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深入控制

261 深入控制

新區的軍事行動讓滿清吃了一個大虧,但是京師都被人圍了,皇帝一大家子都被困住了,想不服軟也不行了。

滿清夷狄入關,佔了本來就不屬於他們的地,自然就是崽賣爺田心不疼,大筆一揮,河北山西兩省劃出去一半給新區,而新區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更大的地盤,同時還有更多的礦產資源,雖然蕭遠看不上國內的這點礦產,但是就目前來說,意義重大。

而新區取得控制權,卻正好把滿清韃子的地盤給分成了兩塊,一是河北北部的遼東一帶,二就是以南的山東、陝西等地,正好從中間攔腰劃開。

滿清如果想向與大明對峙的前線調兵的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走蒙古草原,繞路而行,從陝西一地進入中原,第二就是走海路,從遼東入海,在山東登陸。

可問題是,新區的海軍日漸壯大,在東海虎視眈眈,連海上大戶鄭家都不敢輕觸其鋒,何況只是從當年的遼東軍取來,用了幾十年的幾條破船呢。

所以滿清現在面臨着一個兩難的選擇,就是北部怎麼辦?他們已經見識過新區部隊的強悍之處,他們現在的京城可是說打就打,高大的城牆就跟擺設似的,而北京正挨着新區的軍事控制區,經常能聽到新區炮兵訓練的隆隆炮聲,兩門海防重炮用完了也沒有送回去,就架在京師之外,甚至偶爾還有炮彈飛到城外裡許的地方炸開,說是什麼誤操作,我呸……

所以這個京城是不能再設在北京了,猶豫再三,還是遷往的千年古都西安,被新區攔腰截斷,北方遼東地區雖然名義上還在滿清的控制之內,但是現在有了新區的出現,想要平靜,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了。

滿清忙着遷都,新區忙着穩固剛剛收來的地盤,派出駐派官員,整合各地居民,開展轟轟烈烈的文化普及運動,調整軍隊防禦體系等等。

而且按着雙方的協議,朝鮮現在也進入了新區的控制範圍之內,本來朝鮮王朝還想再呲呲毛,不過註定是一場悲劇,甚至都不用調派大軍,海軍只出動了二十艘海軍戰艦,就幹掉了朝鮮所有的海上船艦,兩千海軍陸戰隊登陸做戰,只用了五天,就打得朝鮮服服貼。

新區向朝鮮派出了行政官員,參與到了朝鮮的日常行政管理當中,但是暫進卻沒有更改朝鮮王朝的行政結構,只是調整其農業水準,大量的使用了新區出產的優質高產糧種,提高糧食產量,朝鮮,將會成爲新區最重要的糧食供給地,不過至少也需要一到兩年的發展才行。

山西則是中國最重要的產煤地,而新區的工業發展最離不開的便是煤,甚至在此之前,都是八大商家在從山西向他們提供數量龐大的煤,現在山西大部入手,頓時,所有的煤礦全部入蕭遠之手,而且在山西大同設蒙漢易市,甚至還派出大量的商人進入蒙古收購各種農牧產品,八大商家,只能與新區漸漸興起的經商隊伍進行競爭,利潤更是一降再降,沒有了滿清的阻隔,他們再沒有任何的優勢。

人家蒙古人雖然是遊牧民族,可是好歹也曾經是顯赫一時的黃金家族餘脈,雖然現在被滿清擊敗打服,可是人家可不傻,誰給的好處多,一眼可見,人家新區可是拿着白花花的銀子、布匹、茶、鹽、鐵器等衆多急缺的東西來實打實的交換,無論你想要什麼,只要跟前來行腳的商人打個招呼,下次他們肯定會給你帶來,絲毫都不帶差的。

如此一來,蒙古人嚐到了甜頭,雖然滿清皇帝的聖旨一道接着一道的下,可是蒙古人只是睜隻眼閉隻眼,絲毫不理會,笑話,把人家漢商打怕了,誰來與他們交易?

滿清也不敢把蒙古人逼得太緊,若是逼得太緊了,新區再活動一下,萬一把蒙古人拉過去的話,那可就太危險了。

新區先是用商業行動穩住蒙古人,雖然真要是打起來也未必會怕了,但是此前的一場大戰,使得新區的戰略儲備消耗嚴重,再進行另外一場大戰,很不現實。

有了滄州和天津的經驗,再發展山西和河北兩地就變得簡單了起來,行政官員一直駐派到縣城一級,鄉村還無法伸到,一些行政命令也很難達到那裡,不過新區初定,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建設,基礎建設不能太超前,但是也不能太落後,而新區一向都是由道路帶動各地區的發展,遷出深山中生活困苦的小村。

徵集大量的民夫,由這些賺取工錢的民夫來帶動地區的發展,效果顯著,道路修到哪裡,哪裡就有大量的就業機會,大量的工業隨着道路的修通而建立起來,穩步前進着。

而此時,蕭遠卻積極的在與蒙古北部的阿巴音王爺接觸着,大量的錢財灑出去,再加上情報特工的活動,阿巴音王爺很是心動,新區不過就是想在他控制的草原上開礦,佔地很小,並承諾絕不會影響他的統治。

新區看上的地方正是後世龐大的鋼鐵、稀土產區包頭、白雲鄂博一帶,其實現在這裡也不過就是一個兩條街的小村而已,而且已經有了鋼鐵最初步的提煉,還很小,沒有引起滿清和蒙古人的重視罷了。

阿巴音王爺面對前來與他商量的商管會的幾名主事,還是有些猶豫不絕。

一直暗藏在幕後,出謀劃策的紅碎星一咬牙,拋出了另外一個不容那個肥胖如豬的阿巴音王爺拒絕的條件。

新區租借包頭周邊一帶,而且允許蒙古人放牧等,但是不得影響新區的工業行爲,做爲回報,新區將每年支付給該地區的統治者五十萬兩白銀的租借費用。

注意,是該地區的統治者,也就是說,誰統治這裡,這錢就給誰,五十萬兩啊,如今,收入較多的大明朝半壁江山,一年稅收也不過才三五百萬兩而已,大清朝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數,而新區一出手就是五十萬兩,堆在一塊,成銀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