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6章 風陵

大秦成五七年六月末,潼關東,風陵渡口。

如今的風陵渡口與當年秦軍北上河中時相比,已不可容日而語。

這裡可以說是河中,河洛,以及秦川交匯之所在,不說南來北往的客商,都會在此處歇腳。

就說大秦糧草轉運,此處也是必經之所在。

因其位置重要,風陵渡口所在的黃河兩岸,設有兩座禁軍軍營,隔河相對。

兩軍一部爲潼關所轄,一部則爲河中宣撫使治下。

而且,兩邊皆設有數座糧倉,一半屬於軍糧,自然在軍人控制之下,另外一半,則爲地方所有,河東河中的賦稅,都要經過幾個大倉釐定,才能繼續上路。

這麼一來,風陵渡口兩岸,想不繁華都不成了。

就像如今,風陵渡口南邊,房舍連綿,店鋪林立,儼然已經出現了一座不小的市鎮。

當然,在此處定居之人,多數都是秦軍中退下來的軍人和他們的家眷。

其中以出身潼關守軍的居多,之所以他們會選擇留在這裡,看重的就是此處水陸之便利,再加上他們在軍中多有交遊,定居此處,活計不難找,也比回鄉要好的多。

等到這裡漸具規模後,許多北邊退下來,又不願回鄉的兵士,也就都願意留下來。

在這裡娶妻生子,安生度日了。

所以,風陵渡南邊,風陵鎮上的人們,家家都極爲富裕。這還不算。蔚爲奇觀的是。缺胳膊少腿的人隨處可見。

有了他們,風陵鎮的風格和氣氛也就可想而知了,幾年下來,這個越來越大的鎮子就多了幾分肅殺之氣。

鎮子上的老兵,很多都是征塵未去,殺氣猶存的主兒,看人一眼,膽小兒的都得哆嗦半天。

當然。風陵鎮的治安那也是沒的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說的有點過,但敢在鎮上鬧事偷盜的,真沒幾個。

這些抱團的鎮民,可着實不好惹。

但要在鎮子當中居住,你也就會知道,這些隨着鎮民和房舍越來越多,風陵渡的居民們也分出了派別。

東邊靠近潼關方向的,不用問了,那邊是潼關守軍出身的鎮民的聚居所在。也是人數最多的一處。

而風陵渡口這邊輕省一些的活計,一多半兒都落在他們手中。他們生活的也最爲安閒平和,南來北往的商人們,也最願意跟他們打交道。

一旦相處的熟了,潼關左近的事情,做起來也就方便的多了。

鎮子正中住的是原住民,他們大多都是艄公,人數最少,也沒什麼依仗,當年在後周治下的時候,他們吃的就是水邊的這碗飯。

打魚度日,有的則冒着風險,給偷渡之人擺船,在後周和金人還有秦人的夾縫中生存,家無恆產,隨時都有傾覆之危。

但秦人來到後,這些年來,他們也就不愁吃穿了,很多有船的人成了寶貝。

秦人不尚徭役,幹什麼活給什麼錢,讓他們很快就降順之民中最先得到好處的那一部分人,而且,其中不少都順勢加入了秦人的“水軍”,還是能子承父業的那種。

後來,風陵渡這裡還建了個船坊,得到甜頭的也是這羣原住民。

這個羣體,也從原來的十幾戶人家,變成了現在的幾十戶,各個都以秦人自居,再不願回到後周治下了。

如今,在他們眼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實就是和周圍那些人家通婚,誰家姑娘嫁的好,誰家說話的聲音就要大上幾分。

而最好的聯姻對象,其實不在鎮子東邊,而在北邊兒。

那邊住的人不算多,但也絕對不少,傷殘的佔了一大半兒。

他們來到這裡的時候,都還算年輕。

他們家鄉大多在京兆,小部分在延州,其他地方的也有,不過少的很,總的來說,都是清一水的秦川兒郎。

他們有的來自禁軍,有的來自鎮軍,有的則是京軍,來歷極雜,但人們在他們口中聽到最多的,則是他們曾隸屬猛虎武勝軍,京軍一部。

開始的時候,這些陸續南歸的軍人沒有人留下,他們都有軍功在身,回鄉之後,敘功得到的田產,足以讓他們平安富足的過好下半輩子。

但當第一次太原之戰過後,大批傷殘軍兵南歸的時候,終於有一個年輕軍兵選擇留在已經有點規模的風陵鎮。

對於這些有功之人,大秦官府向來優容有加,文書什麼的都好說,即便他少了一隻胳膊,腿也瘸了,但一個大將軍門生的帽子,可是實打實戴在頭上。

做過猛虎武勝軍隊正,在長安國武監學過兵法韜略,又有軍功在身,想要在風陵鎮安居,那是鎮中官吏求之不得之事。

所以,不但發下幾畝薄田,而且,起的屋宅也是鎮裡數一數二的,還不用花自己一分銀兩。

年輕人在黃河邊上向北方拜了拜,便指定了鎮北最靠近黃河的地方作爲自己安身之處,於是,風陵鎮後來便多了這麼一個人。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南歸的軍人陸續留下,在鎮北佔據了大片的土地。

這些人普遍很年輕,沒有家室拖累,讓他們留下來的最大的原因,不是家鄉沒有記掛之人,而是身體上有了殘缺,不願回鄉被人指指點點。

這裡正好,周圍居住之人,都是自家同袍,誰也別笑話誰,而且,因爲離開軍旅的時間還短,那種孤獨陌生的感覺時刻困擾着他們,於是,聚居於一處,也就成了他們的最終的選擇。

這裡少有良田,但他們身上的銀兩卻不少。

於是,酒樓茶肆什麼的,就都開了起來。

說起來。隨着他們人數漸多。霸道之處也就顯了出來。弄了些營生出來後,除了他們自己人,便不許旁人在這裡立足了。

一旦有人仿效,立馬就會鬧上門兒來,不弄的你雞飛狗跳,絕不干休。

開始的時候,潼關守軍出身的人還?忍着,後來矛盾越來越大。終於衝突了起來。

但這些傢伙可不白給,別看一個個都有傷殘在身,抱團鬧起事來,誰也攔不住,潼關出來的兵士,被人家打的抱頭鼠竄。

回去告狀吧,這些傢伙也不白給,軍中同袍不比你少不說,而且,人家認識的那些位。各個都有軍職在身,傳話到潼關這裡。你光想護着自家人,那絕對不成。

這麼鬧了幾次,終於風陵鎮出現了第一樁命案,而且死的還不只一個。

於是。。。。。。。。都消停了。。。。。。

殺人償命,秦人律法不是鬧着玩兒的。

最終,兩人人頭落地,六個人發配充入罪役。

兩個死的,一個出身潼關守軍,一個出自殿前司禁軍,兩邊各出一人。

但發配的,潼關守軍這邊兒五個,剩下的一個纔是那邊兒的人,而且這位服罪役就在黃河岸邊兒,也不用幹活兒,就在渡口這裡守着。

高下立判,風陵鎮一下就安靜了下來,鎮子東邊的人再也沒人願跟北邊的人較勁兒了,在自家地盤上吃了這麼大的虧,北邊兒的人哪裡還能招惹?

但北邊的傢伙們也鬧不起來了,因爲一位回京述職的猛虎武勝軍都尉“恰巧”路過這裡,將這些傢伙罵了個狗血噴頭。

這位脾氣暴躁的都尉,最後掄起巴掌來,挨個的抽,那響動,好像全鎮都能聽見。

過後的一些日子,北邊這些年輕人都是鼻青臉腫,很少有在外邊晃盪的了。

最後,兩邊帶頭的湊到一起,商量了一下,鎮裡設了些巡役,兩邊各出人手,卻要保證風陵鎮的安寧。

這麼一來,風陵鎮終於平靜了下來,兩邊雖然看着對方還是不順眼,但最多口角幾句,不再大打出手了。

這會兒風陵鎮的人口也越來越多,能做的營生也就多了。

這邊剛湊份子弄了個船坊,那邊就弄起了米店,這邊開了一家打鐵鋪子,那邊就開起了木工作坊。

等到南來北往的客商越來越多,從潼關到風陵渡的馬車生意也落入了他們的眼中,一番爭競下來,兩邊都出了錢和人手,生意做的紅紅火火兒,仇怨也漸漸消泯。

這樣一來,顯然,風陵鎮的原住民們,更願意將自家閨女嫁給誰,也就不用問了。

北邊的人最富裕,北邊的人最威風,北邊的人門路最廣,北邊的房子也最好,道路也最乾淨。

若照着後世的眼光分一下?,那麼北邊就是正經的富人區,東邊住着中產階級,中間的是土著。

www ⊙ttκǎ n ⊙C○

東邊和南邊,呵呵,不是窮人聚居的地方,那裡住着的大多都是東邊和北邊人家的僕役的家眷。

這些人,其中有不少與中原人相貌迥異,一看就是北邊的胡人。

不論男女,個子都不高,但又都分外健壯,身上帶着野性,卻又異常的順服,最重要的也是他們最受歡迎的地方在於,他們對主人極爲忠誠。

他們自然不會是自願來到遙遠的南方的,他們的身份其實都是奴隸,被漢商帶着南下的奴隸。

要說大秦明文禁止奴隸貿易,對於販賣人口處置的也極爲嚴厲。

但原始奴隸社會的一些特徵,從來未曾徹底消失,即便千年之後,同樣也不會根除,這是人類劣根性決定的,與文明與否並無多大關係。

而北方草原戰俘非常多,在大將軍趙石率兵征伐草原各部之後,奴隸貿易也來到了一個高?潮。

漢商們用盡了手段,從胡地帶買來戰俘,帶着南下,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因爲奴隸的價格太低廉了,在暴利面前,商人們的膽子從來不會小了。

即便草原各部都不願意出售戰俘,但在漢商層出不窮的各種手段之下,還是有大批奴隸被運往南邊。

因邊關並沒有太過注意這樣的情形,商隊中的奴隸往往能充做商隊護衛,而被帶到南邊。。。。。。

不用交稅銀,不用怎麼擔心運輸的問題,只要讓他們吃飽了就成。

胡奴的稀少,以及成本的低廉,奴隸貿易的興起也就理所當然了。

膽子大的,會到繁盛的大城去交易,不過危險的很,一旦被官府查實,後果極難設想。

膽子小的,便在沿路將奴隸出手,至於身契。。。。。。呵呵,這麼便宜的奴僕,你道是從哪裡來的?

而風陵鎮,作爲南下的必經之路,以及鎮民的特殊構成,讓暫時充做奴隸販子的漢商們,找到一處很好的銷贓地點。

這裡住着的大多都是軍人,不太忌諱奴僕的來歷以及會不會讓家中不得安寧,而且,這些奴僕雖然語言不通,雖然幹活大多笨手笨腳。

但就勝在一個便宜,一大家子胡人奴隸,也用不了三四十兩紋銀,單個論起來,能超過二十兩的,只會出現在那些身體健壯,相貌有可取之處,會說幾句漢話的胡奴身上。

貴嗎,真心一點都不貴,漢人?僕從身價不會太高,但即便籤了身契,之後的吃穿用度,都要主家負責不說,還要有例銀供養,不然的話,誰會到你家賣身做活?

Wшw ●тt kдn ●C ○

這些胡奴就不用說了,吃飽了就成,使勁的用,之後足以省下漢人奴僕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開銷。

至於身契文書,風陵鎮這些人,辦起來就不是事兒。

更讓人放心的是,這些胡奴的生死,完全掌控在主家手裡,就算死了,外人也不會多說一句。

民不舉官不究,只要沒見在青天白日下,弄出一具屍首來,你家裡少了個胡奴,別說官府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當未見了。

要說,漢胡比起來,其實誰也別說誰,胡人是赤裸裸的殘暴,漢人戴了一層文明的面紗,真不好說藏在後面的面孔到底是怎麼樣的。

總的來說,風陵鎮已經非常的繁華。

商人們在這裡歇歇腳,給東邊的人套近乎,可以在潼關左近得些便宜,而想的長遠的人,更願意來北邊轉悠,因爲在這裡結交下幾個人,也許到了大同,人家讓你傳個話兒,就能得個天大的驚喜。

而且,從河東到河東一路上,這裡的人都有熟人在。。。。。。。。。(未完待續。。)

第1556章 古北第406章 親族(一)第1568章 逃亡第1444章 文樓(四)第824章 天妖(完)第15章 血戰(二)第97章 捉賊(一)第945章 來歷第330章 鏖戰(四)第760章 誘敵第217章 年關(十)第545章 兄弟第338章 遇敵(三)第1086章 震撼第42章 謀算第1403章 商隊(四)第1088章 終結(一)第572章 進退第710章 開端(一)第80章 收徒第150章 陌刀第488章 老道第1682章 問難第749章 攻城(二)第45章 說笑第1414章 笑話第364章 慶功(二)第709章 君臣第893章 閉門第1266章 韋州(十二)第1007章 戰果第1557章 序曲第1460章 局面第240章 血夜(八)第478章 圍城第1327章 內亂第1267章 軍心第221章 校場(二)第1365章 滑頭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二十八章 艱途四第405章 獎懲(十)第1214章 財富第627章 衆謀第3章 鹽監第210章 年關(三)第837章 突破第1413章 明遠(二)第611章 勸說第1520章 長亭(二)第235章 血夜(三)第376章 蒙古第7章 徵兵第757章 獻計第1437章 殷切第443章 樓臺(二)第161章 殿議第632章 人來(五)第22章 說服第1244章 西涼(八)第74章 夜戰第1239章 西涼(三)第1209章 胖子第984章 戰術第418章 聖旨第382章 豪傑(六)第1361章 結果第1005章 降俘第601章 來人(二)第1050章 諸事第319章 夜談(一)第1093章 終結(完)第1158章 拜會(八)第280章 歸來第1353章 捉拿第1396章 破敵第1541章 怨恨第735章 算盤第1233章 山匪第156章 祝壽(六)第1518章 卷 終第1417章 漢陰第80章 收徒第1155章 拜會(五)第38章 解圍第1358章 私話第108章 談論第1199章 指點第373章 北行第685章 歸人第1010章 螟蛉第1034章 相爭(二)第1260章 韋州(六)第278章 關下第1311章 君臣(三)第157章 比鬥(三)第858章 金殿第423章 來客(一)第461章 草包第339章 遇敵(四)第694章 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