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從山海關撤退的消息,只一天時間便傳到了大明京師北京。 朱由崧的得報後調侃道:“多爾袞的馬真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啊。”
遠征軍訓練基地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又得到了消息,兩個人又鬧到了朱由崧的駕前,紛紛跪倒主動請纓。
李自成道:“陛下,多爾袞既然撤了,我們應當抓住時機,一舉兵出山海關,戰寧遠,得錦州,直搗盛京,臣不才願意打頭戰。”
“陛下,賊退我進好戰機呀。出兵山海關,老張也願意打頭陣,陛下要是實在難以決斷,那我們倆都出兵好了,前面兩座城寧遠寧,錦州,一人一座城,誰先拿下來誰進攻盛京首戰多爾袞。”張獻忠不甘落後道。
“二位愛卿,都起來吧。朕現在還不打算兵出山海關。”
一個西安侯,一個西北王,謝恩之後從地起來,在他們二人心目陛下年輕氣盛,嗜武好戰,說出這話有些不解。
“陛下,我大明實力已經今非昔了,無論是騎兵,步兵還是水師,全都所向無敵了,連號稱海霸主的荷蘭紅毛子,他們的堅船利炮,在陛下的聖師面前也得發抖,當然了訓練遠征軍,提高戰力是必要的,但是對付關外的這羣韃子,勿須遠征軍,現在朝廷的兵馬足矣。如果陛下聖裁,臣願領10萬人馬直搗盛京。”李自成說得慷慨激。
張獻忠手捋着大鬍子道:“陛下,微臣只需5萬兵馬足矣,也不勞陛下御駕親征,臣只許統帥5萬兵馬,挑幾員大將,能夠橫掃寧錦,蕩平盛京。不是微臣說大話,別看他們有了新式的火炮,在俺老張看來,這羣韃子在陛下神威面前氣數已盡,不堪一擊。十幾萬人馬打了這麼長時間竟然一無所獲,陛下遠在千里之外,只需略施小計能讓他們退兵。他們已成驚弓之鳥啦!”
沒等朱由崧說話,李自成眼睛又瞪起來了,張獻忠的腮幫子也鼓起來了,半尺長的鬍子也抖動了。
李自成和張獻忠自從死心塌地歸順了朱由崧之後,誰也不服誰,好像是仇人一樣,別看兩個人是陝西老鄉,又是同齡,還曾經在同一個戰壕裡混了好多年,現在同殿稱臣,又是親加親,但如果都想託大,那都是爹字輩(岳父),謙虛了纔是兒子(賢婿)。
眼看兩個人又要擡槓,朱由崧趕緊把手一擺制止道:“難得二位愛卿拳拳忠心,現在如果舉我大明之力,打敗多爾袞是沒有什麼懸念的,不過朕以舉國之力去對付炮火優勢和八騎八旗鐵騎的野戰優勢,何若我大明的遠征軍成軍之後,再與韃子開戰,介時火炮優勢在我,野戰優勢也在我?這幾年我大明連年征戰,老百姓苦不堪言,是該讓他們過幾天太平的日子了。等朕練好了遠征軍在出徵的時候,那不止滅一個多爾袞啦。二位愛卿儘管放心,不出兩三年朕會讓爾等大展身手的。”
朱由崧說着,深邃的目光看向遠方。
李自成和張獻忠也當過帝王,深爲朱由崧的眷眷愛民之心所感動,身爲帝王心不但要裝着江山社稷,更要心懷黎民百姓,戰爭的勝負固然重要,百姓的疾苦尤爲重要,更不能爲了打勝仗而草菅人命。
另外他們從朱由崧的目光也讀出了端倪,知道他們的陛下出師關外,那不是收復寧遠和錦州了,而是征服戰,不只是征服多爾袞這些韃子了,目標是他的“日照之地,均爲王土。直立之人,均爲王臣。”
李自成和張獻忠,自嘆弗如,陛辭之後,回了遠征軍的訓練基地加緊操練人馬,爲了遠征軍早日成軍,也是爲了早日對韃子開戰,收拾多爾袞,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演習兵馬。
打發走了李自成和張獻忠,朱由崧讓御前書童小柳是,從龍書案把內閣的奏摺挑出來,把御使言關的奏摺也挑出來。
很快整理出來了,現在朱由崧的書案,堆積的奏摺並不多。相崇禎時代,龍書案堆積如山,每一道奏摺他都事必躬親,偌大的大明朝,軍事的,經濟的,政治的,選拔人才的,都要親自龍目御覽,不累死纔怪呢。
有內閣六部,有司禮監。地方的事,還有地方官三四衙門,何須他這個帝王事必躬親?涉及到非他莫屬的軍國大事,那另當別論了。
現在朱由崧這帝王做的相當輕鬆,從內閣到六部,從三公到三卿,從朝堂到地方,有高宏圖,王鐸這樣的賢相,還有諳練軍機提督東廠的盧九德,以這些人的幹練,再加監察御史宋獻策和嚴錫命,以及那些給事,這些御史言官的監督和獻言獻策,對治國理政朱由崧根本不需要怎麼操心。
他只需當好大明這個操舵手成了,不過今天他要翻看一下這些賢相良臣遞來的奏摺。
有高宏圖的,有王鐸的,還有地方官的。
他看到的都是喜報,現在的國庫一天天漲起來了,他內帑的銀子也在往翻。
朱由崧越看越高興,至於言官和御史彈劾別的官員的摺子,一個都沒有。
朱由崧命人把宋獻策和嚴錫召來,兩個人現在任朱由崧的左右監察御史,當然是言官的頭。
宋獻策和嚴錫命跪伏在地,齊聲道:“參見陛下。”
“二位愛卿平身吧。”
“謝陛下。”
兩個人謝恩之後起來,躬着身子聽候聖訓。
“朕今天跟你們隨便聊聊。朕班師回朝這麼多天了,沒有彈劾百官的摺子,是不是說武百官沒有貪官污吏了?”
兩個人面面相覷,不知道陛下是什麼意,繼而還是宋獻策仗着膽子道:“這個臣不敢妄下結論,但是自陛下大義滅親斬殺國舅,處置了李公公和趙公公,現在的確已經政清吏明清,從朝堂到地方,洋洋百官,無有敢作奸犯科者。”
朱由鬆點了點頭,表示滿意,把他們倆打發走之後又把高宏圖和王鐸召進來了。
“傳朕的旨意,對百姓減租減賦5%。”
“陛下隆恩浩蕩,臣遵旨。”高宏圖和王鐸答應着,他們知道這已經是陛下第三次爲老百姓減輕賦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