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這次海戰中,遠東海軍在鄭龍的率領下展現出了遠東的戰鬥淨勝,完全擺出一副好鬥的模樣,但是他爲了避免與噸位佔有較強優勢的奧斯曼海軍進行全面戰鬥。
遠東艦隊副艦隊長鄭龍,親自制定了一套富有進攻性的大膽作戰計劃,首先採取集中遠東主力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直接沿着奧斯曼帝國控制區內紅海沿岸地區,展開了一系列打了就跑的突然襲擊,這樣誘使部分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艦隊部分前出,只要是形勢對遠東艦隊有利,鄭龍就會立即遠東艦隊的主力戰艦進行聚殲。
繼而在最後一次大決戰前,就已經將打的潰不成軍的奧斯曼海軍艦隊大部分的主力艦擊沉,爲實現這一計劃,鄭龍還找李寧宇申請了一項特權,同時可以調動駐守在漢志王國北部防線的遠東陸軍。
鄭龍足足用了三天的時間,分別派出遠東艦隊戰列艦和攻擊潛艇,多次襲擊紅海海岸各個地區,並運用遠東陸軍與海軍的密切配合,這讓遠東軍團從實戰中,實施了海陸協同作戰,同時剩餘遠東艦隊採取沿海岸線佈雷和偵察行動。
大戰爆發以後,鄭龍還大膽的訂出一個作戰方案,就是把奧斯曼帝國海軍誘入他設定的圈套內,而鄭龍的誘餌是遊弋在紅海地區海岸的兩艘泰山級鐵甲戰列艦和三艘重型巡洋艦組成的主力艦隊。
按照鄭龍的推算,奧斯曼海軍一定是不會派出整個艦隊來攔截,最多也就是保存實力對這支主力艦組成的臨時分艦隊,展開一次有限的侵襲罷了,果然奧斯曼海軍艦隊卻是隻派出了部分力量,在距離十五海里的位置跟蹤着。
如果遠東艦隊還擊,奧斯曼海軍就會進行象徵性的抵抗,然後就直接轉舵,不過就在這樣的追趕中,遠東主力艦隊成功的將奧斯曼海軍引進舍遠東艦隊的射程內,隨着攻擊潛艇編隊的全面出擊,以及海上全部艦隊的炮擊,這支跟隨的奧斯曼海軍艦隊當場就被打殘。
在亞丁灣和紅海地區的海戰,充分展現了遠東海軍軍官對海上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按照李寧宇戰後對鄭龍的表揚:“遠東艦隊是一支,通過實戰檢驗的部隊,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時機條件下,擔負起監視和封鎖海岸先的遠東軍事力量,同時還具備遠洋作戰以及展開一系列的進攻與奇襲,對付奧斯曼帝國海軍的戰鬥,主要通過集中火力攻擊,達到了殺傷奧斯曼海軍艦隊的最終目的!”。
在這次海戰之後,遠東海軍的成果豐碩,同時還累積了遠東艦隊的實戰能力,同時也使的奧斯曼海軍實力,同早期的優勢,變成對等,隨後進入衰敗、不足,而遠東艦隊的海上力量卻在不斷加強,並且在準備就緒以後集結嘗試尋找對戰機,企圖徹底摧毀奧斯曼海軍艦隊,不過這次海戰到了後期,隨着英國地中海艦隊的出現,決戰並沒有展開。
鄭龍的作戰計劃是無懈可擊的,然而,此次海戰並不是一次單純遠東與奧斯曼的戰爭,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所以再打下去就沒有任何意義。
因爲在海戰的第四天,遠東艦隊在紅海沿海擊沉奧斯曼帝國海軍艦隊的旗艦,“德瑞堡號”重型戰列艦以後,遠東艦隊就開始分批撤出戰鬥。
這份撤退計劃是鄭龍連夜制定出來的,雖然他還是有點不甘心,可軍令如山。
於是鄭龍親自率領主力戰艦組成的編隊,從紅海地區向亞丁灣海域進發,並於第二天的下午到達索馬里附近海域,誰想卻與一支奧斯曼帝國的大型商隊相遇,於是鄭龍親自率主力艦隊將這支大型商隊扣留會索馬里海港,等待李寧宇的進步一指示。
對於鄭龍這麼做,李寧宇沒有表揚也沒有致電批評,主要是因爲李寧宇之前答應愛德華七世的條款中,只有遠東海軍艦隊不再繼續對奧斯曼海軍攻擊,至於商隊,不在這些條款的範圍內,於是鄭龍不斷親自率領艦隊,在紅海與亞丁灣海域巡弋。
只要是懸掛奧斯曼帝國的船隻一律扣留,這讓遠東艦隊在亞丁灣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名頭,遠東海盜。
可是聽到這樣的稱呼,李寧宇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道:“海盜好貼切的稱呼!”。
於是乎,鄭龍就收到了一條新命令,全面封鎖亞丁灣海域,只有部分國家的船隻可以無條件通行,其餘船隻全部以軍事演習爲藉口,全部禁止通過,除非有好處,看到李寧宇的這封電文之後,遠東艦隊立即在亞丁灣徹底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強盜,但卻是一支紀律嚴明的強盜艦隊,爲此歐洲多國紛紛提出抗議,但李寧宇都置之不理。
因爲這些國家那個曾經不是海盜,十三世紀初期隨着海上新航路的開闢,航海貿易業火熱起來。
隨着新大陸的發現,各國開始瘋狂的擴張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所以世界各地的海域都遊曳着各種各樣滿載黃金和其他貨物的船隻,各國同時爲了自己的利益和對殖民地的野心,用加強海軍實力,多出一支能夠攻擊敵國商船、保護本國商船的海上力量。
如今的海上霸主英國,當年就是靠着一羣海盜起家的,所以在私下人們都戲說英國就是一大羣海盜的聚集地,伊莉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盜頭子。
不過隨着時代的延續,海盜們使用的武器由原來的短火槍和水手彎刀,一步步改成了堅船利炮,然而,遠東艦隊的海盜行爲也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因爲即將在波斯灣內舉行的一次聯合海軍聯合演習,遠東艦隊就是參加者之一。
這次聯合軍事海上演習,主要是遠東集團發起,由英國地中海艦隊、德國地中海艦隊、西班牙地中海艦隊、葡萄牙地中海艦隊,五方勢力聯合舉行的演習,而這次聯合海上演習的目的只有一個,向奧斯曼帝國哈米德二世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