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馬周、袁天罡三人在高臺談論到天色將晚,袁天罡才與二人告別。
袁天罡一走,李世民有些迫不及待問馬周,他說的近百年內大唐江山將易主是怎麼回事。
馬周施禮回說:“陛下剛纔也聽到了,袁神仙提醒微臣,凡事點到爲止,不可泄露天機,否則臣也有災厄降臨而自身難保啊!”
“到現在爲止,一個字你也沒透露給朕,點也沒有點啊,哪來的泄露天機!”事關大唐江山一統千秋,李世民再也淡定不了,幾乎央求和逼迫兩種手段,威逼利誘馬周告訴他。
“袁神仙的話說,影響大唐江山的那人已經降臨這個世界。將來會通過某種方式進入朝堂,影響着大唐的一段歷史。”馬週迴說。
李世民很不甘心,說道:“現在,朕採用一定的手段,查出那個人來,將他滅掉不就行了!”
馬周稍一考慮,搖了搖頭,望着漸漸暗下來的樹林,點醒對李世民說:“像眼前這片樹林,它很快就要陷入黑暗之中。陛下用什麼辦法阻止它?”
“打火把!把太陽栓在天空!"李世民肯定地說:“朕乃天子,朕意即使天意!爲天下百姓,老天也會伸手幫朕一把!”
馬周佩服李世民的豪氣,卻並不贊同他的觀點,說:“陛下的意願並不代表天意,也不代表天下百姓。天意就是天道。天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人也改不了一分一毫。民意就是人意,由千千萬萬普通如草芥。平凡如塵土的百姓的意願構成,因爲他們有着龐大的數量,彙集起來也不容小覷。陛下既要順應天道,又要順應民意,而不是指導他們順應陛下的意願。民爲本,天爲道,陛下固本守道而不是改變天道!猶如把光明留在這片樹林。最好的辦法不是點火把,也不是留住太陽。而是忍耐這份黑暗,等待明天的黎明,等待明天的太陽重新升起!這才叫作順應天道!”
“馬侍郎的意思是說,大唐必將遭受這段挫折。必需忍耐這段血腥的歷史,眼睜睜的看着那人橫空出世,把朕的江山搶走卻束手無策?”李世民不愧是一代雄主,任何時候的攻擊性都非常強烈。他並不像馬周想像的那樣,以順從以忍耐爲主,而是主動出擊,想把對方扼殺在搖籃中。
“陛下把此人找出來殺掉,也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天道不以陛下的意志爲轉移。殺了這一個。他投胎到另一家出生,將來會以更加血腥的方式報復陛下的子孫。臣以爲,靜觀其變。大唐興許還能留下一根獨苗。”馬周道。
李世民喟然長嘆!作爲一代雄主,竟然落到只有眼睜睜看着那人強大而毫無辦法的地步!這怎麼能讓他心裡保持平衡?“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朕絕不會坐以待斃!”李世民問道,全身驀然出現濃濃的殺意,籠罩着不大的檯面,使馬周不寒而慄!
馬週考慮一會兒,說:“辦法倒有一個。不過容臣仔細想一想,考慮清楚了再向陛下回稟。”
到底還是有辦法的嘛!李世民心裡稍微輕鬆一些。與馬週一起離開密林高臺。
這時,天色微暗,還能看到林外的幾百號人馬,站在那裡靜靜候着。一羣人見二人出來,卻不見了道士的身影,但李世民不說,其他人也不敢問。
“回宮!”李世民朝皇宮一揮手,命令金吾衛一起回城。
楊筱紫和郭霄天因禍得福,心裡正在高興,也沒注意到馬周悶悶不樂的心情。
回到長安城,馬周向李世民告辭,回到自己的家。
今天遇到袁天罡,他講出來的事情,馬周早就知道。不就是在不遠的將來,武則天將搶走大唐的統治權,對李氏子孫舉起血淋淋的屠刀,使李氏子孫幾乎被殺淨光。
現在武則天已經十二歲了,離她進宮還有四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必需想辦法佈局了。但絕不能使李世民知道這件事,知道以後,他肯定會舉起屠刀。下一次再託生成另一個人,連自己也不知道她將會是誰。時間越向後拖,自己的年齡越老邁,精力有限,做不了太多事情。
眼前只有一個辦法可以阻止她,但是這樣以來,自己必將與武則天面對面對抗。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臣民,如何能與大權在握的武則天在對抗中取勝?還好,以前就已經佈下了大局!
馬周把長腿和熊貓叫來,讓他們放出聲去,說最近的木材不太好,做高等交椅不合格,不管什麼人送來木材樣品,不管什麼樣的質量,全部說不合適。
二人不知道馬周要他們這樣做出於什麼目的,但從馬周的臉色來看,馬周這次並是不和他們說笑,而是非常的認真。
八月十五前後,長安城的一些達官貴人,幾乎全部知道馬家的交椅生意最近不好做。不好做的原因就是沒有合適的木材。時間久了,慢慢傳進宮中,連李世民也聽到了一隻言片語。
這個時候,李世民想到了兩個人,一個人是閻立本,他掌管着全國的將作,對大唐境內的林木非常熟悉,知道哪裡有合適的交椅來。另一個是就是放任在外做官的武士鑊。
武士鑊以前做木材生意發家,賺下大量錢財,他當然知道哪類木材適合做高級的交椅來。但是他政務繁忙,李世民並沒有調他進長安的心思。
八月十五這天,在外做官的刺史、都督都趕到長安,齊集一殿,向李世民致禮,並帶來四面八方治理得歌舞昇平的好氣象。
李世民聞言大喜,自然而然就想起了讓武士鑊和馬周認識一下。
在李世民的幫助下,馬周與武士鑊自然而然地認識了。馬周把他請到自己的府中,詳細請教,天下哪裡的木材結實又不沉重,抵抗得了長安的潮溼環境,又不會腐爛。
武士鑊還非常客氣,連連推辭自己已經很長時間不做木材生意,對這一行當非常不瞭解。在馬周再三請教下,他纔給馬周指了一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