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潤物細無聲

334 潤物細無聲

而且蒸汽機動力輸出比畜力更加穩定,生產出來的布料也更加的密實,設立在山東日照的絲稠紡織廠,從日本和大明朝進口大量的生絲,紡出來的絲稠面料質量也有了飛躍的增長,第一批的蒸汽機動力安裝完畢,使得自治區的產出一下子就變得多了起來。

從前還是供不應求,位於天津、新區、登州的幾處自由大市場經常會斷貨,現在,至少在布料這一塊,已經沒有任何的短缺狀態,這才僅僅是蒸汽動力安裝不過三個月的時間而已。

雖然中國人口衆多,但是在自治區地盤擴張,工業興盛的狀態下,仍然有大量的勞動力缺口,而且本身自治區的本身的人口出生增長也比較慢。

說來也怪,雖然中國一向重視傳承,必須要有兒子,所以一家十幾個孩子,窮得家裡只有一條褲子的情況比比皆是,可是在自治區,生活好了,甚至各處茶館、戲樓的生意好得不得好,而這出生竟然也減緩了起來,一家頂多三個孩子,這還嫌多。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相反,富裕了以後,竟然把一切都看開了,孩子少了不要緊,只要精英教育就可以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更少的孩子身上,誰叫在自治區的法律當中,女兒也擁有家產繼承的權力呢。

蒸汽機動力的效果立竿見影,使得自治區第一重機械廠的訂單一下子就排到了五年以後,促使重工業不停的向擴張着,包括周邊的配套設施,比如煤炭的粉碎,比如環保處所要推出的去污室等等。

ωωω⊙ttκan⊙¢O

重工業首選之地自然就是包頭,這個目前爲止自治區治下最大的鐵礦,就連澳區都開設了新廠,澳大利亞在後世被稱之爲騎在羊背上和坐在放車上的國家也不是沒有道理,而且都是最好的富礦,如此一來,大量的蒸汽機生產出來,同樣也促使着澳區的鐵路系統跟着完善。

而澳區本身又是比蒙古還要大的羊毛產地,新澳工業區安裝了大量的蒸汽機動力再加上鐵路的不斷完善,運力的增強,便得澳出產的布料一下子就積壓了起來,畢竟澳區要做生意,要從新澳半島裝船,運到呂宋或是運到馬六甲海峽跟西方人交易,全靠船運,再加上從內陸運來的貨物,不積壓纔有鬼了。

不過這種情況也使得自治區轉變了貿易手段,呼和浩特的出產多是自產自銷,或是直接向大明朝銷售,而烏魯木齊生產的棉布則在當地裝上火車,一直送到阿拉山口,然後從自治區出錢出人,像冤大頭一樣修的公路一直進入到中亞和西亞,自治區陸地上的交易在原本的小規模,到現在的大規模,全是蒸汽工業革命引起的。

只是如此一來,或苦了那些西洋人,所謂的海上馬車伕被自治區給擋到了馬六甲海峽以外,商船倒是允許進入,只不過這貿易逆差實在是太大了,東方本身要什麼有什麼,而西方人送來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可以看得上眼的,就連大明朝都看不上眼,什麼刀叉鐵盤子,根本就不適合東方人的口味。

反之,東方的貨物,自治區的布料、絲稠、軍火,甚至是大批的食鹽,大明朝的茶味,瓷器,都足以讓那些西方人瞪紅了眼睛。

所以他們最大的手段還是倒賣,從西方和中亞地區弄來香料,珠寶進入自治區的幾大主要貿易口岸,然後交換後再倒賣到中亞,阿拉伯、波斯等地,充其量就是個二道販子。

自治區的崛起,各大海峽要地的佔領,使得東方財富與西方人再沒有什麼關係,反而使得西方人靠掠奪而積累起來的大量財富流向東方,這些西方人的心裡能好受纔怪了。

現在自治區從陸地上將大量的貨物直接運送到了中亞地帶,便宜了那些伊斯蘭教徒,生生的從二道販子的嘴裡又切去了一大塊蛋糕,只剩下海上的貿易還勉強維持着。

自治區橫插了這麼一腳,使得蒸汽革命提前的百年之久,就連大明朝都不停的向自治區訂購着蒸汽機,西洋人也盯上了自治區的蒸汽機,想要下幾筆大訂單,不過自治區的二次工業革命也纔剛剛開始,在十年之內,蒸汽機內部供應都跟不上,哪裡來的餘力向外輸送,所以大明也只能得到有限的幾百臺而已,不過仍然有一部分流落到了西方,成爲了西方世界的重點研究目標。

隨着蒸汽動力的佈置,有大量的人手被空餘了出來,自治區終於有了人手去開發北部地區,甚至一直深入到西伯利亞,西伯利亞的遠東地區的原始森林,貝加湖的漁業,都是自治區的另一項重要的支柱。

這個時期,羅剎人的重心都放到在歐洲的西方世界,對遠東地區的興趣並不大,在這裡討生活的多是一些罪犯或是流徒之類,人數更少,而自治區的騎兵可以輕而易舉的將整個西伯利亞佔領,有計劃的採伐着這些優質的寒帶木材,不過這些採伐都是有計劃的,絕不會將某一地的木材全部砍伐掉。

本來羅剎人對這地方的興趣並不大,當自治區的兩個山地騎兵師從滿洲里一直向北,竟然直接插到了北部大洋,將羅剎的一小半都切了下來,而自治區也不再是僅僅是面臨東海了,而是臨北、東兩海,而羅剎人這個時候還在經營歐洲,根本就沒有回過神來,而且東部地區也沒什麼人,還處於蠻荒狀態,大量的富餘人口進了這裡,進行着開發與種植作業。

這北地苦寒,本來也沒有多人願意來,而自治區一向都實行的是自願政策,沒有強行移民一說,不過各種政策給的卻是相當的優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寒地的藥材藥效更好,價格也更高一些,來了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村,形成了鎮,或是縣城之類,幾乎每個來的人都能成爲一個不大不小的小地主。

苦寒之地沒有願意去,同樣的,太熱的地方也沒人願意去,南洋被華人經營百年之久還好點,可是到了馬六甲一帶就不成了,特別是海島上,又潮又熱,簡直就是要了人的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