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

從荊州州治所在的南郡到定西的王都谷陰,約兩千餘里,如今蜀地、秦州三郡雖然分別被桓蒙與莘邇收復,其間的通道已經打通,出了荊州之後,先西入蜀中,經巴東、漢中等郡,西北而上,至定西秦州的武都郡,再經隴西郡,渡過黃河,而即可入定西目前主要的地盤隴州,但沿途翻山越嶺,渡江逾河,卻是路很不好走,因是,桓蒙的信一個多月後才送到莘邇案上。

時已初夏,天氣漸熱。

氣溫熱,定西王城谷陰的政治氣氛更熱。

就在數日前,由莘邇一手創立,羊髦、孫衍、黃榮、羊馥、傅喬、張龜等集思廣益,把之制定成形的“三省六部”此制,其中各省、各部的主官、屬吏,都任命、配備完畢,悉數走馬上任,已是取代督府、牧府、王府、太尉府等並行掌權的各府,開始正式在定西朝中運行了。

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

中書省之所掌,與東唐的中書省基本相同,爲審理章奏,草擬詔旨,專管機要,參議時務,有輔助國主決策之權。

定西到底是個王國,令狐樂只是“王”,不是“皇帝”,如其屬官與中央官職名稱相同的話,未免有僭越之嫌,故是在羊髦的建議下,定西此省雖與東唐的中書權責相當,卻改了個別的名,喚作“內史省”,其之主官,也不稱中書監、中書令,稱作內史監、內史令。

監、令的職務相等,但內史監的位次略高於內史令。

內史監,選了張渾出任,內史令,任給了羊髦。

中書此名,最早出現於秦代中期,秦武帝始使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僕射;到前代成朝時期,乃設中書省。成朝之所以設立此省,是爲了分尚書檯的權,加大皇權。亦是出於此故,凡能任職此省者,多爲天子的近臣,通常都是深得天子信任的人,論以權力與地位,實是權重而位貴。中書省的官廨位在禁苑之內,因爲本朝禁中有一池名曰“鳳凰”,故本朝士人便常以“鳳凰池”爲其代稱,——從這個代稱,也可看出此省的貴重。

本朝早期,嘗有出身自潁川荀氏家的一位中書監,後被遷任尚書令,尚書令總理政務,權力比中書監大,但這位中書監,卻因自此不得再掌管機要,而竟怏怏,對來祝賀的羣臣們說:“奪我鳳凰池,何賀之有?”中書之秘要,由此亦然可見一斑。

羊髦的資歷不夠,無法出任內史監,事實上,他擔任內史令已是十分勉強的了,同時也是出於“團結能團結到的大多數”之目的,莘邇因舉薦張渾擔任了此省的首吏。

監、令以下,前代成朝時期,中書省的屬吏有通事郎、黃門郎,臣下有奏,先由黃門郎觀閱署理,然後通事郎署名,經過這兩道程序,再呈報天子,爲帝省讀,最後由皇帝決定採納奏書中的議論與否。大多情況下,皇帝都只是簡單地許個“可”,就行了。至本朝,改通事郎、黃門郎,統稱爲中書侍郎,置員四人,江左之初,改侍郎稱通事郎,但不久後就又改回來了。

中書侍郎下邊,復有中書舍人。舍人本是兩員,一個官名舍人,一個官名通事,本朝遷鼎江左後,一個因爲控制的地域少了,以前的一些官用不上了,一個因爲財政收入大爲縮減,中央也沒什麼錢了,於是便削省了一些中樞的官員,合舍人與通事爲一,謂之通事舍人,——再後來,到如今,連這個通事舍人,江左也省掉了,而從中書侍郎中選一人代掌其職。

中書省起草詔令等權,屬於監、令、侍郎,舍人沒什麼大權,其職是呈奏案章。

四個侍郎,也像監、令,改稱內史侍郎,任命的諸人,一個是麴家的子弟,一個是陰師的從子,一個是數次出使有功的莘邇故吏高充,還有一個是在關鍵時刻把宋方給賣掉了的宋翩。

中書舍人,一如現下的江左,定西也將之省掉了。

……

門下省之所掌,亦類江左,其職爲侍從左右,切問近對,拾遺補缺,換言之,即顧問應對與規諫;此外,又有平尚書奏事之權,也就是可以監督尚書的奏議,或者給他們把關,也可以把尚書的奏議駁回,或連同原文一起送皇帝審批;另外,於各種禮儀環境中,其省之官員還有從侍君主、參贊威儀等等之責。

這個門下省,前身是秦的侍中,本只是君主手下的侍從機構,發展至今,權力已是逐漸擴大。

江左的門下共有門下、侍中、散騎三省。門下的官吏有侍中、給事黃門侍郎、通事舍人等,侍中的官吏有公車令、太醫令等,散騎的官吏有散騎常侍、散騎侍郎、給事中等。

莘邇在這次改制中,把三省合爲了一高官吏用“侍中”之名。

江左門下省的侍中共有四員,莘邇認爲按定西國中、朝中的現狀,不需要那麼多的侍中,故此只定下了兩個員額,一個由陳蓀出任,另一個則委任給了黃榮。

與羊髦的出任內史令一樣,黃榮能得任此職,也是全靠莘邇如今的威權。別的不說,拿江左舉例,在江左朝中,侍中這個職務,早被北方的流寓貴族所壟斷了,南人輕易是得不到此任的。想那南人中著名的士族也有不少,以其等之族望,猶尚不得任此職,況乎黃榮這個寒士?要不是及早抱住了莘邇這個大腿,別說出任此職了,就算妄想,黃榮也不敢想他會能有今日!

門下省,也改了名字,改稱爲黃門省。門下省的官員是君主的近侍顧問,“門下”的這個“門”,指的本就是“黃門”。黃門是對禁中大門的別稱,“凡禁門黃闥,故號黃門”。

……

尚書省,在三省之中,權力最大,朝中的大小政事悉歸其理,所謂“尚書制斷,衆卿奉成”。並隨着門閥之勢蓋過了皇權,根據政務需要和皇帝批准的原則,本朝遷鼎江左後,尚書檯另多了可以獨立頒下文書,指揮政務的大權。爲有別於天子的詔令,此種文書被稱爲“尚書苻”。

——卻是江左而下搞的這一套,“政務需要”、“皇帝批准”云云,明眼人一看即知,不過是皇權的裹羞布罷了。像那之前的大權臣王氏等,他們通過百官羣臣向孤立無援、形同傀儡的皇帝提出這個要求,莫非皇帝還敢拒絕不成?不過這個制度,在黃榮等看來倒是不錯,因而,便把江左的這套“規制”拿了過來,也放入到了定西新設的這個“三省六部制”中。

三高官吏中,尚書檯的長吏尚書令,最是定西朝野焦點矚目的所在,何人可以出任?

莘邇把此職表給了麴爽。

麴爽原本大爲驚喜,假模假樣地推辭了一番,隨之即欣然領受,卻沒開心兩天,忽然孫衍、羊髦、黃榮等人,包括張渾、陳蓀也署了名,一致請求左氏、令狐樂拜莘邇爲“錄尚書事”。

何爲“錄尚書事”?

此職始設於秦朝中期,乃是唯三公能夠出任,其職權無所不總,“錄”者,總錄朝端之意也。

亦即是說,在沒有“錄尚書事”的時候,尚書省的尚書令是省中的主官,但在有了“錄尚書事”後,尚書令就只能屈居於下,等若其之屬官了。

那麼,錄尚書事這個職位的權力有多重,地位有多高?

只從江左朝廷從遷鼎之初到目前爲止,歷任的“錄尚書事”之人都是誰就可看出。

截止眼下,江左出任此職的共有十一人,其中十個都是出自頭等閥族,莫說尋常士人,便是二流士族的人也當不了此職,僅有一個出自宗室,即江左今之的那位“相王”程晝,而一者,程晝任的還不是真正的“錄尚書事”,是比錄尚書事低一等的“錄尚書六條事”,二來,程晝此人之所能有今日在江左朝中的地位,全是因他傾向士人而來的,等於說他其實是受到閥族操縱的。

從這方面來講,要是正常的情況下,以莘邇的族名,他是根本沒有資格出任此職的。

整個定西來說,夠格出任此職的,無非也就是宋、張、氾、麴幾家的人。

麴爽對此是相當的惱怒,可聯名上書的人中,不僅有羊髦、黃榮這些莘邇的黨羽,且有張渾、陳蓀這樣的朝中重臣、右姓名公,反觀於他,能指揮得動的朝臣不管是人數、抑或是重量級,都遠不能比,他亦只能忍氣吞聲,無可奈何,接受了這個現實。

倒有人建議他,乾脆辭職不幹,舍了尚書令此職就是,然想來想去,尚書令畢竟是三高官吏中最耀眼的一個,麴爽究是難以棄如敝履,終還是以“新政方始,諸姓分權,我若不得貴職,則我家名望勢必爲之大低,今可委屈我身,不可委屈我家”爲由,沒有聽從那人的進言。

尚書省的官員,尚書令以下,是左右僕射、列曹尚書、丞、尚書郎、令史等。

左右僕射,秦時本是一人,只有一個僕射,直到秦末,才分爲左右。自成朝至今,有時置兩員,有時置一員,變化不定。莘邇取用了兩員之制,左僕射任給了孫衍,右僕射任給了氾丹。

把右僕射任給氾丹,是定西朝野的大臣、士人們多沒有想到的。

黃榮等也沒有想到。

黃榮出身不高,之前的仕途艱難,對氾丹這類仕途通暢、青雲直上,而又自恃族望,驕傲慢人,輕視寒士的閥族子弟向無好感,便私下問莘邇:“氾寬前誣明公,明公不誅殺之,已是寬大,今卻爲何更召其子氾丹還朝,授右僕射之要職與之?”

莘邇回答說道:“氾丹少年名揚,鄉議譽爲‘麒麟郎’,觀其十七歲出仕以今,爲政雖稍急厲,然其轉任州郡、朝廷,凡十餘年,所在考評皆優,堪稱能臣,右僕射之職,非常合適於他,是以我奏請大王、太后,召他還朝,授其此職。”

黃榮說道:“可是明公,氾寬的被逐出朝,說到底,是因於明公,料氾丹對明公,一定是會極懷不滿的,如果他在右僕射的任上,處處與明公作對……”

莘邇打斷了他,不讓他繼續往下說了,正色說道:“我前奏請朝廷逐氾寬出朝,是爲了國家;今召氾丹還朝,也是爲了國家。景桓啊,你跟着我的時日不算短了,還不知我的爲人麼?我莘阿瓜的眼中,豈有私仇?只要他氾朱石有用於國家,便是他父親再誣陷我一次,我一樣會重用於他的!”頓了下,又說道,“再則說了,今春,柔然犯西海,氾丹未因其父被逐而怨望懈怠,反與索恭齊心合力,共御外寇,親犯矢石,臨危不退,遂敗北虜,擒其小率一人。索恭在捷報中,備述氾丹的忠勇,此卿之所親眼所見,氾丹能以國事爲重,我難道還不如他麼?”

黃榮適時地露出欽佩神色,說道:“乃心王室,盡忠國家者,朝中無人能出明公之右!”

轉天,黃榮與莘邇的這番對話,就通過傅喬、張龜兩人的嘴,傳遍了谷陰的朝野。

太后左氏在宮中也聽聞了這件事,深爲感動,心緒盪漾,認爲非得有所賞賜,才能酬答莘邇的這片忠心,可是賞什麼好呢?金銀珠寶,莘邇向來不感興趣;歌舞女樂,不太適合獎賞忠誠。犯難多時,左氏取下了自帶的香囊一個,命親信的宮女拿去莘家,權作賞賜,給了莘邇。

題外話且不必多說。

江左尚書檯的丞有兩員,分是左丞、右丞。

左丞主臺內禁令,宗廟祠祀,朝儀禮制,選用署吏,急假;右丞掌臺內庫藏廬舍,凡諸器用之物,及廩振人租布,刑獄兵器,督錄遠道文書章表奏事。左丞並擁有監督、彈劾包括令、僕射在內的“八座”之責。

——“八座”,此稱源自秦朝中期。當時秦朝在尚書檯內設立了六曹,六曹尚書加上令、僕射各一人,是共八人,而又尚書檯尚書郎以上的官吏雖有品級高低之分,但都是必須經由大臣、吏部提名,皇帝批准,而才能得以任免的,令、僕射無權直接干預,即下級並非長吏的參佐、掾屬,雖受令的監督,卻若同僚,故此乃有“八座”之稱,凡有重大的政務,依照慣例,皆是由此八人坐在一起,共同商議決定,是又爲“八座議事”。

左丞、右丞,分授給了定西的勢族子弟。

名爲“三省六部”,尚書省下的諸曹在此制中,自然便是六個。

六曹之名,分爲吏、戶、禮、兵、刑、工。

六曹,或言之六部,其下又各分四司。

吏部的四司是吏部司、主爵司、司勳司、考功司;戶部的四司是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禮部的四司是禮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兵部的四司是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等等等等。

六部的主官,稱爲尚書。

其中,羊馥出任了戶部尚書,傅喬出任了禮部尚書,張僧誠出任了兵部尚書。

六部之中,資位最重的吏部尚書一職,莘邇舉薦了麴碩的長子麴蘭出任。

吏部主管官員的升遷事,責在授官,此職是極其清貴的,江左閥族的年輕子弟們,無不以出任吏部爲期望,有那族聲顯赫,家爲高門的,如果沒有被授爲吏部郎,即使得了其它較優的“清官”,出於對本人“權益”和家族“聲名”的維護,往往也會拒絕不受。

受此影響,定西朝中早先掌管官員選任的職務,也都是由隴州的頭等閥族子弟出任的。在此背景下,再加上如果主管選舉的官員,家聲、個人名望不足的話,定然難以服衆這個因素,故是,吏部尚書的這個職務,莘邇在斟酌之後,沒有從夾袋中挑人出任,而是授給了麴蘭。

把此職授給麴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即是與舉張渾出任內史監、舉氾丹出任黃門右僕射相同,也是爲了“團結大多數”。

前世的時候,莘邇讀到過一句話,記憶深刻,那話說的是“政治就是,把支持我們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

莘邇覺得這話說得太有道理了,以前沒有運用的機會,現在有了,他當然要把它付諸實踐。只要對他不形成嚴重的威脅,那能用的人,他就爭取把之都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即使內部時而會有反對他的聲音,總好過做孤家寡人,這,是莘邇現在爲政的原則。

六部二十四司,其餘兩部、二十四司的主吏,有的是冠族子弟,有的是寒門子弟,無論冠族、寒門,不管這些大小主吏們的出身如何,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俱爲幹吏,都是有實才的。這一點,與定西朝中此前的情況大爲不同,與江左一直以來的情況也是截然兩類。

仍拿江左舉例,江左的尚書省,上到尚書令、僕射,下到尚書郎、丞,論以出身,悉爲貴族,但彼輩的出身雖好,考以實才,卻是大多無有,談玄說空,頭頭是道,辦理實務,通了九竅,乃至有的人,連公文都看不懂,“望白署空”罷了,尚書省整個的日常行政工作,實際是全靠那二百四五十個多由寒士充任的底層小吏,即“正令史”、“書令史”來運轉的。

莘邇對這種情況是深惡痛絕。

特別是日常的工作都由寒士們任勞任怨地去辦,結果寒士還被貴族們蔑稱爲“小人”,動不動就“鞭杖肅督”,真是豈有此理。

國家的高級官吏如果都是這樣,還談何中興?談何光復中原?

因是,趁着改制的這個機會,莘邇把不中用的那些官吏全給淘汰了出去,留用於六部二十四司中的,則都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那些淘汰掉的官吏,倒也沒有把他們盡數免官,而是有的下放到了郡縣,試着鍛鍊一下,有的着實是一無用處的,便扔到了史館、僧司這類的機構。

尚書省,亦給以改名,改稱爲中颱。

……

簡而言之,現在定西朝中的行政之權,在三省六部制正式施行之後,已經是全部歸於其管了。

換言之,就是定西朝中現下的起草詔令、參與決策、管領政務等各項權力,便不再分散於各府,而是分由內史監張渾、內史令羊髦、侍中陳蓀、侍中黃榮、中臺令麴爽、中臺左僕射孫衍、中臺右僕射氾丹等數人統一掌領了。

在這數人之上,則是“錄尚書事”,或稱之爲“錄中臺事”的莘邇。

從跟隨令狐逃難,到跟着令狐奉篡位,再到令狐奉死,令狐樂繼位,又到而下,儘管時間上看來是隻用了短短的數年,然其中的艱難、危險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時至今日,莘邇終是從當年的跟班小臣,成爲了定西的最大權臣。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桓蒙此時的這封來信,卻是被帶上了一些不同的色彩。

似可看成是,當此秦、魏、賀渾邪諸方胡族勢力混戰一團,北國再起戰火之際,一個充滿野心,望能執掌唐國朝權,以收回北地的江左唐臣後起,與一個剛剛掌握住定西朝政,同樣把目光落在關中、中原,以謀光復的隴地唐人權臣之間的一次適時接觸。

第三十五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三)第十二章 羊髦建援麴 宋方策擊朔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四章 將勇難當弩 他是因你死第五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中)第五十四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五)第三十四章 何人吾可謀 無處不青山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三十五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上)第十一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五)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二十八章 貴非貧人想 京好鼠跡印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第四十三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四)第二十三章 即鹿而無虞 欲擒且故縱第二十九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三)第十一章 蛇矮心念壯 小小樂不央第五十一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下)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三十章 宋麴逐近利 內史同氾寬第十七章 孟朗三計上 還都清君側第二十五章 韜略冠國中 兇狡凌胡部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二十五章 怒命斬平羅 得令點兵出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十四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中)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五十八章 一語穩士心 校場問高下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二十九章 揖謝與用法 養士霸王術第二十八章 張公心非石 阿蜍女郎耶第十章 氾公真大謀 沉渣俱泛起第十二章 圓融方外人 龜請懲賈珍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三十一章 有錢始做人 好大的猴膽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五十五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六)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八章 託請謁將軍 孟苟生矛盾第四十八章 來蘇繞劍閣 朝食成都下第四章 大事不惜身 曹斐意豪然第二十四章 患難苦雙鴛 勒胡迎都督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下)第三十三章 張渾不離朝 龜有上下策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四十五章 海頭胡舞旋 索恭夜獻策第二十一章 處政先擇人 孰謂卿無威第五十九章 良禽擇木棲 亮因駭而安第二十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中)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中)第三十六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四)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四十三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四)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二十五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上)第二十九章 自強然後立 禿髮雄北山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五十一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下)第三十一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七)第十一章 蛇矮心念壯 小小樂不央第十二章 羊髦建援麴 宋方策擊朔第二十六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中)第四十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上)第二十四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下)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十六章 連環虛聲勢 蒲茂意決矣第四十八章 麴爽大出兵 馬糞薰元光第五十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中)第三十九章 圍獵神射術 樗蒲擲萬金第九章 青雀得蒲寵 賈珍與寶絕第四十七章 王后兩並立 鮮卑義從成第十一章 寶刀贈豪傑 督郵酬解憂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準備開下一卷,構思一下章節概要,明天更第五十三章 石焉與玉比 氾丹豈再敗第二章 聲東而擊西 那就讓他來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馬不畏寒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十三章 翁主挽弓射 太后一怒威(下)第三十五章 勃野感君恩 元光生畏懼第五十一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中)第二十七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三)第十章 阿瓜胸懷暖 輔國果善謀第三十三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下)第三十六章 張曇上劾書 宋閎辭內史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二章 香火亦沒用 子明辛苦了第二十一章 俠風非我願 人言不爲下第四十二章 唐艾述西域 莘邇箭雙鵰第五十三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上)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十五章 鐵弗狡詐徒 拓跋也曾強第二十八章 張公心非石 阿蜍女郎耶第四十章 辦學化胡風 炮肉月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