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齊王黨

第163章 齊王黨

“我看這朱燮元是棄了我等,轉投齊王去了!”

當朱燮元拒絕浙黨要求的消息傳回京城,當天夜裡、浙黨大臣們就聚集到了朱國祚的府中,言語之中盡是攻劾。

坐在主位的朱國祚看着眼前的亂局,倍感頭痛,而坐在他一旁的另一位閣臣沈潅(guan)則是眼觀鼻、鼻觀心。

在他們下首、便是眼下浙黨之中第三人的姚宗文,而他也在氣憤的罵着朱燮元之舉。

過了片刻、朱國祚才突然開口道:

“行了……”

一聲出,百聲閉。

所有人閉上了嘴,紛紛看向了朱國祚,而朱國祚也緊鎖着眉頭說道:

“他不同意是他的事情,但官員調任是我們的事情。”

朱由檢距離坐上那個位置最近的一天,便是那一夜了。

如果他沒有氣節,那花二百兩銀子就足夠賄賂他。

在會廳之中,劉一燝一開口,旁邊的趙南星便道:

這兩個詞蹦出來後,羣臣便閉上了嘴。

凝聚力高,說明背後的利益牽扯很大,因此無法輕易施行變法。

仁壽宮中、鄭皇貴妃一邊出言不遜,一邊擔憂着遠在洛陽的朱常洵。

哪怕御馬監的賦稅可以撐起三十多萬大軍一年不停的征戰,但打下了城池後,還需要人治理城池。

寫完晾乾後,他將紙條塞入假山之中,之後便離去了。

沈潅忽的開口,吸引了衆人眼球,並低垂眼簾繼續說道:

“親王依舊可世襲,但郡王之後便是遞減。”

這句《六國論》中的話,用簡易直白的道理便是一步退、步步退。

或許在她看來、如果崔文升真的在上次就被策反了,應該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而不是通知自己放飛信鴿。

在他們看來、朱由校還好說,但朱由檢年紀太小了,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說不定就會滋長野心。

按照朱國祚的話,那就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們必須牢牢把控着地方勢力和官員出身的問題。

“齊王尚年幼,與萬歲也十分親暱,應該短期無礙。”

眼下皇權在朱由檢,而不在東林和五黨之間。

四千萬田畝、上千萬佃戶,二十多萬關內大軍,七八萬遼鎮兵馬……

雙方一旦撕破臉皮,文臣便可以斷漕糧和賦稅。

不少浙黨官員破口大罵,只因爲在東林沒有崛起之前,他們齊楚浙宣昆等五黨所組成的文官勢力,可是連萬曆都得低頭的存在。

“放心、除非山窮水盡,不然他們不會聯手,畢竟是吵鬧了十五年的對手了。”朱由檢瞥了一眼陸文昭,而陸文昭也知道自家殿下在說什麼事情。

仔細想想,現在好像除了地方和官員這兩點,皇帝還要受限之外,其他東西,文臣已經競爭不過皇權了。

不然、只要有一處薄弱,千里之堤便會毀於蟻穴。

對此、袁化中並沒有多做掩藏,而是繼續道:

“吾之意很簡單,萬曆四十七年,戶部的支出還是負數,原因便是九邊軍餉近一千二百萬兩,而朝中六部、內帑歲入不過一千六百餘萬兩。”

“回娘娘……”崔文升跪下回禮,隨後纔開口道:

要不是最後選擇投靠魏忠賢,而東林黨又惹到了皇帝,失去了皇權的支持,說不定五黨最後都要被東林黨挫骨揚灰了。

只要戰事拖久,慢慢的、朝廷的軍隊就會被地方所拖垮。

劉一燝經歷太多了,已經知道明天他將面對的是什麼了。

“還是鼓勵齊王早早就藩比較好……”

他們想要的革新變法,到現在還八字沒有一撇。

這就是晚明黨爭尷尬的局面。

只是在安排之後,他走到了仁壽宮角落的一處假山,拿出紙筆,用口水潤了潤毛筆上乾枯的墨跡,隨後便寫了自己所探查的消息。

開口之人,赫然是朱由檢十分熟悉的劉一燝。

“雖然齊王此次整頓了北直隸和山西衛所,但裁撤了三鎮兵馬卻是事實。”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只要不是雙方的權力鬥爭,那麼大部分東林黨人,還是本着渾水摸魚的態度站隊。

“這不是很好嗎?”姚宗文不解道:

“這新法變了之後,那些宗藩也不再需要官府出錢糧了,並且宗藩子弟還要繳納田賦,怎麼看我們……”

事情的原因便是之前仁壽宮和福王府通訊差點被錦衣衛發現,導致她不得不讓人放飛了所有信鴿。

信紙輾轉反側,從小太監之手最終到了錦衣衛監察司指揮同知盧劍星的手中,隨後被人重新臨摹,送往了千里之外的陽曲縣。

能與這股勢力對抗的,便只有地方權力和官員數量了。

或許他如果已經成年,那還稍微可控些,但那終究是不可能,他畢竟還是少年。

反倒是及時通知的崔文升,因爲這一事情,又重新擠入了鄭皇貴妃的眼中。

等水倒完,他便帶着信紙離去了。

“文孺、你是我們之中,與齊王接觸最多的,說說你的想法。”

“我就說了、這小畜生一定不安好心,他現在只是殺雞儆猴,下一步必然是要對洵兒動手!”

“吾仔細算過,御馬監的屯田,應該已經達到了四千五六百萬畝,而它們每年所繳納的田賦、加派,一共是近五百萬石。”

山西和南邊,所指的便是山西和北直隸南部的事情了。

這勢力必然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班子,而眼下皇帝的班子中,還缺少的就是官員和地方支持……

好吧、就因爲一場淮北大飢,雙方內鬥,這纔給了皇權機會。

眼下浙黨官員,大部分都是從嘉靖年間,隆慶年間熬過來的,基本都五六十歲了。

一句話,給出了最大的隱患,還有最高的評價。

只能說、有嘉靖皇帝的心,沒有嘉靖皇帝的手段和耐心。

賄賂成本的低廉,決定了以浙黨爲首的五黨官員,可以用利益讓大部分東林黨在某些時候閉嘴。

“齊王革新,頒佈的宗室新法也不錯,老夫以爲,還是可以支持的。”

只要朱由檢就藩,那無異於是斷了皇帝一臂。

後世人常說萬曆幾十年不上朝,把萬曆當成懶癌天子,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他上朝起不了什麼作用。

但想要調走朱由檢,首要面對的就是北直隸和山西、遼東的三十多萬大軍。

除非皇帝能在北方數百個縣,分別都留下成百上千的兵馬。

當劉一燝這麼想的時候,身處皇宮外廷文華殿當值的葉向高打了一個噴嚏。

他這話一處、所有人默然,而這種時候,他們就慶幸有葉向高了。

如此一來、御馬監便有十六衛四十營的兵力了。

也就是說、五黨能翻牌的機會也沒有了。

“至於信的內容,就提醒一下洵兒,告訴他別讓朱由檢那小東西抓到把柄。”

所以、能擊垮一方勢力的,往往是另一方新崛起的勢力,與前勢力不沾一點邊的勢力。

想到朱由檢的年紀,一羣浙黨官員就跟吃了屎一樣的難受。

“這麼一來、九邊軍餉就降到了七百萬兩,而御馬監的田賦又爲朝廷增收。”

朱國祚沒有明說,但拉攏藩王的想法幾乎就是寫在臉上了。

“這消息傳開之後,周藩和楚藩反應最大,衆多宗室子弟紛紛希望皇帝將河北兩省的宗室新法推開。”

想到這裡、當即便有人冷哼道:

“若不是朱國祚等人,恐怕我等只新法早已頒佈施行,天下百姓都能喘鬆一口氣了。”

沒有利益,就沒有能讓所有人都認可的指揮能力,便不會有人順從。

眼下的朱由檢,赫然已經達到了齊楚浙宣昆五黨抱團的程度了。

“以後讓出宮採買的女婢去送信,信鴿是不能養在宮中了,容易被抓到把柄。”

“齊王和萬歲唯一的優勢,便是齊王年輕,達不到就藩的條件。”

等消息抵達時,已經是三天之後了。

可眼下、御馬監財稅自成一體,釐清了兩省田畝之後,恐怕所掌控田畝便要超過四千萬了。

這樣的舉動被鄭皇貴妃反應過來後,當即不忿的看向崔文升道:

“你不想說說什麼?”

齊王朱由檢統轄御馬監兵馬,實施着浩浩蕩蕩的軍屯田釐清舉動,並且將山西三萬多營兵戰馬通通吸收進入御馬監。

或者說……

唯一值得慶幸的,或許就是他把文臣之中的人精都熬走了,剩下一羣臭魚爛蝦,在朝堂之上上演菜雞互啄。

“阿秋!”

“與其糾結這一點,倒還不如想想山西和南邊的事情。”

凝聚力低,說明背後利益瓜葛少,也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動力進行變法。

“該死的東林……”

“藩王掌兵是取禍之道,哪怕眼下齊王與萬歲兄友弟恭,但誰又能知道,會不會隨着年紀增長而出現隔閡?”

如果是皇帝有這樣的能力,那對於大部分文臣來說,可能不是好消息,但對於少部分人和大部分百姓來說,絕對是一個福音。

面對十幾道目光的投來,楊漣心中長嘆了一口氣,又整理了一下思緒,隨後才道:

“齊王,若是不生變,定能讓大明中興!”

他們除了拖時間,再也沒有別的手段了。

劉一燝發話了,而他的發話過後,卻迎來了新的問題。

眼下東林黨可不是什麼密集的利益組織,真正擁有共同利益,是歷史上黨爭勝利,吞併了不少齊楚浙宣昆五黨官員的時候。

“眼下的局面、遠比我等想的要好。”

而內廷之中、也有人緊皺着眉頭,左右渡步。

她的話,被一直侍奉她的崔文升聽去了,但他卻並沒有說什麼。

“周藩是天下第一大藩,而晉、代兩藩本來是第三和第四的大藩,眼下被革新,只是因爲齊王手握兵權罷了。”

因此、當萬曆皇帝提出易儲這件事情的時候,本質就是在向文官集團所認定了兩百多年的“立嫡立長”這個規則發起挑戰。

藩王婚娶之後一年就要就藩,這是大明宗室制度的一個潛規則。

“洛陽那位,當初可是與我等結怨不小啊……”

劉一燝一席話,讓所有人都看向了楊漣,想知道他所接觸的朱由檢是什麼樣子。

免除那一點點田賦,對他們來說的誘惑力根本不大。

便是用自己的官員,或者用兵馬來鎮守城池,但城中的豪強士紳只要振臂一揮,數以千計的佃戶就會被裹挾而亂。

因此、鄭皇貴妃對目前的崔文升很滿意,所以她開口道:

像楊漣這種富農階級的官員,在東林黨內比比皆是,但有他這樣氣節的人,卻寥寥無幾。

“國本之爭”是萬曆朝的激烈複雜程度,簡直難以想象。

支持?那很簡單,在坐的十幾個人不彈劾就行,但問題是下面的人呢?

“明日恐怕會有不少人彈劾齊王革新宗室之舉。”

所以他發動“爭國本”,目的是希望從文官集團中爭回來一部分權力,手上如果有權了,他上朝比任何人都勤奮。

大權都在文臣們手中,他唯一的權力,或許就是爲吏部的人事升遷和調動批紅了。

今日讓了易儲的問題,明日讓不讓雜項?讓不讓國子監?讓不讓地方賦稅和治理的權力?

左光斗這時突然插了一句話,而這句話也是衆人的想法。

歷史上的他們,在方從哲和孫如遊的幫襯下,都鬥不過東林黨。

在劉一燝旁邊,是吏部左侍郎趙南星,而主位之下,分別是周朝瑞、左光斗、楊漣、顧大章等十數人。

趙南星沒有選擇賭天長地久的情誼,而是以人性來分析。

袁化中的一席話,讓東林衆人沉默了。

“殿下、若是文臣和福王真的聯手,恐怕不妙。”

“奴婢是在想、要怎麼把消息告訴福王殿下。”

站在積雪的大帳門口,朱由檢看着手中的手書,不免露出一抹輕蔑:

“我的好三叔啊,真想知道伱能有什麼手段……”

“而眼下呢?山西三鎮、薊鎮被相繼裁撤,這四鎮兵馬,所省下的軍餉近五百萬兩,而眼下所駐紮四鎮的兵馬歸御馬監統轄,御馬監又能做到自給自足。”

他吸了吸鼻子,隨後低頭看了一眼自己面前的數十本奏疏,倍覺頭疼。

不過罕見的是,高攀龍並未在其中,可見由於他的屢次嘴炮,劉一燝等人已經對他有些厭煩了。

京城時薰坊內,隨着一道熟悉的聲音出現,十幾人坐在府邸正廳中的場面出現。

“兩階之下的中尉子弟、郡君等人,則是發放二十至五十畝不等的田地。”

萬曆中晚期的大臣都是從張居正和高拱時期活下來的人精,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即便是黨同伐異的東林黨,當時也是站在了齊楚浙宣昆五黨之中。

“對我們是有好處,但不是田賦。”朱國祚打斷了姚宗文的話,氣定神閒道:

沒有自己的人,便只有用曾經有着身份的官員子弟,而他們一旦上位,但凡只要有一個人斷了糧草供應,幾十萬大軍就要在前線餓死。

說罷、朱由檢將手中信紙丟到了旁邊的火爐之中,而站在他身後的陸文昭也開口道:

他並不想拉攏藩王造反,而是想借助藩王給皇帝施壓。

他的存在,緩解了黨爭,但也是在壓抑黨爭。

那件發生在三十多年前,並且持續十五年,間接導致大明衰弱的政治鬥爭。

但即便是朱見深,在擁有二十萬兵馬之餘,卻要受限於賦稅。

要知道、中興這兩個字可不能亂用,但楊漣依舊給出了這樣高的評價。

用藩王的施壓,以此來轉移吏部調動人員這件事情的注意。

文官們可以狗咬狗,可以黨爭內鬥,但這樣的內鬥,始終是保持着一個底線,那就是權力始終掌握在文臣手中。

“只要拖個五年,讓齊王婚娶,之後便能以祖制要求齊王和瑞王他們共同就藩了。”

“可朱燮元若是不調用這些同鄉,他們也就沒有功績了。”姚宗文一針見血的開口,而朱國祚則是迴應道:

“五省臨近貴州若都是我浙東子弟,他即便再不情願,也還是需要調動的。”

易儲的這個問題,大臣們與皇帝鬥了15年,期間發生很多事情,但毫無疑問,這是自嘉靖利用手段,讓文官分裂後,文官第一次團結起來對抗皇帝的行爲。

在一羣基本上都是中小地主、乃至富農背景下的東林黨人。

但在這個世界,這一舉動被朱由檢制衡停頓了,所以他們依舊還沒有跨出那一步。

就藩的速度,取決於文臣勢力認爲藩王的威脅程度。

姚宗文話裡有話,而衆人也都知道,他說的是當初的“爭國本”之事。

說白了、眼下的他們還不如東林黨,並且不是一般的不如,而是大大的不如。

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局勢怎麼就發生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山西那邊傳來了消息,齊王準備將宗室制度取締革新。”

五六年時間,朱由檢指不定都能熬走他們一批人了。

“難熬啊……”

這就說明、朱由檢確實是有這樣的能力,但這樣的能力在藩王身上,而不在皇帝身上,這就是隱患了。

劉一燝對越來越沉默的楊漣很好奇,想知道他在想什麼,因此片刻後詢問道:

畢竟現在距離朱由校被朱由檢扶持登基還不過十四個月,哪怕要變,也不會變的那麼快。

就這點來說、他們都小看了朱由校兩兄弟,尤其是眼下的那個齊王朱由檢。

“革新之舉,已經惹得周藩、楚藩不喜,加上洛陽那位的話,或許……”

當壓抑過了頭,所有的矛盾都會在某一刻徹底爆發。

對於他們,朱由檢並不在意。

“到了奉國將軍、縣主便是發放現銀作爲實祿。”

爭國本一事,本是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想廢長立幼,被衆大臣極力反對的一場政治事件。

就比如楊漣、以他楊氏一年的收入,也不過五六百石糧食,換算爲二百兩銀子罷了。

這便是文官能攜勢而壓皇帝的原因之一,至於皇帝會不會動兵直接一邊攻城,一邊屠戮豪強士紳?

這點文官們更是不用擔心,因爲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全天下的豪強士紳,甚至大地主、中小地主倒向他們。

庭院之中的主要浙黨大臣紛紛眯了眯眼,腦中不停的在盤算。

山西和南邊……

袁化中在說着,而衆人卻皺眉想知道他到底想說什麼。

“要扼制一下齊王了,再給齊王幾年時間,恐怕時局會更糟。”沈潅說着,而朱國祚也微微頷首道:

“當年秦始皇對長安君成𫊸如何?之後又如何?”

“天下藩王三十七位,眼下算上齊王,京中有四位王爺沒有就藩和旁系。”

爭國本……

“只要吏科和吏部的同鄉好好操作,調一些同鄉前往湖廣、廣西、雲南和四川就官,輕而易舉。”

“暫且不管他。”朱國祚皺了皺眉,明顯不想提及這件事情。

只可惜、萬曆皇帝最終卻輸掉了這場權力之爭,而失敗的他卻選擇了用不給吏部和兵部的任何調動升遷批紅,導致京官不足,變相敗壞大明國運。

歷朝歷代,一國之大政,莫過於立儲,沒有比“由誰來決定誰當最高統治者”更大的大事了,這是根本性的權力,萬曆和文官集團,爭的就是這個核心權力。

眼下整個大明朝,最希望朱由檢快點長大的,估計就數他們了。

說到這裡、沈潅忽的擡頭道:

“奴婢領命……”聽到此話,崔文升當即作揖退出仁壽宮,隨後安排了自己的親信女婢去送信。

“爭國本”本質上是爭權力,皇帝和大臣們爭的是國家大政“誰說了算”,爭的是對江山社稷的話語權。

好不容易皇帝準備啓用汪應蛟的奏疏進行變法,還被其他黨派給阻撓了。

“哼!”聽到這話,鄭皇貴妃冷哼一聲,想起了前段時間發生的事情。

這就是葉向高的好處,不管什麼事情,先和稀泥,把事情平定下來再慢慢談。

開口之人是周朝瑞,楊漣看了他一眼,並沒有說什麼,只不過這舉動讓劉一燝看到了。

“齊王裁撤的事情……”忽的、戶科都給事中袁化中開口,並在衆人看向他之餘說道:

“山西三鎮裁撤,以御馬監兵馬駐守,這減輕了戶部的壓力,而軍屯田納入田賦、也是功勞一件。”

這件事情過後,鄭皇貴妃還因此生氣,仗殺了幾個奴婢。

相反、策反他們其中一些人的成本可謂低廉。

這裡的治理官員,便成了一個問題。

至於這所謂的菜雞,也就是齊楚浙宣昆五黨了。

他們嘴上說着藩王革新是取禍之道,但從朱由檢和朱由校這一年的配合來看,他們纔是扭轉了大明時局的主力,而他們這羣清流呢?

大明朝上一個可以隨意調配二十萬大軍的人是誰?好像是成化皇帝朱見深吧。

最後留了一個爛攤子,丟給了朱由檢和朱由校兩兄弟。

只要牢牢掌控地方和官員、“民心”,皇帝即便想要調兵再打一次天下,卻也根本不可能實現。

更要緊的還是這近二十一萬兵馬,還在山西和北直隸駐紮行走。

過了幾個時辰,一名倒水的太監走到了此處,小心翼翼的倒水之餘,從熟悉的地方摸出了紙條,並藏在了懷中。

“再讓你們噁心幾年吧……”

思慮間,朱由檢拂袖走入了大帳之中,陸文昭也跟隨進入。

最後、便是帳前的腳印,也被大雪慢慢覆蓋吞沒……

下午四點還有一更

(本章完)

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76章 浙黨勢大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150章 大小曹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73章 秦氏兄弟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121章 備戰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66章 終末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