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張繡首先在雍涼軍團中試行新的軍功制度,在淮南,針對袁術當政時期官僚的嚴重貪腐實施了嶄新的廉政政策。
還是先說軍功制度吧。士卒上陣殺敵建功,然後被獎勵提拔。這是自人類產生戰爭以來就存在的一種激勵士卒奮勇作戰的手段,一直以來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激勵殺敵手段。
但是在中國漫長的戰爭史上,軍功制從氏族社會部落戰爭中產生,在夏商周王朝興替中發展,到了春秋戰國的秦國手上,才正式成文。在那場堪稱古代最著名的變法中,軍功制度正式成文。秦國在商君手上建立起了以軍功爵制度和鼓勵耕種爲核心的耕戰體系!
如果說是因爲鼓勵耕織使得秦國國力強盛到匹敵六國,那麼軍功爵制可以說是秦國軍隊戰鬥力碾壓六雄的絕對保證。
暫且先不論鼓勵耕織。就說這軍功爵制度,卻是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因爲以往的賞賜軍功,都是建立在主官的主觀性上的,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
簡單來說,就是士卒殺敵立功了,但是他不一定能夠獲得賞賜。或者說獲得賞賜了,但是賞賜的多少卻是不確定的。如果主官心情好、性格不吝嗇、考慮周密,那麼底層作戰的將士獲得的賞賜多。但是如果主官心情不好,生性小氣不拔毛,考慮欠缺一些,那很可能你殺敵了卻仍舊喝和往常一樣的稀飯米粥。
這就叫做主觀性。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性,而且每一個人的主觀性不是恆定不變的,經常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依靠主官的主觀性來負責賞賜軍功,實在是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不確定性。
商鞅的軍功爵制度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來的。只有將殺敵建功獲得的賞賜用客觀的明文條例來規定出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這個制度就是告訴了所有秦兵,你只要去打仗,殺敵了就一定有賞賜。不論軍事主官打完仗對你們賞賜不賞賜,拿着你殺了的敵兵的耳朵,找國家就能兌現對額的豐厚賞賜!
毫無疑問,軍功爵制是相當客觀公正的,那麼能夠最大限度激勵起秦兵的好戰慾望和戰鬥力也就不足爲奇了。
事實上比商鞅更早實行軍功爵制的是魏國,甚至楚國吳起變法也早秦國實行了軍功爵制。但是商鞅是後來者居上,不僅建立起了最完善最健備的軍功爵制度,而且最重要的是將重農政策與軍功爵制相輔相成建成了耕戰體系。
對比一下就知道有着重農政策做基礎的秦國軍功爵制多麼厲害了。魏國依靠軍功爵製成爲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楚國依靠軍功爵制將疆域版圖擴充到了七雄第一。但是他們都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全局性的政治經濟改革。而有着全局性政治經濟改革的秦國呢,實行軍功爵制之後就掃滅了六國!
事實證明,戰功賞賜是必須的。但是首先得你這個國家得有賞賜用的錢糧。很顯然,魏國李悝和楚國吳起都沒有商鞅那麼全面的變法,沒有幫助自己國家建立起發達的封建經濟政治體系。而秦國呢,有着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爲後盾,有着健全先進的政治官僚制度做保障,自然是將軍功爵制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
直白點說,軍功爵制其實制定和操作起來都很簡單,但是你如果沒有錢糧土地作爲支撐,沒有令行禁止的政治制度和政府保駕護航,說得再好都是浮雲。
這就是爲什麼張繡只先在雍涼軍內實行軍功爵制度的主要原因。實在是因爲淮南的經濟還處在恢復階段,依靠河北的百萬斛陳糧,也只能保自己吃飯,不能保軍功爵制長久施行。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規範雍涼軍的軍風。
實際一點來說,董卓時代西涼軍是實行了“軍功制度”的。那時候對於西涼兵軍功的賞賜,就是縱容其燒殺淫掠!
沒錯,你沒看錯!這就是董卓版的特殊軍功賞賜制度!每一戰之後,董卓都會縱容兵馬擄掠四方,其實從根本來說正是出於對軍功賞賜的考慮!
其實每一個諸侯都會考慮軍功賞賜的問題,畢竟這直接關乎軍隊將士的忠誠度問題。只是董卓本人爲人暴虐狼戾,最後選擇“賞賜”的方式不同而已。並且從西涼兵的表現來看,似乎還很成功!
只是到了張繡這兒,自然不能再將這些殘暴不仁的惡行惡性循環下去了。施暴者,終必爲暴所亡!這句話,是張繡最經常對部下西涼閥將領說的。
因爲從某一種角度來看,董卓其實是死在自己手上的。長久以來,董卓以爲他對部下的縱容包庇可以換來最大的忠誠,但是最後呢,縱容包庇之下,個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只有瘋長!視爲親兒子一般的義子呂布因爲一個侍婢就刺死了他,視爲肱骨的李傕郭汜四大金剛在他死後第一想到的不是爲他報仇,而是直接散夥分行李,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行惡者,終必爲惡所亡!
所以張繡必須扭轉這種長期以來不正確的“賞賜”慣例,於是,張繡先在西涼軍團中推行軍功爵制,就是爲了將西涼兵引向一個良性循環。要是哪一天自己被自己部下因爲私利砍了,那就丟人丟大發了。
說完了實行軍功爵制的必要,那就必須提起支撐軍功爵制的基礎——發展經濟生產了。
畢竟要賞賜,得先有錢糧可以用來賞賜不是?如果殺一個敵兵只能賞賜一枚銅板的話,我想是以後沒人情願去追殺敵軍的逃兵的。追上幾里路,才能砍殺一個敵人,拿到賞的一枚銅錢,然後吃一頓五個銅板的飯,唔,還是你替我去追吧,頂多我付給你兩枚錢!
河北支援來的上百萬斛糧草實在是解了張繡的燃眉之急。但是是糧食總會吃光的,必須發展生產來確保自己這一方勢力正常運轉。
所以有一句話還是非常實用的——發展纔是硬道理,經濟是中心!
當然,到目前爲止,淮南在恢復生產發展生產方面做到了最好。佔據淮南的初期,便大舉屯田。墾荒了相當多的肥沃良田,修復了包括芍陂在內的諸多水利工程和基礎設施。這也是淮南之所以能夠度過***的一個重要保障。
還有後來的糧食計劃供給制度,更是艱難維持着淮南百姓對於生活的最後一絲希望和信心,並幫助淮南渡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壽春之戰之後,張繡更是精簡軍隊,始終將軍隊規模維持在十五萬左右。比之袁術時期少了一半,淮南籍兵卒的數量更是從三十多萬下降到了十萬左右。其餘二十萬也有一些是征戰中死傷損耗了的,但是大部分都被張繡裁員掉,編入了典農中郎將李通麾下的屯田軍中,專職負責屯田墾荒興建水利發展生產。
現在,在河北支援了大規模的糧草之後,淮南終於開始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當然,這些生產政策中,張繡的作用是關鍵性的。畢竟後世在大學學的專業是經濟學,搞定古代這種簡單的經濟模式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還必須認識到的是,以上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計劃,要想在這亂世中經營好自己的勢力,使得從經濟上碾壓羣雄,還得有一個超前的經濟政策。
但是不論任何的經濟方針,都得有相應的政治制度等上層建築保駕護航。中國歷史上無數次改革,最著名的最成功的就是商鞅變法,就是因爲商鞅變法做到了政治與經濟的全面改革,將秦國率先引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諸如李悝變法、吳起變法、胡服騎射、晁錯削藩、王莽新政、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的萬曆新政這些古代著名的改革,卻大多都是失敗的,或者說是不完全成功的。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因爲只偏重於政治改革或者經濟改革的一點,造成改革具有侷限性,嚴重一點甚至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熟讀歷史的張繡自然不可能讓這些在自己身上重演。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必須雙管齊下,這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必須時時刻刻將槍桿子握在手中!
怎麼說呢,不論是和平時期還是亂世,太祖的那一句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是很有代表性的。手裡有槍桿子纔好幹活!暴力機器最好使!
說道政治與經濟改革雙管齊下,那自然得提起張繡在淮南鏟滅了世家豪族階層的“豐功偉績”!
因爲世家士族宗族豪強不僅代表了一方的政治力量,而且代表了大部分的經濟財富。拿他們開刀,正切合雙管齊下的方針!
好在,在動盪的亂世,卻是改革最容易成功的時候。在兼併攻伐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七雄卻都是不同程度獲得了改革的成功。齊國管仲和齊威王、韓國申不害、魏國李悝、趙國趙武靈王、楚國吳起、燕國燕昭王和樂毅,秦國商君,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效益。
但是在太平安世,國家統一的情況下,改革的成功率卻是低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晁錯削藩引起了七國之亂,惹得自己被殺當做替罪羊;王莽篡權成功,一改革卻立馬引得各方起義,最後被顛覆;王安石和張居正開始的時候都改的挺好的,但是改革深入之後卻是自己把握不住,也惹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反撲。例子不少,但是幾乎沒有一個成功的。
所以,現在羣雄割據的大環境,卻是給張繡進行改革一個最好的外部環境。再加上張繡縝密且有步驟的計劃,淮南的世家士族宗族豪強們經過分化打壓直至最後被鐵血政策一擼到底,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其實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