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
“復起?”
文華殿內、當聽到可以換楊鎬活下來時,葉向高眼前一亮。
劉一燝也認爲,若是將楊鎬放到朝鮮去,可能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
畢竟當初朝鮮之役,楊鎬離開朝鮮那日,朝鮮百姓“遮道號哭”爲楊鎬送行,朝鮮國王難過得不能自已,“嗚咽哽塞,涕淚橫流”。
楊鎬走後,朝鮮君臣爲稱頌楊鎬之功,給楊鎬立碑。
每當有明朝使臣或將領來朝,朝鮮君臣都會詢問楊鎬的近況,朝鮮建宣武祠,朝鮮國王提出應以楊鎬配享,可見楊鎬在朝鮮君臣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這樣的人調去朝鮮,或許只有已經故去的朝鮮國王李昖才能勉強和他對壘。
至於李琿?比起民心和士大夫的心、他遠不如楊鎬。
一旦他要搞什麼小動作,只要楊鎬隨便煽動煽動,李琿被廢都是輕的。
說罷、他將朱由檢所做的事情說了出來,而葉向高聽後,最後一塊石頭也落地了,作揖道:
“齊王高見,如果是這樣的話,估計明歲秋收之中,北直隸、山西、山東、河南等地的百姓恐怕就不會抗拒這作物了。”
這一點、就需要錦衣衛做出努力了。
北直隸每年的日照時間在五十到六十天,陰晴不定,主要還是靠夏季和秋季。
玉米就算了,不太適合大規模推廣,但番薯和土豆是必然要推廣的,尤其是番薯。
九月二十五的午後,他來到了試驗田,而田地上已經是光禿禿的一片,負責這塊地方的王承恩,在試驗田不遠處的鄔堡門口接待了朱由檢。
說到這裡、葉向高不由高興的笑道:“到時候、恐怕我大明百姓,便少有受飢者了。”
“奴婢領命……”魏忠賢作揖回禮,隨後讓人前去傳喚在文華殿辦公的葉向高。
他話音落下、王承恩也適當的站出來道:
“殿下、可以去看看鹽場去了。”
“玉麥和馬鈴薯多少?”朱由檢以爲是自己聽錯了。
朱由檢鐵青着臉詢問,而王承恩見狀,當即翻了翻文冊,找到燕山所教習所記錄的生長習性後便道:
朱由檢聽到這安排,心裡也挺高興的。
這樣的養殖一旦成型,規模是十分恐怖的。
最後朱由檢拿了糧食畝產的文冊,隨後在曹化淳的幫忙下上馬,末了交代了一句王承恩:
一旦種植新作物失敗,那麼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見葉向高都這麼誇讚自家弟弟,朱由校笑了一聲,隨後對魏忠賢道:
“把哈密上貢的那十匹天馬送給弟弟!”
見朱由校這麼說,葉向高回禮應下,隨後與劉一燝一同,和朱由校又說了一下一些其他的政事,最後二人見事情談好後便離去了,倒是朱由校在二人走了之後纔對朱由檢道:
“弟弟讓楊鎬去朝鮮,如此一來、恐怕朝鮮君臣都會小心翼翼了。”
看完之後,葉向高心裡的石頭落了大半,但緊接着又反應過來道:
步入鹽場之中,或許因爲今年氣候的反常,少雨的原因,因此鹽場的曬鹽期比預料的還要長。
“不過如果朝鮮真的和建奴有貿易往來,並且在楊鎬的監督下斷絕了貿易,恐怕老奴會引兵前去攻打朝鮮。”
葉向高這時也開口道:“眼下最應該做的,是齊王殿下警惕麾下佃戶走漏風聲,只要撐到後歲,到時候消息走漏也無礙了。”
如果日照好,一畝鹽田一天產鹽千斤並不難。以眼下兩萬畝鹽田的規模,明年鹽場的產出在三四億斤左右。
當初的他、是從北直隸和南直隸的衆多佃戶之中,一村村找來的數萬佃戶,讓他們來永平府耕種。
“那些前來耕種試驗田的各處佃戶都知道了嗎?”朱由檢鬆了一口氣,說起了他當初的安排。
朱由檢沒有說燕山所的事情,因此燕山所是他扳倒文官體系的一把刀。
朱由校在楊鎬身邊留了釘子,便是十六衛軍之一,驍騎衛的一個百戶人馬,而這樣的做法,雖然讓葉向高二人皺眉,卻依舊深深作揖應下。
“嗯?”聽到這話,葉向高翻了翻文冊,果然在之後找到了種植的方法不同。
這樣的事情,讓魏忠賢聽着,總有一種蛋蛋的憂傷……
眼下的他們、親眼見證了番薯和土豆的成長,而這三百七十五萬石的作物,足夠種滿數百萬畝御馬監的田地。
朱由校看着這二人都同意了,便看了一眼朱由檢,隨後道:
因此、推廣番薯是必然,但禁止番薯出關也是必然。
這麼想着、他緊趕慢趕,終於在兩天後的九月二十八這一天回到了京城,並前往了養心殿,將試驗田的文冊交給了好皇兄。
朱由檢可以看到在鏟鹽放入推車,隨後將粗鹽推往滷煮區的民夫們。
說到這裡、朱由檢臉上也露出了高興,並對王承恩道:
“番薯給滿桂留一點,大寧三衛的耕地有限,正好用來種植番薯,主糧可以等販糧結束,去湖廣、四川購買,明年開春後運糧前往。”
想到這裡、葉向高和劉一燝紛紛作揖道:“臣以爲、齊王之言可行。”
“調給御馬監!”朱由校聽到三大營連養馬都能養死,果然如葉向高所想一樣,要所有軍馬調給御馬監。
葉向高退下後,朱由檢就開始對朱由校說培育軍馬,改善馬種質量的事情。
眼下的文官們雖然知道燕山所,但只以爲是朱由檢訓練新卒的地方,並不知道里面在接受教育。
“去吧去吧……”朱由校一門心思都在自己弟弟的問題上了,隨意擺了擺手。
“萬歲,兵部覆總督京營陳良弼疏言,原額三大營馬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匹,萬曆四十八年倒死一千七百九十三匹,您看……”
“奴婢會轉告陸指揮使的。”曹化淳作揖回禮,而朱由檢也微微頜首。
作爲一個福建人,葉向高可以說早就見過番薯和馬鈴薯了,因此他決然道:
“萬歲、此事斷然不可能!”
這點便是朱由檢所不瞭解的了,在沒有改進品種的年代,玉米的產量還不如穀子,和高粱差不多。
“不想殿下弄來這麼多種子,一下子種植數十萬畝,耕種得利。”
甚至因爲這些新興糧食流入市場後,米麥等糧食的價格會降低,讓更多人能吃得起飯。
“哈哈!弟弟大功一件,該賞!”
於是乎、接下來的大半個月裡,御馬監支出的銀子如流水般,而天津沿海也被填土建造船廠,一座座龐大的船塢拔地而起。
他指着民夫開口道:“這些民夫工錢幾何?”
“承恩、留下十萬畝試驗田就可以,其他的田地發給當地的百姓,收爲御馬監佃戶。”
當葉向高急匆匆趕來時,朱由校便讓人將文冊遞給了對方。
不過在應下後,葉向高又拿出了另一份奏疏道:
“玉麥上田可收二百一十斤左右,中田一百八,下田一百五。”
哪怕沒有擊敗,但北方的市場,哪怕保持五文一斤的私鹽價格,也能收入一百四十多萬兩,每提高一文的鹽價,便能多收入幾十萬兩。
“麥122斤、蜀黍(高粱)175斤、豆126斤、谷224斤、玉麥184斤、番薯1245斤,馬鈴薯(土豆)458斤。”
北直隸、山西等地的萬餘錦衣衛,只要懈怠,就會給老奴可趁之機。
“奴婢領命!”王承恩心裡也高興的緊,除了他,還有驍騎衛、錦衣衛等人也是紛紛詫異。
不過對此、朱由校卻很開心的笑着對葉向高道:
“閣老所言,與弟弟所說一樣,因此弟弟早就做了準備。”
“老臣生長於福建,上次辭官歸鄉後,便回家見到了有人耕種此二等作物,但番薯也不過是畝產二三石,馬鈴薯不過畝產半石罷了。”
這麼多私鹽,足夠摧毀整個北方五省的私鹽販子了。
“況且,老奴若是隻得到少量作物種子也無用,需要花數年時間才能培育到足夠百萬畝耕地耕種的種子。”
曹化淳扶着朱由檢下馬,而王承恩也湊上來道:
“殿下、這些作物都已經收在各地的鄔堡之中,永平府被圈出來的百萬畝試驗田都豐收了。”
不得不說、販賣私鹽確實暴利,尤其是像朱由檢這樣販鹽的規模,更是前無僅有。
“唯一需要在意的便是,有沒有那麼多人,可以教導數以千萬記的百姓耕種新作物。”
在文冊上,將兩種作物有可能遇到的病害、以及種植方法,預防病害方法都說了出來。
此刻、秋收已經結束,而與此同時,永平府南部的試驗田也全面收穫。
得知這個消息的朱由檢,當即便在驍騎、錦衣衛等數百人的拱衛下,朝着永平府趕去。
“這點葉閣老不用擔心。”朱由檢開口道:
提高鹽價會苦了百姓,朱由檢知道,但他手裡只要有銀子,就可以發銀子搞道路、驛站、水渠等民用基建,再把銀子發到百姓手上,循環經濟。
說罷、朱由檢又說了一下建造船塢和武裝商船的事情。
“唉……”朱由檢心中嘆了一口氣,心中十分無奈。
“如果以此方法傳下去,以百姓自主,朝廷推波助瀾,恐怕不用五六年,就能讓大明百姓都知道番薯之利!”
數百萬佃戶,哪怕一人只養四五隻家禽,一兩頭豬,那規模也是極爲龐大的。
哪怕只能讓糧食增產十幾斤,幾斤,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更何況還可以搞雜交家禽牲畜。
“倒也沒有那麼誇張……”朱由檢苦笑,他可是知道大明接下來要面對什麼樣的局面。
加上沒改良後的玉米是喜溫的作物,註定無法承擔開發東北的重任。
王承恩見狀,當即從懷中拿出了一份文冊道:
“燕山所的學子和教習們,會在開春後前往各地教導他們種植。”
這一路上、他在想如何提高糧食畝產。
“好像是四公六母……”魏忠賢尷尬一笑,而葉向高也咳嗽道:
邏輯之嚴謹、流程之完整,自然要比用種尋常蔬菜方式的福建百姓更合理。
但如果是民間風氣導致的傳播,百姓比誰都種的熱情。
強制讓百姓種新作物,百姓是難以接受的。
“那是因爲種植的方法不對。”朱由檢搶先對葉向高解釋道:
“葉閣老可以仔細看看這書上的耕種方法,可是與福建百姓不同?”
他本來以爲玉米和土豆會是主力,卻不想在這個時代,玉米的經濟效益遠不如番薯和土豆。
因此、在朱由檢接下來視察鄔堡糧倉的時候,所有人都伸着頭眺望糧倉,恨不得用眼睛把番薯、馬鈴薯上的泥巴都看得一清二楚。
“嗯……”聞言,朱由檢頷首,隨後帶人向着海邊的鹽場趕去。
“番薯倒是比起我大明大多數作物都抗旱耐寒,土豆最不耐寒,但十分抗旱,玉米比土豆耐寒,但抗旱不如番薯和土豆。”
對於缺糧的後金來說,要是其麾下三百萬畝耕地種上番薯,那麼完全就可以讓百姓吃番薯,士卒吃米麪。
好不容易逛完了整個鄔堡,朱由檢又想到番薯所帶來的影響,於是對曹化淳道:
“番薯、馬鈴薯等作物、必不可落入後金手中。”
想到這裡、朱由檢轉身便準備離開鹽場,王承恩和曹化淳也帶着驍騎衛和錦衣衛護送。
王承恩見狀,便翻到了記載三寶的一頁,指着說道:
天馬即汗血寶馬,如果是十匹公馬,完全就可以拿來做種馬,改善馬種質量。
他原本以爲玉米會是其中主力,但現在看來、玉米完全比不上番薯和馬鈴薯。
“明歲收穫後,孤會讓錦衣衛出銀子,將一些熟練的老農帶往其他三省之地,教導他們耕種後,以一日二十文的工錢付賬,送他們回家。”
現在把京營的馬調來,那手頭的軍馬就富裕多了,估計等裁撤了山西三鎮之後,就能讓四騎衛達到一人四馬的配置了。
“嗯!”朱由校也嚴肅着點了點頭,明白其中的關聯。
他合上了文冊,對魏忠賢道:“去宣葉閣老前來。”
“讓各地拱衛營兵馬前來接應百姓回家,順帶押運土豆、番薯、玉麥給百姓,只要他們願意耕種,便可以自取種糧。”
“馬鈴薯上田可收六百四,中田四百五,下田三百二”
朱由校雖然不明白要建造那麼多大船幹嘛,但一想到是自家弟弟所決定的事情,還是微微頷首認可了。
到時候糧食危機對對方來說就不再是危機,並且進攻也就更肆無忌憚了。
大部分的農民沒有入城打工的資格,也沒有那麼多工作給他們,因此他們只能守着田地。
他們成了規模,御馬監養軍的成本就會降低,而他們的種植事情一經傳開,便會向四周蔓延。
以朝廷付出財力來牽頭,朱由檢就不信,不能搞出一些優良的品種。
以大明眼下的土地規模和人口數量,只要傳開,就基本不會有風調雨順的年景下,還會出現百姓餓死的景象。
農民是執拗的,他們執拗的只種植自己瞭解的作物,這並不是傻,而是他們的抗風險性太低了。
“番薯三十萬畝,產二百四十萬石,玉麥四十萬畝,產四十七萬石,馬鈴薯三十萬畝,產八十八萬石。”
“畝產八石?畝產三石?”
等他們反應過來也沒用了,眼下即將渡過第一年,只要第一年渡過,燕山所的孩童學子們都識字,那麼第二年的教育就簡單多了。
“對了哥哥。”朱由檢側目看向自家皇兄道:
“臣弟以爲,此物不可流傳北虜、西番、建虜等地,一旦他們獲得番薯,人口和實力都會劇增。”
“百萬畝耕地,出產多少糧食?”朱由檢對王承恩詢問,而王承恩翻了翻文冊道:
“日後燕山所的學子擴充後,這片試驗田會用上的。”
“當年南洋百姓將番薯傳回,百姓足足花了數年時間才培育出千餘畝的種藤,直到如今,二十幾年過去,該物也不過流傳在福建一省之地。”
葉向高一頭霧水的翻看着文冊,當見到畝產八石的番薯、以及畝產三石的馬鈴薯記錄後,幾乎屏住了呼吸。
搞雜交水稻沒技術和條件,但篩選良種,培育良種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當他擡頭看向了自家弟弟,隨後見到對方嚴肅的模樣後,才知道了這事情不是說笑。
御馬監眼下多次互市,加上繳獲巴約部軍馬,數量是增加了不少,但軍馬依舊不足四萬,連裝備兩個騎衛軍都做不到。
他們大部分都是農家子弟,自然知道畝產八石的番薯和畝產近三石的馬鈴薯一旦傳開,天下會變成怎樣的局面。
“咳咳、既然事情說了,那麼番薯一事還希望齊王殿下上心,萬歲,老臣先告退了。”
經過幾個月的擴充,鹽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從最開始的幾千畝,已經發展到了兩萬畝,延綿海岸線二百里的程度。
“回殿下……”王承恩作揖回禮道:
“一日三十五文,整個鹽場有一千二百民夫,算上一些滷煮的原料,每月鹽場支出三千七百餘兩,收穫鹽三千餘萬斤,去了鹽場,運輸,皇店成本,獲利十四萬兩左右。”
眼下只要把數萬佃戶放回去,並且宣傳讓御馬監的百姓種植,那麼御馬監的養殖官場,還有百姓之間就可以在種植主食的同時,用番薯來圈養牲畜了。
“既然如此、便復起楊鎬、李如柏、李如楨三人,復起楊鎬爲禮部侍郎,開春後巡查朝鮮,居於漢城,再派驍騎衛一百戶護送他前往朝鮮,擔當其護衛。”
“試驗田就種植番薯,還有少量土豆和玉米、水稻、麥子、蜀黍就行。”
“番薯上田可收一千四百餘斤,中田一千二餘斤,下田八百斤。”
“天馬?公的母的?!”朱由檢一聽,頓時眼前一亮。
“目前應該還有半個多月的曬鹽時間,再往下便應該要下雪了。”
“百萬畝地,共產出三百七十五萬石。”王承恩看着這文冊上的畝產,心裡樂開了花,說道:
“番薯和土豆若是推廣,恐怕大明會迎來盛世!”
“奴婢領命。”王承恩作揖回禮,而朱由檢也微微頷首,踏上了回京城的路程。
時間在消耗、一點一點的來到了九月下旬。
番薯再厲害,也不可能在大旱之下無水而生長,該有的饑荒一個都不會少的,關鍵還是得看到時候大明的調度能力是否提升……
只要牢牢佔據北方私鹽市場,朱由檢也就可以開始稍微提價,然後謀求擊潰南方私鹽市場了。
“此作物如果由朝廷推廣,恐怕百姓難以信服……”
“這三種作物,誰耐寒,誰抗旱?”
王承恩的指出,讓朱由檢一時間精神恍惚。
不過也還好、有了番薯和土豆,大明對大旱的抗性增加了不少。
朱由校這話,讓朱由檢笑着迴應道:“老奴若是敢大舉出兵,也便是我遼東將士收回撫順和鐵嶺、開原的時候了!”
番薯的可怕之處,便是畝產高,可在地窖的恆溫環境下,存放半年之久。
養心殿內,當朱由校看到文冊上的各種記錄,他第一反應就是“誇大其詞”。
這些文官沒有能力制止數百萬佃戶的孩子去燕山所就學,就無法阻擋農家子弟的崛起。
“各種糧食的畝產如何?”朱由檢拍了拍曳撒上的灰,高興的詢問。
“臣遵旨……”
說到這裡、王承恩笑着道:
“殿下您不知道、百姓們知道番薯產量的時候都高興壞了,按照殿下您所傳授的《番薯十用》,一些百姓已經開始食用烤番薯了。”
只是這種憂傷沒有持續太久,便伴隨着急促的腳步聲被打破。
“八百里加急!”
喊叫聲忽的出現,隨後滿頭汗水的陸文昭便帶着李若漣、崔應元二人直接走入幹清宮,面朝養心殿跪下,大聲道:
“萬歲、殿下!八百里加急,水西宣撫司同知安邦彥、永寧宣慰使奢崇明,水東宣慰使宋萬化約定十月五日起兵七萬造反,貴州西南上百土司紛紛響應,西南戰事將起!”
下午四點還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