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守成之主

“叔父說的對,科技是國朝未來的第一生產力!”

正月初八,在朱由校、朱由檢二人準備乘船前往兩廣的時候,遠在京城的朱慈燃也收到了來自他老爹朱由校的秘密手書。

其中主要就是講解了科技和經濟、政治、軍事的問題。

相比朱由校,早就走過天下,看過工人和農民生活的朱慈燃更能體會科技和工業的力量。

手工耕種的農民,畜力耕種的農民,機械耕種的農民,機械耕種且農閒打短工的農民,以及進廠做長工的農民……

這一個個的例子都在朱慈燃的記憶和經歷中,他很清楚前二者的生活有多苦,而後三者的生活又有多“幸福”。

一臺拖拉機能輕易的在一天之內精耕二十畝土地,而如果是人力,那需要整整二十天。

如果還要算上播種,在現有的科技和生產力下,一個擁有機械的農民完全可以在半個月內精耕播種十幾畝地,而人力手工的農民想要精耕播種完十幾畝地,那需要的時間是以季來計算的。

如果拖拉機能再小一些,輕一些,或者能種的地更多一點,操作更簡單些,那它能帶給農民的舒服,可以說是跨時代的。

朱慈燃體驗過,在田地裡用鋤頭一鋤頭一鋤頭的挖地,鬆土,放水,插秧。

以他當時十五六歲的精力,一個春耕如果沒有耕牛,頂多也就能精耕細作三畝地罷了。

就算是一些幹農活的好手,在沒有耕牛的情況下,一個春耕,頂了天也就是精耕細作五畝。

那是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彎腰大半個月才能精耕的六畝地,而一旦有了拖拉機,這個數量可以瞬間乘三,並且還能多出午休的時間。

科技的進步代表什麼,朱慈燃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即便政務繁忙,他依舊保持每個月去三次軍備院的頻率。

再度看了一遍手書內容後,朱慈燃將這份手書收了起來。

他將自己的目光放到了春和宮內,此刻是午時,所有人都已經散班吃飯去了,因此殿內只有朱慈燃和李永貞。

朱慈燃拿起了戶部的奏疏,簡單翻閱了遍:“李長庚不是生病了嗎?這文冊是誰做的?”

旁邊的李永貞見狀,也弓着身子開口解釋:

“是李尚書提前做好的,文冊也是早上李尚書派人送來的。”

“入春以來,山西連續下了好幾天雨,看樣子旱情是結束了。”

“李尚書覺得可以對天下徵收秋稅,畢竟國朝今年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國債得還,俸祿得發,工業區和鐵路、道路建設又不能停。”

“雖說還可以印鈔六千萬兩,盡數算下來,朝廷的必要開支就達到了八千萬兩。”

“因此,還是恢復收稅比較……”

“天下再蠲免一年!”朱慈燃打斷了李永貞的話,並放下奏疏說道:

“天下百姓的日子不好過,眼下雖然沒了旱情,但復耕土地還需要時間。”

“如山西,當地四百多萬人口要想耕種四千萬畝土地,還是比較困難的。”

“告訴戶部,以村爲單位,每村調足夠的拖拉機,順帶設置生產隊,來年以一臺拖拉機、十戶人家爲一個生產隊。”

“有了拖拉機,百姓才能最快的復耕荒地,如此一年時間,能積攢足夠吃三年的糧食,明年再收稅也不晚。”

朱慈燃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儘管他知道農業稅是大明的主要稅收來源,只要停止蠲免,立馬就能收上來五六千萬兩的稅銀,但他卻不能這麼做。

他與自家叔父書信往來過,都覺得即便天下旱情停止,也不該立馬收稅,而是讓百姓有喘息的機會。

“今年國朝商稅收取了四千二百萬兩,礦課司又運回了八百多萬兩的金銀。”

“算上印鈔的紙幣,存留足足兩億兩銀子。”

“告訴李長庚,先把國債連本帶利的還清,把留存的紙幣消耗一些,看看民間態度。”

“只要態度不出現問題,沒有人牴觸紙幣,那就立馬推行紙幣的發放。”

“這批紙幣,足夠國朝用兩年了。”

說話間,朱慈燃繼續拿起戶部的戶籍文冊,李永貞見狀也小心詢問:

“殿下,該午休了……”

“我現在精神好着,今日就不睡了。”朱慈燃說着,同時也仔細看了看大明朝的戶籍和田畝數目。

在戶部的統計裡,截止天啓二十二年臘月十五,大明朝一共有百姓一億九千七百八十六萬人,耕地數量十一億零三百二十四萬餘畝。

另外,宗藩體系下的諸國合計有人口五千三百七十二餘萬,其中朝鮮、暹羅、甘孛智、南掌、渤泥、蘇祿這六個外藩人口合計是一千六百萬左右。

內藩的大小一百多個藩國,郡國人口是三千六百七十二萬左右。

外藩的耕地面積是五千七百餘萬畝,內藩耕地面積是一億三千二百餘萬畝。

也就是說,算上宗藩體系的話,大明是兩億五千萬人口的共主,近十三億畝耕地的直接、間接掌握者。

需要知道,眼下的世界人口也不過四到五億,大明可以說統治了半個世界。

“藩國人口怎麼這麼少?齊國沒算進去?”

看着文冊,朱慈燃皺了皺眉,畢竟在他的認知中,齊國僅土民恐怕就不下於兩千萬人,算上印度廝當的藩國,大明朝內藩的土民數量就不應該低於五千萬。

“齊國疆域遼闊,眼下還在齊民編戶,因此未統計齊國的土民數量。”

李永貞解釋着:“不過齊國那邊有消息傳回,眼下已經接受齊民編戶的土民人口,已經達到了八百萬之多。”

“加上漢家移民的話,齊國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千三百多萬,耕地數量二千八百餘萬。”

“眼下,齊國還在以每個月齊民編戶五十萬土民,開墾五十多萬畝耕地的速度在提升國力。”

“南鎮撫司估計,大概十年後,齊國漢民不會低於七百萬,土民不會低於三千萬,耕地數量會接近一億畝。”

李永貞似乎話裡有話,朱慈燃聽出來了,但他沒有呵斥李永貞。

齊國的崛起速度太快,讓許多人不安是事實,但朱慈燃清楚這不是一件壞事。

最少從資源角度來說,齊國的崛起對大明構不成威脅。

僅大明自己的資源,都夠大明閉關鎖國上百年才能消化,更別提把精力分散去幹擾齊國了。

另外,齊國的資源也足夠現有的三千萬人消耗百年、數百年,對這樣的兩個國家談威脅,着實有些杞人憂天。

比起齊國,朱慈燃更擔心的,是資源不足的印度廝當諸藩。

印度廝當諸藩人口三千五百多萬,耕地卻只有一億畝。

就目前來說,當地就已經爆發過饑荒,而未來恐怕也會如此。

它們沒有足夠的礦產和其它工業、手工業,和大明做生意只能用糧食來做。

大明因爲旱情而饑荒的時候還好說,現在大明除了湖廣、江西還有些乾旱外,其它地方的情況都在好轉,對糧食的需求也不大了。

不僅不大,大明自己的糧食也開始進入了產能過剩之中。

十一億畝耕地,不足兩億人口,人均五畝有餘。

如果部分土地不進行經濟類作物耕種,豐富飲食的話,那主糧只會越來越多,最後因爲無法消化而價格走低。

穀賤傷農,到時候很多農民再突然轉型耕種別的作物,朝廷一旦沒辦法控制,那就有可能出現人禍了。

對於國家經濟,適當插手是必須的。

“國朝的耕地數量變多了,但卻消耗不了那麼多主糧。”

“告訴農業司,可以適當的鼓勵百姓進行一些經濟類作物,例如花生、水果之類的。”

“現在國朝的火車已經每個時辰能走八十里路了,一天除去填充燃料,能走整整八百里,水果販賣不是難事。”

“和皇店溝通,讓南方的水果蔬菜到北方,北方的花生乾果到南方。”

朱慈燃交代着,同時也對人口問題評價道:

“眼下國朝雖然有近兩億人口,但這其中有近兩千五百萬都是土民,雖說因爲婚配把這個數量降低到了一千六百多萬,但這基本也到極限了。”

“近年來土民暴動的次數越來越多,尤其是瀛洲。”

“如果不是曹鼎蛟鎮壓得當,恐怕瀛洲早就脫離國朝統治了。”

“因此在移民上,還是得鼓勵遷移瀛洲,讓瀛洲早點成爲漢地。”

“是……”李永貞作揖應下,順帶提了一嘴:

“今歲遷移的規模有些大,齊國那邊遷移的隊伍已經排到明年中旬了。”

李永貞的話讓朱慈燃皺眉,他端着臉呵斥道:“遷移的事情,沒有我和父皇的旨意,誰也不得阻礙,讓陸元高好好監看着。”

說完,朱慈燃想起了皇店和官場的事情,身體往後靠了靠:

“皇店和官場的交接,辦的如何了。”

“回殿下,王秉筆和曹秉筆都很配合,估計冬至前能辦好。”

李永貞作揖回禮,朱慈燃聊沒什麼大事了,也對河中戰事給出評價:

“河中之地的收復,再加上東歐伏爾加之地的拿下,國朝多了不少疆域。”

“河中的情況和政策暫時不變,依舊按照叔父制定的政策執行。”

“至於戰後的升賞……升授曹文詔爲威遠侯,曹變蛟爲朔方侯,李自成爲榆林伯,其它將領紛紛官升一級,再發六十萬兩銀子犒軍。”

“此外,李自成繼續擔任河中總兵,另外將伏爾加河之地設爲泰西省,歸北軍都督府節制。”

“着曹變蛟擔任泰西總兵,鎮守泰西,朱輔炬擔任安西總兵,李過擔任北庭總兵,劉宗敏擔任嶺北總兵。”

“各地兵馬讓曹文詔好生調動,然後……調李定國回京擔任上直都督府同知。”

朱慈燃說到最後,臉上掛了一抹笑意,旁邊的李永貞見狀也笑道:

“李定國此次表現不錯,任職同知算是委屈他了。”

“嗯……”朱慈燃很滿意李永貞的話,也附和道:

“無礙,叔父準備讓李定國接任上直都督,先讓他錘鍊幾年也好,就是……”

朱慈燃有些頭疼了起來:“就是叔父一走,不知道五軍大都督應該由誰擔任。”

想到這事,朱慈燃一時間自己都找不到可以替代的人。

按道理來說,滿桂和孫應元都是不錯的人選,可是他們都去齊國了。

他們一走,剩下的人就不足以肩挑大任了。

戚元功、秦民屏年紀太大,曹文詔、賀世賢性格缺點太大,黃蜚、李自成不能服衆……

“唉……”朱慈燃嘆了一口氣,只能把這個問題推給了朱由檢。

因此,他也手書一份,派人送給了朱由檢。

不過,此刻朱由校和朱由檢應該剛剛登船,所以只能把信送到廣州,等他們抵達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做完這一切,朱慈燃繼續埋頭處理起了奏疏。

倒是相比他那熱鬧的東宮,此刻的齊王府顯得冷清不少。

百王坊向來冷清,全憑齊王府的熱鬧,才彰顯得百王坊熱鬧。

不過伴隨朱由檢宣佈就藩的事情,大批親近齊王府的官員紛紛前往吏部調任,拖家帶口的前往了齊國。

他們一走,齊王府也就冷清下來了。

不過,這種冷清也挺好,最少朱慈烺不用再應付那些大人了……

“夏大哥,你說爹什麼時候會讓我們收拾東西啊!”

齊王府承運殿內,當朱慈烺的聲音響起,兩扇窗戶也被一雙手給推開。

陽光照進了承運殿內,朱慈烺正坐在書架面前的椅子上,手裡拿着一本書,桌上擺着已經看完,或者還沒看完的十數本書籍。

進入天啓二十三年,朱慈烺已經跨入了十一歲,而被他稱呼的夏完淳也十三歲了。

夏完淳來大明是和朱由檢學習的,不過後來他就漸漸被朱由檢派去帶孩子了。

他現在白天是順天府學的學習,放學後是齊王府七個郡王的代理教習。

眼下是寒假,夏完淳早早做完了自己的作業,然後從臘月開始就給朱慈烺他們補課。

到了正旦節,夏完淳給他們放了十天假,自己躲在承運殿看齊王留下的許多書籍和未寫完的文冊。

朱慈烺很喜歡看書,加上的對齊國好奇,因此每日都在承運殿待着,時不時在學習中詢問夏完淳齊國的事情。

對此,夏完淳也是知無不答,畢竟朱慈烺長得很討喜,便是齊王府的起居注官都曾爲其寫下:

“臨沂郡王爲人白皙貌美,十指如蔥,是以上位、殿下甚愛之”的話。

當然,其它的朱慈炯等人也是相貌俊秀,只是和朱慈烺比起來差了一些。

興許是朱由檢這一世高大的緣故,朱慈烺他們也紛紛長得比同齡人高大不少。

朱慈烺雖然僅十一歲,卻已經身高五尺一寸(163),若等他長大,恐怕身高不會差朱由檢太多。

不過,夏完淳並沒有感覺到壓力,因爲他從小和父親前往齊國,在齊國吃的野牛肉太多,以至於他的身高也是鶴立雞羣。

雖十三歲,但他已經身高五尺三寸(169),並且加上官學注重運動,父親注重儒學,因此他可謂是真正掌握了君子六藝的儒生。

不過他雖然是儒生,卻並不迂腐,在教導朱慈烺等人的時候也是以務實爲主,這也是朱由檢讓他代教的緣故。

如眼下,夏完淳推開窗戶,讓陽光灑進殿內以後,轉身便對朱慈烺笑道:

“殿下應該會在冬至出發,不過你們幾位估計會被留下。”

“啊?!爲何?”朱慈烺被嚇了一跳,連忙站了起來。

夏完淳聞言卻走到書架前,拿出一本朱由檢所寫的《經濟學》,背對着朱慈烺用帶有笑意的聲音回答問題:

“齊國府學不如國朝,你那幾個年幼的弟弟還可以等殿下去齊國建設起來再學,但你和二殿下、三殿下可就不行了。”

“況且,留子嗣在京學習也是不成文的規矩,諸多藩王都留下了子嗣,我齊國自然也不例外。”

“不過嘛……”夏完淳笑着轉過身子來,打趣道:

“以萬歲和太子殿下對你的喜歡,恐怕你會過得很是滋潤。”

“我還是想和爹一起去齊國。”朱慈烺見夏完淳還有心思打趣,自己也就放下了心來,笑着迴應道:

“不過我若是留下,你也得留下,也算有個伴了。”

“你這廝……”夏完淳哭笑不得,朱慈烺卻繼續儒雅笑着說道:

“雖然我對齊國很是好奇,但既然齊國還沒建設好,那我等等再去也是好的。”

“更何況若是我留下能讓國朝和齊國安穩,那也是值得的。”

走出一開始的驚慌後,朱慈烺就淡然的接受了自己將會面對的處境。

瞧他那處事不驚的樣子,夏完淳也不免在心裡稱讚。

“不用太過擔心,府學也就還剩下四年時間,四年後我們就能回齊國了。”

夏完淳安慰着朱慈烺,倒是朱慈烺這個時候反而不再執着,而是隨遇而安道:

“話雖如此,但我覺得皇伯父他們恐怕不會那麼輕易讓我走。”

“這倒也是……”夏完淳哭笑不得,畢竟皇帝和太子,以及永王、定王對朱慈烺的喜愛是刻在骨子裡的。

自朱慈烺誕生以來,他的賞賜就似乎沒有斷過,雖然其它的朱慈炯等人也有來自內廷的賞賜,但總歸沒有朱慈烺受賞的次數頻繁。

尤其是朱慈燃任監國以後,朱慈烺所受賞賜更是多到難以計數。

“殿下,楊女官傳話,東宮賞賜了燕窩,問您要不要嚐嚐!”

這不,朱慈烺和夏完淳還沒說完,門口就傳來了一名宮女的聲音。

夏完淳一聽,便稍微咳嗽了一聲,似乎在說喉嚨有些幹。

“弄兩份來嚐嚐吧,順帶給二郎他們送去!”

朱慈烺哪裡能不懂夏完淳的小動作,因此笑着對門口開嗓,門口的宮女也應了一聲,隨後離開了承運殿。

聽着腳步聲走遠,朱慈烺纔回歸主題說道:“我聽聞今年遷移齊國的百姓還有很多,這是怎麼一回事?你不是說之前遷移人口多是因爲旱情嗎?”

“之前是因爲旱情……”夏完淳苦笑作答,無奈解釋:

“至於眼下,那便全賴百姓對齊王殿下過於信任,依賴了。”

“我聽聞朔方、北直隸、河南、遼東等地受過殿下直接恩惠的百姓都在遷移,尤其是泰昌年間被殿下安置在昌平、密雲等地的饑民。”

“如今他們雖然已經安居樂業,但一聽殿下要就藩,當即就變賣了家產,準備提前遷移齊國。”

“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對齊國也是一件好事,但廟堂上的彈劾也跟着一直沒斷過。”

夏完淳解釋了一遍,朱慈烺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我也知道我爹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只是沒想到百姓寧願背井離鄉,也要跟隨我爹前往齊國。”

“齊國很好,百姓過去後不會後悔的。”夏完淳一邊看書一邊回答:

“就是廟堂上有些呱噪……”

“那倒是……”朱慈烺都忍不住點頭,隨後更是笑了出來:

“有時候我也佩服大兄,每日監國忍受那羣呱噪的文官吵鬧。”

“你日後說不定也會這樣……”夏完淳一句話,朱慈烺臉上的笑容頓時凝固。

“你不是說齊國的廟堂很安靜嗎?”朱慈烺一副受騙的模樣。

“以前是安靜,人人務實。”夏完淳翻着書:

“只是近年來遷移的人太多,人多之下肯定會改變原有的規則。”

“我爹那邊也是忙的不行,希望我回去的時候,齊國別變成我不認識的樣子。”

“唉……”聽着夏完淳的話,朱慈烺也忍不住嘆氣:

“哪裡都少不了吵鬧,有時候我還真想去一個沒人的地方,安靜看書。”

“那你的想法估計要落空了,現在天下除了南極,其它地方都有人。”夏完淳忍不住打擊,但朱慈烺一聽卻來了興趣:

“我聽爹說過南極,不過你說南極真的有不會飛的鳥嗎?”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夏完淳也沒見過,但不妨礙他搪塞過去。

見夏完淳這麼說,朱慈烺也忍不住看向了窗外,瞧着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鳥,忍不住感嘆了一聲:

“真想去看看啊……”

工作問題,所以明天的更新估計會推遲到下午四點左右,最近作品收尾和出差撞到一起了,更新上不來,很是抱歉。

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8章 初嘗權力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20章 國債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115章 攤牌第466章 終末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2章 百般無奈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63章 齊王黨第80章 少年縱馬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163章 齊王黨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