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借力

而十幾日之後,一行數十人來到了大同。

這些人形形色色,他們並非一起來到的大同,而是在幾日之間,陸續來到,來到之後,立即分散於大同各處。

而此時,離年關也越發的近了,大同終於顯出了一點過年的氣氛,尤其是宣撫使府邸,更是張燈結綵,準備在過年的時候熱鬧一下。

不過大同這裡,跟長安自然無法相提並論,就算熱鬧,也熱鬧不到哪裡去,天寒地凍不說,戰亂之後,許多人家都是服喪,大同百姓神經再是強悍,於這樣一個年景之下,日子也只是勉強湊合着過而已。

尤其是聽聞宣撫使在城外遇刺,更是爲這個年關蒙上了一層陰霾,大同百姓已經被折騰的怕了,所幸的是,秦人並未因權貴遇刺而大動干戈,這讓百姓心裡多少安穩了些。

更是有許多人在暗地裡咒罵那些膽大包天的刺客,肯定是金人走狗,大家日子過的剛安穩些,就又來胡作非爲,弄的人提心吊膽的,詛咒這些王八蛋不得好死,死後也要下十八層地獄。。。。。。。。

大同府知府大人激憤過後,知曉宣撫使大人不想鬧的太過,心裡其實也是多少放心了下來。

作爲一府之尊,關心的不是旁的什麼,而是百姓民心,轄下子民過的好了,才能顯出他們的本事,若這麼三天兩頭的鬧下去,地方政務可怎麼是好?

所以,本就與宣撫使大人相處的不錯,這次事情過後,知府大人卻是覺着,大將軍雖然名聲差了些,但還是很能體恤下情,做事也有些章法,並不如傳聞中是那種凶神惡煞,只知道打仗的赳赳武夫。

要不怎麼說呢,這人是要講緣法的。經歷過長安大變之人,都道大將軍趙石不好招惹,而且在兩次儲位之爭中,都能安然無恙,可見城府深沉。讓人忌憚萬分。

這些年下來。大將軍趙石的形象,也不再是如當初一般,只是手握兵權那麼簡單了,許多人已經生出了投靠的心思。只是大將軍在外征戰,沒多少機會而已,但就算有了投於門下之心,對大將軍趙石此人的印象,也不定能好到哪裡去。權臣這兩個字眼肯定是少不了的。

而偏偏這位知府大人,與趙石交談了幾次,卻是對大將軍,宣撫使大人評價越來越高,也越看越是順眼,由此多出了許多相交之心。

當然,官場中人,心裡想的自然不會這般單純,因爲各個都有上進之心嘛。

一個是大將軍趙石乃陛下心腹臣子。這個自不用提,當今陛下皇位怎麼來的,他們這些東宮舊人心裡最是明白,如此對於大將軍趙石的定位也最爲準確,恐怕今後十數年間。大將軍趙石的權勢不會有所動搖,只能是更爲顯赫。

再加上。。。。。。。知府大人還給自家兒子保了媒,如此種種,其實已然與投靠無異。而照他現在的感覺,只會將自己跟大將軍趙石拉的更近而已。

大將軍趙石遇刺這事在刻意壓制之下。沒有鬧的沸反盈天,這在知府大人看來明顯是一個再明智不過的選擇。

城外秦軍兵卒沒有入城,也未大肆搜捕,甚至於大同百姓間,傳言若有若無的散開,也未激起什麼變故,還得了些好的名聲,這些在知府大人看來,都是一地之尊應該有的度量和手段所取得的成效。

如果宣撫使大人能夠這般下去,知府大人也有這個信心,將大同府治理的水清河晏,百姓安寧。

而作爲大同府知府,自也不缺一些施政手段,在看清宣撫使大人的心思之後,便接着這次變故,將來年要修路挖渠的消息放了出去。

也不出他所料,大同府各處士紳大族膽戰心驚之餘,聽到這個消息,簡直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湊了上來。

要知道,秦軍北來,一路上對這些士紳大族可沒少下了手,只不過是到了大同,圍城好多時日,又經歷了大同民亂什麼的,最終纔沒有想別處一般,將大同府左近的州府清洗一遍,不過雖說如此,誰知道來年會是如何。

這等兵荒馬亂的時節,人命實如草籽一般輕賤,一門上下的生死,可能也只不過是宣撫使大人一句輕飄飄的話就能定下來,所以最希望能得秦人上下歡心的反而就是這些士紳大族。

知府大人這個消息一放出去,還沒過上兩天,最先到來大同的便是當初漢軍萬戶陳霧所在的陳氏一族的當家之人。

像這樣的家族,也從不缺少在亂世中求存的意志和決心,來到大同之後,只稍微打聽了一下,便到知府衙門,拜見知府大人。

但出人意料的,知府大人對他很是冷淡,與他得到的消息很是不同,試探了幾句之後,他便知曉,若自己再多話,恐怕就要弄巧成拙了,出了知府衙門,他很是疑惑,有種摸不着頭腦的感覺。

但回到宿處,卻已有人在那裡等着他了,知府衙門裡的一個小官兒,很年輕,帶着秦人特有的口音,而且身上總有種讓人不寒而慄的氣息,其實上過戰陣的人都知道,那叫殺氣,見的血多了,舉手投足,目光所至,都會散發出這種生人勿進一樣的氣息。

年輕人官兒雖不大,但在這河東地界,只要帶着這種口音,還有什麼人敢於招惹,即便陳氏這樣的大族當家人,也只能低着頭說話,這是征服者的權利,河中漢人,想要再次融入漢人這個羣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爲他們在金人治下已經太久了。

年輕人的氣勢雖然很有些讓人不舒服,但說起話來,一板一眼,卻有章法的很,也並無什麼架子。

這讓陳氏的當家人欣喜之餘,也有些忐忑。

年輕人笑着,初一見面,幾句話,就已經將自己的來歷交代了個清楚,軍旅出身,暫於知府衙門任職,身上還帶着個校尉的職銜,雖然只是最低的果毅校尉,卻足以讓旁人肅然起敬了。

陳氏的當家人其實是漢軍萬戶陳霧的堂兄,堂弟陳霧去了南邊,前程十分之難料,臨走之時,吩咐的那些話他都記在心裡,陳氏一族的生死不在陳霧這個堂弟身上,還在於他這個留下來的堂兄。

秦人氣魄恢弘,陳霧只是投效,生死都很難料,做不了其他什麼,陳氏想要站住腳,卻還得看陳氏一族自家的眼光和膽量。

所以他不敢怠慢,禮數周到的將人請了進來,年輕人也不客氣,飲茶喝酒,談笑無忌,讓人很快便能生出親近之心,這樣的氣度風範,在北地漢人當中是很少能見到的,很像是他堂弟陳霧年輕時的樣子。

這讓他更加了幾分小心,不過也正好藉機探問一下大同城裡如今的情形,尤其是府衙以及秦軍的一些事情,年輕人知無不答,答無不盡,這番相談,讓他收穫良多,而年輕人吃飽喝足,又笑着說了兩句,便即要告辭離去。

雖說相談甚歡,但這個年輕自始至終好像都沒說來意如何,讓這位陳氏的當家之人云山霧繞的,有些摸不着頭腦。

年輕人來的突然,走的利落,推拒了他送上的“薄禮”,就這麼與他吃了一頓飯食,說了些話語,遂灑然而去,好像到他這裡來,只爲了蹭頓飯吃的。

但這位陳氏的當家人可不敢這麼想,回來之後,細細的將相談的話琢磨了一遍,越琢磨,這裡面好像玄機越深,腦海間靈光一閃,想到這個年輕人的來歷,接着再想想那些隻言片語間藏着的意思,頓時便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了。

如今大同城中,可不是知府大人的天下,而是宣撫使,秦人那位大將軍,北地魔王趙柱國爲尊。。。。。。。

但自家一個區區小人物,能入得宣撫使大人法眼?他這裡乍喜之餘,卻也多少有些忐忑,要是猜錯了,冒然上門。。。。。。。。。那位的名聲可是名傳遐邇,會不會。。。。。。。

要不再等一等,瞧一瞧?順便再打探清楚一些,總不能就這麼憑着一個猜測便下決斷吧?

不過接下來兩天傳回來的消息讓他有些坐不住了,一些士紳大族陸續來到大同,如他一般,到知府衙門請見,中間許多人,還拿着縣衙開具的薦書,投效之心,比陳氏絲毫不差。。。。。。。。。

所幸傳回來的消息是,這些人的收穫好像都不算大,不過懷仁王氏,山陰呂氏,應縣董氏可都已經來了,簡直可以蜂擁而至來形容。

陳氏在這些大族面前,不但遜色很多,而且消息定也不如這些大族靈通,若是被人佔了先機,陳氏也只能隨之翼尾,這又如何能讓人心甘。

最終,他是一咬牙,將陳氏祖上傳下來的一雙玉如意拿了出來,所謂禮多人不怪,自己如此個小人物,去拜訪一下宣撫使大人,想來那位大人眼中就算沒有自己這樣的小人物,也不至於會怪罪吧。

(月票,月票。。。。。。。。。)

第1505章 進攻第353章 祝壽(三)第1443章 文樓(三)第845章 牢獄第430章 遊園(三)第8章 煩惱第158章 騎戰(一)第1309章 君臣第1530章 學問第190章 相交第1208章 初戰第753章 無辜第220章 校場第133章 先生(四)第296章 裂痕第610章 出城(一)第542章 奏表(二)第159章 騎戰(二)第82章 突破第1287章 繳獲第345章 入山第1124章 盟約(完)第1559章 包圍第1151章 拜會(一)第376章 遇匪(二)第1229章 軟硬第1118章 盟約(十三)第1406章 目的第1371章 聚飲(六)第82章 突破第1192章 忙碌第1376章 行軍第475章 大戰(一)第324章 大戰(二)第369章 決定(三)第737章 退兵第966章 衝鋒第140章 來訪(三)第145章 出行(四)第272章 開拔(二)第1500章 運氣第206章 嚴苛(八)第1153章 拜會(三)第1285章 漢官第1150章 國策(完)第1335章 質問第1404章 邀請第5章 大雪第568章 絕情第517章 雲涌(十七)第1550章 享受第27章 完勝第387章 回京(二)第917章 序幕第五十九 奪功四第1248章 西涼(十三)第539章 善後第1271章 元康(二)第903章 北進第321章 相見第1029章 交戰(二)第1367章 禁軍第1486章 算賬第1035章 獻策第861章 回府第578章 激戰(二)第1418章 碰撞第1301章 沈鶴第1078章 重生第1477章 殿議第45章 說笑第43章 書吏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七百零五章 亂子五第1章 少年第567章 混亂第377章 遇匪(三)第196章 音境(二)第926章 部衆(二)第1391章 膨脹第1205章 平涼第1154章 拜會(四)第1207章 少年第506章 雲涌(六)第774章 鏖兵(七)第5章 大雪第1061章 王罕第370章 部落第1057章 激鬥第185章 太液第1286章 考量第1524章 前事第730章 大防第1406章 目的第1334章 款待第1115章 盟約(十)第307章 聚殲(二)第99章 捉賊(三)第1000章 衝擊第775章 鏖兵(八)第1154章 拜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