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 有熊建城

、鹽!果然是鹽!

和斟戈氏不同,公孫氏早就對太昊族的鹽有深刻了解。

在公孫氏沒有南遷之前,首先是向東遷,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東方的平原更大,適合畜牧業發展,大草原上的安全性也比叢林中要高出許多;二是鹽,在斟戈氏的東北方,有一個姜氏的部族所在地產鹽,據說那裡有一個鹽湖,但姜氏部族視若珍寶,非姜氏的部族要想換到一點,必付出極高代價,有時是人口,有時是牲畜。

但從姜氏部族那裡得到的鹽和太昊族人提供的鹽比較起來,簡直有天壤之別。太昊的匠人們到了公孫氏協助發展生產與建設,最大的意見就是鹽不好,也不夠。遷回來以後的公孫氏族人是遷出去之前的數十倍,交換鹽的機會卻比以前少了很多。這時公孫幹就想到了太昊族。

只有太昊族的鹽才能滿足公孫氏的需要。

但公孫氏拿什麼跟太昊換呢?

可以說,公孫氏眼下所有的東西都或多或少得益於太昊,卻無一物可以和太昊作爲交換之用,使公孫幹難於啓齒的就是這個原因。

這沒問題!

以我對後世的瞭解,這片地區正是華夏文明的主要源地,就算沒有我的存在,經過數千年以後,這裡仍會出現繁盛的人口,龐大的城市,發達的文明(相對於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地區而言),但有了我的出現,這個進程將大大加快。

以前我只是想通過向公孫氏輸出技術和文明,並不想深度介入到公孫氏的發展全過程中去,而是集中精力發展太昊文明,以點帶面地提高文明層次。

但發現了鹽的力量後,加上公孫氏本身也有這個需求。我的計劃就可以作必要的調整了。

黃土地是以粟、菽等作物爲代表地原始農業最好的根據地,這個階段既然以發展農業生產水平和規模爲主要任務,怎麼可以錯過這個機會?

大河之南,每到夏天,洪水滔滔,千里澤國,只有少量的坡地適合農業發展,這一點已經成爲太昊模式複製的一個隱憂。但在黃土高原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公孫氏既然有求於我,那我就不用客氣,是時候讓太昊文明在黃土地上取得一個立腳點了。

“那沒有問題——太昊願意向公孫氏提供鹽,但需要公孫氏提供交換的東西。”

“只要是我公孫氏所有。太昊族長只管開口!”公孫幹喜出望外,但這句話裡也透着沒有底氣——太昊族長究竟會看上公孫氏的什麼東西呢?

我下了馬,從地上抓起一把黃土。

“只要公孫氏支持我太昊族在河對岸建一座城!”

公孫幹差點從牛背上摔下來。

“太昊族要到這裡來建城?”他四下望了望茫茫的大山和無邊的森林,這裡有什麼東西是太昊所沒有地呢?

“我不會建在這裡,新城將建在昨晚我宿營的地方!”那裡距離公孫氏的城牆足有近20裡,而且中間還隔了一條不小的河。

“能得太昊族爲鄰是公孫氏地榮幸!我族將全力支持太昊族建城!”公孫幹知道,只要太昊的新城建起來。源源不斷的鹽就會滿足公孫氏的需要。

“我不會讓公孫氏族人白出力的,公孫氏用糧食或牲畜換我的鹽,我就用糧食或者牲畜換公孫氏族人的支持!”

這個時候還沒有“勞動報酬”地概念,將來的建設過程中,我會將這個“按勞分配”的觀念貫徹進去,讓公孫氏族人知道,勞動應該是有回報的。

但這個新城的地位和規模,將超越公孫氏所能想像的地步。

說話間已經進入公孫氏的工地。粗略算了一下。至少有近7000族人在辛苦工作,公孫氏的建城模式、材料,風格無一不是取自太昊,畢竟是由太昊地匠人們在組織施工,還有地匠人來自當年的大元諸城。對建城工作有豐富的經驗。

“這座城將叫什麼城?”我問公孫幹。

“有熊城!”

看來公孫幹還沒有忘記了姬族的出處,仍以有熊族爲尊,連城號也以有熊命名。

“當年有熊族先祖告訴我們,在四河匯一之處,是我公孫氏地發源地,先祖在此建族,並向東擴散,祖地反而無人祭祀了!”公孫幹指着前面的一座山,的確粗有一點龍形,但這一帶不是以岩石爲主體的山脈,處處都是深厚的土層,若非植被濃密,百年以來早就應該不復原形了。

這一帶也是大山中難得的一片河谷地,有大片草原,可以想像當年公孫氏先祖如何在這叢林間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狩獵或放牧,以草屋或樹屋爲居所,艱難生存。

如今有了太昊族匠人的幫助,公孫氏的發展將指日可待,不復先祖們當年的困窘了。

有熊城的形狀仍是正方形,邊長超過了一公里,是春播之後動工的,現在已經在築地面上的牆體,如無意外,明春播種之前,主體工程將順利完工。

已經挖好的護城河內並無河水,匠人們只是在四個城門處搭了橋——其實也就是剖成兩半的圓木並排紮在一起,有4米多寬,5米多長。護城河的寬度達到了4米左右,深度約兩米。放入河水後,絕對能防禦得了大多數野獸或敵人。

城牆厚度約4米,比太昊或大元諸城都要厚,外層全是土法燒的紅磚,估計中心處應該沒有燒透,否則這種體積的磚將耗費巨量的木材。

牆體中間是夯築牢實的土坯牆,黃土夯緊後用手摸上去給人有如石質的觸覺,應該比較堅硬。

城牆目前還只有大約1米左右的高度,不知道匠人們計劃給公孫氏修到多高,但從厚度看,應該不會低於5米的設計高度。

進了城門,城中遍佈燒製磚的磚窯,太昊的匠人們正指導公孫氏的徒弟們牽着牛踩黃泥,近百座窯同時蒸騰出熱氣,佔據了城中一隅,估計也是匠人們規劃的將來有熊城匠作區的地盤所在之處。

第275章 - 雨中建城第309章 - 生財有道第338章 - 故人遠去第79章 - 風氏一族第56章 失敗牛耕第93章 - 另有穿越第259章 大楚豐收第245章 - 南征之戰第4章 壯大生產第95章 - 海鹽工業第338章 - 故人遠去第286章 - 擒俘而歸第85章 - 終被算計第296章 - 魚米俱熟第138章 - 太昊議政第183章 - 太昊通寶第144章 - 集市貿易第11章 終身大事第83章 - 王者歸來第13章 何以爲家第327章 - 函谷鎖鑰第259章 大楚豐收第331章 - 改弦更張第216章 - 計出長遠第344章 - 太昊老燒第338章 - 故人遠去第299章 - 餘杭新村第211章 - 和平局面第94章 - 姜族來投第364章 - 器樂初成第21章 村長造字第298章 - 水陸並進第288章 - 湖畔野稻第266章 湘楚初成第269章 - 南戎現蹤第182章 - 經濟理論第267章 - 大楚新址第376章 - 太昊翻版第333章 - 合族長老第208章 - 相見時難第161章 - 人各有家第34章 大元宗廟第23章 山雨欲來第63章 改革曆法第365章 - 隗王使團第150章 - 姜氏內政第375章 - 閒居大楚第359章 - 公孫聯姻第193章 - 部族歧視二百二十二危如累卵第379章 - 變亂風起第344章 - 太昊老燒第352章 - 族長風範第60章 勝得漂亮第243章 - 百獸辟易第166章 - 姜氏南向第145章 - 交易糾紛第273章 - 轉而他求第206章 - 所爲何來第26章 新的時代第12章 福有雙至第21章 村長造字第244章 - 元方將兵第126章 - 公孫一族第250章 - 再嘗美味第254章 - 技術優勢第163章 錫錠重融第231章 - 少昊靖亂第367章 - 隗王之子第138章 - 太昊議政第228章 - 隗王遁跡第304章 - 賓客盈門第297章 - 太昊水軍第293章 - 歐且新篇第329章 - 左右爲難第56章 失敗牛耕第240章 - 翟族弓箭第13章 何以爲家第73章 初見少昊第144章 - 集市貿易第49章 探索南方第56章 失敗牛耕第176章 - 由族肢離第339章 - 雪上加霜第322章 - 活字印刷第225章 - 酣戰終日第376章 - 太昊翻版第208章 - 相見時難第172章 - 由族自決第27章 築城險阻第105章 - 怒急拆爐第148章 - 誤煉精銅第169章 - 南征不利第178章 - 苗族誕生第170章 - 姜由失蹤第298章 - 水陸並進第326章 - 國事訪問第132章 - 烽煙將起第189章 - 國產名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