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

天啓三十九年正月二十,被關入獄二十年的前燕山派黨首成德被釋放的消息讓海內外震動。

隨後,內廷和內閣指派成德官復原職,繼續執掌都察院,並進行京察的消息也讓許多官員嗅到了不對勁的味道。

只是在科技進步而皇權依舊能集權的這個時代,即便百官們知道了什麼,卻也無法做出什麼反抗。

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已經是風雨欲來了……

“嗚嗚——”

“到了到了!終於到了!”

二月初一,當朱慈烜激動的聲音在大明海的東海岸響起,三艘蒸汽機船駛入了繁華的西京灣內。

在西京灣這片海域,過往的帆船、輪船無數。

它們像恆星那樣,燦爛地坐落在海面上,映入深邃的天空中,照亮整個世界。

許多船隻都具有私人的風格,它們染上了深淺不一的色彩,不管是木帆船還是蒸汽輪船。

海面上,木帆船低着船帆,被海風吹得下垂,猶如一把龐大的手掌把船吹往遠方。

船尾有晶瑩的水滴,像一抹彩虹般,散發出一種浩渺的神奇魅力。

蒸汽輪船冒着濃煙,船體貼着海水,以極快的速度衝擊着整片海洋。

海浪衝撞着船體,像一陣又一陣的鼓點,但所有的船隻無所畏懼,依然堅持前行,昂首直走。

在這些船上,甲板上的船員像黑色的蝴蝶一樣走來走去。

他們迎着海風,身體上裝着各種各樣的物資,裝着生活的希望,裝着未來的希冀。

望着陽光下的這無數船隻,哪怕是一個傻子也能看出西京灣的繁華。

“這地方,不比大明的五大灣區差!”

朱慈烜激動的看着四周,和每一艘路過的船隻打着招呼,那些船隻甲板上的船員也用力揮手。

儘管看不見他們的表情,但朱慈烜能感受到對方的心情。

“西京灣區,此地作爲我齊國面向國朝最近的灣區,包括了多個大小城市,而最主要的城市便是西京平原上的京兆府。”

“三位殿下第一次來京兆府,便由老臣對三位介紹吧……”

夏允彝從朱慈烺三人背後走上前,眺望船隻前進的方向對三人介紹了起來。

京兆府作爲齊國西京,同時也是最先發展的幾個府之一,其當地因爲地勢平坦而成爲齊國人口最爲稠密的地方。

截止天啓三十八年臘月三十日,京兆府人口總數達到了一百二十萬以上,僅西京城便擁有常住人口六十五萬。

以齊國掌握的情報來說,西京城是世界十大城池之一,排名僅次於大明的北京、南京、蘇州、杭州,位居世界第五。

不過,如果以工價來說,西京城的工價卻並不如大明的兩京和蘇杭,甚至連後面的成都、廣州、揚州都不如。

“我齊國於天啓三十五年時曾經制定過工價。”

夏允彝看着蒸汽機船乘風破浪的駛入齊水,向着西京城開拔而去,自己也意氣風發的繼續道:

“齊國和大明不同,三位殿下雖有了解,卻只知皮毛。”

“在齊國,所有的土地是屬於國家的,而非齊王和百姓、勳貴的。”

“同時,所有的房屋、店鋪、城池也是屬於國家的,而非屬於齊王的。”

夏允彝一開口,朱慈烺三人頓時語塞了。

他們沒有想到,夏允彝居然能說出來齊國所有東西都不屬於齊王的話,而這樣的話更是讓朱慈烺皺眉道:

“如果什麼東西都不屬於百姓,那百姓這樣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呵呵……”聽到朱慈烺的話,夏允彝撫了撫須笑道:

“具體的答案在《齊律》之中,但老臣可以粗淺的解釋一下。”

“《齊律》第九條第三款:在齊國境內的所有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和集體所有,即全民所有,禁止任何勢力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集體資源。”

“所有集體資源的開發,都應該由集體來監督,所有私自的開發,都是在破壞集體的利益。”

夏允彝說出了《齊律》之中的相關規定,並通俗的解釋道:

“在齊國,不管是礦山還是土地,所有的開發都需要相關衙門批示同意才能進行開發。”

“當然,這種開發是以集體爲主的,如生產隊、村莊、集鎮、縣城、州府等集體方式。”

“如去年齊國二十五府知府上疏,今年預計需要開墾兩千四百萬畝耕地,那這些耕地就會以更高規格的方式在長史府進行處理,然後發往齊王府,由齊王府批紅。”

“這個過程中,需要在一開始就計算好,二十五府這兩千四百萬畝耕地開墾後要落實到哪家哪戶上。”

“通俗來講,也就是分地……”

夏允彝說出了土地資源開發和分配的辦法,聽上去雖然有些複雜,但辦起來是很簡單的。

各生產隊有多少臺拖拉機,就有對應開墾的指標,有了指標就必須先分配,然後再開墾。

也就是說,哪畝地是哪家的,一開始就已經說好了。

齊國的生產隊只是負責組織開墾和耕種,以及分配拖拉機的事情罷了。

生產隊員是不可能去幫別人開墾別人日後耕種的土地,因此也就從根本杜絕了部分人想要偷懶的想法。

“齊國也是和國朝一樣,是土地歸屬權歸朝廷,使用權永久歸農民嗎?”

朱慈烺詢問着夏允彝,並得到了夏允彝點頭的迴應。

“那礦藏和工廠呢?”朱慈烺追問,夏允彝聽後也笑道:

“礦藏絕對屬於國家,而工廠則是被細分爲了民營和國營。”

“不過不管是民營還是國營,其中規矩都得按照《齊律》的來。”

“如天啓三十五年,《齊律》規定齊國工廠最低日薪是十五文,那麼全國的工廠日薪就只能是十五文或高於十五文。”

“至於民間,《齊律》規定的個體經營募工最低日薪是十二文,道理同上。”

“這麼低?!”聽到工廠最低日薪不過十五文,朱慈炯忍不住說了出來。

對於生活在京城的他來說,他很清楚記得京城周邊工廠日薪已經在天啓三十年漲到了最低四十文,京城之中的一些力夫和雜工也有二十文。

可是,當夏允彝開口說出齊國日薪的時候,他頓時有些忍不住了,甚至下意識懷疑起了諸多官員說齊國百姓過的十分幸福的話。

“呵呵……”夏允彝看着朱慈烺三人,撫了撫須笑道:

“三位殿下稍微下了碼頭,騎馬前往齊王宮如何?路途上逛逛集鎮市場,也就知道情況了。”

夏允彝知道僅憑他口說,很難讓朱慈烺三人瞭解齊國百姓的生活,因此他選擇讓三人親眼去看。

“好!”聞言的朱慈烺三人應下,隨後便不再言語,靜靜看着齊水來往的船隻。

由於此刻的朱由檢在月中前往了中都城,因此他們不太着急前往齊王宮。

也正是在這樣不着急的情況下,輪船成功來到了西京城東的西京港。

西京港可以停靠數百艘船隻,規模宏大,不下於一個縣城。

在輪船駛入港口,進入船舶位置的時候,碼頭上的陣陣歡聲笑語便吸引了朱慈烺等人的注意。

夏允彝讓他們先下船,並說已經安排了人給他們牽來馬匹,至於行李則是由車隊之後送往齊王宮。

由於三人迫切想知道齊國百姓工價低廉的問題,因此三人在作揖行禮表示感謝後,便轉身下了蒸汽輪船。

順着船梯走下甲板,來到鋪設了水泥路的碼頭時,映入眼簾的除了許許多多停泊在港口內部的船隻,便是碼頭上那人來人往的卸貨工人。

他們拉拽拖車,又或者扛着貨物,來回奔波,看上去十分勞累,但臉上卻滿是笑容,時不時還能休息幾秒,和旁邊人閒聊兩句。

“三位,馬匹牽來了。”

當陌生的聲音響起,朱慈烺三人反應了過來,他們轉身看去。

只見三個穿着常服的青年牽着三匹普通的駑馬站在他們眼前,那樣的駑馬連順天大學中拉糞車的都不如,但朱慈烺他們沒有嫌棄。

三人接過繮繩,隨後安撫了馬匹,翻身上馬。

他們悠哉的向着港口的街道遠處走去,目標是十幾裡外的西京城。

西京港的碼頭很熱鬧,和大明的一樣,只是碼頭的工人們比起大明的工人更有朝氣,更有活力。

三人騎馬走出碼頭,來到的街道上。

熟悉的江南風建築和密密麻麻的行人,以及時不時浮出聲來的車轍聲使得整個街道氣氛都顯得生機勃勃。

朱慈烺他們慢慢的騎馬在馬道上走着,時不時看看兩側的行人。

兩側行人有的是商賈,有的是居民,還有的便是朱慈烺他們在意的一些店鋪夥計。

沿街有擺攤叫賣的,所有攤位上都寫明瞭價格,明碼標價,不存在強買強賣的事情。

“新鮮採摘的南方蘋果,一文三斤,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啊!”

“百花籃!兩文錢一個,連帶着送花籃!”

街道上,不是販賣水果的,便是販賣花卉的,四周都是果香和花香,讓人走在其中十分舒服。

這種走馬觀花的感覺讓朱慈烺他們十分享受,不過他們很快就走出了販賣水果和花卉的街道。

儘管是集鎮,但該有的攔路牌卻還是存在的。

在十字路口等待的朱慈烺他們看到了對面街上擺滿了許多小吃攤位,不由期待起來。

“鐺鐺鐺——”

十字路口的擺鐘自然響起,攔路牌也被順勢放下。

朱慈烺他們悠哉的騎馬過了路口,緊接着便來到了一條新的街道。

齊國繁華的市民經濟和市民文化,造就了齊國美食的多種多樣。

從江南的粥湯,到遼東的肉食、山東的“下水”、北直隸的糕點,甚至連一些西南、東北少民的小吃也會出現在這條街上。

從攤位上的食物來看,在烹飪技術上,齊國相比大明,居然有了很大的進步。

從燒、蒸、煮、煎、烤,到滷、攤、炸、爆、炒,各種製作手段的小吃看得人眼花繚亂。

其實看到這裡,朱慈烺就已經知道齊國百姓的生活如何了。

如果齊國百姓的生活差,那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將烹飪手段發展的比大明還好的。

“掌事的,這一碗餛飩多少錢?”

“兩文!二十個餛飩!牌子上有寫。”

朱慈烺聽着耳邊主客之間的對話,驚訝之餘不免看向四周攤位前的牌子。

【香酥糕一文四個】

【餛飩兩文二十個】

【烤生蠔一文十個】

【遼東羊肚三文一碗】

【淮南牛肉粉兩文一碗】

【蒙古烤羊肉一斤十五文】

【齊王米線兩文一碗】

一塊塊牌子看的朱慈烺懷疑人生,旁邊的朱慈烜已經開始拿銅錢買東西了,朱慈炯則是已經吃上了。

“這物價……太過低廉了吧?”

朱慈烺走南闖北,去過大明許多地方,自然知道大明的物價。

別的不說,朱慈烺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餛飩的價格。

哪怕近些年肉價降了,大明的餛飩價格也是四文一碗,一碗僅有十五個。

至於羊肚、牛肚、肉腸等等這些大明百姓最喜歡吃的食物,一碗的價格基本都在七文朝上。

烤肉就更別說了,在大明一斤生羊肉的價格都二十幾文,更別提烤的了,

“更低的也不是沒有……”

熟悉的聲音從朱慈烺身後響起,他猛地一轉身,果然看見了一張熟悉的臉。

“夏大哥!”

旁邊的朱慈炯和朱慈烜分別喊了出來,朱慈烺也高興道:

“你不在長史府當差,怎麼有時間來這裡?”

“得知你今日回來,特意沐休一日。”

身着天青色圓領袍的夏完淳笑着開口,他長得並不如朱慈烺三人顯眼,只是十分白淨,一股書生氣的同時,眉宇間又顯得果敢。

“你們倆倒是長高了不少,這麼看來應當是我叫你們倆大哥纔是。”

夏完淳看了看三年前還五尺四五寸,而如今已經五尺六七寸的朱慈烜二人,不免開起了玩笑。

“哈哈……”朱慈烜兩人對視一笑,夏完淳笑過之後牽起自己的馬、帶頭道:

“這鎮子我來往了小半年,你們儘管跟着我,我帶你們去你們想看的。”

“好嘞!”朱慈烜二人高興的應着,翻身下馬便牽着馬跟着走向了其它地方。

朱慈烺瞧着三人的樣子,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高興。

似乎是受到了四周百姓的氣氛,在這裡的他,比在大明時放鬆了不少。

“等等我!”

喊了一聲,他便牽着馬追向了三人。

四人走街串巷,夏完淳帶着他們去了王店。

“馬匹拴在門口就行。”

夏完淳在王店門口交代了一聲,朱慈烺還沒開口,朱慈炯便道:“萬一被人偷了怎麼辦?”

“噗嗤……”聽到這話,四周路過的人忍不住笑,夏完淳也好笑道:

“你當這是哪?這是齊國!”

“齊國的馬匹都做了標記,偷盜販賣很容易被查出來。”

夏完淳將馬耳朵的吊牌展現給了朱慈烺三人看,隨後笑着搖頭:

“齊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四匹馬的價格,可不值得小偷付出被“驅逐出境”、“田產沒收”的代價。”

說罷,夏完淳轉身走進了王店內,朱慈烺幾人也在拴好了繮繩後跟着走了進去。

他們所進入的王店佔地十餘畝,上下共置兩層。

所有商品都靠牆擺放,不過比起大明的皇店,齊國的王店更有後世百貨商城的雛形。

王店內,不僅有各種零售的商品,還有各種“小門小戶”式的熟食攤位。

從包子饅頭到糕點、燒烤,甚至還有奶油蛋糕這種新鮮食物。

除了湯水和燒烤類食物沒有,其它比較便攜的熟食都有,價格也比起大明便宜了一半,甚至不止。

幾人走馬觀花式的逛下來,幾乎將百姓生活所需的大量商品價格都看了一遍。

如果不是王店裡人頭攢動,逛賣物品的百姓絡繹不絕而有些擁擠,恐怕他們一時半會都不會出來。

“看了個大概,算是明白爲什麼咱們的工價爲什麼比國朝便宜了。”

“物價都便宜了一半不止,工價自然高不起來。”

四人先後走出了王店,在解綁繮繩的時候,朱慈烜興奮的說着今日的見解。

他對齊國,已經從“齊國”變成了“咱們”,顯然齊國的氣氛和物價、工價讓他覺得十分自豪。

“這的物價還算高的,如果在其它二十四府,那物價還能低一些。”

夏完淳笑着解釋,同時也看向朱慈烺:

“這就是我爲什麼告訴你,我寧願在齊國爲糞工,也不在大明爲官的原因。”

夏完淳並沒有因爲十幾年的大明生活而忘記齊國,反而是因爲這十幾年的大明生活,讓他倍感慶幸自己能有齊國這樣的去處。

“國朝不好嗎?爲何都要離開?”

朱慈炯不合時宜的說出了這句話,夏完淳聽聞卻不假思索的回道:

“國朝很好,只是它太老了,施展動作過於緩慢,讓我這急性子難受罷了。”

他雖然這麼說,但聽上去卻像藉口,聽完他的話,朱慈烺看了看四周的百姓。

在他們的臉上,他看不到半點疲憊感。

明明同樣是朝廷發田,爲什麼大明的百姓臉上會有一種疲憊感,而這裡卻沒有呢……

朱慈烺想不清楚,但他知道,等他見到自家父親後,自家父親會爲自己一一解惑。

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106章 愚民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73章 秦氏兄弟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115章 攤牌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490章 師徒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6章 佈局西南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523章 荊棘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3章 難兄難弟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502章 京中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