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別與正途異 勳官十二等

一來,海內戰亂近百年。

二者,隴州邊地,唐、胡雜居,本就有尚武之風,至有婦人亦可提槊驅馬,鬥於疆場。

是以,本次武舉雖是初開,應試的考生數量已頗可觀,並且質量都不低。

參試的除了唐人,還有少量的胡人,皆是鮮卑、戎人、雜胡等各部種酋大的子弟。

之所以連胡人酋大的子弟都來“趕考”,那是因爲,莘邇給“及第”的考生了很高的待遇。

當後來官僚制度成熟的時期,一個官員可以同時擁有多種官名,不同的官名分別對應該官的職事官、散官、勳官,有的還有爵位。職事官,顧名思義,即該官具體掌責之職。散官,又稱散階,沒有權力和職掌,可以將之理解成身份等級的標誌。勳官與散官近似,與散官不同的是,勳官主要用以獎勵作戰有功的將士,因而又被叫做“戎秩”。

但在當下,官僚制度正處於一個承接前代、開啓未來的轉折期,還沒有後來的成熟體制。

諸如後世散官的細分爲文武多少階、勳官的出現及成爲朝官等等,現在都還沒有。

不過,散官這個東西已經是有了的。

散官出現於當下,是時勢發展的必然產物。

此一“時勢”,便是門閥政治。

前代秦時,要說的話,也有散官,比如大夫之類,沒有固定的掌職,但那時的散官,也是要經常要承擔臨時差使的;概言之,秦代之官,俱可歸類爲職事官。換言之,官員若無職位,就無等級可言,既無政治待遇,也無俸祿可拿,與庶民無異。

近代以來,門閥政治勃然興起,爲了保證士族官員們權益的穩定性,賦予官員們足夠的安全感,於是在九品官人法的背景下,漸從秦的“職位分等”,轉向了散官爲代表的“品位分等”。

官員,從此不再只有職事官,多了散官的頭銜。

朝廷命官,也不再是隻任職事官,多了散官的選擇。

究其變化的本質,乃是國家“分官設職”之目的,不再僅僅是出於秦時的“效率考慮”,任一個官,就要負責一攤事,而更多的是基於了“優惠考慮”。

可以沒有職事官,但只要有散官,那就是官。

散官,又被叫做本品。

散官幾等,此官享受的各種待遇就是幾等。

按照莘邇的理解,散官,就是他前世的鄉科級、縣處級、廳局級、高官等這些名銜。

至於尚未出現的勳官,莘邇對之自是不知,但不知道,不妨礙他創造一套與之近似的體系。他創造的這套體系,所依之藍本,當然便是他前世的軍銜制度。

軍銜此詞,不好用於當下,在與羊髦、黃榮等討論過後,倒與那發明勳官的人“不謀而合”,也將之名爲了“勳官”。——畢竟勳者,功勳,用以授給將士的品級,沒比這個更貼切的了。

這次武舉,即是勳官制度的初次運用。

卻是說了,爲何不直接拿散官制度來用?

如上所述,散官制度的出現是爲了保證士族官僚的特權。可以預見到,此次參加武舉的考生,必是幾無,或乾脆說無有出自門閥大姓的,拿散官來任命他們,一定會激起士族官員的不滿。

故此,莘邇索性另起爐竈,搞出了勳官,以避免士族的反對。

後世的勳官,通常有十餘等,名號或從都督到上柱國,或從騎尉、都尉到上柱國,莘邇對此自亦是不知,但他依照前世的尉、校、將等級設定出的勳官層級,卻是與之相類。

計有三大級,對應尉、校、將;十二等,對應少、中、上、大四層。

十二個層次,最低的視爲從八品,最高的視爲正三品。

這個“正”、“從”之分,也是莘邇搞的“發明”。時下官品,還沒有正、從之別。爲了能夠對應上十二個勳官的層級,莘邇上書朝中,奏議在勳官中行使此制。

此次武舉的考生,按其成績,劃爲“超”、“甲”、“乙”、“丙”、“丁”五等。

甲乙丙丁四等,皆授尉官,丁等從八品,丙等八品,以此類推,超等授校官,從六品。

雖非散官,也沒有職事官,而且爲了進一步地緩和士族官僚的牴觸,整體比較之,勳官的官品待遇亦不及散官、職事官的待遇,稍微低賤,但再低賤,也是官了,並最低的官都是從八品,對多是寒門出身、仕途原本無望的子弟來說,這已是放在往日,連想都不敢想的奢求了。

故此說,莘邇給此次參試合格的考生之待遇,不可不稱爲很高。

考試進行了三天。

數百考生中,合格的約佔了半數,總計兩百餘人,大部分是丁等、乙等。

甲等者與丙等者皆不多,超等無人。

引起了莘邇關注的王舒望,獲得了甲等。

其餘的六項中,王舒望表現俱佳,只在言語一項,他沒有怎麼學過兵法,對答得不是很好,拖了後腿。不過在此屆的全部考生中,他的成績已是頭名。

唐艾把及第考生的名單報與朝中。

等這些“新科武舉”的家鄉長吏把他們的“資”、“狀””遞呈上來以後,就可對他們進行授官了。

“資”與“狀”,皆是時下人事檔案的組成部分。資,又叫簿世或簿閥,內容主要是該人之父、祖等的官爵和姻親關係。狀,是對某人“德”與“能”的書面評語,寫在黃紙上,有時以“黃紙”代稱。

“資”與“狀”以外,人事檔案的另一個部分叫“品”,即鄉品的品級。

根據“狀”中的評語,參考“資”,得出品。

如果是任命、升遷士族子弟,用不着這麼麻煩,還得再等地方上報。

士族子弟的“資”,和他們的“品”、“狀”,都早由中正上報到了朝中,朝廷有備份,要的時候,調出來查閱即可;至多下書給中正,叫他們把欠缺的補全。

唯是這幫武舉無士族出身的,朝中故是沒有他們的檔案,須待地方整理之後再報上。

又因對他們的授官,是不同於散官、職事官的另一個新體制,不需借鑑鄉品,所以,向地方要的人事檔案,只含“資”、“狀”,沒有“品”。

且不說王舒望等興高采烈地在谷陰等待授官。

武舉試後的次日,張道將來到輔國將軍府,謁見莘邇。

……

感謝大家的月票、推薦和打賞!

第五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中)第三十章 宋麴逐近利 內史同氾寬第十七章 悔餘猶戀棧 懊惱席上言第十四章 一日訪三人 宴荔將起兵第五十七章 盡收西域寶 顯美面子貴第四十一章 兵貴以雜利 人馬先相親第九章 果然是肥差 焉爲短視徒第三十三章 張渾不離朝 龜有上下策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二十八章 禿連五金餅 黃榮第一計第十四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中)第二十七章 甲騎向無前 三軍喚吾虎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第五十一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三)第五十一章 胡兵攻勢急 莘邇穩如山第三十四章 何人吾可謀 無處不青山第三十一章 度牒束僧侶 鐵券約鮮卑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十九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上)第六十八章 軍法一頭羊 西投乞活去第五十六章 北擄大獲歸 曹斐急信來第四十六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上)第六十七章 兵分主與偏 湖陸送棉衣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四章 將勇難當弩 他是因你死第三十三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下)第三十八章 妃衣不蔽體 苟雄請誅奸第十二章 平羅忠孝愚 元光計高明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三章 別與正途異 勳官十二等第四章 擢遷左長史 忠臣唯阿瓜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中)第十七章 悔餘猶戀棧 懊惱席上言第三十三章 張渾不離朝 龜有上下策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中)第十四章 一日訪三人 宴荔將起兵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四十六章 輪戍練兵法 令狐喜事爽第三十章 勃野叱亢泥 割臂爲誓約第六十一章 中正三步走 科考爲常制第三十五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上)第六章 麴球贈胡將 遣人請道智第七章 遍觀詐與虐 唯是取信難第二十一章 傅喬典書令 雲光如妝容第五章 人頭作酒器 太馬無敵名第十六章 施法消恐怯 臨機定對策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三章 別與正途異 勳官十二等第十一章 羊馥夜報訊 晨曦入朝去第三十三章 苟雄送兒衣 李亮要事辦第五十九章 將軍號輔國 力近與麴齊第三十一章 基業苦不易 逢疑召唐艾第四十六章 姚謹辭動心 呂明平叛亂(中)第三十八章 王令移宋丞 麴球封侯貌第三十三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下)第十三章 傅喬倉皇至 禿連狼狽回第十二章 君長公事重 大力一見故第二十五章 韜略冠國中 兇狡凌胡部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二十五章 怒命斬平羅 得令點兵出第八章 季和將其計 宴荔父子議第六十章 佳人難再求 長路漫漫險第五十章 氾丹請駐外 鞏高擊西計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十三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上)第三十八章 王令移宋丞 麴球封侯貌第四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上)第七章 春宮圖展罷 寒夜秋風涼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十五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下)第五十九章 良禽擇木棲 亮因駭而安第二十六章 麴侯以畫謝 非議大事者第六十七章 兵分主與偏 湖陸送棉衣第六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下)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二十一章 黃榮駁氾議 勃野使拓跋(下)第二十八章 禿連五金餅 黃榮第一計準備開下一卷,構思一下章節概要,明天更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十九章 入宮知天威 少年漸成人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馬骨 公力若不及第十二章 翁主挽弓射 太后一怒威(上)第四章 大事不惜身 曹斐意豪然第二章 西海遲方至 酒泉候未來第九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三)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三十三章 飛黃騰踏去 美人嫁醜夫第四章 唐艾炫陶竹 羊髦與莘同第三十三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下)第三十章 勃野叱亢泥 割臂爲誓約第二十四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下)第三十七章 張金父子免 長齡伉儷情第四十七章 姚謹辭動心 呂明平叛亂(下)第五章 人頭作酒器 太馬無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