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夜裡,荀虎帶人趕了回來,合計是二十六具屍體,十八男八女,全部火化,骨灰分裝進陶罐,將帶回建康安葬,另還有完好的車駕近二十輛。
黎明時分,由荀灌主持,爲死者做了簡短的祭奠,隨即進用早餐,即昨晚預留的半熟馬肉,重新灼烤,配上麥粥、胡餅,那鮮美的滋味,把荀虎等人吃的連聲叫好,在一掃而空之後,全軍折向東南,向下邳進發。
今天也是楊氏油肆開張的日子,天色矇矇亮,便大開中門迎客,爲了今天的開業,榨油墩由兩根增加到了四根,葛洪從句容領來的兩戶佃農,男人專責榨油,女人負責在前面櫃檯售賣。
店肆裡,一字排開數十隻半人高的陶罐,裝滿了油,後面的庫房還預備了更多,足足有近五千升的油,就是怕油不夠賣。
“開門啦,開門啦,都來買油啊!”
袁女正和袁女皇絲毫沒有身爲士家女郎的覺悟,扯着嗓子喊,謝尚雖然眉頭微微一擰,不過看着袁耽沒說什麼,他自然也不好多說。
葛洪一家三口與蕭巧娘也是目中滿含着期待。
“油肆?“
”油也能賣?沒聽說過!“
“該不是火油吧,誰買火油啊!”
南來北往的人們,只好奇的嘀咕兩句,向裡面張望一番,便匆匆而去,這與想象中的門庭若市完全不同,衆人面面相覦。
“怎會如此,豆油不是挺香的嘛?”
袁女正不甘心的跺了跺腳。
袁女皇也提議道:”要不咱們再喊喊?巧娘,慧娘,我們一起出去喊。“
“等等!”
蕭巧娘卻是道:“剛剛還有人說我們賣的是火油呢,誰買火油啊,女正的話提醒了我,別人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售賣什麼,所以我覺得,應該把油壇的蓋子打開,讓香氣散發出來,自然就能吸引人來買。”
“嗯嗯!”
袁女正直點頭道:“這個主意好,我們不是還有很多豆漿麼,反正也沒指望賣,不如搞派送,凡購一升油者,贈送一升豆漿,贈完爲止!”
“先試試看吧!”
葛洪讓人把陶罐的封口打開,又親自去後院抱了個小罐出來,出門往牆上一潑,頓時,油香四溢!
袁女正和袁女皇奔到店外,放聲喊道:“賣食油,賣食油啦,五十錢一升,色澤清亮味清香,蒸炸煎炒總相宜,買一升食油送一升豆漿,加飴糖飲用甘甜如蜜,先買先送,送完爲止!“
黃豆的別稱叫作菽,屬於雜糧,被認爲是菲薄之食,如菽水藜藿,指的正是粗茶淡飯,藜藿是野菜的意思,黃豆與野菜相提並論。
事實上,黃豆就是餵給牲畜吃的,另有些人用黃豆做豆腐,楊彥也不是沒想過做豆腐,只是榨油榨了一遍,熬豆漿再榨一遍,如果做豆腐的話,剩下的真是豆渣了,恐怕馬都不吃。
而馬料是必須要備着的。
因爲是牲口的食物,黃豆的價格約爲谷價的六成,即每升三錢左右,按20%的出油率,豆油的純成本爲每升15錢,再加上人工、不算馬料與豆漿的錢,總成本大概在20錢。
一倍半的利潤,看起來是暴利,但是與當時士人壟斷的一些營生相比真不算高,如張氏壟斷了鰣魚、鱖魚等江鮮的供應,毛利都在十倍上下,還有鹽,鹽價約爲谷價的八倍,隨谷價波動。
五十錢一升,相當於十升穀子,一個成年人一天半的口糧,不過做飯做菜時用不了多少油,一升油省着用,半個月是可以吃到的,而且肚子裡有些油水,就不象光吃穀物那樣刮腸胃,不僅提供營養,還耐餓。
至於常用的豬油,連小吏一年到頭都吃不了幾回肉,更別提普通平民百姓,豬油是當時的奢侈品,誰家如果天天吃豬油,那肯定是鉅富之家。
果然,四溢的油香把人吸引了過來。
“怎這麼香啊!”
“孃的,我早上吃的飽飽的,聞這味兒,居然又餓了!”
“這油真的能食用?”
“嗯!”
袁女正猛一點頭:“食用油是楊家郎君發明的,我們都吃過,做飯做菜時倒一點點,就能增加香味,比如胡餅,和麪時加點食油,烤出來香軟鬆脆,包你吃了還想吃!”
“哦?楊郎油?等等,我回家拿個罐子來!“
有人迫不及待的往回走。
袁女皇提醒道:”帶兩個,買一升油送一升豆漿,豆漿放飴糖也很好喝的!“
”哈哈,我車上有就陶罐,快去拿,我買十升楊郎油!“
又一個人哈哈大笑着往回吩咐,不片刻,役僕抱了兩個大陶罐過來,付出五百錢,換來一罐油和一罐熱騰騰的豆漿,這人用小指蘸了點油放嘴裡輕輕一舔。
“如何?“
邊上人迫不急待的問道。
”嗯~~香,香!”
這人連聲稱讚:“帶有一股清香,卻又不似豬油那般膩人,好,果然是楊郎,好一個楊郎油!“
”那豆漿呢?“
又有人猛吞了口口水,問道。
這人拿碗往罐裡舀出大半碗,再加入飴糖,稍作攪拌,咕嚕嚕一口灌下,也不待人詢問,便讚道:“確是甘甜如蜜,口有餘香,再來一碗!“
這一下,羣情激動起來,除了豆油確實香,價格也公道的因素,楊彥的名聲不是蓋的,光是楊郎油這三個字,聽着就親切。
正如楊彥穿的衣服被冠名爲楊郎服,除了服散的士人沒辦法,必須穿寬袍大袖,而鹽市這一片做生意的寒門庶人,其實沒幾個服散,畢竟就算服了,士人也不會把你引爲同類,又何必折騰自己呢,因此楊郎服的普及程度相當高。
從開門到黃昏,店肆里門庭若市,最盛的那一陣子,外面還排起了長隊,一般都是三五升的購買,嚐個鮮,也有豪爽大方的,一次性買個百八十升回家,哪怕是中午,豆漿送完了,也依然擋不住購買的熱情。
直至傍晚,油全部賣光,人羣才漸漸散去,並且約定,明天來買!
屋子裡的錢,裝了十來筐,還有些人不習慣使錢,直接拿絹帛抵,屋角也堆上了十幾匹絹,忙碌了一天,每個人都滿懷期待的看着那一筐筐的錢。
“快,快算算!”
袁耽猛晃了晃腦袋,急聲催促。
“嗯!”
蕭巧娘與葛慧娘拿起帳簿,就着算盤噼哩啪啦撥算起來。
算盤出現在東漢,至魏晉時期,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不過與現代的算盤有些區別,當時的算盤共分三檔,上下兩檔用於停遊珠,中間一檔用於定位,每位各有五珠,上面一顆珠當五,下面四顆珠當一,用顏色區分。
“今日共售油四千八百升,每升五十錢,合計得錢二十四萬,扣除每升成本二十錢,毛利十四萬四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