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縣位於陝西南部,大巴山北麓,漢水之濱,南臨四川,北依秦嶺,因道教南派創始人“紫陽真人”張平叔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紫陽有獨具特色的生物、礦產、水利、富硒、旅遊、人力資源優勢。紫陽素有茶鄉、歌鄉、桔鄉之稱,這裡萬山綜錯,河溪密佈,漢江自西北至東南橫貫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漢水,兩條河水將全縣分割爲東南部大巴山區、西南部米倉山區、北部鳳凰山區,加上蒿坪河川道,從而形成了紫陽“三山兩水一川”的地貌特點。
由於北有秦嶺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無霜期爲268天。
紫陽曆史悠久,文化積蘊厚重,新石器、商周、兩漢都在這裡留下了很多遺址。同時,這裡是世界著名的志留系弓筆石古生物化石裸露地帶。紫陽是全國唯一用道教名號命名的縣份,因道教南派創始人張伯端(號紫陽真人)在這裡修行而得名。這裡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地之一,紅四方面軍曾在這裡播下革命火種。
一路上,這裡的美景加上很多的名勝古蹟,着實讓陳實和小唐兩人看花了眼,要拿以前的陳家莊和這相比的話,那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就算是現在,陳家莊比紫陽那還是要相差很多,尤其是氣候還有水源。
何謂“風水”,從古至今給風水下定義者不計其數,但歷史上行給風水最早下定義的爲晉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書》中有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爲上,藏風次之。
而紫陽這地方要風得風,要水得水,確實是難得的風水寶地。
紫陽是全國迄今已發現的兩大富硒區之一,這塊土地上生長的動植物天然含硒。紫陽縣所生產的各種食品不僅天然富硒,而且無公害、無污染,既是功能食品,又是綠色食品。紫陽富硒茶在唐朝曾作爲貢茶供宮廷享用,在清代紫陽毛尖茶已成爲全國十大名茶之一而享譽全國。
這也是陳實此次過來的主要目的。
紫陽縣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在已發現的36個礦種中,有6個礦種屬於開發前景好、市場廣的特色礦種,同時也是紫陽縣礦業經濟的支柱產業,這點倒是和橫木縣很是相似,都是以礦業生產作爲支柱產業。
紫陽屬南北過渡地帶,是“湖廣填四川”移民遷徙的活動地和聚集地,文化融合性強、包容性大、積澱深厚,並形成了獨具特色、脈絡清晰的紫陽文化旅遊體系:以紫陽貢茶、中國名茶之鄉代表的茶文化,以中國道教南派發祥地仙人洞(真人宮)、擂鼓臺、盤龍覌爲代表的道教文化,以紫陽民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爲代表的民間音樂文化,以富硒綠色產品爲代表的富硒文化,以紫陽蒸盆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三轉彎宴席、民間小吃爲代表的飲食文化,以芭蕉口安康老地委機關舊址、東城門中原軍區佈告爲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民間社火、跳端公、紫陽道場等爲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芭蕉口仙中溝口志留系古生物化石爲代表的弓筆石文化,以瓦板岩建材及其雕刻工藝爲代表的板石文化,以紫陽風物傳說爲代表的故事文化,以剪紙、竹編草編、根雕、土陶爲代表的民間工藝文化,以漢江瀛湖、任河及其兩岸山水風光爲代表的生態觀光文化,以瓦房店會館羣爲代表的會館文化,另外還有以漢王城、白馬石、東明庵爲代表的遺址文化。在這“十四大文化”序列中,其中弓筆石、板石文化具有世界意義,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山水文化等具有國家意義,其他文化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特色和代表性。
紫陽是民歌之鄉。紫陽民歌是陝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曲種,是紫陽先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的、流傳至今的寶貴藝術遺產。
早在秦末漢初,紫陽先民就在漢水流域生存繁衍,漢水文化在這裡從未斷裂,而且影響很深。多移民所帶來的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決定了紫陽不僅有秦楚文化的沉澱,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紫陽民歌則有相當的封閉性,這封閉是地理環境造成的,這就使它保持了自己的純潔性,避免了污染,以原生態的形式存在着。
紫陽民歌品類齊全,歌詞樸實、生動,曲調優美、動聽,號子、山歌、小調、社火歌曲、風俗歌曲皆十分豐富。其音樂風格大多有着較強的抒情性、敘事性和舞蹈性,適於表演動作、表達情節和反映人物複雜感情。上世紀五十年代,紫陽民歌被省音協、省藝術館和西安音樂學院的專家、教授和工作人員發現後,迅速紅遍陝西,成爲歷次全省羣衆文藝調演的精品節目,並多次獲獎。六十年代,紫陽文藝工作者運用紫陽民歌首創了紫陽民歌劇這一新興劇種,被列入《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七十年代,紫陽民歌進入鼎盛時期。1972年,由劉培森作詞、李三存作曲的紫陽民歌《春到茶山一片新》被中央軍委選送到福建前線對臺廣播。1975年7月,陝西省羣衆音樂活動經驗交流會在紫陽召開,紫陽民歌成爲全省民間藝術的一個典範。八十年代初,紫陽的文藝工作者經大規模採風,採錄到紫陽民歌及民間故事傳說數千件,整理後編印民歌10冊800餘首,故事傳說5冊。
紫陽自古有“橘鄉”之稱。早在唐代,今紫陽海拔450米以下的漢江及任河流域已有大面積柑橘種植,尤以金錢桔最爲名貴。金錢桔皮紅似火,瓤嫩肉滿,汁水豐盈,酸甜適度,品味無窮,深受宮廷官吏的喜愛,因此被唐朝列爲貢品,至今仍爲陝西桔中珍品。現在漢王城的皺皮柑由於注重品種改良,科學種植,規模生產,已成爲紫陽柑桔又一品牌。
這點常識也是通過剛纔的旅遊地圖上的說明纔得到的信息,這次過來也可以作爲一個考察引進的項目。
當然來到紫陽,不光要看這裡的景色,觀本地的風俗,紫陽的美食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紫陽地處南北分界線上,明、清兩代,曾有湖廣、閩粵移民遷徒於此,生活習俗、飲饌文化相互交流影響,故紫陽的飲食呈南北風味,飲食習俗與川楚相近,喜食大米,但因稻田不多,常年以年穀、洋芋、紅苕爲主,豆類輔之。其口味,川味中的“酸、麻、辣”俱全,又兼有閩粵的甜膩。
傳統小吃以大米、糯米、包穀、豆類爲主,如米漿饃、油餈、餈粑、洋糖餃子、豌豆餅、薺面巴、漿巴饃、包谷花糖等,城鎮兼有麻花、油條、花捲、包子、椒鹽餅子、酥炕炕等麪粉製成品。又因出產芝麻,喜食芝麻餅、芝麻糖。豆類食品最多,有豆腐、豆腐腦、豆油皮子、豆腐乾、菜豆腐、豆腐乳(素稱“紅豆腐”或黴豆腐),皮豇豆、豆瓣醬等。而最具有紫陽地方特色的則是除夕夜合家歡聚時方能見到的紫陽傳統大菜——蒸盆子。
紫陽油餈:將麪粉、黃豆粉、紫陽豆腐攪拌和勻油炸而成,吃時澆上澱粉醋蒜辣椒汁,口味酥脆麻辣,令人回味。