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遇到!”沈梁山答得簡單,心城而如實!這讓一家人共同擁有了某天幸福快樂的時光!
是的,父親老實,如果遇到什麼姑娘,他也就遇不着坐他身旁他的妻子蕭鶴了!
可沈恩衣真的很想知道,父親上學的樣子!
沈梁山說:“就去夜校讀了幾晚喊天書!有什麼好講的!”
蕭鶴問:“喊天書怎麼讀?臉向上?鼻孔朝天?”
沈梁山忍俊不禁,他笑完又沉默了!自己的童年,左不過貧窮,而貧窮就是許多人邁不進學校大門的門檻!
回憶它總是充滿神密,心酸諷刺而又幸運--在如此艱難的生存下,貧窮的孩子活了下來!
那個被水圍困倒黴透頂的老師,姓徒,是城裡分配下來的,徒老師有胃病,教什麼的沈恩衣忘記了,反正是比她當時的四年級還高,聽別人說徒老師喜歡上她們村半山腰住着的一位女孩兒。
那女孩的弟弟在他所帶的班級,就是他去家訪時遇到了女孩,然後他纔對她一見傾心的。
那人學女孩的弟弟爛聲爛氣的說:“煩死他了,一個老師,沒什麼事天天來我家家訪,訪什麼訪?他那明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害我媽天天數落我。”
那男生成績差得整個雅娘寨巖腳村呱呱響,他當然怕老師了,怕的程度簡直是談虎色變。但他卻會作許多嘟姑娘哄小孩的打油詩:“天上下雨地上流,你不愛我我不求。我不求哇我不求。”
他還有一個鄰居,近三十歲的人卻娶了個十四歲的女生做老婆,兩人不僅夫妻,並且還是親親兩老表!人們把親老表也叫血表!表哥表妹,天生一對!
兩人的婚姻因此在村裡特別出名。
什麼“肥水不流外人田!”,“先下手爲強,後下手遭殃!”
“若先下,腳呢?”有人戲問!
“那就先上車,後買票唄!”他答!
這嘴巴,甚是了得!那時的年輕人,怎都知道“先上車後買票”了,並且逐漸流行,也甭管白貓黑貓,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生米煮成熟飯,只要女方能生育養娃,出門不迷路,喝醉會回家就行!
後來,徒老師和那女學生因爲門不當戶不對最終也沒成。
沈恩衣始終記得徒老師的長相,西裝革履,溫爾文雅,謙卑懂禮,站那一表人才卻始終不言不語。
一次,沈恩衣在家裡發現了老鼠,她不管三七二十一,風風火火打了一隻,弄昏了就用火鉗夾給大家看,她那時候真的是特別的想出風頭並且因爲打到一隻老鼠而風頭出盡。
“肯定是吃了老鼠藥。”大夥一致認爲這樣,都不相信沈恩衣會有本事隨隨便便就能打到一隻賊裡賊氣的狡猾老鼠。
沈恩衣不服氣,她用火鉗夾着老鼠在男孩子們面前晃來晃去,最後還耀武揚威的伸手去抓它的耳朵。
結果,她被老鼠反咬一口。
當時,沈恩衣幾乎是嚇得把火鉗子和老鼠都扔了,痛出了血淚還不忘跑上前去踩它一腳,男孩們怕她哭不止,幾人一商量,就合力將老鼠處死了。
老鼠的血吐了一地,腸子也給大家弄出來了,但就算將它千刀萬剮,她的手也還是不解痛,並且,被老鼠咬到的地方,居然還匪夷所思的腫了起來。
沈梁山和蕭鶴當時都不在家,正當沈恩衣疼得六神無主時,擡頭,她就看見了徒老師,徒老師此時深思的環抱雙壁,沈恩衣卻感覺他好酷,像電視劇裡演的,兩手插褲袋,誰都不愛的男主角樣子。
他說他看見這兒圍了一堆人,好奇就過來看看,他看見沈恩衣哭喪着臉,小聲的問:“恩衣,手怎麼了。”
沈恩衣止住疼諾諾地說:“給老鼠咬了。”
“我看看。”他專程走過來看沈恩衣的手,看完再倒回去看地上的死老鼠,他說:“可能是中毒死的,你趕緊回家去弄些鹽把傷口敷敷。”
沈恩衣聽了就跑回家用鹽敷手,後來手沒事,不管是不是中毒,她都十分的感激徒老師。
類似的中毒事件,沈恩衣經常幹,而且不知道去改,甚至事後連去後悔和反省的心都沒有。
有一次,她在擺望去看牛坡的路上吃了一棵毒麻樹的紅色果子,整一棵樹全吃光。
她自以爲聰明,走了一條別人不去走的路,因而獲得意外的回贈,還好她吃完果子就倒在樹下,簫鶴知道是中了麻毒,又因爲解救及時,用在家昏睡一星期只喝白糖加開水的代價和父母日夜精心看護,她這才幸運的撿回一條小命。
從小到大,每次路過麻泡果樹旁,父母都會反覆提醒:“這是麻泡果,毒物,不能吃,吃了會中毒,中毒會死掉。”
那,父母忠心的告誡過她的,並且已經把前因後果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但沈恩衣,她就是不知道死掉會有多嚴重。
死掉會不會就是睡覺,睡着了會醒,既然是睡着,睡夠了醒過來不就得生了嗎?就是醒不來,像村裡那些老人那樣被裝進棺材埋進土裡,那不也就永垂不朽了嗎?
永垂不朽,碑文都是這樣寫的。
況且,說不定死後還能上上天堂什麼的,天堂開滿鮮花,像永春那樣。
領導說:“人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總之,童年的沈恩衣是完全不懼怕生死的,至於吃東西中毒的死是重於泰山還是輕於鴻毛,倒是非常值得考究。
小孩子們傲慢,偏激,就連口頭禪都是:“你不聽話,等一下我過來你就死!少說兩句會死嗎?要死就死一邊去。”
還有三姑六婆們爭吵時所用的:“這個死種,死刀砍,死千刀萬寡的。”
“游泳死,炮炸死,槍打死,刀砍死,飯咽死,水嗆死,火燒死,生病死,摔崖死,蛇咬死,吊脖子死,餓死,飽死,氣死,就連開心也會死!
幸福死,美死,醜死,臭死,老死,老不死,臭老不死,不得好死,要死不死…………”
你看,從他們嘴裡說出來的死法就許多種,而且還不全,可見生活處處有死的成份,人生何處不與死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