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國事日艱

司馬鄴年輕的臉上,乾枯蒼白,兩隻佈滿血絲的眼睛下,竟已有了明顯的烏黑眼袋,顯得憔悴不堪。他雖然貴爲皇帝,但他心中明瞭如今的局勢是怎樣,一旦長安城破,他怕是不會比先帝的遭遇要好多少。故此司馬鄴日夜憂懼,吃不好睡不好身體也不大健康,便是餐餐極品珍饈,也無法讓他恢復元氣,更何況如今的長安,早已供應困難,糧秣短缺,連皇宮中的供奉,都遠遠不如從前了。

當下,望着面前兩人,司馬鄴心中多少感覺到一些寬慰。無論時局怎樣,畢竟還有這兩位擎天之柱在幫着自己左支右絀,操持國事。司馬鄴早已習慣性微微皺起的眉間,也有些舒緩開來,他溫言道:“在朕這裡,索卿不必如此自謙,朕年少識短,哪裡能有什麼指教,國事還是要靠二卿努力支持纔是。”

“是。臣必將鞠躬盡瘁,以報陛下恩遇。”麴允索綝二人,齊齊向司馬鄴躬身施禮。

“陛下,臣方纔接到斥候探報,虜軍已於昨日攻破潼關,日前已抵達渭南,臣估計,這幾日虜軍就會兵臨長安城下,據報,敵軍數量不少於五萬,且主帥是劉曜。”

雖然知道直說會讓皇帝更加憂懼不安,但事關重大且無法隱瞞,再說麴允本來進宮就是打算照實彙報,當下他便咬咬牙,還是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只不過,他決定在派遣殷旋秘密行事上,還是先忍住不講。

“這!……唉!”

司馬鄴先是錯愕不已,接着便是愁眉滿面,他清楚但凡是劉曜率軍前來,基本都不是什麼小陣仗,即算不是滅國也會元氣大傷。他再也坐不住了,重重的拍了一下桌案,站起身來,又好像不知往哪裡去走,就那麼呆呆的望着麴允,雙目盡是無助之色。

索綝聞言,也駭了一跳,他一把扯住麴允,急急道:“什麼!敵人這般迅速麼。這真是倉促的緊,”他轉頭望了一眼司馬鄴,又對麴允道:“方纔我還在和陛下言說,要加重提防胡虜集結大兵進犯,要在這幾日進一步加固長安城防,這下看來,怕是已經來不及了。這如何是好?”

司馬鄴插言顫聲道:“二卿,可有良策以教朕?”還未等麴索兩人做聲,司馬鄴又轉頭向殿外大聲道:“來!給麴大都督和索太尉看座!”他的聲音迴盪在空曠開闊的大殿裡,還透着些許少年人獨有的脆嫩的清亮。

外面立即便有應和之聲傳來。須臾,四個小宦官,擡着兩把寬背大椅,來到麴索二人身前輕輕放下,便躬身退了出去。

麴索二人忙謝過皇恩,各自挨着椅邊坐下。麴允將思緒略一整理,拱手奏道:“陛下,如今之計,首要乃是全城戒嚴,加強巡防,屆時組織城中一切

力量以做反擊,堅決抗擊胡虜,要讓敵人佔不到什麼便宜。”

索綝沉吟道:“可是目前,長安城內軍隊,滿打滿算不過三萬人,且有不少還是疲敝老兵和新募之卒,戰鬥力遠遠不如兇殘的敵軍。一旦被團團圍住,便是坐困愁城,屆時內憂外患,兼且糧秣日益短缺,這,恐怕不是穩妥之道吧?”

司馬鄴對索綝看看,又對麴允看看,就像弱勢的孩子在向長輩求助一般。麴允點點頭,對索綝道:“我知道。我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陛下當親筆書寫勤王令,趁着敵軍還未圍城的時候,趕緊派遣可靠幹練些的內侍宦官,前往各地藩鎮傳旨,讓外臣儘快來援。”

“勤王?”

司馬鄴和索綝異口同聲的叫出聲來。司馬鄴皺着眉頭兀自思索,索綝已微微搖起頭來,正要開口分說,卻見麴允對着他頻使眼色,索綝登時心中有所感悟,便就當即閉口不言。

司馬鄴看看麴允又看看索綝,遲疑道:“二卿,勤王的法子,朕也不是沒有想過。但是去年劉曜來攻的時候,朕也曾下旨,應者寥寥,連近在咫尺的宗室大藩南陽王,竟然也拖延怠慢,讓朕心寒不已。如今又要下勤王令,這?”

上年,劉曜寇犯北地,轉而進逼長安,司馬鄴驚恐不已,連發詔旨十數道,結果根本沒有什麼人響應。只有涼州牧張軌願意盡心王事,派出三千人馬千里奔赴來保衛京都。劉曜兵退後,司馬鄴心悸後怕不已,對南陽王司馬保也很是怨憤不滿。

如今能指望的涼州,也是不甚安穩。張軌五月時,方纔病逝,其子張寔剛剛繼承父職,爲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西中郎將、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如今,聽說張寔正忙着整頓內務,壓服異己,急於鞏固自身的位子,一時怕是也派不出什麼兵來勤王。

麴允大聲道:“如今的形勢,就是這般,也沒有什麼扺掌而定的好法子。一方面我們自己盡心盡力守住長安城,一方面只有指望地方上的援助。陛下此次可以在詔旨中措辭嚴厲和直接一點,要讓那些意圖觀望保存實力的人看清楚,若是朝廷真傾覆了,在一味殺戮的匈奴人面前,大家玉石俱焚都要保不住。”

“只有將力氣使到一處,共同擊敗敵人,才能保住他們手上的所謂利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陛下放心,只要把話說到位,那麼這個道理,就算南陽王一意孤行還是裝不懂,總會有別人懂的。”

君臣三人又商討談說片刻,麴允和索綝便就告辭,便要往城中兵營去督促視察一番。因長安規模巨大,且眼下人口遠不如當年,故而兩萬人的兵營,便就設在城中以西,以便在隨時爆發戰爭時,可以更好的指

揮調度。

司馬鄴不顧麴索二人連番遜謝,親自送到宮門口。只要臣下能夠真心實意的出力,保住眼下艱難的局面,這般小小的不合禮制,又算得什麼。司馬鄴望着二人遠去的身影,心情複雜,呆呆立着,怔忡難言。

麴允和索綝從皇宮出來,舉步便要朝城西兵營走去。才走的兩步,索綝便忍不住道:“方纔子諾兄在陛下面前,好似示意我暫時不要做聲,現在已出的宮來,倒要請教子諾兄。”

麴允回首瞥了幾眼身後不遠處的侍衛,才低聲道:“方纔我知道你想要說什麼。只是陛下如今已經日夜驚懼不安,我們做臣子的,不好再以悲觀論調,惶惑君王的心。所以我才以振奮之言來激勵鼓舞陛下。巨秀兄,若是連陛下都徹底喪失了鬥志和抵抗的決心,你我二人縱是肝腦塗地,又有何用呢?”

“難爲子諾兄心思細膩。”索綝想了想,還是道:“方今天下,藩鎮翹楚,無非秦州的南陽王和江左的琅琊王。琅琊王遠在建康,距長安千里萬里,無論他對朝廷的本心如何,迫於形勢難以來援那也不必說了。便在近在眼前的南陽王,近年來對朝廷愈發怠慢,且坊間流傳其有覬覦野心,絕不會是憑空謠言,指望司馬保來勤王,哼,我看最後是多半沒有指望。”

麴允點點頭,“南陽先王命喪匈奴人之手,嗣王身懷國恨家仇,本來也是抗擊胡虜的中堅力量。奈何後來多半是受了麾下些許小人的攛掇,以爲朝廷若滅,那麼憑着名望憑着血脈,皇位便會順理成章的落到他的頭上,於是這幾年漸漸變得三心二意,把抗敵擊賊的頭號大事,倒轉成了覬覦大位起來!唉,人心叵測啊。”

麴允說着,轉向索綝,神色肅然無比道:“說句大不敬的話,若是南陽王坐視朝廷真有傾覆那一日,我無論如何也絕不會投在他的麾下,更不會支持和承認由他南陽王承繼大位。巨秀兄,你記住我說的話,我心天地可鑑。”

索綝憤憤道:“子諾兄忠烈,朝野盡知,不消多說。只可恨某些人,在如此危難關頭,置大敵於不顧,還在各自在心中打着小算盤,真正氣煞人也。”

說着話,二人便來到了兵營。大小將官得了消息,統皆忙不迭出的營來,拜見大都督及太尉。麴索便親口告知敵軍將大舉來襲的消息,衆將立時面色各異。麴索將防務軍情等再三提及,並命衆將在前引導視察兵營。二人一路走去,見到很多百戰老兵,面龐堅毅,目光中盡是冷冽無畏,也看到不少初募新丁,聽聞敵情後,神情駭異,面有怯色。二人視察完兵營,對城中軍隊的士氣,也不禁是心中七上八下,又叮囑了一番,方纔無言的各自回府。

(本章完)

第四百二十章 想象不到第三百六十五章 意外之客第兩百四十七章 往事已矣第兩百七十三章 臨汧大捷第三百三十八章 隨意處置第四百一十八章 藏身之處第一百二十九章 以酬義士第兩百七十五章 奇兵出塞第八十三章 驚懼難言第一百六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兩百一十六章 推心置腹第八章 衆人暢談第三百七十八章 遣使赴京第四百一十八章 藏身之處第一百九十七章 會師宕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春犯忌第四百二十一章 奔走串聯第二十五章 濃濃深情第三百九十九章 事泄之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閉門自惱第二十五章 濃濃深情第兩百二十六章 大喜大悲第兩百零三章 螳螂黃雀第四百二十七章 志願終成第五十三章 爲官之本第三百九十二章 撫平邊地第一百零三章 共赴宴席第三百零四章 要見主帥第兩百六十章 再起爭端第三百章 窮途末路第三百七十二章 疾行北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左右爲難第兩百四十七章 往事已矣第七十五章 見機行事第三百五十三章 各種僵持第三百九十章 莫名使者第九十九章 偶然邂逅第兩百二十九章 閉門商議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生嫌隙第四十一章 小心爲上第三十二章 無端示好第二十六章 小露身手第四百一十八章 藏身之處第九十九章 偶然邂逅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安之謀第兩百四十五章 同生共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相接逆戰第三百二十九章 東西夾擊第兩百四十八章 若即若離第一百三十三章 兩難之處第一百三十三章 兩難之處第兩百三十三章 殺雞儆猴第兩百七十五章 奇兵出塞第兩百六十二章 靖邊城主第三百一十七章 何以爲報第兩百一十六章 推心置腹第兩百三十六章 吾道不孤第一百四十七章 覷機而退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國第兩百六十六章 涼州盛情第三百七十六章 據實奏報第五十八章 嚴以律已第兩百一十一章 南安生亂第七十八章 糧倉重地第三百八十四章 亡命途中第三百八十九章 失之躁怒第兩百八十三章 感念舊恩第一百八十七章 微微情愫第一百零一章 機鋒涌動第兩百七十八章 當面提點第兩百四十四章 前後受敵第四百一十三章 鄴城方面第兩百五十三章 家事之難第兩百五十六章 末路殤情第十五章 別部司馬第三百八十七章 目的何在第三百零二章 格格不入第三百四十一章 天道好還第兩百四十六章 日落西山報到+抱歉第兩百三十二章 直擊上邽第三百一十五章 義不可廢第兩百八十八章 鳴沙柴堡第兩百三十二章 直擊上邽第五十九章 人心如秤第兩百零四章 俱有所圖第一百一十四章 心有惡魔第三百五十六章 得有襄陽第一百五十六章 惠跖不同第兩百三十七章 奈何掣肘第一百一十三章 身處煉獄第八章 衆人暢談第一百零三章 共赴宴席第三百三十四章 大逆當前第四百零三章 不速之客第兩百一十七章 最新去向第兩百三十六章 吾道不孤第三百八十五章 傳話而已第一百三十三章 兩難之處第兩百六十七章 真實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