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學亂’也是動亂
彈劾奏疏就像雪花一樣飄向通政司,六部、六科,都察院諸道都是不停上疏要求處理程敏政,不管是乾清宮還是內閣的案頭之上都是被各種彈劾奏疏堆滿了。誇張點的說,差不多都是能夠將書案給壓塌了。
弘治皇帝還有內閣現在每天都是焦頭爛額的,原本是朝堂之上六部還有科道的彈劾就是已經讓人疲於應對了。更爲嚴重的是,朝廷學政諸部也是好事不斷的在向內閣還有禮部試壓。尤其是以禮部侍郎管國子監事的林翰還有禮部侍郎提督浙直學政的焦芳爲首的學政系統的一衆人等,個都是像與程敏政有什麼破天大仇恨一樣,其奏疏之言真的什麼話都是貽誤國家這樣的話都是輕的,話重一點的脾氣不好的人已經是在奏疏之中罵娘了。
程敏政等於奸臣,彷彿也是朝野上下一致的認爲。
事情到現在,已經不再是朝堂官員還有學政系統之內的彈劾了。各省巡撫還有布政司也都是紛紛上疏言說此事,大明兩京十三省哪一個省沒有人蔘見會試?
地方官員不管怎麼說都是有些護犢子的,你程敏政這樣一弄明顯就是對自己治下不公平。科舉本來就不僅僅關乎與國家選才,更是關乎與一省一府一縣的文治成績的,如今有了這樣的事,人家怎麼可能答應呢。
這是程敏政人在宮中,不然憤怒的舉子還有學子們那一定會將他給生生撕了。舉子們大多是年輕的,是熱血的,還未踏進官場的他們看着聖賢書長大,更是受到最爲傳統的道德教育。年輕,熱血,個個性格明顯,遇到這樣的事很難有人讓他們保持絕對的冷靜。
所以國子監還有順天府學一級周邊是縣學學子都是齊齊罷課,一起涌向文廟還有順天府向先賢向官府請求嚴懲程敏政此等禍國殃民之奸臣。
一時順天府內那是波濤洶涌,各地官府都是嚴陣以待。這些人身上多是有着功名不是童生就是秀才,都是朝廷優待之人。這時面對的他們的舉動,官府根本就是不敢有任何過激的動作,即便是順天府衙門聚集着成百上千的讀書人張憲也是隻能命人關閉大門,靜候朝廷的旨意。
沒有辦法啊,這些人你不能打。就是能打,也是能打,這次朝廷真的理虧啊。天下讀書人說不多但是也是一個可觀的數目,即便是朝廷面對這些人也是會慎重對待。
順天府大堂的張憲是一臉無奈,前日裡還是會試大員此事確是成爲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程敏政這次捅了天大的婁子了,要是處理不好一輩子甚至世世代代都是被讀書人釘在恥辱柱上啊。
世世代代啊!張憲聽了之後就是全身發涼!不敢去想這樣的事要是發生自己身上該是一種什麼樣感受,也不知道現在的程敏政會是什麼想法。面對成百上千還有源源不斷從京城之外趕來的學子讀書人,官府明顯是招架不住了。
一個處理不好就是會出問題的。
西暖閣,還是傍晚但是西暖閣中的燈火確是通亮。許多燈火甚至裡面的人感覺到燥熱,春時的天再是溫暖也是不至於讓人滿頭大汗。但是此刻西暖閣裡的一衆朝堂大員都是滿頭大汗,事態已經是越來越嚴重了。所以朝廷必須做出應對了。不管處置程敏政還是處置那些學子,今晚都是必須要有一個應對。
內閣在,都察院也在,六部也在通政司也在,大明朝廷的大九卿都是到齊,再是加上五軍府,順天府,大理寺,太僕寺,以及東宮諸人。司禮監陳寬,錦衣衛牟斌,東廠羅祥都是在。
整個西暖閣真的是人滿爲患了,加上燈火氣溫也是很高。
但是不知道的是大家臉上的汗到底是熱的還是冷汗。
弘治皇帝首先開口將此次事件上升到動亂的級別,弘治皇帝已經口口聲聲是將此事事情稱呼爲一次動亂。所以泄題案也是終於變成了‘學亂’了。
西暖閣氣氛壓抑到所有人但是在調整着呼吸,朱厚照在弘治是身邊站着也是能夠感覺弘治皇室的憤怒。
“內閣禮部馬上準備殿試!務必儘快開始殿試,本次殿試分上下兩輪,由朕親自考覈。”
“刑部,錦衣衛,大理寺立即追查泄題案所有有關人員,所有參與賣題買提以及幫助買賣題目的人皆是一體抓捕,嚴加審問。”
“兵部五軍府以及東宮共同嚴加管控京城,不準任何學子舉子再是上街圍困官府,一應述求全部交到相關衙門,再是於京城街道聚衆按照謀反處置!”
“東宮諸報也是立刻將朕此旨刊發,曉諭天下!”
“順天府,以及都察院加強對於京城監管,嚴防有人鬧事立即將那些”
弘治皇帝一說完所有被點到名字的人都是立馬口稱遵旨,隨後弘治皇帝又說說道“關於程敏政還有李東陽處置,你們各自回去後先是拿出個辦法,再是奏與朕看。”
果然皇帝就是皇帝,一點的拖泥帶水都是沒有。朱厚照也是第一次見識到弘治皇帝這份乾坤獨斷的威勢,另外也是更是對於弘治皇帝有了新的認識了。尤其是剛剛弘治皇帝一道道聖旨,說的那叫一個乾淨利落。根本就是不容一點的質疑,所有人都是俯首。
待到所有人都是退去之後,整個大明朝廷的統治機器就是在弘治皇帝的驅使之下開始運轉。
第二日以東宮爲首的臨時“管控三司”便是開始發力,首先在朱厚照嚴格整頓,閉門集訓許久的神機營與各個駐地出發,進駐到在京個衙門房子有人趁機衝擊官府。五軍府與兵部分別下令到五軍營還有五城兵馬司,命令五軍營對於各城門加強控制並且提前城門開關時間;五城兵馬司所有人等則是全部上街,對於各處街道街口還有人羣聚集的地方加以控制。
整個京城,頓時就像是被人扯緊了袋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