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迎候

按察使脫胎於大秦都察院,都察院爲景興鼎革時所立,實際爲大理寺下屬,職責初時與御史臺相仿,行糾察百官之事。

實際上,景興初年,同門下平章事楊感去位,御史中丞與楊感門下,資歷又老,與朝野官員,交通往來,景帝用起來很不順手。

當時皇位不穩,也顧不上那麼多,不過等蜀中大事一定,李圃接任同門下平章事一職,景興政革開始之後,御史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起來。

立都察院分御史臺之權,下設各路都察使,巡察使,採訪使等,與宣撫使,宣慰使等並列,成爲地方主官之一。

隨着景帝的全力支持,御史臺在地方上的權力實際上已經移交給了都察院,加上又增提點刑獄之權,事實上,已經脫離了大理寺的控制,成爲刑部,大理寺共管的一個衙門。

但就職權而言,無論是刑部,還是大理寺,也都沒有太多的權力對都察院指手畫腳……

景興一朝末年,也是都察院最風光的時候,如果這麼下去,不定就能取代御史臺,成爲大秦又一個威權顯赫的衙門。

不過等到成武皇帝登基,都察院的好日子也算結束了,成武皇帝毫不猶豫的將都察院設在了御史臺之下,又御史中丞總管。

這裡面涉及的事情,以及政治考量多不勝數,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其實還是受了王氏一門倒臺的牽連,衆所周知。大理寺是王氏一門的根基所在。那麼大理寺之下的都察院。王氏又怎麼會放過?

實際上,在成武皇帝登基之初,都察院的下場已經註定,而都察院下屬之都察使之類,名字也由繁化簡,不再沿用唐時舊制,定爲了按察使。

權力並未消減,只是與御史臺合了起來。頭頂上多了一個正管衙門。

這麼做的好處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少了很多關節,官員有所精簡,而且,上下之間,職權漸漸明確,中樞對地方的控制也更加的有力……

不過說起來,朝廷所考量的出發點,永遠不會是這麼簡單,其實。最重要的一點考慮就是,隨着大秦疆域的擴大。官員的任用和考覈,越來越顯重要。

無論是御史臺,還是都察院,加上刑部,大理寺,這種明顯帶着景帝風格的相互掣肘,相互制衡的監察局面,讓各個職司都有了一絲無力感。

朝廷需要下情儘快到達京師,而地方上也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衙門來控制官員們的行爲,加之吏部官員考評越來越是繁重,都察院,御史臺送上來的官員考評,多有相悖,根本無法細細辨別,打回去吧,又徒耗時日,兩邊自然不會自揭其短,只能讓兩邊互噴口水,多出不少公案。

如此一來,吏部那裡也是怨聲載道,吏部尚書已經多次在中書議事之時,大吐苦水,讓中書拿個法子出來。

此事一直拖到成武二年的時候,才終於有了定案。、

於是,頗爲落魄的御史臺一夜之間,又重新在朝堂之上站穩了腳跟,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就是這般了,皇位上坐的人不一樣了,自然就有人倒黴,有人得意。

不過都察御史也好,按察使也罷,就職權而言,他們卻是在侵蝕地方主官的權限,大部分按察使又都是京官出身,長此以往,必然位在其他地方大吏之上。

當然,那是天下承平之時的事情了,當今天下,正值亂世,英雄輩出,豪傑奮起,按察使之類官吏,權勢再彰,也無法在將軍們手中奪得更多的權力……

天色近晚,天空陰雲密佈,北風烈烈,大同城如同一尊巨獸,矗立在寒風之中,挺直着歷經歲月洗禮的斑駁身軀,依舊能彰顯出北地雄城之英姿。

此時,已經到了關閉城門的時候,但在大同城北門,一羣人聚在城門之前,迎着凜冽的寒風,翹首北望。

按察使鄭鐸看上去四十左右歲的年紀,裹着厚厚的大氅,還是被凍的臉青脣白,不住瑟瑟發抖。

“北地……風寒,一至於斯……真真讓人受不住……柳大人,大將軍也應該快……就快到了吧?”

稍稍往前湊了湊,來到宣慰使柳世源身邊,跺着腳,斷斷續續的問着,顯然冷的有些受不了了。

實際上,他們並未在這裡等候多少時間,只是天氣驟變,眼瞅着一場冬雪就要下來,這才讓人難耐風寒。

宣慰使柳世源望遠處張望了一下,他來到大同已經數載,比之鄭鐸要適應一些,此時雖也冷的厲害,卻還受得住,只是擺了擺手,“再等等,如果不成,再到門洞避一避,不過大將軍帶的是騎兵,咱們在城門之前迎候,已是不妥,若是等大將軍到了咱們眼前,再倉促迎出,怕是不妥。”

鄭鐸回頭望了望身後黑洞洞的城門甬道,被風從那裡呼嘯而過,只聽聲音,就讓鄭鐸呲了呲牙,到那裡避一避,還不如在這兒等着呢。

心裡不由暗自腹誹,大將軍南歸,也不選個好日子,就這天氣,在此處站一站,已是如此,大軍行軍又該多辛苦?

想到這裡,不由對那位大將軍又添了幾分佩服之意,勤勞王事至此,可以算是沒有辜負了半點陛下信重。

隨之又羨慕的想着,冠軍大將軍回到大同,應該呆不了多少時日,年關之前,怕是要回京述職。

據前些時到的家信推測,這次冠軍大將軍回京,加官進爵可就不是以往那般輕描淡寫了,算起來,應該是要加公爵號了。

嘖嘖,大秦開國至今,第四位公爺,大秦因功而封國公的,另外三位都是大秦開國元勳,不過歷代下來,只有京師李家還在,其他兩位的後人,都已敗落。

就算是李家,國公之位也已不在,要知道,大秦爵位繼承向來是減等而授,像鄭家這樣的門閥世家,從祖宗那裡數下來,最高也不過是個縣伯之位。

爵位之賞在大秦分外難得,早已是朝野共識……

不過近些年,爵位有所放開,長安之亂前後,一下就出了兩位侯爺,之後機緣巧合之下,還出了一位異姓王。

同門下平章事李圃晉侯位,也是指日可待,等到再出個國公,自己那位伯父大人,應該也能加個一等伯了,好一好,三等侯也該是有的……

成名需趁早啊,這位按察使大人哆嗦着身子想,家裡那些嬌生慣養的東西就不用提了,還有那些盯着王家留下的職位不放的傢伙,用鼠目寸光來形容再是合適不過。

他可是幾次提議,要多拿下些兵部和樞密院的職位,小點不怕,那纔是將來晉身的好地方,而且還能少些麻煩。

但家裡人還多是願意呆在吏部,那個地方到是不錯,但陛下和中書的大人們,誰都不會輕易放過那裡,那纔是真正的是非所在。

而鄭家子弟從軍的又少,耕讀傳家,耕讀傳家,真真是比上有餘比下不足……

更讓人無法忍受的是,一些所謂老成之人,還在想着如何限制將軍們的兵權,還總那唐時舊例來說事。

也不想想,大唐開國之時,那些秦王府舊人,各個聲名顯赫,凌煙閣上留名,又有誰起兵作亂的?

限制大將兵權,那也應該是天下一統之後的事情,現在說這個,美其名曰,眼光長遠,,實際上,卻是看不清眼下情勢的迂腐之人了。

希望家裡那幾位還沒老糊塗,不要在冠軍大將軍回京之後,鬧出什麼事來纔好,跟現在如日中天的定軍侯趙柱國相爭,怕是要碰個頭破血流,即便是陛下那裡,也不會容許這樣的事發生。

實際上,歸根結底,景帝一朝的那些風波事故,在成武年間,怕是不會重演了,陛下的眼光,和先帝不同的很,更願意放眼於天下,心胸氣魄,非是先帝能及。

尤其是在用人之上,再不如先帝般……謹慎,先縛住手腳,再讓人施展才幹,當今陛下用人,卻要大膽的多,頗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氣概。

想來,在定鼎天下之前,這些朝廷大將皆能放開手腳纔對。

若逆勢而動,定然粉身碎骨,王家殷鑑不遠,怎麼就還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呢?難道真的被那點田產什麼的矇住了眼睛不成?

正浮想聯翩之際,遠方終於傳來陣陣馬蹄聲,不一時,便馬蹄聲便已連成一片,好像悶雷般在耳際劃過,地面也開始微微顫動了起來。

包括鄭鐸在內,官員們立即開始整理袍服,挺直身子,簇擁着宣慰使柳世源往前慢步而行……

(未完待續。)

第732章 決斷(三)第388章 回京(三)第1472章 名醫第1272章 兩軍第1199章 指點第1253章 突擊第474章 飛燕第1548章 東去第336章 遇敵第1336章 努力第1380章 邀請第1554章 殘酷第842章 風浪第1468章 戰議第1079章 改變第1294章 城歡第1498章 內外第986章 清除第1384章 向西第761章 驚濤第495章 風起(四)第322章 兩軍第1137章 相見第572章 進退第2章 親戚第257章 變起(三)第344章 突圍(三)第609章 書課第693章 重遇(一)第729章 決斷(一)第336章 遇敵第1050章 諸事第626章 任命第311章 邸報第1437章 殷切第1374章 推心第1380章 邀請第136章 密議(二)第1245章 西涼(九)第688章 新鮮(二)第1050章 諸事第1285章 漢官第104章 目標第604章 折騰第206章 嚴苛(八)第1529章 相議第855章 中書(三)第975章 王子第942章 刺殺(二)第1400章 罪責第750章 太子第460章 原委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六百三十九章 國武三第1420章 書信(二)第1030章 交戰(三)第928章 大勢第679章 相遇(二)第72章 提親第173章 厚禮(三)第1091章 終結(四)第604章 折騰第1301章 沈鶴第572章 進退第1108章 盟約(三)第568章 恩威第428章 遊園(一)第307章 聚殲(二)第1258章 韋州(四)第1336章 努力第408章 獎懲(十二)第21章 意外第338章 遇敵(三)第1242章 西涼(六)第386章 狂戰(二)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六章 密諜第919章 死戰(二)第694章 慾望第497章 軼事第1243章 西涼(七)第1151章 拜會(一)第730章 大防第127章 分說第593章 自污(三)第148章 計議第1184章 事多第460章 原委第741章 請見第916章 請降第1329章 平息第1363章 煎熬第308章 聚殲(三)第1483章 勸諫第495章 風起(四)第780章 議和(二)第184章 恩賞第1539章 豪傑第1029章 交戰(二)第1498章 內外第1356章 消息第1464章 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