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涵本以爲外星人不會輕易答應,可讓他意外的是代表團只是提了一句,外星人就一口答應下來,而且主動出人出力,協助地心基地的建造。
不過外星人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地心基地的研究必須由外星人全程監督,再比如地心基地中的人員只能在限定的區域內活動等等。
北都的迴應也很乾脆,但凡不影響研究的要求一律開綠燈。
最後雙方只用了半個晚上,關於地心基地的一系列問題就全部商討完畢,效率高得一塌糊塗。
結果第二天早上,北月洲就開始製作地心基地需要的“集裝箱”。
之所以說製作而不是製造,是因爲這玩意都是現成的,只要根據地心基地的具體需求改上一改,就可以送上太空城裝艦起運。
改裝的具體要求由方言起草,前進基地裡的專家團共同修改,再收北都組織專家把關。
最後的成稿充分考慮了地心的特殊環境,於是本來只需要幾天的改造過程硬是拖了一個多星期也沒完工。
不是北月洲不努力,實在是地心基地的要求與衆不同,甚至說,與組合式營地的設計理念完全相反!
這種情況可實在是太罕見了,以至於原計劃的修改不得不取消,由設計部門連夜加班,重新拿出一套新的組合設計方案,再送到北月洲開工製造。
組合式營地本來的用途是在外太空使用,甭管月球水星還是火星,送上去立馬就能用,哪怕找個體積不大的小行星,或者乾脆當空間站用也不是不行。
凡是對太空有點了解的人,知道組合式營地的功能之後,多少都能推測出這套設備的功能,比如防寒隔熱保壓抗輻射,都是太空裡經常遇上的麻煩。
可是這一回是地心基地,跟太空環境完全不一樣,就拿壓力來說,太空是外邊壓力小,裡面壓力大,就是要求組合箱體必須對內保壓。
而木衛零的地心就不一樣了,那裡的氣壓比標準氣壓還要高一截,對內保壓根本就沒意義,當然對外保壓也沒必要,因爲那裡的氣壓還沒超過人類的適應範圍,直接內外平衡就行。
不過氣壓增高之後,箱體中安裝的設備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特別是跟壓力有關的敏感裝備,絕對不能因爲氣壓過高導致設備故障。
還有照明需要增強、供能需要加強、飲水給養必須保障、安全也需要重新考慮。
總之,除了基礎設計理念,其他方面能改的統統改一遍,好在人類對高壓環境非常有研究,不管理論還是設備都是現成的,北月洲只需要新的設計方案。
設計部門也不白給,只用了三天就拿出初步方案,一個星期拿出正式設計圖,北月洲立刻按圖施工,結果只用了兩天就正式完工,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運到木衛零,再送到地心組裝。
地心基地組件送走之後,北都和抵抗組織的關係進入穩定期,各項合作有條不紊,不過合作剛剛開始,誰也沒指望這麼快就出成績。
而且北都和抵抗組織是合作關係,前進基地建了,地心基地也準備建,抵抗組織已經拿出了十足十的誠意,因此北都也必須履行合作義務,逐步加強軍事層面的投入。
於是北都一口氣上馬四艘兩棲登陸艦,中型兩艘大型兩艘,都是爲運載外星人準備的試水之作。
這兩種戰艦都是根據禹山號的使用情況改進而來,可以說是禹山號的後代,但是這幾艘戰艦是爲外星人準備,因而在設計的時候跟抵抗組織進行了多次溝通,把外星人需要的生存條件摸了個底掉。
雙方溝通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北都的意思是最能運送休眠狀態的外星人,不然光是一路上消耗的空氣和給養就是一個恐怖的天文數字,一艘大型登陸艦能把幾百個外星人送到木星就算頂天了。
但是抵抗組織死活不同意,咬死了沒有休眠技術。
抵抗組織到底有沒有休眠技術不重要,重要的是上了飛船就等於把命交到人類手裡,萬一遇上意外,清醒的僕民還能抵抗一下,休眠的僕民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可消耗的問題又必須解決,否則以人類的工業能力,下輩子也造不出那麼多飛船。
於是抵抗組織向北都提交了一份僕民的最低消耗標準,大意就是維持這個標準,就能保持僕民的生存,快到目的地的時候提前把最低標準提升到正常水平,僕民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正常。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抵抗組織這個標準也太低了,好傢伙,普通人的一頓飯足夠一個僕民活半個月還帶拐彎,而且中間不帶上廁所的。
以僕民的飯量,吃一頓頂一個月都不是問題,還真是省水省料好養活!
當然了,這是指不活動時的消耗,如果沒事就起來活動活動,哪怕只是隨便走幾步,這點給養都肯定不夠用。
不光給養,空氣的消耗也是一樣,只要僕民保持不動,就能大幅度降低氧氣需求。
這一手可把北都震得不輕,這特麼的是最低消耗麼?丫的就是自帶冬眠光環好不好?
越是瞭解外星人,北都就越覺得外星人適合航天,比一上天屁事就賊多的人類起碼強出幾十條街。
而且僕民都是製造出來的,再聯繫到外星人超強的生化技術,北都有理由相信,僕民是外星人專門爲航天製造出來的生化人!
很沒譜的猜測,但是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可能非常高。
而且這個猜測也引起了北都的高度警覺,如果僕民是外星人利用生化技術造出來的,那麼忠誠度方面肯定沒問題,那樣的話,抵抗組織又是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