六百六十八章 延熙十六年第二百四十章 完美級驛道第五百三十八章 雪中少年郎第三百六十八章 勝負難料第六百三十三章 仲達回朝請兵第五百零三章 連勝第四百八十六章 決議出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難題第三百五十一章 荊州的潛力第三百四十四章 魯肅之死第七十三章 連我都差點兒信了第一百八十一章 發明第一百七十四章 女紅第六百四十三章 濁漳水第二百零五章 小張飛第四十六章 暗助第一百八十四章 逐漸興旺第三百五十三章 毀獅第五百九十三章 瑣事第三百二十四章 又該忙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追到你怕第三百零二章 大戰將起第六百三十二章 司馬兵敗第二百四十二章 五成第二章 ‘熱情’的鄰居第三百章 幫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爭落幕第四百一十章 劉備稱帝第七十四章 劉毅教學第三百四十九章 抱怨第一百五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四百零三章 講條件第七十四章 劉毅教學第四百三十七章 最佳演員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衡第五百四十一章 雪夜第四百七十六章 劉毅講學第四百二十一章 兵臨第六百一十八章 歸途第七十九章 墨城第二百四十六章 完工第三百零五章 生擒第五百六十三章 曹爽出兵第五百六十五章 藤甲建功第十六章 犟驢第四百零三章 講條件第五百八十六章 真相第四百零七章 我們缺人才第五百五十二章 說匈奴第一百六十五章 勝券在握第四百九十一章 關興戰姜維第一百一十八章 點將臺上聚軍心第四百四十七章 豪華陣容第一百六十八章 難題第五百五十章 偏了第三百二十九章 開工第四百五十一章 擒祝融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爭落幕第六百三十六章 兵法正解第四百八十五章 父與子第五百四十一章 雪夜第五百八十五章 有情況第六十九章 設計城防體系第三十七章 孔明收徒第四百三十章 離間第五百七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五百四十章 威逼第三百零九章 絕望衝鋒第一百五十六章 繼續打第六百三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章 宴會第二百七十八章 竹舍論政第一百一十章 援軍第五十四章 奇葩屬性第四章 人不如狗第一百八十三章 完美村落第六百四十五章 敗走黎陽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時代的鑰匙第六百六十五章 故鄉第六百三十三章 仲達回朝請兵第三百八十一章 夫妻重逢第四百三十九章 人善人欺第三百四十八章 造化第二百六十九章 急調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衡第七十章 襄陽瑣事第五百零六章 困局第二百八十七章 回家第三百零七章 發難第二百五十二章 未戰先怯第二百三十二章 禍福相依第五百九十一章 朝堂第二百七十六章 圍而不攻第六百零九章 國不可因一人而興第三百四十二章 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