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儒家衆聖(上)

戰國,列國伐交於戰事,繼春秋之後,也確實是該給當下的時代確定一個正式的稱呼了,雖然戰國這個稱呼當前時代的詞彙,早就在不少人物的口中流傳,但事實上,並沒有人,並沒有任何一位史官,在其中寫下這兩個字來。

沒有史官同意,意味着並非正統。

“戰國之詞,當在此次儒門大會之後,由各位聖賢轉託大史、太史、西史、南史,再由四史氏分別會見各國史官,自周敬王后,春秋滅,至如今當下之世,可稱爲‘戰國’!”

這只是一件插曲,儒家的聖人隨口便定下了這次需要傳遞給外界的一些信息,這次儒門大會,整個天下都在等着結果。

七十二聖人,前世後世的儒門諸子,究竟誰家是正統,需要拿出來給天下看一看。

沒有國家用儒家的道理,但這不代表儒家的勢力不強大,用不用道理是另一回事了。

就像是天下沒有人會否認仲尼的地位,知道他是周禮最後的守道者,但是這並不妨礙諸國君王對他敬而遠之。

因爲儒家的道理,不適合戰國。

程知遠一言切中要害,諸子不免開始回憶自己的作用,八脈自然是各有側重,不是完全尊奉於仲尼之道,而是在其中添加自己的思想發展而來。

有人看向子夏,在諸子之中,對仲尼之道更改最多的,其實不是子思,而是子夏。

子夏不關注克己復禮,而是希望儒門能與世同進,並且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也導致他和一些人的重大分歧,譬如顓孫師、子思。

“我沒有錯,時至今日,我依舊知道我想要什麼。”

子夏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是眼睛瞎了,但我的心還澄澈,不敢說如赤子,但卻絕對是如夕陽般的顏色。”

“夕陽?子夏先生,這光明於衆生的太陽落幕,這可不是好比喻。”

古聖中,曹恤開口,並不認爲子夏的道理適用於當世。

曹恤,世人稱之爲子循。

“子循啊,子思能把你從洪河請出來,看來也是下了大功夫。”

子循道:“做官一世,紅塵喧囂,困頓難受,故隱於山野,本不願復出,奈何...天下禮崩樂壞,樂土不復,不得不來。”

“子夏先生,你覺得你是正統嗎?”

子夏失笑:“難道這裡有人認爲自己不是正統的嗎?”

子循道:“不,子夏先生,你錯了,不是自己認爲自己是否是正統,而是正統,至今沒有決斷。”

“我的看法,衆人皆不得仲尼真傳。”

子循指着子思,曾參他們道:“即使是子思,也不過是在拾人牙慧而已,他拿起的,是仲尼曾經放下的,但是仲尼都放下的東西,怎麼能稱呼爲正統呢?”

“正統是什麼,我們今日爭鬥的,不是流於表相的東西,我覺得程子說的很好,儒家存在的意義,儒家在戰國的作用.......這是決定誰爲正統的關鍵所在。”

“那麼,追根溯源,儒,是什麼?”

子循問子夏:“先生以爲是什麼?”

子夏答道:“儒本柔也,是懦也,卻非是懼而生,所謂懦字,心之所需也。”

“儒者,當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爲君子,漸於飢寒,而志不僻;銙於五兵,而辭不懾;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子循笑而不語,在子夏說完之後,南宮适接話:

“儒制邦道,有道不廢;儒制邦法,有法不戮;君子躬稼而知天下!”

“樂土哉!”

澹臺滅明笑道:“天下也大有,天下也大同!君子之行,澤及當世,名垂青史,樂於黃泉九幽之下,無憾矣。”

“異!”

有人開口,八脈之中,顏回一脈,顏回本人因爲重病並沒有到,出聲的是公皙哀。

公皙哀,字季次。閭巷人也,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他出身於平民之家,一生潦倒,與顏回的道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完全契合,故而同屬一脈。

“儒有大人之儒,有君子之儒,有小人之儒,有犬馬之儒!”

公皙哀道:“所謂大人之儒,以天地爲居,以山河爲幾,以衆生爲親,我曾聽程子在新宮有言,所謂‘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此爲大人之儒也!”

“所謂君子之儒,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行仁走義,以仁義爲己任,以道德爲己繩,不妄動,動必有道,不徒語,語必有理,不苟求,求必有義,不虛行,行必有正。此爲君子之儒也。”

“小人之儒,所謂小人之儒,子夏先生曾經爲人陰鬱,報復心重,遭到仲尼訓斥,彼時子夏先生便是小人之儒了,行的是儒門的道理,走的是儒門的路子,但是所作所爲,既希望自己成爲一個真正的君子之儒,卻又處處放不下意氣,無遠見而貪圖小名,君子則將以明道,小人則矜其才名,此爲小人儒也。”

“沒有大才,靠自吹自擂而已,卻又自卑。”

公皙哀的話並沒有讓子夏惱怒,反而讓子夏覺得有些懷念,昔年他剛剛拜仲尼爲師時,便是這副模樣,是仲尼一直在教導他,讓他成爲了後來的“西河聖人”。

而他與子張最早的衝突,大概就來源於此,當時顓孫師在儒門內有很多朋友,而子夏則性格孤僻不喜羣居,雙方因爲交友的問題偶爾做了一次辯論,雖然互相欣賞對方的才學,但最後依舊不歡而散。

“最後一種,犬馬之儒!”

公皙哀看向各位聖賢,忽然冷笑道:“這種儒,我拿不出例子,但是,我可以用墨家的例子來舉一下。”

“墨翟何等大才?昔年仲尼哀而避世,墨翟與楊朱爭雄,彼時,天下不歸楊則歸墨,彼時連孟軻都不敢擡首相走,是因二聖之說喧沸於天下,無他容身之地。”

“但即使如墨翟這般大才,最後麾下也教出了勝綽這種無義的敗類,這究竟是爲什麼?”

“如果說,我拿不出犬馬之儒,是因爲儒不被列國所接受,那麼墨,是各國都希望拉攏的,勝綽便是犬馬之墨了,但大家都知道,墨翟是反對無義之戰的。”

“勝綽三次幫助項子牛發動不義之戰,讓墨翟勃然大怒,派遣高孫子前去捉拿,並且將他革出墨家門戶。”

“這種人,學到了諸子的道理,卻不遵守,反而用這種道理來爲自己謀取私利,甘願成爲他人門下走狗,毫無底線堅持可言,這種人,便是‘犬馬’。”

“犬馬之忠,世人讚譽,但爲何到了我們這裡,就是罵人的話?原因,忠的對象不一樣。”

“犬馬忠誠於主,我等忠誠於道!”

公皙哀認真道:“我認同子夏先生所說的話,君子當不忘昔席之言,即使我們尊貴了,也不能忘記曾經的理想,而澹臺先生所說的,南宮先生所說的,樂土,你們是要用自己的道理,幫助那些貪婪的君王,你們真的覺得,他們會遵守諾言嗎?”

“法家忠誠於法,不惜以身試法;墨者忠誠於義,爲利天下而死不旋踵。”

“我儒家呢?忠於仁,奉於義,贊於孝,讀於春秋,希冀於大德,以周禮當作矩,以周樂作爲尺,首先一個,仁字當先。”

“而我要說的,是世間君王,皆不仁,俱如禽獸耳!”

“儒者,一個仁字,而不是什麼立邦規矩,立邦法度,先行仁,再言天下!不然就是助紂爲虐,與禽獸同舞!”

公皙哀言辭激烈,直指南宮,澹臺,做出捧飯碗的動作:“諸位,包含曾參先生在內,莫不是都要披着仲尼的死皮,叼着已經腐爛發臭的骨頭,去向君王獻媚而行那犬馬之事嗎!”

“季次!”

曾參豁然直視他,氣焰暴動!

“何爲犬馬,若希望爲犬馬,在秦國時,便不會有秦商身死之事了!你懂得一些皮毛,也便敢在這裡大放闕詞!”

“這種亂視聽,已入詭辯的話,也配稱儒!君王皆禽獸,我等俱犬馬,那你是什麼,石縫中的青苔?亦或是河底污泥裡的蟲子?穀倉外扒拉的相鼠?看到陽光,卻又距離自己很近,得而不得,故而嫉妒萬分?”

曾參罵人是不帶一句髒字,確實是氣的不輕,而公皙哀卻同樣不退,大笑道:“是非與否,我只是一問,答與不答,皆看汝等,與我何干?你不答也罷,這裡還有人,接着講,接着聽!”

“儒.....”

漆雕暉嘆了一聲:“十二個字而已,若懂,皆懂。”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竊以爲,只要做到這十二個字,便可自稱一聲儒而不懼天下流言蜚語了。”

他的話言簡意賅,同樣也是當初漆雕啓與仲尼談話時所說的答案,漆雕氏一直尊奉至今。

孟氏之儒來的是萬章,他不算聖人,僅僅是一位賢者,但是因爲孟氏之儒在儒家內部同樣很有口碑吃的開,所以借了東風,也活了很久,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古人。

他是孟軻的首徒,而孟軻,並沒有到來,顏回不來是因爲病重,盜跖已經去看他,而顓孫師是因爲血戰雁門與恆山武士同拒匈奴而來不了,至於孟軻,並不知道原因。

按道理說,這種大事情,雖然孟氏之儒在八脈之中不算大勢力,但他的道理在儒門之中很是盛行,只是政治主張有一部分因爲太過於理想和荒誕復古,從而不被人認可,但是關乎“民貴君輕”的一段,是極其被推崇的。

所以孟子應該不會缺席這種大事情纔對。

現在麼,比較奇怪。

萬章先是向各個聖賢行禮拜見,而後再不卑不亢的開口:

“君子仁於他人,利於他人,負重於己,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此正儒也。”

“至於曾參先生與季次先生的爭論,晚輩這裡,想要說一句話。”

“家師曾向梁惠王(魏惠王)言: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

“現在儒家走向爭鬥,但儒家的人卻都看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談最初的仁義,正是‘道已死卻與我無關是世界的錯誤’。”

萬章的話有些尖銳了,但他也只是說了一句,而立刻就有人嘲笑起來。

“異!”

樂正氏之儒中,樂正春開口了。

“孟軻只說豬狗吃的是人的食物,卻不問爲什麼會這樣,而是一昧讓梁惠王想想辦法,這不是荒謬嗎,我也知道這個事件,最後梁惠王並沒有迴應孟軻的道理,是梁惠王不知道如何回答,還是他不想回答?”

“孟氏只說天下仁義,希望人人都仁,人人有義,要放下利益?異!那孟氏宣講義,又是爲了什麼呢?道,其實也是利益,萬章,莫言不知,我看,是知其不爲。”

“看得懂過程,見得到結果,卻不知道起因,豬狗吃的人食,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得賑濟,可梁惠王拿不出來,你知道那年天下大旱,連國君都收沒有多少餘糧,民貴君輕不假,但難道要抱着亡國的姿態,去賑濟災民嗎?”

“那國也亡了,民最後也是死了,你就這麼肯定,其他的國和你講仁義?不來打你?”

“借看古事,鄭莊公與周桓王,因爲一畝地麥子而打了起來,殺的是天昏地暗,周桓王自己披掛上陣結果被一箭射翻,事後鄭莊公只賠了一點麥子,美其名曰來看看,是氣的桓王箭傷發作,差點死掉,大家都知道鄭莊公逾越了禮,諸侯怎麼可以在春秋的時候,進攻天子呢?”

“但是,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麼?是鄭莊公想要代天子嗎?不是,只是因爲天子要削弱鄭莊公的權柄,而莊公當時正好兵強馬壯,氣在頭上,便割了天子的莊稼。”

“正如烈馬不好馴服,上馬時,見到新的小主人,那也是不服氣的,自然要翻蹄子給主人看看,若是桓王贏了,莊公自然馴服,可事實上....大家只看到莊公贏了,天子敗了,於是鄭國就有罪了。”

第五百六十九章 東崑崙與鎮秦劍第六百六十六章 世間塵埃與螻蟻(下)第二百二十章 大難臨頭第七百六十九章 天界(一)第六百六十一章 俠祖、女妖第四百四十章 俯仰無愧於天地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下無雙(下)第七百一十二章 天子的資格第七百七十八章 太上座下第六百五十二章 存在於前第一百六十六章 斬鬼!第六百六十一章 俠祖、女妖第六百三十八章 誅聖(下)第三百六十九章 三寸劍光寒九州第二百六十四章 不會就去找老師第五百七十七章 樂土第三百零九章 十寒變,所欲明第五百四十五章 萬數梨花開長空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地游龍(上)第三百九十二章 三等分的計較第七百零七章 消亡的花朵第四百三十章 八字真言第四百零三章 子夏荊軻第三百三十八章 君子如向矣(一)第五百七十九章 人非天,焉知天之道德?第五百六十八章 我乃最佳第六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伏日窮兇第四百七十六章 雲神之殤(上一章標題錯了)第六十一章 蟲聲第二百四十二章 黃河古棺第三百三十六章 三人行,必有可爲師者第六百四十四章 劍叩天門第四百四十七章 飛昇之謎第二百七十八章 夢 · 望山巫第三百一十一章 知遇之恩第二百一十七章 殺生起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陸地劍仙(上)第六百二十四章 柳樹與杯第一百六十三章 仙與鬼(三)第六百一十四章 勇者無懼(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斷走偏的道路第八十八章 夢 · 徵三夷(二)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羅劍網第八十五章 夢 · 夫妻打架(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四始·頌劍》第六百九十九章 摧天劍!第七百七十七章 太上之疑第四百四十二章 日落於金野第九十章 夢 · 徵三夷(四)第七百七十章 天界(三)第五百九十六章 燭火(下)第四百九十四章 山海彼方的天子命第二百一十五章 禍事了(上)第七十六章 正劍(上)第四百六十五章 太一太乙第三百八十章 大周朝第一實驗田第一百五十二章 索鬼神第二百九十三章 夢 · 百獸還糧第六百七十三章 大荒巨海劍第三百九十章 獨吞第二百八十五章 夢 · 禺稿山(下)第五百三十二章 鄭聲淫,佞人殆第六百九十五章 青史與夢第七百零一章 東皇與太乙第二百一十四章 秦軍伐韓第三百四十三章 廬山幽火第一百一十七章 庶人劍第二重第一百一十六章 往世雷書(五更,求訂閱)第二百一十三章 天子後裔第五百一十章 復活儀式第六百八十三章 豈有同類相食?第七百七十章 天界(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華山將倒第四百零三章 子夏荊軻第一百一十六章 往世雷書(五更,求訂閱)第二百零二章 劍心(二)第六百七十九章 道尊!第三百八十九章 荊棘從中荊棘刺第二百一十章 龍淵相虺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狼鷹漁第七百一十章 傳說中的儒者第三十五章 出劍之後,當如疾風驟雨(求收藏求推薦!)第六百一十一章 萬民(下)第四百五十九章 冥厄之會第五百二十九章 四貴之禍第十四章 盛怒於土囊之口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地之數五十五第四百二十二章 山阿女蘿第二百九十六章 夢 · 聖皇遺留的邀請第四百零八章 燕雀聒噪第三十一章 人間無趣,不如不來第六百九十五章 青史與夢第六百九十八章 有人生滅於歲月第三百七十六章 守道之屍第五十五章 劍食人心第三百九十二章 三等分的計較第三十一章 人間無趣,不如不來第四百四十一章 黑白飛熊第六百六十六章 世間塵埃與螻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