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下,李師師那嬌俏的面容顯得更加絕美,白嫩的肌膚如雪般細膩,那輕嗔薄怒,高雅嫵媚的神態讓在場的所有男人均爲之震懾。
片刻之後,趙眘便微微一笑道:“師師姑娘有何提議,只管道來,我想在座諸位都很有興趣的。”
李師師以手掩口,抿着嘴兒一笑道:“多謝官家允諾。師師其實是想,這最後一輪決賽原本就是考驗五位姑娘的文采詩詞。這其實並不需要一定在舞臺上表演。眼下正在晚宴之時。花前月下,對酒當歌,吟風詠月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不如就將最後一輪決賽提前到這宴會上進行吧,現場如果有興趣參加的才子才女,亦可一起參予吟詞,豈不更好?”
“好啊!師師姑娘的提議我贊成!”
“對!這樣更有意思一些!”
“嗯!這樣大家也可邊飲酒邊欣賞好詩好詞好人兒……”
場內衆賓客皆拍手稱絕,紛紛贊同。
趙眘遲疑了一下,他於是便向趙構望去。
趙構亦覺這樣很有意思,他和秦檜、張浚等一干人交換了眼色,衆人皆向趙眘微微點了一下頭。
於是,趙眘便起身朗聲說道:“既然師師姑娘有此雅興,那將決賽的最後一輪提前到晚宴進行又有可妨,正好可以以好詩爲大家助興!”
說到這裡,他頓了一下,向李師師望去,大聲道:“這第一回合的詩詞較量,就請師師姑娘來出個題目吧!”
李師師聽聞之後,也不推脫,淺淺一笑道:“那師師就提議,以這場‘臨安花魁大賽’的盛景,大家做一首七言詩詞,以恭祝大賽圓滿結束吧!”
衆人均拍手叫好,紛紛大叫道:“師師姑娘請先拋磚引玉吧!”
一時之間,響應者甚衆。
李師師見盛情難卻,便頷首道:“既然大家都要求師師先吟一首詩,師師就獻醜了。”
於是,她站上前,思量了片刻後,方吐語如珠道:“風花雪月亭臺閣,伊人送客此經過。西湖錢塘江邊柳,落葉不如離思多!”
她清脆動聽的聲音配合着這首詩輕輕朗頌了出來,讓衆多才子文人均搖頭晃腦,如癡如醉。大讚好詩!好詩!
不過臺下衆人雖然大聲叫好,岳雲卻是紋絲不動,因爲他對詩詞實在沒有多少研究,只知道押韻不押韻,對於意境和用詞完全一竅不通。
他身旁的李雨柔卻顯然對此有些研究,她驚歎道:“這詩的確是寫得不錯,將花魁大賽的精髓——風花雪月點了出來,然後將青樓女子送客時的離情別意寫到了極處。眼下已經立秋,詩詞中又是柳葉,又是秋風,又是錢塘江水,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看得人心中惆悵。的確是詩中佳品啊!這李師師雖然並非以詩詞見長,但從這首詩卻可以看出,她的文采卻非一般的翰林學士和名士文人所能比的。”
李師師這首詩開了個頭後,那幾位正主兒,參加決賽最後一輪的五位花魁也開始一一吟詩了。
按照出場順序,由鄭興渝先吟,她沉思了片刻後,便脫口而出道:“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緊接着,黃秀麗也吟道:“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亂世運偏消。初夏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此詩說的是她自己的際遇,雖然沒有李師師的好,但也算相當不錯的了,當時便有不少她的傾慕者大聲叫好。
接着便由衛妍接下一首,她思忖片刻,便輕聲道:“菊花秋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愛與他人作笑談。”
而羅靜雯早在她還在思索時就想好了答案,立刻便抿嘴一笑,接上道:“花魁大賽皆稱奇,羣芳爭妍曠相怡。誰信世間如佳人,游來臨安暢神思?”
輪到最後一位姑娘顏彥了,她臉色微微有些漲紅,因爲她並不是以詩詞見長的清倌人,雖然也能做出詩來,但卻自知差前面幾位太多。
她原本想自罰一杯認輸算了,卻是突然腦中靈光一閃,脫口而出道:“名詩佳句勢巍巍,奉命做詩慚學微。精妙之處言不出,唯看姐妹生光輝。”
衆人聽了她這句詩,倒是發出一陣善意的鬨笑,她作得其實比較工整押韻,也道出了自己心中的尷尬,如此坦誠,不裝腔作勢,不懂裝懂,倒是讓旁人對她反高看了幾分。
趙構這時也不禁感概道:“五位姑娘的詩詞均如此上佳,倒讓朕有些左右爲難了,讓誰排在前面都是殘忍之舉……這樣吧,我們幾位評判先商量一下,大家如果想賽賽文采詩詞的,也不妨吟風弄月一番!不用那麼拘謹!”
說罷,他便和幾名評判一起聚首商議起來。
這時,趙琢也想在如此多的佳人才子,大臣名士面前賣弄一下自己的學問,以讓別人認爲他是皇儲的不二人選。
於是便起身朗聲道:“今日是‘臨安花魁大賽的最後一天了。師師姑娘又出了題目讓我們作詩,孤提議,咱們四大青樓的東家都作詩一首,以表對諸位賓客來捧場的謝意如何?”
他這話一出口,現場便安靜了下來。衆人大多知道趙琢和趙眘兩兄弟爲爭皇儲之位不和的情形。眼下趙琢雖然名義上是說讓四大青樓的東家下場來文鬥比詩一番。但誰都看得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矛頭其實是對準趙眘的。
而趙琢之敢在這種場合公然提出比試詩詞,說明他必然有恃無恐,作好了詩詞比賽的準備。
趙眘神色頓變,他一心想北伐收復中原,因此對兵法軍事方面的知識瞭解更多一些,還比較喜歡武術。雖然詩詞方面也有涉獵,卻並不擅長,在這方面是大大不如趙琢。
而且,他萬萬沒想到趙琢會在父皇、皇妹及一衆大臣及臨安名界名流名前提出這種要求。如果自己拒絕,難夠給人自信不足或者自認才華不如趙琢的映象。從而影響父皇和朝中大臣在立儲上的選擇。
衆人這時目光都望向了趙眘,看他是否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