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點頭道:“我知道陛下的脾氣,如果真的要退回華國,不再過問中亞的事務,之前的努力,還有國內老百姓投入的感情,還有全世界看華國的眼光,陛下都會很難受的。”
萌總裁握着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的小手,輕輕地握了握,鼻子一酸,卻沒有要哭,被華皇強忍住了,萌總裁已經將華國,跟他自己,放在一起了,在重生前,他只不過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受過多少屈辱,受過多少白眼,有多少不公,不平等,每一個社會底層的人都明白。
但是現在即便是身處華國最高層,萌總裁仍然沒有脫離原來的很多感受,華國目前的處境,和他重生之前的地位何其相似,雖然已經有了次強,甚至是列強的國力,但是華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是最底層,又是什麼?
世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要想被人看得起,自己一定要爭氣,要努力,這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個人,都必須牢牢記住,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能自卑!要自信!
華國要想真正在全世界擁有自己應該有的地位,必須通過擺脫這些超級列強的威脅,必須通過一次讓世人矚目的戰爭來完成。
“是的,誰都不想失去中亞省,但是我會做到的,我們都要堅信我們現在使用的制度的力量,堅信華粹黨和華軍,還有華國老百姓的力量。”萌總裁堅定的道。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靠在華皇的身邊,輕輕地答應了一聲,“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陛下和我們的國家。”
專業化分工導致的專業知識積累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沒有止境的,這種提高又進一步提高了對交易成本的支付能力,這個自發演化過程持續下去,便有可能創造出一個資源利用效率更高、力量更強大的新文明。
華夏的帝國制度下的民營工商業也在緩慢發展,統治集團對民間工商業集團的看法和態度也漸趨緩和。但是民間工商業的生存和發展總要受到許多外部限制。帝國的權力太大了,有利可圖的領域一定會被它霸佔和壟斷,可是行政管理的效率逐層遞減特性又註定了它經營不善。經營不善的惡果又要以成本攤派和無償徵調的方式轉嫁給民營工商業集團,轉嫁給大大小小的工匠、商人和企業主。
於是,通過壟斷和攤派這兩種方式,官營工商業既侵佔了民營工商業的發展空間,又削弱了他們的發展能力。
爲了發展和自衛,民營工商業集團一直在收買和巴結帝國官員甚至皇帝本人,他們被迫在政治領域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以行賄送禮、捐錢買官和培養子弟參加科舉的方式,爲本人和後代爭取社會地位和政治保護。
華夏帝國前期曾以死刑遏制工商業者進入官場的企圖,後期在財政壓力下放寬了政策,但帝國對民營工商業的正式保護並未超出牧人對羊羣,地位低於農民的二等羊羣的保護,目的仍是獲得儘可能多的羊肉羊皮。至於民營工商業者對帝國個別官員的成功拉攏,就好像平民地主對官員的拉攏一樣,作用和影響都是暫時和局部的,不足以動搖暴力賦斂集團的統治地位和整體決策。
在這種環境中生存的民營工商業,並不能發展爲賦稅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盛衰對帝國便不那麼重要。不僅如此,民間工商業者的牟利動機,他們收買官員的行爲,在官方意識形態看來還是對仁義道德和帝國秩序的破壞性力量。在和平環境中,他們要求的發展和擴張條件很難得到帝國官員的支持配合;在帝國的危機時期,民間工商業的少數倖存者,通常是一次又一次勸捐勸賑甚至無償剝奪的對象,被當作緩解帝國財政危機的稻草而拉入泥潭。
作爲獨大的財政實體,大一統帝國可以自己說了算,根據自身的利益和偏好調整與其他社會集團的關係,並由此決定這些社會集團的生存發展條件。
歐洲衆多的統治者也希望自己說了算,但是缺乏這麼做的實力。在危機時期,華夏的大一統帝國只管加稅,並不用出讓自己的任何權力,而歐洲那些互相征戰的國君卻要拿出壟斷權甚至徵稅權與納稅人做交易,把自己的權力讓給納稅人選舉出來的議會,以此換取他們對加稅的支持。
歐洲存在着類似戰國時期的暴力-財政實體林立的競爭環境,這雖然導致了市場的割裂和戰爭的損耗,導致了相對中華文明及其帝國盛世的落後,但也降低了暴力賦斂集團爲所欲爲的能力,同時還爲資本抽逃提供了去處。歐洲統治者的額外索取不能超過資本抽逃的費用,超出的部分,不得不以權力交換,否則就要破壞自身的財政基礎和政治穩定。退一步說,即使資本的存量部分抽逃困難,資本的增量部分也會望而卻步,這就意味着自身財政基礎逐漸被競爭對手超過,長此以往便有被淘汰吞併的危險。
相比之下,中國的大一統帝國卻不怕資本飛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民間資本根本沒有討價還價不成時退出的空間,只能被帝國按住腦袋萎縮在角落裡。
長此以往,當中國的農業型財政基礎被遠方的工商型財政基礎超過之後,生產能力和加害能力全面落後的大一統帝國,早晚要被版圖小得多、暴力和生產力水平卻高得多的新型競爭者打敗。
鴉片戰爭就是這麼來的。
在歐洲的封建割據環境裡,民間工商業集團可以向相對弱小的暴力賦斂集團購買城市自治權,還可以憑藉自身的財力組織武裝或聘請僱傭軍維護自治權。
在英格蘭或以荷蘭省著稱的尼德蘭北部等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中,局部強大的資本力量甚至有機會獲取“主義”的地位。而國王和封建領主卻不得不在衝突中瞻前顧後,擔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在如此複雜的格局中,資本有機會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也有機會取得局部突破,建立一套資本控制暴力的體制,從而爲資本的運行和積累提供更適宜的政治條件:穩定公正的司法,適度的稅收,對貿易和財產的保護,比較清廉的政府。總之,儘可能低的交易費用。這種制度又促進更專業更高效的分工體系的演進,形成強大的工業文明,在世界範圍內爲自己開闢發展空間。
所謂資本主義制度,就是這樣一個資本控制了暴力和勸說力的制度。這種制度有可能在歐洲產生,卻很難在中國產生。比起中國來,農業文明時期的歐洲缺乏大一統的暴力組織和官僚代理制度,那些小型暴力-財政實體在封建制度中星羅棋佈,整個歐洲四分五裂,戰爭頻繁。即使最強大的國家,也難以像中國那樣動輒調集百萬大軍捍衛帝國的秩序。同時,歐洲的暴力財政-實體又缺乏與意識形態組織的成功整合,獨立的教會削弱了國王的權威,國王的權威又削弱了教會的勢力。最後,歐洲還缺乏相對隔絕的單一文明和單一民族的地理區域,難以像中國那樣建立並維持一個綜合適應性極佳的大一統帝國制度。然而,正是由於這些缺陷,由於暴力和勸說控制體系中薄弱環節的存在,歐洲的亂世之失纔給它帶來了意外之得。
中國的資本並不缺乏控制政府制訂法令的願望,但是缺乏實現願望的實力。
在大一統的帝國制度下,封建時代儘管有景德鎮那樣的工商業高度發達的城市,資本的利益仍是帝國治下的一個局部的集團利益,其興衰不過是帝國財政中一筆不難替代的數字。
這樣一個對帝國財政貢獻有限的、在以農爲本的社會裡專營“末技”的、無力影響天下興亡卻要受天下興亡拖累的局部集團的利益,距離“主義”的地位實在太遙遠了。
至於蘇州城市“民變”那樣的局部暴亂,地方性武力便足以鎮壓,毫無動搖帝國秩序的可能。
由此看來,發育完善、控制有力、整合良好、力量強大的帝國制度,又給中國帶來了意外之失。所謂意外得失,指的是在這樣一個被儒家輕視的“末技”牟利集團背後,竟然隱藏着一種全新的足以改變世界面貌的強大力量,一種自發地在競爭中分工發育的文明體系。
十九世紀中葉,在歐洲千百個主權國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的勝利者,在比春秋戰國更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經過數十代人脫穎而出的資本主義制度,在開闢自身發展空間的征途中闖入了清帝國的家門,爲了合法銷售鴉片,而對稱雄兩千餘年的帝國制度大打出手。
清帝國此時正處於傳統王朝循環的尾聲,人口膨脹,流民遍地,財政危機,官場臃腫,****,管理效率低下,因而一觸即潰,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
大清帝國的戰敗標誌着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暴力賦斂集團直接控制下的暴力,敵不過福利生產集團控制下的暴力。暴力賦斂集團支配一切的社會形態,在生存競爭中喪失了最拿手的優勢。
資本主義不是憑空而來,如果沒有大憲章對王權的限制,沒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沒有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全球貿易和殖民地體系,如果沒有徹底改變了生產關係和產業構成的工業革命,如果沒有人文領域的復興與科技的進步,如果沒有宗教戰爭和政教分離,就不可能產生資本主義,他是一個綜合體。
純粹的僱傭工人的出現和大規模僱傭工廠的誕生能標誌着“資本主義萌芽”,華夏早在兩千多面前的秦代,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了,《史記——貨殖列傳》中秦代巴蜀寡婦清,時代經營丹朱產業,從挖掘到加工生產一條龍,還能自主產業升級擴大市場。但是這和資本主義的關係不大,頂多算是個別現象,不能作爲形成資本主義的條件來看。
實現資本主義的條件是什麼?華皇認爲最最基礎的幾個方面一定要有,首先,你要有科學技術,這技術要代替人工生產,實現機器的大規模生產。而要促進這種技術,需要的知識是理工科知識,是科學。然後,你要從上到下的價值觀都是保護商人的利益和私有財產,需要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都有重商的意識。最後,要讓社會相對穩定的繁榮,商品有廣闊的銷售市場,避免戰亂等因素出現過大的影響。至少華國國內不能出現戰爭。
華皇從接手華夏,到現在,幾乎沒有戰爭,清王朝在同太平天國血拼一波之後,華夏也已經十多年平穩了,這三個條件,華皇都有滿足到。
然後再看看華夏自古以來的情況:首先,文人學子主要的課本是四書五經,科學技術不是選拔人才的標準,玩科學技術的都不能成爲真正有話語權的知識分子。
光有一點資本主義的思維意識,實現不了就是空想。
重農輕商這絕對不是封建末期的觀念,中國一直都是重農的,明朝的萌芽是末期,所謂末期,就是明朝要倒閉的時候,到處起義,關外還有清軍,自己人都起來給人開門當藩王去了,你維持社會穩定?維持市場?清末爲什麼遭了鴉片戰爭,不就是中國的市場太自給自足嗎,本來商品的銷路就不太可能實現大規模。
而華皇則不同,在原本的歷史中,如果華皇沒有摧毀清廷的統治,清廷還能至少延續三十多年,至少到1900年之前,都是穩穩的,可見即便是封建帝國,但是華夏的底子太好了,地大物博,趴着被人揍,都能再堅持三十多年,幸好,華皇這個起步階段不算晚。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中國古代要是想轉到資本主義,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封建制度不是明朝發明的,不是想改就改的,清軍入關是外族,一樣也不敢改,不能改,當然,也不會去改。
明朝末期如果沒有清軍,大明能突然一個翻身再次中興、並且自覺改革了封建制度,或者說,接任明朝的下一個漢族朝代在推翻了明朝後,沒有建立新的封建王朝,而是建立了一個資本主義制度,不然的話,所謂的中國任意一朝的資本主義萌芽被“扼殺”,都是在想象之中而已。
所以,也只有華皇這樣,突然發動軍事打擊,攻下了大清帝國的都城,一波流的帶走所有大清高層,一下子讓所有的華夏老百姓都睜眼看世界,有樣學樣,這樣纔有可能迅速走上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否則,儒家太強了,要靠官辦大地主們自動自發的發展到資產階級階段,可能性幾乎爲零。
所以,華皇現在一定要保持兩樣東西不能亂。
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貨幣規模。
二是平衡權力的議會。
華皇雖然是帝國總裁,一個人就能決定國家的方向,但是真的到了戰爭動員,尤其是面對兩三百倍的比自己強大的對手的時候,整個國家的各級發聲單位,其實都是議會,破除了封建體制,不管是社,還是資本主義,都有自己的議會方式,華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