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東西夾擊

月餘之後,待各方準備就緒,高秦、石趙兩家,突然同時發難,從東西兩方盡發精兵,大舉夾攻劉趙。石趙方面,以中山公石虎統兵四萬,從濮陽出師,收復陳留後,直撲虎牢;以剛剛平叛幷州的彭城公石堪領二萬人,從平陽翻越太行,南下直撲孟津,襲擾洛陽腹地;再命河東公石生,從許昌出兵,以三萬之衆,掃蕩洛陽以南的登封、新鄭一帶,予以肅清周圍;復令長平公石朗,揮兵兩萬,渡過黃河,務必拿下洛陽北屏的河陽城,可與謀奪孟津的石堪,互成掎角之勢。最後,達成使洛陽成爲無援孤城、進而一舉圍攻而下的終極戰略目標。

此次,石勒徵調強兵十餘萬,輔以三十萬民夫、不計其數的物資糧餉,以不達目的誓不回頭的決心,對劉曜的根本之地洛陽,展開了志在必得的強大攻勢。臨出師前,各路主要將領,都無一不接到了趙王的親筆敕令,再三強調了此次會攻的重要性和嚴肅性,絕不容許再有相互推諉、不服、誣陷甚至私鬥的情況。若有,無論何人,立即軍法從事,全家抄沒,妻子黜爲奴役。石虎石生,也曉得當前問題的嚴重性,只要打勝仗,在石勒面前那什麼事情都好說;若再充耳不聞故態萌發,導致戰局失利,屆時除了慘死沒有二話。於是總算暫時擯棄前嫌,能夠從大局出發,做到了互相配合,各方呼應,齊頭並進。

石趙大軍,排山倒海,數路並攻,前趙國內立時烽火連天。劉曜驚怒,立時發兵五萬,據守河洛,同時擬從長安徵調三萬兵卒及十萬石糧秣來援。但這邊聖旨還未發出,那邊就已發來急報,高嶽竟也同時以傾國之力,猛攻雍州,長安非但不能有力來助,更且危急不堪,反來向他求援。劉曜大驚失色,不得已咬牙堅持,並嚴令太子劉胤也要務必頂住,且盡全力徵發國內民壯,以充兵源。一時間,關中及河洛一帶,金鼓頻響三國混戰,聲勢振動天下,四方盡皆矚目。

因應石勒所請,到了約定時間,秦軍立時大動。此次,高嶽以雍州刺史胡崧爲前軍主帥,先期統帥三萬兵馬,制定了直奔京兆郡強襲長安的計劃。胡崧正想洗雪前恥,當然一口允諾,雍州軍迅速行動。高嶽自領四萬大軍作爲主力後援,從襄武開拔而去。此外,又命令夏州軍一萬人南下,攻擊東雍州的北地郡,梁州出兵一萬人,北上攻擊馮翊郡,作爲側翼呼應,使前趙軍的戰線,被迫拉長,顧此失彼。

單說雍州軍聞令而動。待到高嶽行至前線禮泉時候,捷報傳來,前軍竟然兵臨長安城下,並擬圍城了。高嶽驚喜的很,因爲從禮泉而東至長安,一路皆有敵兵把守,少則數千,多則近萬,非但不是什麼坦途,反且是層層縱深的防線,料不到前鋒竟然如此高效。據胡崧奏報,原來竟然全是始平太守李鳳的功勞。

李鳳所部五千兵,乃是他從前在蜀地時的老部下。這些川兵,雖然不是魁梧雄壯的西北大漢,但卻都是格外精悍迅捷,往來跳

蕩如飛的銳卒。跟隨李鳳久了,更是能夠做到號令如一,相互團結愛護。且和主將李鳳一樣,在歸順秦國之後,尚且還沒有什麼實打實的功勳,此次急欲建立奇功,非惟在友軍面前證明川兵的利害,更要在高嶽駕前,好好地表現風采。

作爲雍州軍的前鋒部隊,李鳳進軍神速。野戰時,李鳳所部士卒,往往瞬間分爲幾十羣,敵人也隨着分散兵力應對時候,結果川兵又迅速聚合,倏忽之間,分合屢次變化,前趙軍不知如何對付,手足無措,結果往往被李鳳覷準時機縱兵大殺,屢屢得手。

遇有城郭的時候,李鳳從不招降,直接上梯攻城。川兵迅捷,幾個眨眼便攀上城牆中段,復將鍛鐵打製的鉤爪拋上城頭,聯結緊繫腰間的粗麻繩索,梯繩皆用,攀登靈巧如猿。守軍好容易推倒梯子,川兵又有繩索爲恃;若是砍斷繩索,又忘了還有梯子;忙亂間待想起要同時毀梯斷繩,已是來不及,川兵早便一躍而上。而且所持盾牌,乃是特製,用經年老藤編織,外用三層水牛皮緊緊矇住,臨戰前,在水中泡足一個時辰,然後士卒持盾遮蔽身前,奮勇向上。敵人油潑不進,火燃不着,近身搏鬥時候,藤盾浸水,外間牛皮溼滑,內里老藤堅韌,十足的剛柔並濟,長短兵刃一度奈何不得。愕然之間,川兵早已躍上敵樓大肆反擊,於是守軍往往支撐不住,兵潰城陷。

李鳳憑其別具一格的部屬和作風,攻勢凌厲好似入無人之境,一軍當先,竟然悶頭搶先殺到長安城下。此前胡崧本慮他孤軍深入將會遇險,待擬令他暫緩,後又想勢頭既起,何必生生壓制,又曉得高嶽主力即將來到,於是索性也揮動大軍,加快步伐,一路緊隨李鳳而至,繼而將長安城團團圍住。

又越二日,城外炮聲隆隆,鼓聲淵淵,歡呼聲振聾發聵。城上趙太子劉胤,知是又有敵軍殺到,忙調兵登陴,飭令固守,一面帶了隨侍部從,慌忙放眼眺望。卻見圍城秦軍皆是舉矛高呼,而遠處地平線上,無數黑甲大軍如潮涌來,殺氣騰騰直衝雲霄。俄而兩相匯合,遮天蔽日的旌旗,簇擁着一杆格外高大的玄色主旗,昂然而來。所到之處,所有秦兵秦將,望見那旗上醒目的迥勁‘高’字,愈發攘臂歡騰,秦軍聲勢震撼天地。

高嶽策馬佇立於主旗之下,看着喧騰鼎沸的場面,復擡首凝望長安城巍峨雄峙的輪廓,不禁想起了從前自己初次來此勤王、以及最後在長安城堅守百日抵禦匈奴大軍等情景。往事一幕幕的掠過腦海,彼時的帝王將相皆已煙消雲散,而他自己現已是叱吒風雲的天下強藩。多年時間倏忽而過,彼時他是寡不敵衆的守城方,最後坐視國亡而無能爲力,只好領受遺旨無奈出逃。而今他已親率羆虎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圍攻長安,氣勢昂揚不可仰視。這種角色的巨大轉變,身份的強烈對比,使人不由不感慨萬千,只道一聲造化弄人。

隨着他的攻城令下,七萬餘秦軍,立時沸

騰起來,如黑色的海潮,欲要將長安城徹底淹沒。城上的劉胤,眼見此次事態乃是空前的嚴重,而秦軍的規模亦是從未有過的龐大,心中早已驚懼難言。但東雍州的局勢已經很不樂觀,南北兩邊的北地郡及馮翊郡,都同時遭到了秦軍攻擊,正是苦苦抵抗,不能發來一兵一卒援助於他,作爲輔翼的意義已經失去。而司州河洛,也是被石勒的大軍四面環攻,日益窮蹙,有心向劉曜求援,但劉胤更明白眼下君父的困窘之境,遠超過他。不得已,劉胤只好振作精神,死命抵禦。

兩年時間匆匆而過,轉眼間,已是東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期間,從關中大地至兗豫一帶,綿延漫長的戰火仍未停熄。秦與後趙兩國,投入了無數精兵強將,損失了不計其數的人力物資,國力皆遭到了巨大的消耗。但經過長時間的持續攻擊,往昔曾傲視天下的前趙帝國,如今版圖急劇縮小,國人皆有日暮西山的悲涼驚懼之感。在東方,前趙只剩下司州的弘農郡、和都城洛陽下轄的河南郡兩地,而在西方,國土全部喪失皆爲秦有,只剩下長安一座孤城被圍得水泄不通,和他的主人劉曜相似,仍還在苦苦支撐。

兩年間,前趙皇帝劉曜左支右絀,心力交瘁。在東西兩強的瘋狂攻勢下,他盡了最大努力,也仍然無法挽回日益明顯的頹勢。而今大廈行將崩塌之際,痛定思痛,他不得已下令仍在堅守孤城的太子劉胤,放棄長安,設法回師洛陽,合兵一處,抵禦後趙。相比於宿敵高嶽,劉曜其實心中最爲切齒痛恨的,便是石勒。他認爲,反正高嶽是漢人,一直以來就份屬敵國,相互敵視也是正常;而石勒本是家臣,羽翼豐滿之後便悍然背叛,反戈舊主,這種悖逆的惡劣行爲令人髮指,真正是可忍孰不可忍。

前趙太子劉胤,憑着長安異常雄闊,和城內積蓄繁多,也難得的堅持了兩年之久。但到了眼下,亦是強弩之末,再難支撐,而秦軍仍然毫無退意。正在和部下商議,是否要突圍出城的時候,便接到君父旨意,於是劉胤便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給高嶽,言道君父有難,不容不救,只要放他出城離去,願意將長安城立刻拱手交出。信中劉胤哀求,兩相征戰乃是爲公,從前恩德不敢或忘,如今秦公軍勢強盛威赫連天,他願意退避鋒芒,請高嶽網開一面,再給他一條生路奔往洛陽。

當時,高嶽亦是被拖得精疲力竭。見劉胤有退出長安之意,真是求之不得,且放他避走,是因其要東向與石勒戰,更可坐山觀虎鬥,讓前後兩趙出死力去拼命,何樂而不爲。故而高嶽立即親筆回信,允諾只要劉胤不縱火、不抄掠、不妄殺,就此拱手將長安和平讓出,便同意網開一面,讓劉胤安全地離去。於是兩人達成協議,三日後,劉胤率殘兵八千餘人,頭也不回地奔往洛陽。標誌着前趙在關中的最後一處堡壘長安城,也落入高嶽之手後,至此,潼關以西的廣袤大地,盡皆成爲秦土。

(本章完)

第九十八章 見義勇爲第兩百七十一章 避實就虛第兩百七十一章 避實就虛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安之謀第九十一章 何方來軍第三百六十七章 直擊根本第三百二十五章 兩不相容第三百五十三章 各種僵持第三百五十七章 奴家惜奴第兩百七十七章 焉敢如此第兩百九十六章 徵南行營第三百八十六章 當面秘奏第四百二十八章 黃粱一夢第一百二十章 重煥生機第十六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五十一章 換個思路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賞私贈第兩百七十七章 焉敢如此第八十五章 親征武都第三百一十一章 虎牢歸屬第四百一十五章 來者何意第三百八十三章 雙雙獲贊第一百六十七章 死間失敗第八十八章 西和失利第一百四十一章 先利其器第五十六章 民冤如山第一百九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五十三章 爲官之本第三百三十一章 進爵爲王第三百零七章 自投羅網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而逃第六十七章 南陽郡王第五章 馬匪之首第四百二十五章 以誠動人第八十七章 土山失守第三百五十章 何人擋路第一百零四章 席間歡飲第兩百八十七章 緩兵之計第二十六章 小露身手第兩百九十三章 天倫之情第七十七章 探知消息第三百零九章 奇略之才第九十七章 王儲行事第四百零九章 不好處置第三十五章 故人之情第四百一十八章 藏身之處第一百七十二章 霸王再世第兩百八十九章 子欲養親第四百章 言出如鋒第三百五十九章 兵圍洛陽第一百九十九章 同舟共濟第三百七十六章 據實奏報第三百六十三章 油盡燈枯第一百九十一章 熱情似火第三百六十三章 油盡燈枯第一百四十七章 覷機而退第四十五章 固守待援第三百二十一章 悲中有喜第一百四十二章 愜意聚酌第五十八章 嚴以律已第兩百八十七章 緩兵之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因功受封第兩百零八章 見機避禍第一百零二章 和議達成第兩百四十章 國仇家恨第三百六十五章 意外之客第四百二十六章 如許期待第兩百三十九章 上邽長安第一百五十六章 惠跖不同第一百八十七章 微微情愫第二十一章 丈夫相交第三百三十九章 趙王怨憤第三百一十七章 何以爲報第兩百七十章 戰事又起第三百八十九章 失之躁怒第六十六章 難遂所願第一百九十七章 會師宕昌第三百七十九章 總不服氣第四百一十九章 內有奸細第三百七十四章 志在殉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先利其器第兩百一十章 攻勢再起第三百六十章 帝業終成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國第四百章 言出如鋒第四十六章 韓雍來援第一百四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四十一章 小心爲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春犯忌第三百四十一章 天道好還第十八章 我是靠山特殊情況說明第一百二十章 重煥生機第三十九章 要事相商第三百九十章 莫名使者第八十九章 下辯來援第四百二十七章 志願終成第三百五十八章 始料未及第兩百一十八章 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