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樑心銘又道:“恩師放心,學生會按市價來租。學生雖然賣畫得了點積蓄,將來還要養活妻兒,又沒有別的收入來源,實在無力接濟他人,不會打腫臉充胖子。等學生將來有能力時,再量力而爲、接濟他人。”
王亨瞪着她,半響道:“正該這樣。”
心想這個弟子還真是不客氣。
洪飛笑得在馬上直晃悠,道:“青雲說得很對!你很不必顧忌。能和安泰做朋友的,再窮也窮不到哪去。即便真有窮的,他早就伸手接濟了,哪裡等到你來接濟!”
雙方說笑打趣一陣。
因在大街上,不便滯留,洪飛便對樑心銘道:“你且去安頓家小,等我幫你搜羅些書籍文章,給你送去。”
樑心銘忙道:“謝過房師。”
又彷彿無意識地看了王亨一眼。
果然王亨問:“你要什麼書?爲師也幫你找些。”
樑心銘道:“學生沒經驗,並不知從哪抓起。”
王亨道:“我便替你挑選一些吧。”
樑心銘立即道:“如此,學生謝過恩師。”
從租房一事上,她看出他想幫她。
既然如此,她也不必跟他客氣。
眼下當務之急,她急需要複習資料。
這地方可不像她前世。她前世信息爆炸時代,想要什麼複習資料,上網一搜就有;再不行去各大書店轉一轉,也肯定能淘換不少。這個世界,像那些名儒註解的經義、最新的名家文章,你就是在書店也買不到。像王家這樣的書香門第,各種文章典籍肯定齊全,她當然要想辦法弄些來了。
這次科舉,樑心銘志在必得!
王亨便喚了個隨從來,命他帶樑心銘一家去趙子儀的住處,就在德政路,他自己則和周大人進宮面聖、交割差事。
趙家這宅子只有兩進深,前面是倒座屋,垂花門內就是內院,有遊廊連通左右廂房和正屋。正屋五間,後面還帶着三間小抱廈。兩廂房都是三開間。
若沒中間那道院牆,這其實就是個四合院。
有兩個老家僕——喬老爹和喬婆婆看管宅子。
趙家是沒落官宦,從未出租過宅子,喬老爹和喬婆婆都不慣買賣行市。而樑家這邊,李慧娘自從跟隨樑心銘出山後,過日子一文錢也要掰開來花,在市場買東西掐斤計兩,買把青菜還要順帶摸走人家一束小蔥,砍價就跟砍瓜切菜一般利索。兩方相遇,李惠娘噼裡啪啦一通話,把年租金從一百兩給砍到八十兩。
喬老爹道:“這,這也太少了!這可是京城,和徽州不能比。像我們隔壁那家,一年收一百二十兩呢。”
李慧娘立即問:“隔壁多大?我們去看看,屋子新不新。”
只一句話,喬老爹就心虛氣怯了,不敢帶她過去。
因爲隔壁的屋子是三進院,且屋子修葺得體面,傢俱用具也新,佈置也好,院裡花草樹木都多些。
李慧娘也猜到他比不上人家,否則喊價就不會比人家少二十兩,因此趁機大挑這院子的短處。
喬老爹實在不是她對手,最後八十兩成交。
他看在樑心銘一家是王亨帶來的,不好意思要太多,怕丟了趙子儀的臉面。人家王翰林請主子吃一頓酒飯,怕就得十兩銀子,他的學生,怎好多要?
但是,喬老爹也提出附帶要求:他們老兩口還住倒座屋,一來還可以替主子看屋子,二來也可以幫樑家守門傳話。
他以爲,這要求不算過分。
然而,李慧娘斷然拒絕。
不是她不通情理,實在是樑家有大秘密,不能留外人住在一起,倘或泄露點什麼出來,可是砍頭的禍!
樑心銘卻一口答應了。
喬老爹夫婦大喜,覺得還是樑舉人通情達理,這樑奶奶太厲害,將來等樑舉人當了官,她這樣小家子氣,可怎麼持家、和太太奶奶們打交道喲。
李慧娘跟着樑心銘進了內院,等沒人,才悄悄問她:“你怎麼就敢答應了?要是他們發現了你怎麼辦?”
樑心銘道:“等我考上了,手下要用人,家裡也要添人,這是遲早的事。難道什麼事都親歷親爲?趁着這機會,學着用人,也學着謹慎,不是壞事。我看那老爹和婆婆都是實誠人,咱們生來乍到,正該用這樣人。”
慧娘恍然大悟,一改警惕態度,對二老十分熱情。
不到半個時辰,二老就對她印象大爲改觀。
樑心銘把宅子前後裡外都仔細看了,覺得喬老爹兩口子忠心實在,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立即可入住,只是牀上被褥等物,需要自己置辦,總不好用人家的。
這事自然由李惠娘找喬婆婆商量着置辦。
樑心銘將西邊兩間屋做了書房,外間是讀書學習的所在,裡面套間則用來歇息。東邊兩間,外間是起居之所,臥房在套間內。東西廂房暫時空置。
都安排妥了,她才思量下一步計劃。
她準備明日持林巡撫的名帖去徽州會館,拜會嚴老爺,再會會徽州的同鄉舉子,然後儘量打聽京城和朝堂局勢;再就是安心讀書準備會試了。
思索已定,她便安頓下來。
再說王亨和周大人進宮復旨。
靖康帝今年才二十五歲,姓秦名紹,與王亨君臣相投,分別數月後重逢,十分高興。
王亨二人回稟差事,靖康帝認真聽了。別的還沒怎樣,對王亨毫不留情地處置吳知府大加讚賞。他命周大人先退下,然後細細詢問王亨,徽州地方風土人情和政事。
王亨天快黑了纔出宮。
王府在長安大街,是皇城外王公貴族雲集的街道。
王亨之父王諫,原爲吏部尚書、內閣大臣。後來王亨入朝爲官,且受靖康帝寵信,王諫爲了避免父子權傾朝野,招皇帝忌憚、小人嫉妒,主動從內閣退出,現任工部尚書,加授正一品光祿大夫。
目前王府當家人是王諫,因王夫人在徽州侍奉老太太,所以內宅主事人是二房大太太。這個二房不是王亨的叔父,而是王亨祖父那一輩的二房。王家在京城的族人雖多,只有長房和二房最興盛,其餘族人都靠這兩支照應。
王亨到家後,先去給父親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